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阔天空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碧海】故乡镜像(散文)

精品 【碧海】故乡镜像(散文)


作者:刘润和 布衣,46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39发表时间:2013-06-14 08:32:32

一:皮褂子.鞋.帽
   1975年冬天,民勤县羊路公社五坝大队来了一位离家多年的新疆客,他叫唐培奇。十几年前,唐培奇在民勤差点饿死,为了逃命远走口外。回到老家的唐培奇约了五坝本家的亲房五人,到县城找到了同名异字的堂兄唐培琪,拍了这张合影。
   前排四位估计是唐氏家族亲友。前右二叫唐培耕,是五坝五队的生产队长。后排右面第一人是民勤县财政局干部唐培琪,面相文静,围了小方格围巾,上衣口袋插着两支笔,一看就是公职人员。后排中间站立者是新疆客唐培奇,穿圆领毛衣,戴着眼镜,上衣口袋有一支笔,气质和民勤农民不太一样。后排左一叫唐培湘,是五坝五队的会计。其他人名讳不详。
   五坝五队的这几个爷们,上一年收入大概不错,每人都穿了一件暖和又时尚的绵羊皮褂子。
   民勤地处边疆,在信息闭塞、商品流通不畅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衣着更是落后于时潮。相对于女人,男人的衣着显得呆板单调。城镇男性服装一律是中山装,以蓝色为主,夹以少量的黑色条绒。农村男性的服装多以大襟对口夹袄和外套为主,极少变化。若能置办一件中山装之类的“制服”,必定是境况不错的家庭,而且这衣服必须等到重大场合才能穿出来。服装无形中区分了人的身份,不需询问,衣着就会告诉旁观者其主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干部或是工人。
   照片前排两头的坐者戴着单帽,是兰州红旗被服厂生产的“红旗”牌蓝布帽。当年小孩戴的绿色帽,成年人戴的蓝色帽,大都出自同一厂家。有一阵青年小伙子中流行劳动布帽,水洗后发白,有点洋味儿,农村青年也纷纷仿效。前排左起第二位戴的就是这种劳动布帽。两种帽子价钱不高,一块多钱就可以搞定。后来涤卡帽子上市,颜色以铁灰为主,挺括,帽舌不易因洗水而耷拉弯曲,很快便成为畅销货。一顶涤卡单帽两块多,只有干部才能戴得起。唐培琪戴的便是。
   我家隔壁的三猴子,父亲过世得早,经济靠母亲和哥姐们支撑。三猴子八岁前没买过一顶新帽子,戴的都是哥哥传下来的旧货。过年时他母亲动了爱怜之心,计划给他买顶新帽子。三猴子一张口,就把他母亲吓住了:要买涤卡帽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不是给老娘祛病吗?!最终,三猴子还是得了一顶“红旗”蓝布帽。
   棉帽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草绿色和蓝布帽,像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军队普通士兵用品,与唐培耕和唐培湘的帽子相仿。一类是栽绒的深绿棉帽,像木刻版画雷锋头像的军帽式样。新疆客唐培奇是照片里唯一戴此种帽子的人。看到这些棉帽,过来人眼前多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寒风刺骨,红旗招展,戴着棉帽的劳动者脸色紫红,口喷白气,棉帽渗出的汗水渗出白色碱斑,垂下的帽耳底端微微上翘。他们拉着架子车你追我赶,奔跑不息,如同战场上溃退的散兵。
   那些年民勤的冬天奇冷无比,熟人见面少不了说一句:头都冻干了!男人出门干活,抵不住严寒就施不开手脚。棉衣棉裤的芯子要装新棉花,最好是羊毛或驼毛,外面披了曳地的白板老羊皮袄,进沙窝,睡麻岗,才不会冻僵。老羊皮袄保暖性虽好,但张风漏气,难以紧身,也不好看。新式皮褂子短至大腿部位,外护应时布料,夹心揣了薄薄的棉毛。领子用黑羊羔皮或栽绒做成,黑白反差鲜明。系上胸前的扣子,紧凑贴身,冷御寒且美观。穿上皮褂子在大队里一走,社员都明白:这个出来得瑟的人,手里有几个钱了。
   照片前排四人和后排一人都是“皮褂子族”。进照相馆时,他们应该做了充分准备。穿上出最新的压箱底外衣,再加上不可或缺的皮褂子;帽子一般就这一顶,将就而已;鞋子也无可挑选,脚上只此一双。前排右一从家里翻出了先人遗留的水晶夹鼻眼镜,比后排新疆客唐培奇的眼镜高古,却多了一份木讷。面对照相机,“皮褂子族”多半拘谨,面部表情也不似唐培琪二人放松。对他们来说,本家自远方来请人照相,经年不遇,是值得谨慎对待的奢侈消费。
   1970年代的民勤,皮鞋是稀罕物,城里的干部工人也很少穿。农村财力有限,男女老少常年穿着手工做的千层底布鞋。夏天不用顾虑,睁眼闭眼就过去了。冬天一到,家长们首先得把棉鞋棉袜做好,不能把大人小孩的脚冻坏。雪多的年景,有人穿着羊毛毡靴,有人穿着部队亲属赠送的军用大头皮鞋,最稀奇的是有人穿着形似京剧生角的厚底鞋——底厚两三厘米的“大加工”,在雪地上走出吱吱的响声,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
   这张照片前排两人穿了方口布鞋,一人穿了牛鼻子棉鞋。其中两人的鞋尖和后跟缝了皮革,民勤话叫“缀弯子”,结实,耐磨。后排的非“皮褂子族”唐培琪兄弟是否穿了皮鞋,从照片上已无法得知了。
  
   二:地头学理论的荒诞剧
   田间地头学理论,是文革荒诞剧之一。所谓理论,离不开“阶级斗争”这个“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纲”;目的是革假想敌的命,继续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工厂有“工宣队”,农村复制出了“农宣队”,组织一些根正苗红的工人农民进厂串户,捧起领袖著作或“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照本宣科,在人人自危的言论沙漠里播撒文化大革命的“春雨”。
   要说宣讲理论,倒也不是文革的创举。清雍正年间,朝廷派大员率领五十多人赴陕甘宣讲文字狱专案材料《大义迷觉录》。在甘肃酒泉的一场演讲后,主事人报告雍正,百姓听到皇帝勤政爱民,无不感激,涕泪交下;而对怀挟异志的皇弟皇兄“发愤激烈,怒形颜面”。雍正指示宫廷刊印《驳吕留良四书讲义》发至全国学宫,供士子学习,以期清除异己人士的精神流毒,改造汉族知识分子思想,使之成为大清顺民。
   二百多年后的农村理论学习,于1974年登峰造极。此时,江青在天津社员们发动农民“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批周公”,闹腾的不亦乐乎。第一夫人的行动波及全国,学理论风潮铺天盖地。农村社员早中晚出工,必须在树荫下、地埂上学习一段“批林批孔”等“理论”。遇上雨雪天气,理论学习就在生产队的房屋里进行,不敢有所松懈。
   “批林批孔”及其继续革命的诸多文章,大多出自“梁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初澜”(文化部写作组)等等背景深厚的团队,其骨干不乏后来被称作大家甚至“大师”的学者。主席说秦始皇“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独裁者,是秦始皇,我们一概承认。”暴力之下,斯文扫地,劫后留存的知识分子被运动“驯化”,如冯友兰、周一良等先生在御用写作组中舞文弄墨,或踌躇满志盘算做“帝王师”,或迫于压力只图混得自身和家口平安。情形如黄裳先生评论雍正年间文字狱,“终于转移了一代士风,大大加强了奴性。流风余韵,至今还没有销歇净尽”。
   这“士风”流到民间,把远离宫廷黑幕的老百姓搞得晕头转向,不知大批判理论文章里藏着何样玄机。学理论,相当于对牛弹琴。批林彪,扯上孔子,并冠以绰号“孔老二”,说林彪是孔老二的孝子贤孙,是当代大儒。红心向着毛主席的农民骂完林彪偷走了马克思列宁的外衣,还想弄清林彪和孔子的关系,于是问读报的队长或会计:“孔老二死了几千年了,林彪又不姓孔,怎么就成了孝子贤孙?”读报人自然说不清楚,满嘴搅舌头:“都是野心家,想篡党夺权!”队长或会计把“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读为“天下归人马”,“少正卯”念作“少正卵”,“柳下跖”认成“柳下石”,社员恍在云里雾里,从不质疑。多年的历次运动,已经将“创造历史”的“人民”屏蔽在了传统文化之外,不仅不知道孔子和《论语》,更无法猜测“评法批儒”、“批周公”的矛头对准的是周恩来等大佬。
   这样的学习,必定乏味无比。队长或会计读了一段报纸,早已昏昏欲睡,打起了呵欠。折了报纸塞进上衣口袋,向打盹的社员说:“干活吧,早些干完了回家。”大伙懒洋洋地操起农具,收割小麦,平田整地,掘沟挖渠,等着太阳下山。男社员老骚狐抽完一支莫合烟,拄着铁锨看低头干活的女人。瞅准了目标便蹑手蹑脚窜到其身后,突然将一把手伸进女社员裤裆,或者两手抱住女社员胸部。女人被这猝不及防的举动惊吓,发出怪叫,随即大骂“老牲口!老驴!”老骚狐在一边露出淫笑,一嘴黑牙闪出乌光。女人拾起地里的土块,向老骚狐砸去。老骚狐一躲闪,女人顺势冲上来抱住他的腰往地上摔。其他女人一拥而上,把老骚狐摁在地上,七手八脚扒了裤子,往裤裆里塞土疙瘩和草叶。老骚狐佯作痛哭,哇哇乱叫。女人们问老骚狐:“你是舒服的呱喊呢?还是难受的叫唤呢?”老骚狐笑得合不上嘴:“一阵子是舒服哄哄的难受,一阵子是难受哄哄的舒服。你们把老汉玩好了!”
   批林批孔告一段落,又评《水浒》,批判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农民们还没把晁盖、李逵的名字记清楚,“反击右倾翻案风”接踵而来。批经验主义、批唯生产力论、批形而上学。地头的理论学习越来越深奥,批判对象离农民越来越远。起先批判死人,好歹还能凭借想象借题发挥,后来上升到学术名词,丈二的和尚再也摸不着头脑了。
   遇上公社干部巡查,大队书记事先安排了时间、地点和人员,装模作样拿起书报做欢喜投入情态。像这张摆拍的照片,看着叫人五味杂陈。当然,拍照时,老骚狐这类社员是上不了镜头的。他被勒令远离地头,到县城购买毛主席画像或牲畜的鞍襻笼头了。
  
   三:民勤式赤脚医生
   我从“百度”上查了有关词条,找到了“赤脚医生”一名的来源: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赤脚医生的文章,“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词条解释道: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但没固定薪金,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这个解释基本可靠,但准确度不高。赤脚医生出自医学世家的不乏其人,也有许多人出于其它原因自学成才。清末民国初,一些在科举路上出头无望或厌倦仕途的文人士子毅然转身,将写惯了八股的笔墨纸张变作草药方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的远大理想化作悬壶济世、治疴去疾的稻粱之谋。改朝换代的动荡时局,学医自然是救人利己的最佳职业生涯。秀才变郎中,似乎轻而易举。自幼打好的古文功底,圣贤文章的经年教化,学会望闻问切,记诵汤头歌诀并非难事。这些秀才出身的乡村郎中是赤脚医生的父辈或前身,他们改变了“世家”主导的底层医疗架构,也使西医东渐的风气里夹杂了些许江湖味道。第二种赤脚医生的来源称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不免滑稽可笑。1949年后的高初中教育,教人以暴力革命、武装斗争、阶级矛盾,视科学为洪水猛兽,躲避尚且不及,何曾教人医术病理?挑选某人当赤脚医生,话语权在官方,说某人懂些医学,只是关系学里动动嘴皮子的小事。
   1974年,民勤地界的二百多个大队都有“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508人。各村医疗站有一两间诊室,两三个医生,治疗头疼脑热、拉稀跑肚的小病,偶尔接生引产、剖腹结扎,缓解个别重症病人的症状。
   我依稀记得,大队医疗站的豁牙老大夫曾在国军服役,后来因历史问题被某医院退职。大队医疗站挂牌时,他浮出水面,领着一男一女两个青年学徒在诊室里打针换药。医疗站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行动,就是给我们小学的四百多号娃娃种牛痘,防治天花。牛痘的普及前,农村孩子出天花发烧,郎中多半点燃艾草,在孩子嘴角、头顶等部位烧出几个“灸疮疤”。天花治住了,疤痕却终身难消,成了民勤人面部的独特印记。我们坐在教室的木凳上,等着医生用蘸了酒精的凉棉球涂抹胳膊某处,再用尖细的针头画出一个小小的“井”字。
   第二次大行动是推行计划生育,集中了各队育龄妇女施行绝育手术。医疗站诊室里搭起了门板拼成的手术床,公社卫生院的医生主刀,豁牙老大夫师徒当助手。女人们进去时满面愁容,出来时手扶门框,捂住肚子皱着眉头咬牙切齿,忍住不发出疼痛的呻吟。
   当时有两部电影《红雨》、《春苗》,讲的是赤脚医生和阶级敌人斗争的故事。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是个帅哥,爱上了大队医疗站的女赤脚医生。他教我们唱《红雨》主题歌:“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也唱《春苗》插曲:“身背红药箱,阶级情谊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香伴着泥土香。”这两首歌是贫下中农对赤脚医生的赞许,频频隔墙传入女赤脚医生耳朵,从泛指到定向,老师心知肚明,我们一无所知。
   正常的情景,是豁牙老大夫和一个学徒各自骑了自行车,走乡串户诊病。老大夫肩上背了紫红色小皮箱,皮箱正面中央位置涂有一个小白圈,圈里画了红十字。学徒自行车后座架两旁挂着白色布兜,兜布上缝着信插一样的两排小口袋,装着针筒、纱布和常用药片。老大夫指点学徒给肺结核病人和甲状腺肿大者配发免费药品,自己给队里的成年男女传授避孕套和避孕药的使用方法。有人反问老大夫:“你说的好得很,为啥你养了八九个娃娃,不用套子和药?”老大夫笑了,豁牙全部暴露:“这套子从外国弄进来的晚了,早有这东西,我的牙也不会掉光啊!”

共 1102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故乡镜像,又何尝不是一张张发了黄的老照片?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人的那些事儿,也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皮褂子.鞋.帽;地头学理论的荒诞剧;民勤式赤脚医生;张家四姊妹;木匠进村;1970年代末:驼队穿过民勤城。这些人和事儿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可打开故乡的长镜头,故乡的镜像却又是历历在目,那些年,我们穷过,我们痛过,可我们只会怨天不会忧人,那些年我们有我们的信仰,那就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故乡镜像在作者的笔下铺陈开来,看似荒诞,却又有些许的沉重,可那些年这些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随着作者的墨迹,读者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好在这都是些陈年旧事了,也会成为永久的沉淀,也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反思!文章语言朴实流畅,结构紧奏,不难看出作者老道的文字积淀!好文章不多评,隆重推荐阅读!感谢赐稿碧海,期待更多精彩!【编辑:橄榄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15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橄榄色        2013-06-14 08:34:06
  真的是一篇相当不错的好文章,向朋友学习并问好!
2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6-14 10:09:01
  佳作欣赏,问好刘老师,送去祝福。橄榄辛苦,问好祝福。
3 楼        文友:一片叶子        2013-06-14 10:16:20
  祝写作愉快!
4 楼        文友:王梦良        2013-06-14 16:42:12
   欣赏佳作,问好刘老师,祝福愉快!
5 楼        文友:文长        2013-06-14 21:20:22
  佳作欣赏,问好刘老师,祝福。
6 楼        文友:单培文        2013-06-14 21:38:44
  佳作欣赏,问好,祝福。
-刻画心灵的印记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