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孤儿父

精品 孤儿父


作者:江山辉煌 探花,1740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4发表时间:2009-05-22 12:06:31


   他父亲去世时,他唯一的弟弟尚在母腹中。送葬那天,他的爷爷背着他,他手中拿一根干葵花杆做的出丧棒,因年幼,不能行而杵之,只能在他爷爷的背上以拿代杵。一片茫然而瘦小的他,因天气寒冷,鼻涕眼泪的抽泣着,手中出丧棒好几次掉到地上,他的爷爷忍心不下,不得不含泪替他拿着,心想,这么小,这么瘦,这么可怜,从此没了爹,靠着瘦弱的母亲,哪个时候才能成个人?他的爷爷这样想着,不觉泪如雨下。正在这时,有人提醒他的爷爷说,他的父亲去世,出丧棒生来就应该由他拿的,心疼归心疼,爷爷是不能代的!他的爷爷又不得不把出丧棒给他拿着。出丧棒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他的爷爷一次又一次地捡起来给他。最后,他的爷爷干脆叫他用右手捏着一头,他自己用左手帮轻轻拿着另一头,并帮他做出点杵着地的样子。他看着送葬的队伍,看着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样子,瘦小的他瘪口瘪嘴、眼泪鼻涕地哭喊着要爸爸。帮忙的父老乡亲无不为之悲泪盈眶,叹息不已。
   乡亲们亘(整)墙亘(整)盖地为他安葬了他的父亲。那年他不到五岁。
   其父百日之忌,他的母亲在痛苦的煎熬中生下了他的弟弟,其弟出生后,长期都是抽泣、抽泣地一副哭腔,哪怕熟睡中都是这样。可见在其弟出生之前,其母是如何地在痛苦的煎熬!他的爷爷为其弟取名“孝生”,意为在百日孝中所生,以示纪念。后又想到他名叫应成,遂将其弟改名应生。
   在这个名叫窝子的山村,他家还算是有点田地的家庭,但他父亲的去世,让他小脚细手的母亲与年幼的兄弟俩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虽然他年仅二十五岁的父亲临终前曾拜托他的两个已成家立业的伯父与尚未成家的叔父说:“我走后,应成的母亲还年轻,可能守不住这两个娃娃。再说,就算她能守这两个娃娃长大,那也不容易,在我们这个鬼地方,没得劳力,是难得活出来的。她要走哪点由她,你们不要劝阻她。如果小的生下来也是个儿子的话,她要走,肯定也不会带起去的,请你们看在弟兄情份上,一年半载的,一家轮流帮我带一下,让他们长大成个人。看来我是撑不住了的,我只好求你们了。你们有你们的负担,但无论如何你们都要帮我这个忙!”他的父亲说罢,眼泪禁不住决堤似地流了下来。
   他父亲身上不知为何长了个会窜动的毒瘤,因无法医治,临终前就说了这番让人禁不住泪流如雨的话。
   他的母亲误解了他父亲的话语,说:你是讲什么话嘛,我咋忍心丢下两个细细的娃娃不管嘛?再苦,再累,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想方设法地顾他们嘛!我不是那种狼心狗肺的人嘛!你要走了你咋这样不相信我嘛?他的母亲边哭边诉地梭到地上疯了似的打着滚继续痛哭。几个婶娘急忙扶助他母亲劝道:你不要糊涂呢,这个家以后就要靠你啦,他爹讲的你好好地听呢,你这样做起来,不讲对得起哪个,也对不起你身上的娃娃嘛!好歹是自家的骨血,哪点有个三长两短的话,到时候你后悔不转呢!在众人的劝导下,他的母亲止住了痛哭之声,但还是禁不住悲泣。特别是看到他爷爷用一个高脚凳放在他即将咽气的父亲所坐的椅子背后,教他扶他父亲咽气的时候,他那惶惶然泪眼迷茫的样子,又禁不住伤悲哭泣。但最终不得不面对事实,在众乡邻亲人的帮助下,他的母亲含泪安葬了他的父亲黄权才。
   之后的日子,犁田耕地、栽插收割的重活,全靠他祖父的关顾与伯叔的相帮。他母亲每有人帮做活路,总是好茶好饭地招待。虽然平时极度地细吃俭用,半饱半饿地度日。为了能在农忙时有人相帮,他母亲发挥了她为人称道的针线活的专长,平时剪、裁、缝、绣做些人情,忙时,有的要先帮他家做了再做自家的。而薅刨锄草、挑粪施肥之类的农活,他的母亲总是撑着瘦弱的身体去边学边做。手磨出了血泡了,她忍着;头晒脱了皮,她忍着;肩膀磨破了皮,她忍着。别人挑满担的粪水,她挑半担;别人一天除两亩的草,她锄半亩;别人家里是里,外是外,她是里外一把手。看着她挑担晃晃荡荡的样子,不少人既为之叹息,又为之感动。叹息她生存的艰难,感动她生存的顽强。面对年幼的两个儿子和瘦弱的自己,在哪天寒地冻之时,陪嫁的桌凳无奈地成了拳头大小的火堂里的柴禾。大灾之年,陪嫁的手饰被迫变卖一空。多少个夜晚,她的母亲看着一双儿女,面对漫漫长夜,独自一人默默叹息、流泪。头发渐渐地少了,白了,她每天都一丝不苟地梳成发结,套上青色的发网。人前,她总是保持着良好的精神。
   他的母亲从二十八岁孀居,直到八十二岁病逝,一生勤俭、谨慎、友善,一副慈善心肠。有诗赞云:廿八居孀,冰清玉洁,孝子育孙,兴家立业。
   二
   他六岁时已会到附近的树林中去拾些细小的残枝败叶作柴禾,会替母亲喂喂鸡,看看晒场之类的。他看到了他母亲脸上开始有了一丝儿的笑。他九岁,正是解放周年的时候,听到他的伯叔要去挑煤,他就闹着要去。他不知首这一去,翻山越岭,有三、四里的大路,就是走路,也够他累了的。他只知道他能做事,他的母亲会高兴。为了让他母亲高兴,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不怕吃苦受累。他母亲不忍心让他去,他就哭,他说他已经长大了,他要挑煤为他母亲做饭。因为他父亲去世的几年之中,总有说媒的人登门跟他母亲说,怕他弟兄俩长大后不孝顺,枉自苦,不如趁早想办法!他的母亲叶氏总是拒绝说,一是不忍心丢下他弟兄俩,始终是自己身上掉下的骨肉;二是无论找的人如何,不可能像对自己亲生的一样对对待他俩;三是自己夹在中间,肯定不好为人。不如把他俩守长大,慢慢地过。幼小的他,听到母亲这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被母亲那一颗充满母爱的心所感动!因此他总希望自己快些长大,能为母亲多分担一些苦和累,多给母亲一份安慰。九岁那年,在他的执意要求下,他的母亲含着泪为他做了双小巧板实的草鞋,做了一根小竹扁担,缝制了两个小棕口袋。然后,哽咽着,千叮万嘱地拜托他的伯叔帮照看着。
   他第一次挑煤,就挑了十斤。他一到家,他的母亲连忙从他肩上接过这一挑十斤的煤。含着泪笑着说:“幺呀幺......”就再也说不下去了。他母亲小心翼翼地将煤倒入煤坑。忙打了个鸡蛋烫了碗饭给他吃着。就和上早准备好的黄泥舂粘后,捏成汤圆粑似的煤球,细心地用废纸包起、晒着。他母亲看到他草鞋上的血印子,心一慈,便抱着他哭了起来。
   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在政府的劝导下,送他到离窝子三公里左右的陈家寨上了学。上了学的他,内心深处常常挂念着他的母亲。他虽然年仅十岁,但他在家可以打点柴,挑点水,照看弟弟之类,让他的母亲轻松一点。但上了学的他,一早起来,母亲热碗饭给他吃了就要催他赶快去上学,这样一来,他无法为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于是,怀着内心的不安来来去去半年之后,他苦苦哀求他母亲让他回来。
   回来后的他,要求学耕田犁地。他伯伯帮他把犁扛到他家的四方田,犁了个样子给他看,并给他讲了要注意的要诀,然后让他学。他爷爷也去站在田埂上看。看着瘦瘦的他,站在田中,只有犁把那么高。他的爷爷也禁不住摇头深叹。一个叫黄少芳的族人路过,看他一眼后说:“天呀天,这个样子会成得了人不是!”他听后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个样子让这种人看看!通过不断地磨练,几年后,在农活上,犁钯薅锄,栽插收割,他都能做得有模有样。看着他母亲的愁容渐渐地舒展开来,他也感到由衷地高兴。
   十六岁那年,看着兄弟也能为母亲分担些家务了,他征得母亲的同意,响应政府号召去贵阳当工人,修飞机场。临行前,他的母亲千叮万嘱地说:“出远门不比同在家里,要学会照顾自己,不要惹祸。要和大家搞好关系,不要和人家有点矛盾就争强好胜,要会忍会让,会忍会让不得哪个说你傻,做事不要冒险,有时候,胆小天下去得,胆大寸步难行。你要记住,千万不要忘记。”
   年幼而孤的他,当然不可能忘记母亲那千叮万嘱的话,踏实肯干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友善,让他赢得了领导的赞赏,赢得了朋友的认同。虽然长期工作在外,但他始终牵挂着母亲和正在上学的兄弟,因此,常省吃俭用地寄钱寄粮照顾他们。十七岁那年春节,因为忙赶工程进度,没有回家过年,他母亲放心不下地念叨他。他年仅十二岁的兄弟在母亲的千叮嘱之下,硬是挑着几斤腊肉和几个血豆腐一路走去,途中在他舅父家打了个腰站,然后大他幺舅的护送下上车直到贵阳,问着找到他。兄弟见面,百感交流,热泪不止。歇了一夜,把他身上的钱和粮票全都交给兄弟,并帮他藏好在身,然后给他兄弟买票上车。为了节省钱,他兄弟还摇着头给他说不想坐车,可他硬是买好票强求他的兄弟上了车,并一再叮嘱他兄弟一定要把钱票交给母亲,他的兄弟连连点头应承。车子启动后,看着远车子渐渐远去,弟兄俩还在依依不舍地一边挥手,一边擦着泪水。
   十八岁那年,他回家过春节。从厂里带来了两升糯米,几斤馒头,几斤水果糖,两斤酒。那时,这些东西都是稀罕之物。黄少芳路过他家门口时,他爷爷招呼黄少芳到家坐,寒暄几句之后,他的爷爷说:这人些讲不清楚,你看我家这孙孙,原来好些人还以为做不成个人,现在他从厂头回来,得了几斤糖和两斤好酒都要拿来给我,不但做成了个人样,还有孝心得很。黄少芳心知这话是针对他当年有意无意说过的“这个样子会成得了人不是!”那句话说的,脸色因此有些难看,说话也有点不利爽,不得不唯唯诺诺地借故告辞。
   大食堂时,他担心他的母亲与兄弟吃不饱,挨饿。夜里,他们母子三人耳语一阵后他方放心地回到厂里去。原来,他叔父是大食堂的会计,叔父厢房常常用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木盆储备苞谷面以供大食堂用。他叔父每次开厢门,他兄弟都站在一边观察,久而久之。他兄弟就配好了那房子的钥匙。夜深人静之时,就点个油灯,开门进去,先看堆样,拿个三、五斤后,又用手恢复原状。长期如此,积下了数百斤粮。白天吃食堂,晚上开小灶。因此还不曾挨饿。后来,他叔父发现了,但只是背地里轻轻地责怪几句,要他当心初他人发现。他的母亲看着他正在长身体的弟弟,虽然知道这种做法有违常理,与她的为人有点水火不溶,但年历到那些皮泡脸肿的大人、娃娃,看到那些被疾病与饥饿折磨死了的人,她也不忍心阻止。
   他暗暗佩服他兄弟的聪明,又感叹那个时代的无奈。
   三
   他兄弟十六岁那年,上了半学期的初一就回了家,他母亲劝他兄弟说:“你哥哥工作了,有他多少支持点,我不会咋苦的,你要好好地把这初中读完,多学一点好一点。怕二天你想读的时候又后悔不转。”他跳皮的兄弟却笑道:“要叫我读也可以,但要等我们家的大黄狗老了还差不多!”他母亲一气之下说:“你这个娃娃,讲的是那样话?”他弟弟说:“我都十六岁了,才读初一,再读下去,怕老狗都要笑出尿来了!”他母亲明白了他兄弟的意思,也顺其弟之意。正在这时,六枝大用煤矿来招工,他兄弟一定要报名参加。本来,有他兄弟在母亲身旁,他多少要放心一点。这样一来,他很不放心他母亲单身一人在家受苦受累。于是,回家来以自己短短的工作经历劝说他的兄弟,说了许多缺乏知识的苦处,看到无法改变他兄弟的固执。他兄弟反而劝他回家,并说,哥哥,如果你不回家,人家招工,我肯定去不成,妈一个人在家我也不放心,但我又实在想去。他只好辞了工作回家,支撑这个家庭。他的领导也舍不得他的踏实,朋友们也劝他留下,可是,为了弟弟,为了母亲,他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工作岗位,踏上永远回家务实的旅程!为此,他弟弟工作之后,一个月二十三块钱的工资,从六枝大用坐火车回家仅八角钱的车费都舍不得,都要要凭两只脚一步一步地走回家,把节省下来的钱交给他母亲。
   闹派性的时候,有人来约他参加815派,他说,我家上有老下有小的,走哪点我都不放心,你要参加哪派你们去,我不会去的。事后他对妻母说,有其去胡闹,还不如捡两撮狗粪多放两窝苞谷!他还怕他的兄弟去闹派性闹出问题,还和他母亲一道,对他的兄弟千叮万嘱。
   多年后,他的兄弟成了家,渐渐地成了四个孩子的父亲,并把一家六口转为居民迁到大用煤矿上去,一个人的工资要负担六个人的用度,孩子上学、生活都需要钱,日子是很紧的。但是,他弟兄看着在农村生活的母亲与他一家八口,觉得他与母亲的生活更苦,于是,常常省吃俭用、三块五块地给予补贴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兄弟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四十块钱,买了台旧的手摇式面条加工机给他,让他在偷闲等空地帮人家搞点加工,赚点家用钱。
   他与兄弟默然达成一条规矩,不论遇上什么病灾,都要瞒着他的母亲。母亲年青时那样的苦,他们不愿让她再为他们牵挂、操心。
   其母在世时,他兄弟接去后,成天嘘寒问暖的,还专门抽空陪着逛逛桃花公园。
   二OO七年农历三月初七,其弟六十岁生日,他带着在县城工作的长子与大女婿前往水城那罗矿。弟兄相见,说不完的情,道不完的谊。他兄弟的儿女、侄子,侄婿等准备为其弟举行拜寿仪式时,其弟先将母亲遗像请到神砻上,点上蜡,烧好香,供奉一阵后,才接受拜寿仪式。弟兄俩深知其母为了他们志清意决的不易,因此,虽然其母与世长辞已八年整,但他们总是念念不忘,时时心祭。他看到他的兄弟对母亲遗像的毕恭毕敬,看到兄弟不错的日子,想到各自成家立业的子女,他在一旁,好像在对着母亲默默地念叨什么。
  

共 92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身世可怜的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读这篇文章,看到了一个坚强而又善良的孤儿,在命运的坎坷里挣扎着,努力着,善对生活,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劳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份忍耐和艰辛,看到了一份坚强和勇敢的品质,读来让人动容。文章语言朴实,叙述自然,情感真挚,欣赏了![编辑:释藤]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522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9-05-22 15:18:21
  儿媳生产后,其子回到家中,听说他留得一只毛色很好的大公鸡来过十月初一(民间传说为牛王诞辰),其妻曾提议拿给儿媳补身子他都不同意。其子对他说:“老爹,你十月初一想吃的那只鸡,看来是吃不成的。”他听出言外之意,脸上像是一朵瞬间怒发的花。马上翻身起来,好像一下子年青了二十岁,立即到村里转了一转,买了好几只小仔鸡,说是买来喂到清明上坟用。也欢天喜地地逮了两只鸡给儿子抱走。
   冷静的叙述风格,沉稳老到的文章结构,厚重扎实的立意。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江山辉煌        2009-05-22 15:49:02
  谢谢邬海波先生执心而认真的评点鼓励!顺祝康安!
作者简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普定。爱好文学,读写为乐。乐于平凡,安命知足。不惑已过,天命在望。岁月东流,常怀梦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