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朝花夕拾】点点滴滴

精品 【朝花夕拾】点点滴滴


作者:ran.t 榜眼,2815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34发表时间:2008-10-13 10:32:45

(一)宽容
   《读者》曾登过一篇散文,说的是作者到小吃店用餐,要了碗猪肝汤,却意外地在金黄的汤水里发现了一只死苍蝇。作者大怒,本想发火,但竟忍住了。他是考虑到这会使这家小店名誉扫地,老板和工作人员将非常难堪。或许这小店一向讲究卫生,这一次只是个例外呢?于是他让侍者找来老板,压低声音半开玩笑地说:“想不到在我之前已经有苍蝇捷足先登,对这种侵权行为我该怎么办呢?”老板忙让侍者换了一碗,轻声道:“谢谢!”作者的大度得到了回报:“这换的一碗,汤多,猪肝也多,足抵两碗,倒让我受用不尽了。”他的收益自然不仅仅是多了一倍的汤。
   作家王蒙有篇为狼“平反”的奇文,大意说:“也许它(狼)原本也是仁慈而软弱的,它的牙只是为了吃草。也许只是偶然的一次,它无心碰坏了一只羊羔。从此便都说它是狼、狼、狼!嘲笑它、欺侮它、迫害它……(狼)终于变得只记住磨砺自己的牙齿,咬啮和捕捉……”这有点像个童话,可是童话永远负载不了如此深沉的内蕴一一安徒生童话似乎例外,不过他的作品艰深晦涩,比较好懂的几篇也总是主题先行,特别如《海的女儿》这类作品,美则美矣,却更像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不及格林童话那么活泼而有童心一一总之照王蒙在上文中的推想,狼是由于错误得不到宽容才改变本性,人类固有的刻薄为自己树立了大敌。
   若每个人都胸襟宽广,都不计前嫌,都多一份大度,多一点包涵,生活该是充满阳光的,地球该是平和安祥的,人们该是快乐幸福的。可惜道理人人都懂,上述景象却只能是精神上的乌托邦。现实真是比任何东西都残酷的。
  
   (二)尊重
   一位同事当着我的面说过:“太爱看书的人都有点病态。要么就看些养鸡养猪的书。”而我对文学类书籍的热情与痴迷是全单位皆知的。这人是个直性子,比他的直性子更加毫无疑问的是他还是个实用主义者,由此可得结论如下:一、他并非针对我,只是想到了就随口说出来;二、他不假充斯文,坦然讲出他自己的观点:养猪养鸡比思想、灵性之类更看得见摸得着,因而也更重要。我这样一分析,仿佛我境界超尘脱俗,比谁都看得开,其实我当时对他无庸置疑的口气和轻蔑不屑的态度还是挺恼火的。倒不是一定要围绕着看书好不好、看什么书最好的问题纠缠不休,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什么必要将自己的看法当成适用于一切人的金科玉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如果爱好不同就是别人病态,那么麻将、扑克成为他业余时间最最亲爱的好朋友,同样可以作为我指责他的理由,不知他有没有进行过这种换位思考?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我特别不敢苟同的见解之一。据我看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了年纪的人对青少年微妙感情拒绝体察、妄加论断的提法。虽然中老年人也曾经年轻,但经过了几十年摸爬滚打,领略了那么多人情世故,遍历了人世间沧桑坎坷,早已远离当年的心境——不单无法重温,甚至无法想象。因而见到后生小辈们听些伤感情歌,写些浪漫小诗,对月凝视,对花感慨,就武断的认为肉麻、无聊、不懂装懂、“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性质的烦恼,正如青少年不能说长辈们为衣食奔波劳碌是庸俗功利,中老年也不能把晚辈们纯净的忧郁讥为故作深沉。“少年不识”的充其量只是“中年愁滋味”而已一一忽然想起当我也人到中年时,再回过头来重看此段,不知会作何感想?
   张艺谋离婚内幕,刘晓庆风流韵事,赵薇苏友朋会不会假戏真做?郑伊健邵美琪闹翻啦!……中国人连起码的隐私权也不想尊重,至于指手划脚批评别人的习惯,说三道四叹息别人的选择,主观臆断否定别人的真诚,相形之下,都只是小儿科而已。
   尊重是一个人品格修养的外在投影。“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留下了这句话的人,值得我们在崇拜尼采康德黑格尔之前,先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信任
   与朋友约定下午在我家见面,结果只等来他的一个电话,说“要陪妈妈上医院看病,下次再说吧”。我连说“没事没事”,心里却立刻想到哪有这么巧?多半是另有安排,把我这头给推了。
   满心不痛快之余,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等我随手关上抽屉,听见家养的小猫凄厉地惨叫,才发现夹住了猫脚。我急忙拉开抽屉,以为它该记我的仇了。不料小猫缩回脚去舔了几口,便窜进我怀里,枕着我的左臂安然入睡一一跟平常一样,跟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这小生灵竟知道我夹了它的脚是出于无心,因此依然同以前似的放心睡在我怀中。不夸张地说,我那一刻的心情既感激又感动,为一只猫对我的无言的信任。联想到我对朋友无根据的疑心和猜测,心里着实惭愧。我惊讶地想到,“把人往坏处想”几乎已成了自己恪守的思维定式。这和从小受到的“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教训多少有点关系。大约汉族历来就是个“不信任情结”特别深重的民族。
   生活在疑神疑鬼中,不仅对别人不公平,对自己也是种残忍地自我伤害。以林黛玉的花容月貌,绝世才华,也只落得个多愁多病,吐血而亡。在老太太、王夫人眼里她输薛宝钗的不正是性情古怪,气虚血弱,“不像个有寿的”吗?
   (四)一位同学
   初中时有位同学,认为自己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于是被我们戏称“老博”。
   “老博”隔三岔五就会叹道:“中国军事太差劲了,连航空母舰也没有。美国某某型远程轰炸机才叫神哩,那玩意儿一打起来啊……”他不知道苏联就是同西方世界几十年如一日的搞军备竞赛,才使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最后轰然倒地的。要是安德罗波夫多活几年,今天的世界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样。
   “老博”当然不管这些。有人劝他别忘了国籍,他立即火冒三丈:“是中国人就该往自己脸上贴金?你中国有什么?英国有绅士风度,日本有三洋松下,法国有巴黎香水,你中国……”他一口一个“你中国”,好像他本人已“进化”成了洋人(按他的逻辑,猿猴一一华人一一洋人是比达尔文进化论更为精妙的新理论,华人似乎只是这环节中的一个阶段),或者至少也给他考上了剑桥或哈佛,不几年就能有“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但是他挥手的对象当然还包括中国。我不能想象要“老博”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就像不能想象让王朔不攻击名人。那种扼杀个性的痛苦不是常人所能体会。
   毕业后没再见过这个人,连九七年同学聚会也没见他参加,不知是发起者不愿相邀还是被邀者不肯屈就。然而“老博”并不是绝对没有知音。在一本杂志上见过这样一则消息:海峡对岸有位女设计师,一天被人发现在家里痛哭,惊问原因,原来是伤心自己竟然是个中国人!记得读到这一段时,我立刻想起了“老博”。
   中国人的崇洋似乎是有传统的。从清末洋务派到部分五四闯将,从孙云晓到“老博”、女设计师。这当中有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有要涤除封建文化糟粕而不得不从西方寻找理论武器的,有担心未来接班人生存能力退化才贬此褒彼、以警世人的,也有彻头彻尾媚外而一头栽进“洋”子里面撒痴撒娇的。出发点虽不一样,客观上却有遥相呼应、互相影响的效果。
   “老博”有这许多形形色色的共鸣者,而这些共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又并不缺乏民族感情、爱国热肠,崇洋成了更深一层的悲剧了。
  
   (五)两件小事
   一天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槛,朋友已在房内大声说道:“到纯净水那儿去。”我依言过去,只见一只小碗搁在热水笼头下,碗里有短筷—只,咖啡少许,还有些白糖。我兑入开水调匀,端着碗进房。朋友正苦于头痛半坐在被子里。他朝我歉意地笑了笑:“家里唯一的矮脚杯打了,只好找了个小碗。”我喝了一大口,味道很好,像广告中说的“滴滴香浓”。
   有一次去澡堂洗澡,我在水池里泡着,后背安闭地靠在池边。突然有人用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一抬头,正迎上一位老人和蔼的目光。他微笑着指了指池上,原来他要从水池里上去,想借我的肩助一助力。我也笑笑,一动不动,生怕老人在上去的过程中滑倒。老人仿佛一开始就认定了我愿意助他这“一臂之力”,此时便按着我的肩撑上池边。我当时默默体味被陌生人认同的幸福,心中充满温馨。
   虽然社会上有太多的事让人愤慨、感叹、无奈,但有了这些似乎不起眼的小事,我总觉得一一正如古龙在《绝代双娇》里说的:“这世界毕竟还是可爱的!”
  
   (六)三个镜头
   镜头甲:学校宿舍内,熄灯上床后,众人轮流大讲恐怖故事。说的听的都怕,但说者照说,听者照听。有舍员要去厕所而不敢,拉我同去。回来时先已有人躲在宿舍门后,忽然“哇”的一声怪叫。我与舍友异口同声“啊”的一声惊叫。一室欢笑。吓人者洋洋自得,以为得计,跑至床边,突见床下伸出一手,刹时魂飞魄散,跌坐在地。原来趁他聚精会神躲在门后,已另有人钻入他床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之谓也。
   镜头乙:毕业后某天,天已黄昏,路灯渐亮。我游来逛去,百无聊赖,坐到馄饨摊上要了碗小馄饨。吃到一半,抬起头来,见到街上人如潮涌,红男绿女,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勾肩搭背者有之,追逐打闹者有之,规矩行路而间或交头接耳者亦有之。陡然一阵孤独袭来,惆怅不能自已。我低下头去继续吃我的馄饨,装了一肚子伤感。
   镜头丁:去Y市出差,顺路拐到从前的学校看看。景物依旧,人事也未曾全非。看门的老大爷还是那么清健,女管理员倒比以前更漂亮了。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她,其实另有深意。果然不出所料,她给了我钥匙,破例允许我再到原来的四楼宿舍看看。宿舍已经闲置不用。废报纸扔了一地,床也撤了,要不是几张破桌椅,几乎就像个雪洞。我走到当初我的床横放的地方(当然现在没有床了,但这角度我是熟悉的),从窗户里望出去,天很蓝,篮球场上有人打球,可不是我的同学;草地上的石桌石凳好象还能再用一个世纪。一切都没怎么改变。我这人容易有感触,但极少流泪,所以只觉得空空旷旷的哀凉,但并没有呼天抢地的打算。我缓缓走了一圈,又到各个桌肚子里掏掏摸摸,有旧书,钢笔头,手绘的象棋谱,另外还有一张纸,是宿舍里几个人约定毕业后仍然保持联系,十年后再来宿舍相聚的“誓言”,还用墨汁涂在手掌上按了手印。那么多长的短的树枝般交叠着的掌纹,看着真有点触目惊心!我把纸折起来想带走,迟疑了一会儿,却终于还是放回原处。
   我锁上了门。
   我锁上了一截明丽的岁月。
  
   (七)冷静不是冷漠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看《泰坦尼克号》时曾有两次眼眶发热,但终于还是把眼泪憋回去了,还面带微笑,生怕别人说他不冷静,七尺男儿,居然看电影看得泪水涟涟。
   我和远房侄子一起看《神雕侠侣》(这个侄子只比我小半岁,辈份和年龄有时真是一对冤家),放到小龙女受伤呕血时,他笑嘻嘻地对我说:“一看就知道她吐的是蕃茄汁。”这样“超脱”的置身剧外,自动故弃了跟随情节、自我代入的乐趣。
   朋友和亲戚一个是有意识的,一个是下意识的,一个用嘴,一个用心,都在强调“冷静”。我总觉得他们没能真正搞清冷静的含义,不明白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冷静不是冷漠。
   当北京最终失去了千禧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我是否该为首都悲愤气恼一一因为掺入了不必要的政治因素?当客居异乡的张爱玲死后许多天才被房东发现,我是否该为我所喜爱的一代才女黯然叹息?当远方的好友突然来电话说他已被提升为某公司销售部副经理,我是否该为他由衷兴奋?我在这些事情面前做不到云淡风清,不能保持“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恬静悠然。
   照我的想法,思虑周祥,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那是冷静;把正常地感情消解在反常的自我抑制中,将真挚的泪花淹没在别别扭扭的笑容里,那只能算冷漠。两者有着表面的相似和本质的不同,绝不能把它们当作一回事,不然就是给冷静贴上错误的标签,给冷漠披上堂皇的外衣。
   《编辑部的故事》片尾曲(好像是毛阿敏唱的,比她后来的什么“丢,丢,丢手绢”好得多了)有以下几句歌词:“投入的笑一次,忘了自己;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已。伸出你的手,别有顾虑;敞开你的心,别再犹豫。”应该可以说是“冷静不是冷漠”的一个不太贴切的诠释。
  
   (八)“和气”与真爱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属于特别“和气”的一群。他们脸上永远是谦逊的微笑,举止永远彬彬有礼,语言永远不温不火。他们的人缘很好,绝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比较高。
   他们不说“讨厌”,而是“不怎么喜欢”;他们也不说“喜欢”,而是“还好,不讨厌”;吝啬是“不太大方”,暴躁是“脾气有点大”……总之他们不可能流露明显的感情倾向,在他们嘴里没有赞成或反对的词汇。
   窃以为像他们这样对每个人都“好”其实意味着对谁不好,把每个人都“视为朋友”就是不将所有人当朋友。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偏激了。然而还是忍不住要说:这类“和气”的人还是少些为妙。应当学会渴望、珍惜、呵护美好的情感,敢于鄙视、排斥、放弃那些不合理的东西。其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勇于说出“是”或者“不”。
  

共 65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组生活感悟的集锦,可见经历在于积累,道理在于品悟。——[梧桐烟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子生火        2008-12-19 21:36:32
  作者的博才多学再一次让我见证了,学习了!问好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2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9-01 15:29:08
  很有蕴含和嚼头的一组文字。
发表文章近百篇
3 楼        文友:浅泠        2012-03-05 11:16:35
  《点点滴滴》是生活里零星片断的截取与深化,更是撷取自生活里的灵光一束,生活不能直接形诸成文思,纵然可以也恐难于深邃通透,唯有经作者这般观、感、思、悟,才能在琐碎里见深刻,在庸常里掘出不俗,我们的生活本身并不庸常,庸常从来都诞自不去发现的心。
4 楼        文友:浅泠        2012-03-05 11:23:07
  在一闪念里反省人性与自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人性的美,在一段玩乐里推理出人生无处不在的规律,又或者感触一段过往,感受一些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将你的心延伸至生活,生活就会回馈你许多的滋味。
5 楼        文友:焦揉泛        2015-09-12 17:30:34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