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天地一笠翁(散文)

精品 【流年】天地一笠翁(散文)


作者:郑骁锋 童生,96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62发表时间:2015-09-21 11:50:19

据说,以“移步换景”来形容那园子都嫌太粗疏了。在那里,你只要身子稍稍俯仰,目光微微流转——甚至一阵风过,眼前风景都会发生变化。此园号称“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假山亭池暂且不说,房舍营饰亦是独出心裁:窗棂由带花梅枝拼成,楹联则题于竹节蕉叶,为了最佳的采光效果屋檐可视晴雨翻转……四下环顾竟无一寸匠心不到,连房壁都饰以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
   这座园子建成于340年前。那个夏日的上午,前来祝贺的友人络绎不绝,主人自是感激,跑前跑后热情地招待着。
   客人们啧啧称奇着一路走来,好半天才到了客厅。厅壁绘有大幅云烟花树,众人正自欣赏,忽闻头顶鸟鸣,仰观却见枝头羽动叶底翎张,彩墨间竟舞起几只鸟来,不由得人人色变,疑为仙笔。惊魂定后仔细打量,原是于画中松枝间插根铜管拴只鹦鹉,再用拳曲松枝编个笼子囚对画眉,真鸟假树,云遮雾罩浑然一体。回过神来,大家不觉齐齐拍案叫绝。
   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赞叹声中,这座占地不过三亩的玲珑园子得了个有趣的名字:“芥子园”——“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芥子者,极微之物也;佛典有云,一粒小小芥子,也能纳下广大庄严之须弥宝山。
   送尽宾客后,疲惫的主人立在门前,久久地凝视着自己手书的对联:“因有卓锥地,遂营兜率天”,眼中似乎有些晶莹。
   墙头,几树榴花探了出来,开得正闹,红云一般,为芥子园添了不少喜气。
   深冬的一个清晨,我面对着芥子园。
   站在浙江兰溪市郊的兰荫山脚,我知道,眼前的园子,其实只是当代的建筑,是兰溪人民为了纪念当年的芥子园主——他们的同乡——而建的一个仿古园林;真正的芥子园应该远在南京。
   然而金陵南郊的那粒小小芥子,没抗过三四个世纪的冰霜雨雪,早已被磨成齑粉,随风洒入了浑浊的秦淮河水,再也不存丝毫的痕迹。当年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妙园,如今只能根据园主遗留下来的文字,一笔一划地在泛黄的纸页上描摹勾勒,东鳞西爪地拼凑出一堆潦草而黯淡的零碎影子。
   世间已无芥子园。
   但莫言此园非彼园。正如先人已然重归尘土,曾经的款款言笑尽皆干涸成神主上的一个名讳那样,天地间终究只剩了这么一方凭吊芥子园主的去处。
   能不凭吊吗?无论是戏曲,小说,还是诗文,甚至园林、建筑、出版,谁能装作视而不见,绕开那位明末清初的芥子园主、说不清道不明的文人李渔呢?
   裹紧衣领,侧身避过十二月的寒风,我走进了兰溪芥子园。
   在园中,我首先寻找一尊雕像。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园子里有他自己的一尊小像:手执纶竿,头戴笠帽——李渔自号笠翁,坐于石矶之上垂钓。
   我看到的李渔像,手中握着的却是一卷书。
   执竿还是握书其实不重要,我真正想看的,只是李渔的手。尽管我清楚,雕塑家宝贵的精力不可能耗费这些细节上,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李渔应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手。
   在我想象里,那双手从背面看去,十指纤长,皮肤洁白细腻,明显属于养尊处优的文人;而翻转过来,却是干枯如树皮,生满了粗糙的老茧。
   因为他又是一个渔夫,紧紧握了半辈子钓竿。
   他的钓竿,就是一管细细的毛笔。那管笔对李渔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最合适的:“渔无半亩之田,而有数十口之家,砚田笔耒,止靠一人。”
   这位以笔为竿的渔人钓的是秋风。
   打秋风,指的是借助自己的名气游走各地达官富绅之门,以求获得多多少少的资助。李渔是史上最为著名的秋风客之一,自称“终年托钵”,“二十年间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钓钩布满山南海北。
   既是垂钓,便需鱼饵。李渔的招牌在当时十分响亮,时人王安节曾言:“(李渔)名满天下,妇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也载:“李笠翁一代词客也。著作甚夥,造意创词皆极尖新。”更妙的是,他的创新不只限于文章,恨不能对世间万物都琢磨改造一番,如光绪《兰溪县志》云:“性极巧,凡窗牖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仅凭这两点,便已有做上等清客的本钱,况且李渔还有压箱底的饵料:他游荡江湖,竟然随身带着一个戏班!
   李渔一生涉笔多种体裁,但最出色的还是戏曲与小说。他自兼编剧与导演,自己训练演员——事实上演员便是他的姬妾,如此一手炮制出来的戏班自然非同小可,无疑是当时第一流的档次,大佬高官贺喜过节或是闲极无聊之时,若是眼前忽然出现这么一群妙人,岂不欣喜若狂!
   风灯一盏盏高悬,红氍毹一尺尺铺开,鼓点冬冬响起,伴着一声柔肠百转的长叹,曼妙的佳人款款登场……
   偷眼瞧见东主伴着节奏摇头晃脑并指轻敲,李渔拈着瓜子,得意地微微一笑:他知道这一竿又将有个不薄的收成。
   在园中,我见到一幅标示李渔游踪的地图。交错的红线,织成了一张软软的蛛网,一丝丝曳着袅袅余音,优哉游哉,在轻歌曼舞中拂过了大半个中国。
   李渔的朋友,著名文人尤侗对这种华丽的秋风手段曾有描述,笔端不无艳羡:“笠翁薄游吴市,携女乐一部,自度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
   掌声再响,“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的“神仙中人”毕竟只是一个迎合东主的高级文丐,何况率领姬妾组成戏班巡回演出的方式格外刺道学君子的眼,于是不少人提起“李渔”二字,口中不免带些轻视:“人以俳优目之。”
   有人干脆破口痛骂:“李渔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极淫亵。常携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便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也!”
   尽管其中很多文辞只是恶意扭曲的污蔑——也许同行真的是冤家,留下这段文字的是同样“喜作词曲小说”的袁于令,但李渔对“善逢迎,游缙绅间”这个断语是绝无反驳之力的。
   后人提起李渔明显也有莫大的遗憾,《品花宝鉴》中孙仲雨的话很有代表性:“做《十种曲》的李笠翁,不能做个显宦与国家办些大事,遂把平生之学问,奔走势利之门。”
   当时就有很多好心人对李渔的生活态度不以为然,替他感到不值。他们质问:难道你李渔不靠秋风就过不下去了吗?
   如他的好友毛稚黄便点明:“卖赋得金者,相如以后如翁者原少。”意思是能把文字卖出好价钱的,千金一赋的司马相如之后,你李渔也算数一数二了。
   此言不虚。李渔颇有经济头脑,他卖曲、卖文、编集、印书,文字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要说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并不困难。你李渔终年捉襟见肘,其实只因你居家太多耗钱的名堂了!你李渔出名的爱园林、爱美女、爱鲜花、爱锦衣、爱美食,自身却不过一介布衣,俸禄毫无祖产寥寥,“无沟洫之纳,而有江河之泄”,不穷才怪!
   “亲戚朋友鄙而笑之者亦复不少,皆怪予不识艰难,肆意挥霍,有昔日之豪举,宜乎有今日之落魄。”(李渔《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
   对这种抱怨,李渔除了再叹几声生计艰难,并没有多加解释。
   转过身来,他涩涩一笑,活动活动手腕,又轻轻地抓起了那管笔,优雅地伸向了江湖。
   初读李渔,于打秋风之外,我对他还有更大的不满。
   明清易代,异族入侵,一时间有多少烈士豪杰挺身而出浴血卫国,而你李渔在日后却不止一次提到,躲避战乱隐居兰溪乡间那段时间过得非常快活:“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
   当山河沦陷,清人的刀锋劈向江南时,李渔正是年富力强的三十五岁。
   你李渔平昔好以李白后人自居,口口声声“我家太白”、“我家太白”,你难道忘了你家太白一生治国安天下的抱负吗?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胡沙漫天之际,你这“太白后人”居然躲起来享着“列仙之福”——
   铁蹄声中轻轻敲起一阵战战兢兢的鼓乐,你竟还纳了个标致的小妾!
   再看李渔的作品。
   李渔笔下,无论戏曲小说,尽皆在风花雪月中变幻身姿,“十部传奇九相思”,毫无国破家亡的感慨,甚至还曾将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做为主人公重获自由的天赐机缘。若与当时同样著名的《清忠谱》、《桃花扇》之类苍凉悲歌相比,简直只是一团团粉红色的靡靡香雾。
   李渔降世之初,父祖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
   莫非你李渔果真从天而降,绝不关俗世点滴兴亡?
   读着李渔的生平,作为乡党,胸中常常憋着口郁气,有时恍惚起来,似乎李渔便在面前,忍不住便要戟指责问。
   可就像一拳打在烂泥潭上那样尴尬,李渔只用两句诗就让我指了个空。
   康熙九年,李渔游到了福建。八月七日,是李渔六十大寿生日,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收礼机会。于是,他遍邀宾客在寓所大大操办了一番。
   寿筵很成功,李家戏班使出了浑身解数,连李渔自己都被起哄上台唱了曲,气氛狂热得几乎掀散了屋瓦。
   酒阑客散后,醉眼朦胧的李渔看着筋疲力竭的姬妾哈欠连连地卸着装,仍然意犹未尽。他呻吟着喝了口浓茶,忽然想到了什么,踉跄着走到桌前——桌上还摆着客人写寿联时备下的笔墨,他提起笔,要为自己写首寿诗:
   “自知不是济川材,早弃儒冠辟草莱……”
   这十四个字,坦率中带几分苦涩,辛酸中有几分狡黠,让我所有的愤慨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一派空荡荡的失落。
   你看,他已经老老实实坦白了,知道自己朽木难雕,狗肉上不了席,所以早就识趣地离开了儒家门墙——
   你们难道忘了我李渔尽管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也还是彻底放弃了举业吗?
   可你们还总指责我“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硬要把那副血淋淋油腻腻世代传承的重担往我瘦削的肩头上压,岂不是驱羊耕田、一厢情愿?
   身子轻轻一扭,李渔便从那座篆满“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等红字的东方须弥山下溜出身来,站到了一片草莱之中。
   那个雨后的清晨,初醒的李渔闻到了一阵清香,起身来看,草莱间开了几朵茉莉花。他很是欣悦,拣好的摘下几朵,顺手往鬓间插去,不料竟插空了。
   原来满清的薙发令已经行到李渔的头上。
   苦苦一笑,他将花儿揉碎,扔到了路边。
   “便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残委道旁”。
   即使在文字上也没有多少当时文人很普遍的激烈反应,只几声苦笑,便在李渔身上完成了改朝换代,前明生员从此成了大清顺民。
   弃在道旁的,除了那几朵残破的茉莉,还有一项沉重的儒冠。
   头顶无冠,鬓间无发,倒也一身轻松;但轻松之余,忐忑的李渔也应该感到一阵深深的凉意。
   他将为自己戴上个什么帽子呢?
   “不肖砚田糊口,原非发愤而著书;笔蕊生心,非托微言以讽世。”
   这是李渔自撰《曲部誓词》中的两句话,很清楚了,李渔新的身份是“砚田糊口”的卖文商人。
   誓词中接下去的文字更像一个商业声明:“沥血鸣神,剖心告世”,我李渔作文绝无攻击时政讽刺世人之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是“稍有一毫所指”,甘愿三代哑口!就算在阳间侥幸逃脱报应,到了阴司也照样受罚!
   我著书绝不为名山事业,更不奢望流传千古,谁都不必徒劳心神地在我笔下找什么微言大义。我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更知道卖什么最安全、最皆大欢喜。
   笑声,我知道这个苦难的人世间最缺少的是笑声。随你说我粉饰太平也好、安抚创伤也好,反正我的宗旨是“传奇原为消愁设,一夫不笑是我忧”。人人原本都是悲剧中人,都有那么多摆脱不了的烦心事,来看戏原本就是为了暂时逃避一下,我干吗不托着他们离地三尺,痴痴醉醉欢欢喜喜飘摇三两个时辰呢?
   翘起二郎腿仰躺在后台的竹椅上,眯眼低低地按着节拍,听着观众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一阵阵哄堂,李渔红光满面。
   “(笠翁《十种曲》)意在通俗,故命意措词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在此,贻笑大雅者亦在此。”这样的评价,原本就在李渔预料中,他点点头并不否认,但慢悠悠地吟了一句:
   “阳春白雪世所嗔,满场洗耳听巴人。”
   对于一个商人,阳春白雪往往意味着生意萧条呀。
   作个揖道声失陪,李渔又忙着起草反盗版宣言去了:
   “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
   李渔的作品之所以畅销,也是因为他的每出戏每篇小说,主人公都能得个圆满的结局。
   也许是刻意回避敏感的政治题材,也许是他的偏爱,李渔作品的主角大都是才子;而才子最终都能得享艳福,匹配佳人。
   不只喜结良缘,才子常常还能金榜题名,富贵双全——
   李渔从来舍不得让任何一位才子在他笔下受委屈。
   李渔委实为他的才子们耗尽了心机。都说他的作品构思奇巧,其实奇巧大半都在中间部分,至于两头,不外是才子佳人缘起、缘成;所有人都了然主角必然能梦想成真,但摆在眼前的却常常是山穷水尽的一副死棋,绞尽脑汁也找不出突破口——于是卖点来了:且看你李渔如何解开自己设置的这个连环,怎么将那根红线穿过冰冷的铁板系在等候多时的那只脚上。

共 83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芥子园虽小,却方壶之内,别有洞天。作者面对兰溪芥子园的古朴优雅,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当年金陵的李渔故居,以及这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人生的是是非非。他自幼聪颖,一生著述丰富,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他放弃儒道,不求功名,将平生之学问,奔走势利之门;他于山河破碎之时,沉醉于风花雪月,心甘情愿当大清的顺民——他的行径,不仅为当时大多数文人所不齿,在今天亦颇受诟病。可是,难道他真的是一位毫无廉耻的文人吗?“自知不是济川材,早弃儒冠辟草莱”“同执纶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轻”,此番自语,饱含了多少自嘲、自责和无奈啊!中国文人历来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准则,而李渔是个特立独行的例外。一篇底蕴深厚、富有新意的文化散文,倾情推荐!问好作者!【编辑:燕剪春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9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5-09-21 11:54:08
  感谢先生对流年的支持!
   阅读此文,受益匪浅。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09-21 22:09:17
  《天地一笠翁》作者从游兰溪介子园起笔,介子园的外观渐入介子园的主人,“世间已无介子园”,转而“但莫言此园非彼园”千呼万唤,介子园主“李渔”,终于在作者的笔下进入读者的视野,真佩服作者的思维能力,引领着读者的心,一路走向340年前的那个乱世,用细微的观察与非常的思想,写出了李渔隐藏在“仙客”身后不为人懂的心思,是的,李渔钓的是秋风,而他的诱饵,却是倾尽一生精力,为民众打造的快乐。读到李渔为才子佳人安排的结局时,读者深深感受到了李渔的孤独,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演戏,收获的却是散场后的落寞。天地一笠翁,是一粒小小的介子,握起手中墨染的钓杆,却承起了恒河须弥,读来震撼人的心灵。深厚的文化底蕴,流畅唯美的文笔,伏笔深藏,带给读者许多的思考空间,深度好文,拜读!问好作者,祝在流年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5-09-22 07:52:5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