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外号(散文)

精品 【星月】外号(散文)


作者:竹林子 秀才,218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70发表时间:2015-09-17 19:17:27
摘要: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穷且寂寞的偏僻小村,虽然处在中原腹地,却不通公路,鸡鸣听三县。故乡天高皇帝远,几十户人家挤疙瘩住在西岗上,清一色的坯洞草房,参差不齐,摇摇欲倾。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日子,街坊爷们整天嘻嘻哈哈,相互乱起外号,以此取笑逗乐。于是乎,村子里便有了“朝廷”、“司令”和“县长”等各色人物,成为人们幻想中的“独立王国”……


   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穷且寂寞的偏僻小村,虽然处在中原腹地,却不通公路,鸡鸣听三县。老辈人说,八年抗战,日本鬼子盘踞县城,频繁下乡烧杀抢掠,始终未见一兵一卒进村骚扰。故乡天高皇帝远,几十户人家挤疙瘩住在西岗上,清一色的坯洞草房,参差不齐,摇摇欲倾。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日子,街坊爷们整天嘻嘻哈哈,相互乱起外号,以此取笑逗乐。
   于是乎,村子里便有了“朝廷”、“司令”和“县长”等各色人物,成为人们幻想中的“独立王国”……
   一朝廷
   光身汉的同心在村里因为姓宋,原本跟大宋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八百竿子打不着,却有个响当当的外号“朝廷”。因其辈分高的缘故,儿时孩子们光屁股在大街上碰上他,一窝蜂撵着齐呼乱叫“朝廷爷”,仰起脏兮兮的小脸眼巴巴瞅着他从衣兜里像变戏法一样掏出几粒梨膏糖来。
   印象中的“朝廷爷”缺少小说和戏剧舞台上前呼后拥的三宫六院,甚至身边连个媳妇都没有,家里孤儿寡母,跟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自然也缺少了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临街路南只有三间露屁股土坯草房,大白天隔墙缝能影影绰绰瞅见屋子里的动静。“朝廷”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白净面皮,五官端正,配上明眉下的双皮亮眼,拿现如今的时髦话说,年轻时候应该是大闺女们心目中追求的奶油小鲜肉。只可惜,大集体年代,正值豆蔻年华的“朝廷”,因其家徒四壁,女人不敢沾他的穷气,慢慢就过了这个村找不着那个店了。母亲去世后,家里剩下他一个人“独耍捶”,经常面带七分似笑三分像哭的表情自我解嘲说:“腿肚上贴灶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尽管“朝廷”穿衣打扮干干净净,媒人热心肠极力给他牵线撮合,连邻村拖儿带女的寡妇都不愿意跟他碰伴过日子。究其原因,“朝廷”还有另一个外号:“懒王”。
   豫东平原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傍依贾鲁河不缺墒情,坡地最适宜种植棉花,一个村子几十亩上百亩连成一片,秋天里经西北风一吹,呼啦啦竞相开放,满地白茫茫如堆银积玉,煞是喜人。妇女们将云朵一般的棉花收摘回来,摊得满场似积雪,晒干了垛进仓库,但等场光地净的农闲时节轧成皮棉,再经过弹花弓细弹一遍,纺线织布,套一床里表三新的被褥和新棉衣,过大年让年轻人娶媳妇的时候显摆一下富足的日子。
   刚解放那阵儿,翻身农民能够吃饱穿暖,闹土改成立初级社,热乎劲儿都很高涨。村里集体购买来一台脚踏轧花车,临时安放在仓库屋内,干劲十足的“朝廷”自告奋勇去轧棉花,天天夜晚加班,聊以打发一个人睡不着觉的寂寞。天长日久,闷在屋子里轧花缺少通风设备,连最起码的防护口罩都没有,棉花飞絮伴随杂尘弥漫于空气中,由鼻腔吸入肺部,“朝廷”慢慢患上了痨病,就是现在的矽肺,时常胸闷气喘,随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眼泪鼻涕从错位的五官上溢满脸颊。折磨人的咳嗽让“朝廷”戒了烟,衣兜里装几粒梨膏糖,觉得喉咙眼发痒了,就填嘴里含一粒,随之便成为孩子们追逐喊叫“朝廷爷”打牙祭的缘由。那年月,“朝廷”一个壮劳力,干多干少都一样,到头来勉强顾住自个一张嘴,慢慢就滋生出了惰性,从此“君王不早朝”,落下一个“懒王”的外号,懒散到晚上不动锅的地步,串门子吃撞食。
   “朝廷”串门子有讲究,他家住在大街中间,夜晚站院子里拿眼角的余光瞄一下左邻右舍厨房顶冒出的一缕袅袅炊烟,使劲儿吸溜一下鼻子,就能够嗅出周围谁家刚出锅了热碱面高粱窝窝头,谁家油炸葱花熟了面酱和瓜豆,一路寻着味儿就摸了去。赶早不如赶巧,假让客碰见热粘皮,“朝廷”就像在自个家里那样随便,拿起刚出锅暄腾腾冒热气的窝窝头就吃。有时候遇上村人蒸红薯,他更不客气,双手捧一块软烂的热红薯哧哈着剥皮往嘴里填。吃饱喝足了,“朝廷”却舍不得走人,俗称“柳木板凳”,坐下就扎根,塌矒着长眼睫毛,也不看主人家的脸色高兴不高兴,前三皇后五帝,不紧不慢地喷“大江东”,说话一句两头带把儿:“这着不是哩,那着不是哩”,听得人心急火燎,非得把一灯油熬干了才算结局。
   我们家南屋三间草房,一间垒锅台当厨屋,另一间安放一盘石磨供街坊们磨面使用,爷爷就睡在当门那间,“朝廷”是这里的常客。儿时我跟着爷爷睡觉,漫漫长夜,不知听这位“朝廷爷”讲过多少故事,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那段上帝造人的传说。那年冬天大雪扑门的一个长夜,我家南屋就地燃着一堆树疙瘩火,烟雾缭绕中熏得“朝廷”直咳嗽,一边咳嗽一边说:“这着不是哩,从前地上哪有人烟呀,到处荒草胡稞。老天爷下派凡间一男一女,叫他们弄啥哩?造人呗。那一男一女就成了一家人,俩人拼了老命能生养几个孩子呀,就寻思着到河边挖胶泥,见天不停势的捏泥人,捏出来的泥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摆在毒日头底下晾晒。这天突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下起瓢泼大雨,那对男女来不及往屋子里搬运泥人,慌乱中就用扫帚扫,拿簸萁撮,不小心扫断了胳膊腿,这世上从此就有了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碰住脑子的变成了傻子,碰住眼睛的成了瞎子,碰住耳朵嘴巴的就是聋子和哑巴。”“朝廷”讲故事讲得头头是道,不由你不相信。特别是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第二天会撵着大人的屁股一个劲儿追问,自个是从哪里来的,该不会是那泥人变成的吧?追问的大人不耐烦了,母亲随手一指岗坡下的贾鲁河滩说,看见了吗,就是从那坷垃窝里拣来的。
   到了冬天,乡下的孩子们巴望着穿新衣服过大年,“朝廷”却最害怕过年,尤其是正月十五夜晚。在那一冬无雪的日子里,干燥的天气老是刮西北风,村里在“朝廷”家屋后十字街口用秫秸扎起一座灯山,挖好白萝卜灯盛入棉籽油点燃棉花捻子,供村人看热闹。孩子们拿出过年挣来的压岁钱去买起火,就是那种带一根细竹篾的冲天炮,手捏竹篾点着炮捻子,耳听“砰”地一声响,鸣着哨音飞上天空爆炸出一串火花。胆子小不会玩起火的孩子,通常点燃炮捻就随手扔掉,斜刺里“嗖”地一声响,直接冲“朝廷”家的草屋后坡飞去,顷刻间钻进麦秸窝里,那“金銮殿”就冒起了青烟,吓得“朝廷爷”急忙搬梯子爬房顶去灭火。这边刚消除了火险,那边又按住葫芦鼓起瓢,害得他顾此失彼,拍屁股打胯直邪喝,哪还有心思看花灯瞧热闹,巴不得老天爷下一阵雨雪把街心的人群全驱散了。
   晚年的“朝廷”无依无靠,被村里作为五保户供养起来,吃穿不愁,活到八十岁因呼吸衰竭而亡。至此,“朝廷爷”绝后。他那自称冬暖夏凉的“金銮殿”亦被村人拆除,盖起了飞檐斗拱的楼房,屋脊上粘贴的彩色釉面筒瓦在太阳的照射下粼粼泛光,打远处瞅一眼,颇有点皇宫大内古色古香的韵味儿。
   二司令
   司令是我家已经出了五服拔了茔地的族爷,平生真的就当过18天游击司令,那外号称得上名副其实了。
   儿时曾经见过司令一张比较模糊的黑白照片,一副大片墨镜遮掩了半拉脸面,腰里斜插盒子炮,骑着高头大马,煞是威风。曾不止一次听我爷爷说,旧社会家乡黄河开口遭水灾那阵儿,日本鬼子占领了县城,黄泛区的地方武装应运而生,国军、土匪、游击队,民团、八路、新四军,有枪就是草头王。于是,我们家这位不安分的族爷也闻风而动,不知打哪儿弄来一支老掉牙的盒子炮,枪把上滴溜一块鲜艳的红绸子,身后还跟着一个山东大汉当卫兵,骑马雄赳赳返乡竖起招兵旗,自封为游击司令。半月过后,一个大兵也没招来,却招来了据说是国军杂牌武装的连长,连长追问司令属于哪部分的,索要上峰批示的公函,我家这位族爷大字不识一斗,一问三不知,立马被国军连长五花大绑给逮了,以招摇撞骗的罪名拉村外就地处决。这当儿,族长动员全村人画押担保,跪地陈请国军连长放人,好说歹说,花了钱破了财才免得司令一死。
   最初听完司令的传奇故事,我发热的脑子里竟萌生出奇思妙想,这个世界上该不会有死人犯七,活人犯八的魔咒吧?想那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求得正果。居心叵测的洪宪皇帝袁世凯,也只当了83天短命皇上,屁股还没有将龙墩坐热,就在举国讨伐的声浪中一命呜呼了。我家这位族爷更惨,自封的18天独杆司令,差一点就要了小命。
   印象中的司令面黄饥瘦,家族中他们那一支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奔楼头,后脑勺带把儿,好似《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将军魏延的反骨。司令天生就是那种不安分的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一天到晚总想弄出点动静来。据说,当年跟随他的那个山东大汉,因其身上有几个私钱,被他给暗害埋进了自家后院的红薯窖内,一桩无头案民不告官也不纠,谁又能说得清楚,反正一个活泼啦啦的大汉从此就没影了。被族人保下一条命的司令,不甘蜗居穷乡僻壤屈了人才,约上村子里的六指和另一街坊扒火车闯关中,流落古城西安。那街坊变卖了仅有的家产,身上亦有几个余钱,途中据说是被司令和六指谋财害命推下了火车,这桩命案成为文革期间专案组调查的重点,司令和六指双双由西安被押回,反复遭批斗,二人口供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查来查去,因无真凭实据,此案亦不了了之。
   且说司令流落古城西安,掏苦力挣钱的活儿干不了,冠冕堂皇的事情又做不来,为了生存,坑蒙拐骗,混迹于街肆。一日,与人同行,当街路遇一阔少,头戴呢子礼帽,脚蹬锃亮新皮鞋,不觉眼气,遂与同行者打赌曰,可取阔少足下皮鞋穿。同行者摇头质疑,他便附耳嘀咕一番,让同行者走上前揭掉阔少礼帽,抛扔于路边屋檐。司令则一副谦谦君子相,抱打不平,大骂扔帽者不仁不义的同时,就地蹲下,让阔少踩着自己的肩膀取屋檐上的礼帽。阔少不知是计,脱下皮鞋,颤悠悠踩着司令肩膀起身探手取礼帽,冷不防被斜刺里窜出来的同行者掂了皮鞋就跑,拐弯抹角消失于街巷。阔少顿足捶胸,司令幸灾乐祸,那崭新的皮鞋就归了自己。
   又一日,司令迎面遇见一劣绅,长袍马褂,穿紫挂红,身边跟随几个虎背熊腰的打手,气势汹汹穿街而过。司令与人打赌说,敢当街摸那阔佬屁股,一言既出,众皆哗然。内中就有那一根筋的好事者,当众奚落司令说,不打折你那狗腿,也打得满地找牙。司令当即找人作证,押了赌注,晃悠悠转到阔佬身后,冷不防蹿上去,拐脖子摸屁股,冲阔佬奚落一番。那阔佬扭头见一陌生人如此放肆,顿时脸红筋涨,气冲斗牛要发火,司令却嘿嘿一笑说:“对不起,认错人了,以为是俺姑父哩。”阔佬闻言噗嗤笑了,平白无故当一回姑父,自认为占了便宜,挥手扬长而去。这边司令赢下赌注,笑呵呵拿钱走人。
   解放后,司令摇身变成了西安市民,还迎娶一个白白胖胖的老婆。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发迹的司令身穿绸衣绸裤衣锦还乡,因其胖老婆不生养孩子,指名要我家三姐入继。当时我们家姊妹多,眼看就要饿死人了,父母忍痛将7岁的三姐送给司令带走。谁知刚到西安,司令就因偷盗犯事了,被判刑劳改,三姐天天提着一只瓦罐,给过继的司令爷往劳改工地送饭,稍不如意,就遭受胖老婆的毒打。母亲偶然听说此事,哭着跑到陕西,硬把苦命的三姐给要了回来。多年后,三姐提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仍心有余悸。
   生不逢时的司令刚刑满出狱,又赶上十年文革,涉嫌害死街坊那桩旧案被重提,大队专案组派人将他从陕西押回,因无处栖身,暂住在我家。我爷爷老弟兄仨,大爷无子嗣,三爷逃荒流落陕西,撇下家里的深宅大院,十几间土坯草屋都是发黄水以后盖的,两间北屋临时让给了司令爷。起初那胖老婆也跟着回来了,穿一身黑衣服坐在我们家的低板凳上,那身足有二百斤的肥肉不停地喘着粗气,就跟一个熊瞎子似地。胖老婆勉强在家里呆了两天,借口一去再不复返,正应了那句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当头各自飞”。
   剩下光杆司令被遣返乡村劳动改造,寄居我家终非长久之计,村里在“朝廷”的“金銮殿”西边空地上给司令划了宅基,众街坊拉土脱坯,帮他盖起两间草屋,就此安顿下来。司令白天跟随大伙干庄稼活,夜晚低眉顺眼站在昏黄油灯下挨批斗,开始性高气傲转不过来弯子,回家不吃不喝直喘粗气,后来也就慢慢习以为常了。
   好不容易苦熬到改革开放,司令被摘掉“坏蛋”帽子不久,却患上了肝癌,一张原本就黑瘦的脸庞日渐衰老,卧床一病不起了。那天夜晚,目睹气若游丝的司令如一盏即将耗尽清油的灯草,我爷爷怕他死在套间内魂魄出不来,急忙招呼几个胆子大的族人,将司令抬到外间的地铺上,趁着尚未断气的热身子为其穿寿衣。经过一番折腾,仅有一口气的司令未及哼一声,悄然乘着门外呼呼作响的秋风驾鹤西去了。
   三县长
   “县长”是我家东邻,众街坊公认的“杠头”,大字不识一个。究其外号原委,源于个性强,平日里说话办事不服人,此乃其一。更兼他那父亲当过一天乡长,还是假的,想必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寓意。

共 64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一些生活在穷乡僻壤与世隔绝的人们整天无可事事,便常靠给人起外号而图一乐,于是“朝廷、司令、县长”便诞生了。“朝廷”是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汉,由于身生惰性,懒的连饭都不做,故而,常常没有眉眼高低地外出闻味蹭饭,还好,在晚年的时候成了村里的“五保户”,过上了不愁吃喝的幸福日子,然后,好景不长,在“朝廷”八十岁的时候却因病与世长辞了。和“朝廷”相比,名副其实长着反骨的“司令”可能耐多了,坑蒙拐骗、图财害命啥都干,为此险些送了性命。“司令”一生无子嗣,过有一女,在他遭难的时候老婆不辞而别,就在“司令”备受折磨的时候,总算迎来了改革开放,被平反的“司令”在高兴之余却得上了“肝癌”,不久就驾鹤西游了。“县长”的命运可比“朝廷和司令”好多了,至少他还育有五男二女,在那个战乱年代,兵痞匪患成灾,家家户户生活可想而知。“县长”一家也不例外,生病无钱治,更无钱娶媳妇,看着七个儿女死的死,光棍的光棍,气的“县长”从早呼喝到晚。就在“朝廷、司令和县长”去世后,他们生前居住的小乡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年轻人也有了自己忙不完的事做,便再也无暇靠给人起外号而图乐了。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刻画的清晰而饱满,堪称佳作,倾力推荐共赏。【编辑:静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18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尘        2015-09-17 19:20:30
  欣赏学习佳作,问候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7 21:37:31
  谢谢您编辑拙作。辛苦了。
2 楼        文友:静尘        2015-09-17 19:21:41
  感谢作者赐稿,编辑如有不妥还请老师见谅。
回复2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7 21:38:51
  我的故乡在豫东大平原上,编按中的“小山村”有待商榷。不好意思哦。
3 楼        文友:静尘        2015-09-17 19:22:05
  期待下一片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7 21:39:38
  让我们共同学习,互勉!
4 楼        文友:闲妹        2015-09-17 21:03:31
  战友人物刻画绝了,每个人性格特点在你的笔下许许如生,每个人社会背景也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妨佛进入了那个年代,很有时代感,学习欣赏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4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7 21:43:44
  姐姐好。这篇文章我写了一个开头,却因身体欠佳而搁置。为“粗手大脚”的乡亲们立传,也是我计划写《乡情》系列的一部分,为后人留下一点念想。
5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5-09-18 15:29:06
  每个外号都有一段故事和来历,外号只是一种称呼,但熟悉的人叫着却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5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9 11:04:36
  起外号是那个特点社会背景下我的故乡街坊爷们聊以打发寂寞时光的精神寄托,虽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遇,想来却如此的亲切。
6 楼        文友:一飞        2015-09-18 18:44:38
  欣赏了,写的好!
用文章挖掘自己的故乡,让故乡活跃在纸上,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沉淀在心里。行吟在路上,把自己最真的情回报给他的故乡。
回复6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9 11:11:48
  谢谢您赏光留评。
7 楼        文友:晨夕若梦        2015-09-18 21:05:43
  人物刻画的生动饱满,细腻的描写了那个年代背景下的乡亲们的性格和生活的状态。问候竹林子老师,欣赏您精彩的佳作!
晨夕若梦
回复7 楼        文友:竹林子        2015-09-19 11:16:42
  谢谢晨夕关注留评。那都是故乡逝去岁月中的陈年旧事,我计划写《乡情》系列散文的一个部分。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