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道学小通论—道家与道教的定义(杂文)

精品 【江南】道学小通论—道家与道教的定义(杂文)


作者:慕容齐 童生,63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47发表时间:2013-10-15 20:55:45
摘要:此为在下《道学小通论》的第二个章节,仅仅谈论了其定义之类的话题,还未如何涉及思想哲学方面的东西。

恰似哲学家在涉足哲学这个领域时,必然不可避免的遇上该领域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着同一性的关联。这两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绕不过去且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解释,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将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同样,研究道学也有着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那就是在深入研究之前,必须先分清楚什么是道家、什么是道教、什么又是丹道?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清晰明了去做研究。
   下面就由笔者带领大家一同认识并解决这个道学界的基本问题。先是道家,何谓道家?说到道家,很多人不是想到老子和庄子,就是想到其相关的思想,如: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等等。但是如果让大家用确切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道家,相信很多人会立即会变得有口难言。
   历史上,最早对道家作系统性定义的莫过于司马迁(也有说是其父司马谈),司马迁在其《史记-论六家要旨》里定义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笔者在这里概括一下,其大抵意思就是说:“道家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转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取其名法两家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应用于人事,无所不适宜,而且主旨简明扼要,用力少而成效大。”
   接着,司马迁又这么解释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简单概括,就是说司马迁认为道家主张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我有办法治理天下”,这些人是极其可耻的。以上便是司马迁对道家这一概念的系统定义及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对道家是持着一个非常肯定的态度看待道家的。
   再看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对道家的定义:“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我们知道,自从老子开创道家学派以来,其学派成员鲜有参与仕途吏治的,班固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因此在其之前,将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并付诸行动的无非就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且当时统治者当时完全是以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待之,并无如何巧弄权术。班固将道家视为“君人南面之术也”,与法家的“驭人之术”等同并论,显然有失偏颇。
   以上两位汉朝时期的史学家代表都对道家做出了各自理解中的道家,但是这里我们应该要清楚,他们所指的道家范畴仅仅是黄老之学(先秦时期南北分派的北派代表),就是说,先秦时期道家南派的范畴和汉以后道家发展的其他范畴都不能用上面的解释去定义。那么几千年发展过来的整个道家,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义呢?
   我们再看看现代学术上对道家的概括,《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这么定义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淮南子》、《黄帝四经》、《列子》和《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为对道和无为的理解不同,所以内部又有老庄派和黄老派之分,老庄派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黄老派以彭蒙、田骈、慎到、刘安等为代表。
   西方人也对中国的道家做过一些定义,或许分析的不是很透彻,我们也不妨了解一下,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道家到底是什么:先是《维基百科》这么写道:道家和道教是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生活在和谐与道中。“道”指的是“方法”、“路径”或“原则”,这个概念也可以在中国哲学及其道教以外的思想和宗教中发现。但在道家和道教中,道是指万物的本源和无所不在的驱动力,同时它又是微妙难识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再就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里对道家的定义: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李约瑟的观点就是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来源,果真如此么?
   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的观点与李约瑟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他在自己的《先秦学术概论》里这么定义道家,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所以,李约瑟和吕思勉的观点,笔者是深为赞同的,而且对道家这种统揽全局的评价,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一个先秦时期近乎神仙般的人物——鬼谷子。
   相传,鬼谷子师道于关伊子,关伊子又是老子的得意弟子。所以鬼谷子的学说主要来源于老子学说,可以说鬼谷子其实是一个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对于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学术界却不知如何定义鬼谷子,为何?源于鬼谷子教出的那帮弟子。
   鬼谷子一生教出的学生数不胜数,出名的也有几十位,其中四大弟子的影响最为深远,那就是庞涓、孙膑、苏秦、张仪,这四位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几乎每一位都可以左右当时的时势。四位弟子师从同一个老师,然而他们的学说思想却是有着惊人的不同,前二人主要学习兵法,一出山便是无人能敌,最终闹得师兄弟互相为敌,一胜一负,一扬一没;后二人乃为纵横家,一人支持连横、一人主张合纵,从此天下战国命运左右于二人手中达十余年之久。其外还有名气稍逊的弟子数十,如: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丽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等,虽说没前四位名气大,也可以说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些人中,有学儒家的,有学兵家的,有学游说的等等,几乎可以说是当时存在的学说鬼谷子都可以教授。因此不由得不让我们惊呆,鬼谷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由此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道家包罗万象的庞杂与渊深。
   分析了这么多,读者们应该明白了什么是道家了吧,简单来说,道家一个萌芽于上古时代,成派于春秋末年老子建立道家学派,并在此基础上不间息发展了两千余年的一个综合了大部分学术领域的思想流派,是中国诸多文化的源泉与根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道家不断闪烁其光芒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再说说道教,理解清楚了道家,对道教的认识也就简单多了。据道书记载:‘道教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当然这只是道书的记载,里面所说的‘始于龙汉祖劫’、‘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在笔者理解看来,其实就是将中国上古时代形成的原始宗教和原始自然崇拜都归结于道教起源的一部分了。按照官方史书记载道:道教起源于战国、秦汉间的神仙方术,沿袭方仙道、黄老道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东汉时期的洛阳都城正是道教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发展初期,东汉宫廷盛行黄老之学,而实际上主要是老学。东汉明帝时,朝廷崇信黄老者更多。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曾劝他父刘秀颐爱精神。明帝之弟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浮屠”和“神”同祀。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汉章帝还把这些图籍赠给东平王刘苍,让他在藩国学习、传播。黄老学说的神秘化,使黄帝、老子进一步神化。在上层社会中得到普遍信仰,已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由此逐步形了早期道教——黄老道。黄老道在河洛地区产生后,逐渐发展为两支,出现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为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所创。该教奉老子为教主,号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因信奉者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为发展道众,在全国设二十四治(传道点),以座二十四气。洛阳北邙山治,是张道陵隐修过的地方,也是四川境外唯一的治。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传其道。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在巴郡、汉中传五斗米道,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据曹丕《典论》和曹植《辩道论》载,汉末会集洛阳的著名道士有华佗、郗俭、甘始、左慈、郝孟节、东郭延年等,甘始善于行气;左慈明房中术;郗俭善辟谷服食。道教养生术的三大流派导引、房中、服食形成传世,对道教重生、贵生、乐生、太生、养生之学起到开源通流的作用。
   太平道为汉灵帝时期,巨鹿人张角所创。该教是信奉《太平清领书》的一个道派。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并宣传《太平经》中“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等主张,反对以剥削敛财,深得百姓信任。十余年来将教徒发展到十万余人,并散布于青、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他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派大方师马元义往来洛阳,以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座,布置于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3月5日率众起义。因唐同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车裂于洛阳。太平道被杀千余人。由此可见太平道在京师洛阳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黄巾军被镇压后,太平道解体,余下的信徒汇入五斗米道中。
   五斗米教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曾遭到严酷的镇压,至西晋建国并定都洛阳后方对五斗米教放松了防范,五斗米教由是重新活跃了起来。北魏明元帝时期,嵩山五斗米道徒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后人称北天师道)。《魏书·释老志》记载道:谦之于神瑞二年十月从太上老君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他改除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租米钱税制度及男女合气之术。他利用北魏太武帝对道教的崇拜,排斥佛教,改革天师道(五斗米道),制定乐章诵戒新法。今珍藏于登封中岳庙中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刻于435~440年)是记载寇谦之事迹的最早资料。碑载:“继天师寇君名谦之,字辅真,高尚素志,隐处中岳三十余年……案循科条,授以九卅真师,理治人鬼之政……。”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假托老君之言表达自己的改革方针,把许多封建伦理变成道教的教义,教人“不得叛逆君王”,“于君不可不忠”,“要安于贫贱”,很得封建统治者的赞赏。从此道教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荣奉,也使道教内部分化。一方面向上层发展,另一部分为民间通俗道教,在民间流传。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先道后佛。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炀帝在洛阳多次请茅山道士王远知讲神仙之事,并于大业七年在洛阳宫设玉清玄坛,把擅长辟谷术的著名道士宋玉泉和孔道茂置于左右。在洛阳建道观24所,度道士1100人。为弘扬道教,又下令组织编纂了《隋朝道书总目》,有经戒200余部,908卷;服食46部,167卷;房中3部,38卷;附录17部,103卷。这些道书目录保存了隋以前流传在河洛的道教典籍。
   唐朝期间,道教依旧受到统治者的崇敬,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史称老子姓李名聃),大崇道教。到了宋朝,上至天子、下至民间,对道教的崇敬之意似乎有增无减。宋太宗期间,曾将洛阳故宅改为“洞真观”,设女冠主持;并在汴京仿建唐代洛阳的“上清宫”拟建宫观,请了著名道教学者朗然子、刘希岳在洛阳南郊栖露宫传道。宋徽宗在历史上便是有名的道君皇帝,他曾下诏在太学设《道德经》、《庄子》博士,同时又把洛阳上清宫收归中央秘书省领辖。

共 75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道学本来是一个学派的名称,一个时代思潮的名称,并不等于唯心主义。近来有一种趋势,认为道学就是唯心主义的同义语。这种认为,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辩论,可谓节外生枝。西方人也对中国的道家做过一些定义,认为道家和道教是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生活在和谐与道中。近代也有学者认为道家、道教、哲学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人类,因为在其精神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了矛盾,就有问题。其中有比较带根本性或有比较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成为哲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和体会以及解决,就是哲学的内容。其理解和体会可能有肤浅或深刻的差别,其解决可能有错误或正确的不同。所以哲学就分为许多“家”和“派”,这是不足为奇的。即使在自然科学中,一门科学也可以有不同的“家”和“派”,这一“家”和那一“家”,这一“派”和那一“派”有其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定义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这正是本文作者所要讨论的问题。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也透露出了道学所讲的人的本质。道学认为,人和其他万物都是从一个源头来的。这个源头就是“理”。从源头上说,人和其他万物本来都是浑然同体的。道学,并不仅只是一种知识,所以仅只“识得此理”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实在达到这种精神境界,要真实感觉到自己实在是“与物同体”。这种境界叫做“仁”。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叫做“仁人”,或“仁者”。即是真正的仁的表现,以至义、礼、智、信也都是仁的表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道家主张修身养性、道教则看重得道升仙。一实一虚,一人一仙,虽有不同,但其实提倡的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或是人性的复归。以上便是笔者对道家、道教的定义的浅析,其中也对道教的发展历程和二者之间的关联作了一些解释。全文以精辟的论述,并巧妙地将道学的精神与思想融为一体,贯穿全文,展现了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让我们对了解道家与道教的定义,具有很好的指引,受益非浅。分析深刻,倾情推荐!【编辑:简单爱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016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10-15 20:56:29
  近代以来,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之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地山是现当代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 道教与老庄道家存在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联系,老庄的道论本来就是玄之又玄, 因而给人们发挥的可能老庄哲学具有超然性质, 追求永恒至境, 因而吻合道教追求长生, 提倡守神保精、养气全真的宗旨但道家和道教不是直接的理论继承和发展关系, 而是道教利用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背景。
回复1 楼        文友:慕容齐        2013-10-15 21:45:46
  非常感谢简单大哥的按语,写的非常好,看的小弟都惭愧。嘻嘻,一切尽在不言中,敬茶。
2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10-15 20:57:06
  呵呵,问好慕容,很有见地的分析啊,学习。
3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3-10-17 08:47:45
  可能是我水平太低了,这个感觉很深奥!我要慢慢消化啊!怕消化不良的!
   小齐,你的水平与日俱增啊!
   啥时候教教老姐啊!
   (*^__^*) 嘻嘻……
嫣然盼晨曦
回复3 楼        文友:慕容齐        2013-10-17 17:31:31
  哎呀,微不足道的。
4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3-10-17 19:12:07
  对你来说是微不足道,可对我那就不一样了!哈哈哈
嫣然盼晨曦
5 楼        文友:简单爱好        2013-10-17 19:37:43
  哈,精品了,一出手就精品,向慕容学习,加油!
回复5 楼        文友:慕容齐        2013-10-17 22:36:30
  嘻嘻,简单大哥这是在打趣小齐啊,您都签约了,我还在观望,不同级别啊。
6 楼        文友:西窗雪        2013-12-10 09:43:50
  涉略广泛!
回复6 楼        文友:慕容齐        2013-12-10 23:03:36
  嘻嘻,难为姐姐专门去申请一个笔名哦,你有什么文章也可以到这里投稿哦。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