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专栏*空庭』嵩洛晋手记(散文)

精品 『流年专栏*空庭』嵩洛晋手记(散文)


作者:葛芳 秀才,2305.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79发表时间:2013-02-14 15:37:36

『流年专栏*空庭』嵩洛晋手记(散文) 一、
   少林寺。这个名词源于少女时期看过的一部影片。李连杰扮演的僧人觉远武艺高强,而影片中少女白无暇情怀终化为惆怅。插曲《牧羊曲》开头两句“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道出了禅意,那烟霞、晨钟、山林、光线、溪水、飞鸟,所有的细节似乎应着神灵的召唤,很自然妥贴地散落在某一个角落。白无暇的心事成了我的心事,我坐在影剧院的硬板凳上,傻傻不肯离去,那时是1983年,我才八九岁模样,早熟,是因为遐想和对文字的依赖。
   驱车,登少林寺,从苏州到登封市,足足有一千四百多公里,我和先生轮流掌握方向盘。如果说,朝拜少林寺对他是少年武术梦的一个延续,他略通棍棒之术,我却因着一些说不清的情绪而神往着。辗转亳州、夜宿漯河,被煤车堵塞在山坳中,至登封少林寺时,已是午后四点光景。
   达摩初祖。当面对这个带有一大把胡须,圆而有点双眼凸出的禅宗祖师时,我隐约觉察到我内心在渐次沉静下来。“一苇可航”,我多次借用,在我的紫砂茶叶罐上,我请我的朋友晨曦刻上这四个字;在观看虞锡雄书家的作品展后,我也是用这个词语作为题目写了篇小散文。而今,我噤声不言了,“一苇渡江”出自达摩的传奇。他竟然只凭一片草叶渡过长江,然后落脚于少林寺,面壁九年,影入于石。
   少林寺附近的商店大都有出售达摩“一苇渡江”的拓印石刻图,我看了看,没有买。因为脑海中,日本大进伊藤的一幅《达摩面壁图》最为深刻:以六笔画成,加上额外轻刷几笔作为坐垫。乍一看,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的背影,但细细品味,那种强烈的决心、那种真正威风凛凛的风采,只可能是达摩初祖了。
   禅意,落在蝉声里,也显得格外悠远和俏皮。我发现少林寺的蝉或许是听惯了晨钟和诵经声,自身的鸣叫也有了节奏感,不像我们南方的蝉只是一味单调枯燥的嘶鸣,而是“v”“v”“v”不断发出间歇性的摩擦音,仿佛是一个稚嫩的婴儿不停玩着自己双唇,乐此不疲。
   有两句禅语说得很洒脱:达摩不是祖、佛是干屎橛。
   这是禅的破,超圣回凡。台湾禅者林谷芳在《画禅》一书中解释得好:禅是生命的减法,而且是彻底的减法,直说之,它就是生命的归零。上半年我一直在玩味这本书,也因此顺藤摸瓜,了解了一些梁楷、八大禅意十足的画。单看八大的鱼,就够了,冷眼看世界,自笑一声天地惊。在苏州自是方便,索性又去了寒山寺,站立在《寒山拾得图》之前,体会到的是平实朴素、执帚扫地的老婆禅。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轻”,如此无休无整,野趣盎然,真是喜欢。
   甚至在讲台上,单选了“禅”这一章节和学生探讨。他们听到“佛是干屎橛”时,嬉笑、哗然,我暂且板起了面孔,逐一解释,以天下之至卑破天下之至尊,难道不是禅直取生命境界的机锋?我们一起哗然、颔首。
   余辉有短长,撒在塔林中是高低、深浅、厚薄不同。穿梭于二百多座古塔之中,似乎并不惧怕死亡的沉寂。肉身沉重,却终究可以涅磐,留下舍利子,功德圆满,这是禅师们的人生造化。凡人如我,则是在坟墓如林的小径中回望薄暮之欢,真的,夕阳里有快慰的橙色,有兴奋的绛紫色,还有浅薄肆意的蓝绿色,我依恋而徜徉。
   二、
   佛家说,凡事要靠机缘。
   从塔林沿着着暮色中萋萋芳草行走,时不时会看见散落其间的莲花墩,斑驳的青灰色,静默得很,宋代的?明代的?民国的?我不得知,这是一种言不可言之状,比如说六祖惠能,一些学者暗示惠能可能是赫蒙族或者苗族后裔,或者是来自遥远的越南。他就是一个小伙,你可能会看见坐在你的旁边,乘坐公共汽车,或者正赶去工作。
   六点多,游人开始变得稀少,少林寺还原了一些佛家应有的清静。鸟雀从树上扑腾到洁净的青石板,黑黝黝的眼珠盯住人,大有闲庭信步的自在。千年银杏树莽莽苍苍就这么矗立着,时间的皱褶、岁月的横流、历史的冲刷仿佛都在它的在姿态里了。
   少林寺院落很大,一进一进走进去,喧嚣渐次褪尽。其实真正属于僧人的生活区是最后两进,之前都是游客和香客的开放区。而禅堂沉重的大木门,将断绝世俗的烦扰;七堂厚厚的棉布帘,也会阻隔外界的嘈杂。
   想象冬季少林寺“禅七”这一佛事情景。
   旁边的道路封闭,四周张贴着“禅七期间,禁止喧哗”的告示。所有人经过禅堂的时候,都放缓了脚步,格外小心,不敢发出声响。禅堂的大门紧闭,四周都有僧人巡视。禅僧们以七日为期,闭关坐禅,参究心性,以期证悟。七七四九天,只有狭窄得只能容身的禅床,没有伸肘的空间,跑香、坐香、听开示,放下万缘,一念不生。简单至极的禅七生活,却包容着最终冲破界限和阻碍、迸发出生命终极的超越体验。往往会这样的,禅堂之中的达摩祖师塑像,威严之中又有着些许笑意,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期许,待到解七之时,或有僧出,道得一句,地动天摇。
   我仅能从门缝里偷窥和想象,看那禅堂青石砖上留下的一双双足印,张力犹存。
   转身,回头走了几步,听到阵阵喝彩声——碰上了少林药局的开幕仪式,僧人在表演武术,而坐在正中央的却是少林寺不得不提起的当家方丈释永信。他圆脸、慈眉、大耳,一身黄褐色僧衣。当先生举起单反摄影机将镜头对准他时,画面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光晕团团袭来,这着实令人惊奇。先生很兴奋,给这位争议颇大的住持一口气拍了很多张照片。
   网络、报纸等多家媒体都报道着释永信,包括今年年初,“少林寺是否上市”这一新闻事件就被炒得沸沸扬扬。释永信担心和困惑过,在前两日的“少林问禅”活动中他很明确“少林寺上市的可怕程度,比1928年火烧少林寺还要厉害!少林寺一旦上市,品牌没有了,失去了少林寺的知识产权,少林寺发展佛教事业、弘扬佛法的事情就很难坚持下去了。师父把少林寺的当家权交给我,我一再承诺,要对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负责。少林寺不会上市,为了确保少林寺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纯洁性,涉及少林寺原则的事情我不会让步的。”
   可是媒体又爆料,登封市政府和香港中旅集团领导西装革履信步登台进行签约挂牌仪式。
   少林寺的入世与出世、进与退、争与弃,显然在功利世俗前矛盾挣扎着。
   佛门净土,南无阿弥陀佛,我低头紧念了几声。
   三、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刚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横幅、广告牌上欢天喜地宣布着这一消息。除少林寺游人如织,其他地方显得寥落、寂静。
   嵩阳书院少有人迹,竹影婆娑,柳丝长垂,确是读书人安心治学的好地方。嵩岳寺塔更是不闻俗语,它藏在深山中,保留了一份心安若佛的精美。细读旁边的注释,我才恍然发现它的伟大神秘和唯一。它是密檐式塔的鼻祖,保留了印度阿育王时期佛塔的特色,是中国最古老的砖塔。怀着虔诚之心,我的手慢慢摸到寺塔墙面。这用糯米汁拌黄泥做浆,小青砖垒砌的塔在世界上可属首创和独创之举啊!
   我们向往着一个更为安静、古老的地方——汉三阙。媒体报道得不多,路边的指示牌也几乎没有它们的名字,问了一些当地人,他们摇头,不知道阙字是何意。汽车在登封市周围绕了几个圈,空气中弥漫着粉尘燃烧的味道,几乎就要在泄气的时候,先生坚持了他的想法,一定要见识其中一个阙,少室阙、太室阙、启母阙,无论哪一个皆可,仿佛去登封就是因了它的召唤,怎能草率而归呢?
   寻了很长路,问了很多人,总算有了太室阙的踪影。车子沿着一条狭窄的林荫路往前开的时候,先生狐疑是走错了道,生怕连调转车头都很困难。一位中年男子在树下练功,头发蓬乱,见我们驶近,眼睛直直盯着我们。他的自行车随意靠在树边,车上捆着衣服、餐具,很有可能他就是随着这幅家当行走人生的。
   路标有了,心也明朗起来,七拐八弯,车子在一个满是桃树相围的空地上停下来。
   疑是时空倒退了上千前,古朴、凝重的风味扑面而来,一间石质仿木建筑赫然尊贵地显现在我们眼前。四阿顶、垂脊和、椽子、瓦当、板瓦唇,这些汉代建筑上的细节如今完美地相衔接着,让我恍若回归到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汉唐时期。正午的日光,刺目眩晕,绕着太室阙行走,似乎仍能嗅到当年帝王巡游祭祀的浩浩气息。黄帝、尧舜、大禹、周武王无不在嵩山举行过祭祀礼制仪式,至汉武帝,更是将巍巍嵩山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太室阙作为中岳庙前的神道阙,规模和气势自有风范。读一下《汉书·郊祀志》便可得知:“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反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三……曰太室,太室,嵩高也。”
   汉阙吞没了我的想象。远远看见它,我的心像涨起的湖水,层层推进涟漪。向着它走进,虔诚的、清晰的、古老的幻象便于刹那间深深镌刻在脑海。所有对道路的抱怨,烟消云散,只剩下崇仰之态。
   太室阙门扉禁闭,这是意料中的。太室阙少有人知,虽然距赫赫有名的中岳庙仅600米,很多人并不知晓这貌不惊人的漆黑小屋里深锁着多少震撼人的历史实物。据说,只有那些对文化感兴趣的领导、新闻记者和一些专家学者才有缘一睹。
   纱窗有洞,朝里窥望,看不见什么。但我知道,青灰色石块垒砌的太室阙满身都是汉代画像。画面精美,形态夸张,粗犷古拙,磅礴雄浑——可惜我无缘相遇,只能借助其他文字来想象。说是在太室阙阙名旁边就有一幅鲧画像,头、尾、足刻画精细,三足鳖。鲧是禹的父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发生于此,嵩山人崇仰和祭祀鲧和禹的古风渊源长久。沉鱼听得很是入神,从小他就对这些神话充满了兴趣。他戴着鸭舌帽,手搭在黑漆剥落的门上轻轻敲着,还作凝神谛听状,似乎远古时期的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女娲都会鱼贯而出……
   那日的午后,阳光庄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威仍在;静谧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脚步,我捡拾到了来自中原土地的一颗黍,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晶莹、饱满、含蓄。
   四、
   在路上。
   杰克克鲁亚克给出了另一个文学命题——“在路上”。书里的一伙人物叛逆、敏感,企图创造新的幻象,他们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看似颓废、桀骜不驯,实际上却是在寻找,寻找精神领域里的特定目标,他们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出发点很简单,仅仅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信仰。这是个单纯的名词,却因着它,我看到了发光的生命体。苏童坦言:我唯一坚定的信仰是文学,它让我解脱了许多难以言语的苦难和烦扰,我喜爱它并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情之情,我感激世界上有这门事业,它使我赖以生存并完善充实了我的生活。
   我们在路上寻找信仰。在车上我们大多是很安静的状态,高速疾驰,大片的荞麦、玉米、一群羊、零星的人、牛,还有连绵起伏的青山从我们眼前不断闪现。绿色,深深浅浅的绿色,中原的绿色,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他开车很专心。沉鱼裹了条被子像条小青虫,在后排座睡睡吃吃,偶尔背上几条《论语》,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类。我在冥想,南京、蚌埠、阜阳、商丘、平顶山、登封,一路上我的思绪如烟霞合拢又散去。我记起我在小说中用过“平顶山”这个地名,它多煤矿,一个小伙子就是从河南平顶山煤矿逃出到苏州打工的,每次回想到矿难塌方时同伴一条腿硬生生被锯掉的画面时小伙子总是不寒而栗。那个小说就是《纸飞机》吧,发表在《钟山》上的一个小中篇。
   我们下一站是洛阳,龙门石窟。从登封过去,很近,近得出乎我们意料,才四十分钟,似乎跋山涉水才是正常。洗漱端正,虔诚无比,我们向着我们心中的卢舍那大佛不断靠近。
   一到龙门,就惊叹古人为佛修身坐禅选择了绝佳的风水宝地,依山傍水,风月无边,恐怕再浮躁的人到了此地都会沉静下来。见识了“阙”,真正的阙——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也成了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我们不停地行走,供奉卢舍那大佛的奉先寺在景点后半部,我们第一朝拜的就是她。蝉在嘶鸣,它吟诵的是不同于少林寺蝉的佛经;阳光很辣,却不毒;绿水萦回,青山不语;人群在移动,一丛丛。我低头默默前行,唯一的念想是心中的大佛,不经意抬起头,恍然发现她正温存、安详、低眉注视着我。佛法无边,普渡众生。我随同千千万万个信男善女双手合掌。耳畔竟然回想王菲一首《传奇》,“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有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是的,再没有这样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卢舍那大佛嘴角微微仰起的笑容,如此自信、真实、生动地镌刻进我的脑海。连同另外一个尘世女子的形象,一个果断、有个性、有文治的女性形象——武则天,山西文水是她的出生地,当然这里暂且不用多提。
   卢舍那大佛身旁的迦叶,虽然经风化石块脱落,但从仅存三分之一的面部神情足可以推断出他历经沧桑、老成持重的一生。阿难面目清秀,温顺地站在一边。菩萨纹饰华贵,线条流畅,三道弯姿势完美靓丽。力士威猛,腹肌、胸肌凸现,非常具有西方写实主义的立体透视感。浩浩汤汤的大唐气象,在千山万壑中奔涌而来,盛大、磅礴、圆润。先生不停地按下快门,从不同角度拍摄佛祖的形象,他大汗淋漓,也酣畅无比。世俗化、中国化的石窟艺术在此刻让我们有了近距离的感知和认识。此岸与彼岸仿佛也在这里交汇与接触。

共 994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内容广播的游记。少林寺、嵩阳书院、龙门石窟、太行山脉、榆次老城……从河南到山西,再从山西回到河南,作者泼墨挥毫,引经据典,深挖底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尽散笔端。循着作者的笔墨,一路前行,我们除了可以领略到作者沿途的人文风景描述之外,字里行间流淌的悠悠禅意、人生哲理、现实思考更可以值得我们从中细细体味。文字简约而张力十足,内蕴丰富深晗,其味悠远而又深长,令人咀嚼回味、品咂再三。欣赏,荐读!【编辑:喜有此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15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3-02-14 16:18:47
  独到的思考,让文字更见魅力!欣赏,问好作者,新年快乐!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2-15 15:15:0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