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菊韵】风箱故事(小说)

精品 【菊韵】风箱故事(小说)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6发表时间:2015-03-16 19:40:28

【菊韵】风箱故事(小说) 这是一个发生在俺村的真实故事。
   俺村有个老侯,那时(1964年),大约55岁上下,只多不少,在俺儿时看来,六十也保不齐。反正俺看他很老很老。精瘦黝黑,跟传说中的灶王爷差不多。也是,他的本职工作,就是与灶王爷打交道,肤色正宗,黄中带黑,也算正常。俗话说,近朱者墨,近墨者黑。与灶王爷接近了,还能有不黑的?不黑,反倒是不正常了。说起与灶王爷打交道,究竟是什么工种?告诉你也不打紧,人家干的,那时叫“资本主义尾巴”、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手艺,很特色。什么呀?风箱啊,就是人们歇后语说的“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风箱里的鸡毛,两头扇风”的风箱,咕达,咕达,拉着风箱烧火,就是这,老侯就是做风箱、卖风箱的。与灶王爷是不是有瓜葛?
   说起老侯,十里八村都知道他,挺有名气的。因为他是风箱世家,做风箱手艺没得挑。就因为他专注风箱技艺,反而耽误了终身大事。是他形象不佳吗?不是。年轻时的老侯,虽算不上一表人才,瘦了点,但精干利索,身材适中,不是让人讨厌的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一个鳏夫呢?
   有一种说法是:他太沉醉于技艺的传承了。以至于,对爱呀,情呀,全然处于无可无不可的状态。大概对一种东西太过痴迷,上升到了“疯魔”地步,其它事情,全是扯淡,一边去。老侯专注于风箱技艺的精益求精,也就无暇顾及媒人的光临:态度有一点,就是不热情,打哈哈,耐答不理加上冷淡无礼。去他屋里吧,连让座都不会说,更别提倒茶水(估计也没有茶叶),喝一壶之类。冲着可怜同情去给他提亲的人都说:什么玩意儿?追着赶着给你提亲,多大的面子?三里五里,哪儿也找不到你这一理!欠你的还是短你的?你谁呀?于是,人们相互提醒:这小子无礼,咱们谁也不理他!看他一条光棍过一辈子!后悔的时候还没到,等着看他笑话吧!到时候啼哭嘛唬提鞋请客,也不管他!你爱风箱,就给风箱结婚吧,也许,屋里会多一个风箱夫人,与你共度良宵呢。于是,老侯年轻时候的婚姻就此吹灯拔蜡玩完了。
   你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没人提亲,谁会热脸去贴你的冷屁股呢?罢,罢,罢,罢了!提亲的这边尤其是邻居二婶,咬牙切齿恨恨不已,人家老侯可没当回事,该咋还咋,一样的做风箱卖风箱,一样的给人们提供优质服务——就因为优质服务,人们看他手艺不错,才有人提亲的,否则,只能是买卖关系了。
   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无人证实,而老侯的确对女人不感兴趣,不感兴趣也罢,人家慢悠悠不着急、不涉及的态度让人们大感疑惑,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猜测:难道这家伙那个方面有问题?不能人道,羞于启齿,谢绝婚姻?可能,确定以及肯定,不然,为嘛听到当作没听到,不恼怒,不辩解。人们认定就是这样。既然如此,谁家姑娘嫁给他,既耽误终身,还害了人家。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算了,皇帝不急太监急,咱们这是干嘛呀!
   他们这是干嘛呀?估计老侯(那时候应该是小侯)也会这样嘀咕:一天天缠着自己,不依不饶,喋喋不休,唾沫星子乱溅,打乱自己的生活,耽误自己的活计,一个字:烦!两个字:很烦!烦死了!他这样想,你会以为他这是不宜好。不,他的心思根本没在这上面。
  
   那时的老侯才27岁。手艺就是老父传授于他,亦父亦母亦师。老侯五岁,母亲因病去世,老父拉扯他,艰难生活。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幸而有传家手艺,才不致冻饿而死。老侯儿时就随着父亲跑江湖,一年有多半年在外面跑,不是追着赶集,就是有到人家做风箱。渐渐长大,就打下手,拉锯子,解板子,推刨子,耳濡目染,不会也就会了。在外居多,家中的乡亲都生疏了。所以,成人后的老侯对父亲特别孝顺,尤其是父亲年老体衰,做不动木工活后,老侯更是事亲必恭,父亲想吃什么,只要市面有,不管天气,不管远近,必要去买。但要提起做饭,就不能提供优质服务了,他的烹调技术,比起他的风箱技术差的何止千里万里,简直是惨不忍睹。他潜心研究木工技术,但不去研究烹调技术。觉得能吃上饭能吃得饱就是高标准了。老父是苦命人,要求也不太高,最多是粗茶淡饭,能喝上一碗开水,有一口热饭而已。当初儿子从小到大,行走江湖,活命存身,有饭吃就满足,手艺人,还能指望吃多么好呢?老侯那时做梦大概吃的也就是一个馒头两块肉吧?出门在外,能吃饱且吃上热的,那就是烧了高香了,还有何求?反而是,在外时吃得比在家时,生活标准要高很多。因为,去赶集再舍不得也会买烧饼馃子喝碗豆腐脑,再不行也得要碗熬菜泡带着的干粮吃。要是给谁家做风箱修风箱,通常会管饭的,碰上讲究一点的好心主家,老侯随父亲就像过节一样,打一打牙祭。老侯回想起来,忍不住舔嘴唇流馋涎。
   老侯20岁那年秋,老父终于告辞儿子:我要驾鹤西游去了,你要好自为之。据说那边也需要风箱,你也别太伤心,我不会没饭吃的。送别老父,屋子里顿时空落冷清许多。沉默几天,烟囱好像没冒过烟。人们疑惑:这小子是不是随着父亲也走了?有好事者推开那不是大门的栅栏,又悄悄走进那永远不锁的屋门,才发现,老侯正躺在一张破罗圈椅上闭目养神呢,桌边放一个大海碗,有半碗水;碗边有半个干馒头。老侯掰一块馒头,喝一口水,咀嚼半天,喉咙蠕动,咽下去。原来还有点爱听那架老旧收音机,这时因为还在“家哀”期,关机了。屋里的寂静,蚊子的嗡嗡声成为了绝妙歌唱。看那架势,老侯似乎有点成仙得道的气象。
   过了几天,栅栏关闭。人们知道,老侯走了,去走江湖了。有妇女埋怨:这小子不牢靠,乡亲们忙活几天帮忙料理他家后事,不酬谢乡亲也算了,走也不打个招呼。俺家的风箱风力很小,还没找他给修呢,他就这么走了,真是!
  
   嘿!说时迟那时快,三个月一晃就过去,栅栏大开,老侯回来了。要修风箱,赶快去吧。你会说:老侯就这么神秘么?神不知鬼不觉的出门进门,难道就看大门开闭就能猜出他的行踪?告诉你:老侯总是黎明出门夜间回家。让你觉得他好神秘,正所谓神龙见头不见尾——什么神龙,一个土生土长的手艺人而已。
   手艺人,可了不得,那是什么时代呀?解放前,饥一顿饱一顿,四海为家,就凭一辆小推车,走遍周边百余里。解放后,土改分了地,不会种,就送给当家子种了。不种地也能吃上饭,饿不死,这就是手艺。
   老侯家的风箱制作可有点年头了,少说也有四五百年历史。你别说他的行踪神秘,其实最神秘的是他的手艺。据说,他家保存着一张图:制作风箱技艺的秘籍,其实就是如何选料,如何养料,如何加工。他手中到底有没有这本秘籍,谁也不清楚,但做风箱确实要真功夫的。老侯就学了全套真功。比如选料,必用梧桐木。梧桐木性软,耐磨,体轻,搬着也方便。要是沉重难移,家里围着锅台转的都是妇女,哪有那么大力气挪移?但是,拉杆必用枣木桃木梨木榆木硬木材,不易磨损,经久耐用。
   虽然本地有种了梧桐树能引来凤凰的俗语,可也不是家家种梧桐去招引凤凰就会有凤来仪。倒是不值钱的杨柳树到处成行成荫引来乌鸦喜鹊麻雀来栖,甚至筑巢于杨柳树上,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杨柳木也很轻,就是木质不如桐木,也能凑合。用杨柳木顶桐木,外行不懂,内行一看就知。老侯用了杨柳木,价格就低几块钱,买卖很好。
   你也许不知道,老侯做的风箱一个铁钉都看不到。全部是竹钉木榫。人家都替你想到了:风箱是耐用品,长年累月的使用,若铁钉生锈腐朽,开裂漏风,风箱就不能用了。所以,不图省事,只图耐用。老侯年轻好学心灵手巧,做的风箱很结实,人们信服他的手艺。老侯不但手艺好,还好琢磨。这不用铁钉不用多说。他家独门绝技是,让风箱上面的箱板成为可以抽动的活板。市面上凡设置活板的风箱,据说都是从他家学的艺。风箱需要修理,抽出活板就是了。但还有学不到的,他自己独创的技术是:流水线做预制件。风箱大小尺寸基本差不多(有特殊要求的可以单做)。没事在家就可以成批次做零件,有需要安装就是。这样做零件,一做就是十几个,尺寸一样,好记好做,得心应手,不用手忙脚乱,这就像现在的电脑机箱,都是集成块,谁也可以攒电脑,只要买你认为合适的集成块就行。看来,老侯还真的无意中开创了现代系统集成的先河。人们去他家看到的是:上下左右的箱板,拉杆,风嘴,风舌,挡风板,各种榫卯,整整齐齐放在室内,麻袋里是鸡毛,靠墙也有几个绑扎好的风板。谁买新风箱,马上安装成型,然后内部打蜡,先抓一把刨花,点燃,扔进不盖上板的风箱,抱着风箱来回晃动,内部受热均匀,拿起一块蜡,在箱体上来回反复擦拭,直到全部沾染均匀。这一套简直是玩戏法,让人看着眼花缭乱。
   老侯做的拉杆,光滑油亮,使用时间长,不开裂。关键是,老侯一定先要将材料比如枣木放到猪圈沤一年。他说,这种木料性劲太大,不处理,就开裂,不能用。沤的过程,就是调教的过程。就像马驹,你要它听话,就得调教训练,不然,不会乖乖听话上套的。做好的拉杆,老侯会慢慢打磨,那会儿没有砂纸,就靠刨子一点一点刮,布包粗细沙子擦磨,打上蜡,完成。这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干不好。
   人们赞叹他聪明:这小子,还真有一套,怎么想的?其它地方的风箱工匠看到,也会啧啧称赞,但不能学,因为费工费事,加价怕不好卖。就老侯敢这么做,且不加价,而且与他人不同,用了杨柳木还降价,这就犯了众怒。别的工匠眼红生气,但没办法,就冷嘲热讽,贬低他;也有使坏的,在集上故意找茬弄坏他的风箱。老侯是一个非常能忍的人。很少使性子,很少生气,很少动怒。他脾气好是公认的,很少有见过他发火。所以,他认为,你找事,我惹不起躲得起:你骂人先输了理,我不分辨不还口就占足理;众目睽睽之下,你也不会下手打人;你打坏风箱,我修好就行,不过费点功夫,那有什么要紧?忍字头上一把利刃,忍得住就是英豪;忍得一时气,就是人上人。人上人咱不想,但做好生意,要的是和气生财。老侯还有一句话让人们记忆犹新:咱做风箱吹的是火,但做人不能一吹就上火。
   赞叹的还不止这个,还有他的售后服务。那会最讲究质量和诚信,老侯说过,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做生意最忌一锤子买卖。他家卖出的风箱,都在前面左上角刻上一个“侯”字,作为字号。只要他售出的风箱,三年内免费修理,终身保修。有一次,一个老太太到集上找他,让他去家里修风箱。远吗?不远,就二里地。你走来的?不走来你还背我不成?不是,我想让你上车推你回去。老太太很高兴,坐上老侯独轮车说:咦,看你好面熟。老侯说,我个个集来。老太太若有所思,仿佛见过你。
   到老太太家后,一看,风箱上有字,细看是个“侯”字。喝!看那字,是爷爷刻的。爷爷活着,一百多了,那么这风箱也有年头了。老太太说,我十四岁到这家来当媳妇,都六十多年了。这风箱陪着我过了一辈子,还好好的。你看风箱没大事,换过几次鸡毛。就是这拉把就剩下这一点了,一头粗一头细,像个锥子,不好用了。你看给换一个吧。老侯说,没问题。这是我爷爷的手艺,我今儿给你免费换一个。
   老太太惊愕道:你是老侯家的孙子?哎呀,真的,给你爷爷年轻时长得一个样。我说怎么这么眼熟。当年,你爷爷在我家做风箱时,我刚嫁过来,给他烧水做饭,做了几天呢?反正好几天,就成了我的传家宝喽。拉把都磨细喽,我的手也磨了几层皮呦。那会,我还小,天天做一大家人的饭,一天三顿,地里活忙了,还有短工的,累死人呦。我睡不够,婆婆就骂我,我哭都不敢哭一声。一天到晚,上炕一把剪子一个针线笸箩,下炕就是咕哒咕嗒拉风箱烧火做饭,一辈子没有离开锅台呦。嗨,不说了。你慢慢修,我给你倒水。老侯忙说,不用了,不用了。老太太嘟嘟囔囔去倒水。老侯卸下拉把,心道,这是个旧物,保存起来,也当个念想。取出一个拉把,换好,用鳔鲛粘结实。老太太颤巍巍端出一碗水,一边走,水从碗里泼洒出来。嘴里还唠叨:你爹呢?哦,走了,才多大呀?哦,六十六?一刀肉,没吃够,就走了,可惜了的。老侯一边搭着话,一边上前接住碗说,太客气了。修好了,您老人家试试。老太太好不容易坐下,咕哒咕嗒拉了几下说,好,好用,握着把手,觉着一样。老侯喝了水,放下碗说:我看风小了,我给你看看是不是脱落了鸡毛。老太太说:算了,我觉得风还行。老侯说,遇上了,检查一下,也不费事。白修行不?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听得清楚:是啊,那就看看。是有点风小,火苗旺不起来。敢情鸡毛没了?老侯拉出箱盖,看着几处鸡毛脱落,摘下插销,取出挡风板,从布袋取出鸡毛,一会儿功夫就绑扎好了。装上,插上箱板说:试试看。
   老太太弯腰咕达了几下说:唔。是沉了,风大了,好好。那个,多少钱?老侯摆手说,老人家,不要钱。老太太脸一嗔:不要钱你喝西北风呀?忙活这半天。老侯说,真的不要。我走了。老太太拦着不让走说,不行,不要钱,还能饿着肚子走?这不晌午了,我给你做饭。你要走就是看不起我老婆子。

共 88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风箱的故事是从老候开始的,老候做风箱是祖传,是跟他父亲学的。老候从小没有母亲随着父亲赶集走乡串村做风箱卖封箱长大,耳濡目染慢慢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他父亲走后留下他自己,一辈子没有结过婚,别人说媒他不感兴趣,总是说不着急。月长日久人们也就不再细说了。一直到死光棍一条。老候做风箱还有售后服务,他爷爷做的风箱到他这一代还在延续着优质的服务,一位七十多的老奶奶为此还讲出了当年他爷爷为他家做风箱的真实故事。为本篇小说增加传奇。老候还在“文革”中受到批斗,幸亏善良的乡亲们及时挽救才没有受到更多的折磨。老候预示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先进的生活方式毕竟要有巨大的转变的一天必将到来,以后就不再墨守陈规了,做了好些风箱模型留给后人,老候走后至今还保存完好,留作收藏。这些为本篇小说增加了分量。只可惜,老候的手艺没有留下传承,淹没在过往的不经意间,是个很大的惋惜。作者文字细腻,娓娓道来,讲了一个儿时记忆中的风箱故事,读来亲切感人受益匪浅。赞。推荐大家好好读一下,你会受到很多历史的知识。作者的木工知识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大亮色,全是内行话,不得不让人折服。编辑:枯野秋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31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枯野秋然        2015-03-16 19:54:17
  传奇、感人。故事,收藏。民间故事很好!
2 楼        文友:枯野秋然        2015-03-18 14:40:00
  恭喜你的作品加精!欢迎你再次赐稿菊韵。祝创作开心!
3 楼        文友:祁清莲        2015-03-19 21:17:26
  作品感人,知识渊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