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之得失

编辑推荐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之得失


作者:玉心 秀才,2515.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54发表时间:2014-10-10 21:34:37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原为英文作品,初版是由美国耶鲁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手中这一本,是由刘绍铭等人合译的中译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简体版。
   此书体例:1、《大陆新版序》;2、《中译本序》;3、《经典之作——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引言》(刘绍铭);4、《〈中国现代小说史〉再版序言》(刘绍铭);5、《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第三版导言》(王德威);6、正文;7、附录(一)《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8、附录(二)《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9、附录(三)《小论陈衡哲》、《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英译〈中国现代小说史〉导言》、《中文小说与华人的英文小说》;10、参考书目;11、中文索引;12、外文索引;13、《编后记》(陈子善)。
   正文内容分三编共十九章来阐述。从初期十年,到成长的十年,直至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二十年间的中国现代小说情状。有一段时期内小说界的综述,如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八章等;有以作家群为研究对象来描述的,如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十四章等;有以单个作家为研究对象来描述的,如第二章、第七章、第八章等。
   此书可谓是体例完备,描述角度多样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区分一个概念。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当代(1949至今)。当然,这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作者对中国现代小说作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准确把握文学与政治、社会、人生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历史的框架中给中国现代小说把脉、定位,并把作家的社会活动背景、人生际遇、心理脉络等与其相关作品结合起来分析,让读者充分了解作品的基础上,也进一步了解到作品背后真实的作家面貌。
   在《大陆版新序》中,作者不无自豪地说:“……他们尊重、喜爱我的那本《小说史》,正因为我写下了我自己的评断,不像大陆原先所能看到的正统文学史著作,对所有现代作家的评断差不多都是一致的。”
   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方能给后来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想,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至于偏、正、对、错,有著述放在那里,人人心中有杆秤,细细品读,自见高下,去伪存真即是。这一点,不光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搁在任何领域,恐怕都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才能引发众人辨异的兴趣,从而发展进步。众口一声、千篇一律是大忌,只能导向虚假甚至僵死。放弃“大一统”、“程式化”、“模板化”,才是文学的希望。中肯的文学批评,是文学保持蓬勃生机的一剂良药。
   《中译本》序中,作者谈到王际真对他的认同,语气带有深深的感激。也许,每一位作者,无论是无名之辈,还是名流宿儒,作品一经发表,都很在意别人的反响吧。有认同褒扬的,便生知遇之感,感激涕零,引为同好;有指摘申斥的,便有不安之心,戒备森严,准备反戈一击。说及痛处便罢,忍痛认了;说的不那么理直气壮的,便唇枪舌剑对着干起来,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甚至达到人身攻击的地步。这,虽则是人之常情,却是文学评论的忌讳。
   《中译本序》中作者坦言:“四五年前我生平第一次系统地读了萧红的作品,真认为我书里未把《生死场》、《呼兰河传》加以评论,实在是不可饶恕的疏忽。凭我手边现有的资料,《吴组缃》这一章及第十一章讨论萧军部分,都得有所增补;我对《八月的乡村》所作的评论,也稍欠公正;在第十四章里,我对艾芜、沙汀、端木蕻良四人作了简评,主要也因为作品看得不全,只好几笔带过。我现在认为端木蕻良、路翎两人都应有专章评论才对。”
   在此,夏志清先生对自己的著述作了深刻的反省与检讨。从中可以看出,做学问应具备的老老实实、严肃求真的态度。在书后的附录(三)中,夏志清先生有专文评论端木蕻良,主要笔墨放在《科尔沁旗草原》上,长达38页,正文中任何一位作家都没有占据过这么长的篇幅 。这是夏先生对自己著述中所认识到的欠缺的一种弥补。
   正文中,夏志清先生格外推崇张天翼、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人。提及沈从文,说沈从文是国内唯一有改写习惯的作家。其实,人的见解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阅历的改变、时代的变迁,人对事对物的看法肯定会有所变化。并且,如前所述,夏志清先生能在过后反省自己作品的不足,其他作家怕也难免。是在有生之年尽量弥补不足,修正谬误好呢?还是就那么让它存在?沈从文大约是说不的一位。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信息又不发达,身处美国的夏志清先生,跑了不少地方的图书馆,孜孜以求,爬梳整理,还是欠缺不少材料,成就此书大不易,有不到之处可以谅解。
   以前,提到著名现代作家,便是“鲁郭茅,巴老曹”,而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要重新“排排座,分果果”,他对鲁迅的《小说新编》、茅盾的《子夜》等作品有非议,对郭沫若、巴金、曹禺、老舍评价不高,而把更多的褒扬给了张天翼、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让这些本来在上世纪中期大陆官方文化视野内不怎么醒目的名字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试看他的一些评论文字:
   ——“(鲁迅)他不能从自己故乡以外的经验来滋育他的创作,这也是他的一个真正的缺点。”
   这里,我持反对意见。作家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是最理性的选择,不能说是缺点。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鲁迅的小说,当得起“不可逾越的顶峰”这句话。
   ——“鲁迅既不左,又不右,变得完全孤立。”
   这符合先生的自题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冰心的优点并不在于感伤的说教,也不在于对自然的繁神崇拜态度,而在于她对狭小范围内的情感有具体的认识。”
   这个评断很是新颖独到。
   ——“正因为茅盾的共产主义信仰较具知性,所以他在《蚀》里对革命失败的描写比较客观。”
   ——“从中国文学史的观点看来,小品文之所以兴起,主要是这种形式最能表现传统的感性。”
   ——“凡是传统的感性在严肃的文学中受到压抑时,小品文对许多作家来说,变成了一种个人的解脱。”
   ——“巴金和一般左翼作家们,只在程度上,而非类别上的不同,因为巴金无法在人物和场面上造成一种真实感。”
   ——“与蒋光慈不同的是,丁玲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作家,而不是一个狂热的宣传家。”
   举出以上例句,见微知著,读者就可以大致推想出夏志清先生持论与我们平时所接触论调的不同之处。
   阅读过程中,发现不少疑点,当是翻译之误。列举如下,以期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
   存疑:
   1,P46——“仿佛之间,他摆脱了……”
   (“仿佛之间”怎讲?改为“恍惚之间”好一点。)
   2,P112——“……小说家能够运用有创作性的想象力……”
   (“创作性”为“创造性”之误。)
   3,P113——“没有前进到够勇气面对社会的非议”
   (不通。改为“没有进步到够勇气面对社会的非议的地步”,似乎好一点。)
   4,P161——“一个穷困家庭长大的女子,在她下嫁富有的厂主……”
   (“下嫁”不妥,文中之意明明是攀龙附凤之举,“下嫁”指地位高男子的嫁给地位低的男子,比如公主下嫁某某。)
   5,P174——“一个名叫周如水懦弱的男子”
   (“懦弱”应与“的”前后对调。)
   6,P218——“……制定出他们实行这些目的的方法”
   (“实行”与“目的”不搭配,改为“实现”好些。)
   7,P255——谈及张爱玲,有一句“她父亲重婚后”,前面曾说张的父母办过离婚手续,后又说“重婚”,不妥,应为“再婚”。另外,张爱玲幼时,恐怕也没有“重婚”一说,三妻四妾的大有人在。
   8,P286——“最要紧的关键是……”,“最要紧”与“关键”词义重复,应去其一。
   9,P343——“……不辜负全部责任。”此处,是“不幸”,并非“辜负”,否则语义不通。
   10,P351——“转告丈大的话”,“大”显见是“夫”的误写。
   11,P352——《春蚕》引文中“满可平静的水……”,“可”应为“河”。
   12,P357 “新文学和继起的中国大陆文学,也大异其趣。……实在看不出新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有什么重大的相异之处。”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讲不通。
   13,P358——“严复要积极导致中国富强的理想”,此处“导致”与“理想”搭配不当。或改为“倡导”较好。
   14,P358——“也是现代西方文明致力的目标”,“致力”不妥。此处用“努力”较好。
   15,P150——“曾国藩髦下”,显然,“髦下”乃“麾下”之误。
   16,P368——“而她也因为嫁到这位财雄势力的丈夫”,“嫁到”,改为“嫁了”或者“嫁给”好些;“财雄势力”为联合词组,“财雄”与“势力”不匹配,“势力”应是“势大”之误。
   17,P370——“苏联制片场”,改为“苏联电影制片厂”好些。
   18,P383——“赋予健康的草原。”,“赋予”是动词,给予的意思。此处改为“富于健康气息的草原”似乎好一点。
   19,P399——“终于回到他自己的家产。”,语义不通。应把多余的“产”字删掉。
   20,P401——“可能获得……了解共鸣的幅度。”“幅度”后面加上“更大一些”才通。这一句的汉译很是别扭,完全是英文语句的结构,忽略了汉语习惯,忘记了这是为汉语读者提供的读本。原文如下:“这部小说可能获得感情的深度或者了解共鸣的幅度。假如主要人物不摆知识分子的架子,且更能有出诸同情的行动。”读起来拗口不说,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文理不通的病句。关系句前后倒置也罢了,但必须使用恰切的关联词,才能联结起来。比如,可改为:“这部小说可能够获得感情的深度或者了解共鸣的幅度更大一些,假如主要人物不摆知识分子的架子,且有出诸同情的行动的话。”
   21,P402——“……得不到科尔沁草原赋予健康的大地滋养的女人”,“赋予”之误前面第18条已出现过。另外一点,此句也是很拗口,不如改为“得不到富于健康气息的科尔沁草原滋养的女人”。
   22,P403——“自承无能为力”,“承”字字义:在下面接受,托着;担当,应允;受到,蒙受;继续,连接;顺从,迎合;姓。看句子即知,此句要表达的是“承认”之意,但把“承”拿来单独使用,并无“承认”之义。因此,“自承”应改为“自认”。
   23,P404——“端木当他只是21岁刚开始的小说家”,文气乖涩不顺,应改为“端木当时只是个刚刚21岁的小说家”。
   24,P405——“大山很少出现令人联想到这两位《水浒传》英雄。”此句文理不通,应在句末加上“行为”一词作“出现”的宾语。
   25,P409——“《科尔沁旗草原》的确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小说,假如读者受到适当的预先警告,而加以耐心和同情的阅读一次以上。”这样别扭的倒装句,前面已经指出过一次,应在句末加“的话”二字。其次,“加以”后面的搭配混乱不堪,改为“加以耐心和同情的阅读,达一次以上的话。”,可能更好一些。
   26,P414——“假如我们沉思默察科尔沁草原,以及中国一般,到处都有疼痛和苦难。”此处,“中国一般”指代什么?语义不明,语句不通,改为“中国一般地区”较好。
   27,P417——“因此,我们应该感谢的是,端木蕻良在他的写作生涯一开始,就感到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创造魄力。”此处,“感到”应改为“表现出”才能讲通。
   以上罗列的是语句字词上的欠妥当之处,下面就论断方面谈两点。
   1,P45——“这是个相当浅显的见解……叶绍钧显然不懂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他学过日文和英文,但能力不足以阅读原文。)”此处所下论断,似嫌武断。叶圣陶先生那段话,是针对“文字不过是小节”之论的辩驳。他用几句大白话,轻易就驳倒了视文字为小节的荒谬观点。不能因叶先生善于使用浅显的词句,而断定他所表达的就是浅显的见解。我觉得,他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三言两语,便能教人看出其论点的荒谬,便是精辟的见解,深刻的见解。如果说叶圣陶先生的见解“相当浅显”,那么,人人便可明了,何须他老先生去费口舌?怎还会有“文字不过是小节”的观点出现?关于这种观点,可还有不“浅显”的高见?可还有叶圣陶先生没有点透的地方?叶圣陶先生一贯善于深入浅出地谈论问题,字面不用深奥、生僻字词,更不使用艰涩、拗口的语句。用浅显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洞见,让普通读者易于接受,是他为文的风格。下面论及叶圣陶先生“不懂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更是无稽之谈。我不能揣测叶圣陶先生是否懂得,但是夏先生依据括号内的文字来下判断,也是失之公允的,不够客观。
   2,P128——评判《骆驼祥子》时,有这么一句话,“故事结构紧凑,也使人想到是受了哈代的影响。”在此,所下论断当属唯心之论。除非做着自己表明,否则就因“故事结构紧凑”就能下断语是受了哈代的影响?难道只有哈代才能写出故事紧凑的小说不成?理由太过于牵强,让结论变得无所依从。你可以说某某作品与某某作品相似,但绝不能就此下断语说谁受谁的影响。别说国外作者了,就是本国的,A与B的作品风格类似,未必A就当真拜读过B的作品。不管生于世界哪个角落,作为人类,情感、思想总是有类似的地方,因此,蕴涵着人类普遍的思想感情的文学创作,总是无独有偶的时候多,卓尔不群的时候少。
   为文学立史,把一个时代的作者及作品作个大体的评判,让新入门的爱好者在书籍林立的书架前有所选择,有所扬弃,功莫大焉。要之,持论一定要公允,要客观,才能对前世之人有所交代,对后世之人有所指引。
   阅读过程草草,所列出的一点点看法,也许是不恰当的,欢迎有心的老师指出我的谬误。

共 53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关于文学,个人认为 ,如果被政治绑架或者软禁,它则如同龚自珍先生所说的病梅一样,只能是一种病态的生长和病态的美。历来,文学争取自由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从未彻底胜利。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没有带着政治的滤光镜来看待作品。单是从文学的自然本身该具有的属性方面来评价,自然是最贴切的,把脉最准确的评价方式。因此,作者“对郭沫若、巴金、曹禺、老舍评价不高,而把更多的褒扬给了张天翼、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让这些本来在上世纪中期大陆官方文化视野内不怎么醒目的名字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看得出来,笔者不但对此书熟读深研有余,更是带着理性客观的眼光,对此书内容作出了深刻的咀嚼和解析:作品的具体内容介绍,由此牵涉的一些概念补充,成书前后的一些增删补遗,夏志清先生著写的严谨治学态度,对失误的深刻反思和检讨,以及书中存在的一些文字语句和论断疑点,本文笔者都详细而又不失条理地一一陈述。语言客观从容,述说周详完备,特别是对书中一些文字语句的谬误的指正,体现出笔者深厚的文字语言功底。对某些论断的质疑辨析,更表现出笔者出众的文学鉴赏能力。难得的一篇作品赏析文章。 全力推荐! 【编辑 云水之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水之间        2014-10-10 21:41:43
  专业水准,不同凡响,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赏析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0 22:09:45
  云水之间编辑的按语我真喜欢,您的夸赞却令我汗颜。谢谢您的劳动!握手!
2 楼        文友:文璘        2014-10-11 21:49:03
   案头也有一本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广西师大的版本,不知道和玉心老师所提到复旦版本有没有差别和出入。从我个人阅读经验上来讲,个人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抛却了狭隘的庸俗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视野,以开放性的思维美学的艺术的眼光重新评价了四十年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17---1957),并对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一批作家在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成就重新定位,只此一点便便功不可没。现在夏志清先生的观点大部被大陆学者所接受,同时这本书也在学院内几成显学,是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必读书目。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2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7:45:10
  因其对官方传统话语的颠覆,我也喜欢它。
回复2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8:02:36
  文璘师,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过广西师范大学版本。不过,此前阅读过一些广师大出版的书籍,比如木心作品,纸张、版式、装帧、·印刷质量都没的说,深深喜欢。就我些许的的阅读经验来说,我是偏爱广师大出版社的。
回复2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12:19:10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书籍,翻开来,扉页有一行小字,“想像另一种可能”,这句话道尽文学的真谛,值得反复把玩,深深喜欢。
3 楼        文友:文璘        2014-10-11 21:59:36
  当然任何作品,哪怕是经典,都是开放性的和未完成性的,它所筑起的“召唤结构”就是诱使我们不断深入进去,寻找认同或者勘探谬误。由此,我对玉心老师针对经典或显学敢于站起来“说不”姿态和气度深感佩服,对其严正求索探究、锱铢必较的学风深表赞赏,对其思维的缜密、细心以及行文的逻辑性、科学性的专业素养击节叫好。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3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7:52:15
  呵呵。文璘师过誉!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还是习惯于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说长论短。尽管不那么专业,或者不那么正确,我的私心是,尽可能地消除白璧上的微瑕,让优秀者更优秀。我想,如果夏先生地下有知,也会宽恕我的冒昧的。
4 楼        文友:文璘        2014-10-11 22:58:43
  如果非要指出玉心老师此文有哪些不足或者仍需完满之处,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理论维度把握的方向性和适用性以及理论运用的视野问题。比如玉心老师存疑的语词毛病地方,我数了数大约有二三十次之多。这样的考据当然能证明学术的严谨性,但此处仍要跳出文本来考察,因为《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先生用英文书写的,我们所读到的版本,是经刘绍铭、林耀福、思果、谭松寿等人的译本,那么,即使有语句的毛病也是翻译者文笔不佳的结果使然。正如今年获诺奖的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暗店街》这部作品,在我们国内有好多翻译家的不同版本,薛立华版本的开头是:“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李玉民版本的开头是:“我飘飘何所似,不过幽幽一身影。”而中国大部分专业读者,是非常喜欢前者的形象精准而否定后者的花哨、虚浮。可以这样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翻译的创作过程中,正如巴特所言:原作者死了!于是回到刚才的话题中来,此处尖锐的矛如果要刺穿夏志清先生坚固的盾多少有点牵强。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4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8:10:17
  谢谢文璘师指出我的缺点。文中我已表明——“ 阅读过程中,发现不少疑点,当是翻译之误。”在此,我没有把这些语词之误归罪于夏志清先生。也许是网编的习惯使然,见到文本有误,便想纠正,让文本保持清洁顺畅。
5 楼        文友:文璘        2014-10-11 23:07:15
  第二,批评者需要走出个人经验规定性、走出批评者所隶属的学科规定性、走出已经被塑造成的知识规定性。比如关于对叶绍钧在五十年代对语言的重要性所作的的辩护,《中国现代小说史》说“这个见解相当浅显……叶绍钧显然不懂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对此玉心老师认为是武断,是无稽之谈,是失之公允的,不够客观的。其实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自索绪尔的语言论以降,无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以及解构主义批评都把语言提到价值论和本体论的高度,就叶绍钧的个人创作经验来看其个人阅读经验上,他也许不懂得这些。然而夏志清在此处仍然犯下了错误:他在一个不成熟的文化语境中裹挟其现代性理论,忽视了叶绍钧此语产生的本土资源。而叶绍钧因为过度重视本土经验的因袭,从作家创作的经验角度出发,忽视忽略了西方现代性的经验。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5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8:17:34
  就文论文,就事论事,夏志清先生就叶圣陶先生那段话而言,本是持赞扬态度的,我因对前半句话有点腹诽,因此只摘取了前半句。呵呵。文璘师能从理论的高度所作的中肯评价,令玉心不胜叹服!走出各种思维定势,走出各种先验的定规,批评者确实应当谨记。
6 楼        文友:文璘        2014-10-11 23:18:53
   第三,理论批评话语的个人化趋向,是现代理论话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好处毋庸多说,不足在于,这样的话语方式在交流中很难达成共识,即便是小小的文学批评共同体中也很难。这就意味着,这种话语方式的批评,其实是另一种遮蔽。 如果批评者处理得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以致于使其本来的批判力量丧失。这可能就是文本细读式“过度阐释”和个人经验的“酷评”,同样遭人诟病的原因吧。今天的文学批评话语,的确需要从新的社会学视野里重新生成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了,否则,批评大概只能在学科惯例里、貌似真实的个人经验里无休止地重复了。在这一点上,需要我和玉心老师共勉,因为我本人也达不到。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6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8:23:43
  文璘师,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赏光!不成体统的陋文劳您费神,非常感激!您的指点
回复6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3 08:25:50
  文璘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赏光!这篇不成体统的陋文劳您费神,非常感激!您的指点让我受用不尽!再次拜谢!
7 楼        文友:苏庸平        2014-10-13 19:24:09
  首先可以肯定,夏志清先生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能把中国现代的一系列作家进行梳理之后进行评论,实在是文学批评界的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但是在下认为,作家也好,文艺评论家也好,往往都由于自己的生活阅历,所处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创作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候难免会带有比较狭隘的个人观点。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阅历,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我们不可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他。这就要求评论家一定要能够了解并掌握作者的方方面面,在不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和阅历以及写作意图的情况下,盲目地或者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不完全了解的状态下带着自己固有的认识去表态,往往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积有疏漏的。
   我倒很赞成本文作者的一些观点,至少他是很客观地看问题。不是人云亦云。具体实例在本文中已经凸显,在此不再赘述。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7 楼        文友:玉心        2014-10-14 08:37:43
  感谢苏庸平老师拨冗赏光!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