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骆峪历史探索

编辑推荐 骆峪历史探索 ——周至县古骆国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作者:清风徐来 秀才,22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18发表时间:2015-09-25 07:29:41

骆峪在周至的山水里,算不得很出名,对于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的人来说,去看骆峪,肯定会失望,但来骆峪的人却不少,全国各地都有。因为骆峪村虽地僻山乡,若沿着时间的隧道走回去,却有着非凡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曾是远古周至先民文明开化的源头,4500年前古骆国的所在地,也是3400年前就已开凿的傥骆古道的北口,自古这里就是一个繁华之地。古老的历史,辉煌的昨天,厚重的历史文化,珍贵的文化遗产,使这里成为当今世人向往之处。研究探索骆峪的历史对骆峪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个讲座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个讲座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去年就做了安排,这次委托我来主讲。本来我没有这个资格,一是我本人水平有限,二是我在这方面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但李会长认为我在县档案局史志编研科多年担任科长,又是1992年版《周至县志》的编辑,在史志工作领域求学认真扎实,有唯物主义观点,我就不知深浅地接受了。好在咱们周至研究历史之风盛行,有好些人已作出了辉煌的成果,我就把他们的成果拿来,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集中整理出这个讲座稿。给我提供成果的有毛敏毅先生、李瑞祺先生、荣志芳先生、王超先生、郭永社先生和网上一个不知名的周至作者,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这个讲座我打算讲两个大题,一是古骆国,一是傥骆古道。
   一、关于古骆国
   古骆国地处今周至县城西南15公里的骆峪镇骆峪村。古骆国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重孙骆明的封国,史称鲧父之国(鲧是骆明的儿子,大禹的父亲),是周至地域上最早建立的部落方国。古骆国属母系氏族后期,即部落时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建立夏朝之前,属于原始社会时期,为史前史,距今已有4500余年历史。现有古骆国城遗址,2005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自然风貌
   古骆国城区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地带,骆峪河出口处。古骆国辖区大约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当时渭水紧靠南岸,即今竹峪、青化、翠峰、广济一线黄土台原的北缘,河面宽广,河水滔滔向东奔流),西接翠峰青山,东临黑水。长20公里,宽6公里,海拔500—700米。
   骆峪风景优美,聚气纳宝,风水之地。骆峪河发源于太白山北麓,一路流来,汇集了9道山脉的溪水,9龙汇一,故骆峪亦名九龙口。谷口东有黑凤山、红崖梁,南有官坡峰、照壁山、老庙梁,西有青龙崖、白土山、神灵山,北有黄陡坡,群山环抱,气象万千。骆峪东面红崖梁有红土,青龙崖有黑土,西面尚兴村二组白土山有白土,南面杜家坡有蓝土,北面黄土坡有黄土,五土萦绕,形成五色朝染之势,乃王者居之。土生五运六气,土气盛得王,五土产帝王,古骆国就产生于五土之中。
   (二)古今变化
   西周早期,渭水以南的南塬,属于周人的重要活动区,周先祖于这一带屯兵养马,发展军事,于骆峪兴修古道,穿秦岭通蜀汉。(骆峪的东石门就是周先王古公亶父所凿)。公元前314—前257年,秦人在周人的古道基础上开通了关中通往汉中、川、贵的古栈道,这一时期骆峪成为秦国军需粮草物资储散之地。
   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傥骆古道直通蜀汉,骆峪还是交通要道。汉武帝重建上林苑,东至蓝田西至周至,这一地区为皇家园林,骆峪山好水好,又是古道北口,吸引了大量的达官显贵和游客前来游玩赏景。这一时期骆峪兴建了东岳庙、圣仙庙及玉皇庙,恢复了禹王庙、白马祠(鲧庙)、骆明祠堂(老庙),这些庙的古钟记载为汉铸造。
   魏晋兵家往来,时兴时衰。隋唐盛世,周至属京郊之地,骆峪属终南仙境之一。唐人在古骆国城遗址上兴建了骆口驿站,达官贵人常来此游山玩水,诗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章孝标、岑参均在骆峪留下了墨迹。唐德宗曾来骆峪圣仙庙烧香,后人于庙院立有碑石以做纪念。这一时期骆峪增加了不少庙宇。
   先时,骆水东、西都有人居住,称东骆峪和西骆峪。宋元时骆峪遭水害,因东骆峪地势低被冲毁,之后再未恢复,西骆峪幸免。这一时期远不如隋唐繁荣兴旺。
   据碑文记载,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是唐之后骆峪比较繁荣的时期,骆峪口已形成大集镇,一直保持到建国初。虽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骆峪古镇依然繁荣,经济贸易久盛不衰。六七十岁以上的人,还留有他清晰的记忆。
   骆峪古镇座落在谷口,沿骆峪河两岸依山而建。店铺林立,商贸兴隆,是山区和平原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车水马龙,煞是热闹。街道为南北走向,街长1500米,南起龙凤桥脖子,北到黄土坡下,东沿骆河河堤,西至西梁脚下,形成一个街区,分为东西两条街,直通南湾,向南是傥骆古道,南通佛坪、华阳、老县城,直达洋县,山货由此集散,百货由此入山通往岭南各地。北有两条大道,一条通往东北的周至县城,一条通往西北的哑柏古镇,骆峪街如一个”人”形,街中心好似人的身子,南如人头,北边两条大道如人的腿。来自骆峪的京货、山货都可在骆峪消化、集散。清朝骆峪常住居民600余户,人口3000余口。这时骆峪古镇店铺齐全,字号林立,生意兴隆,各行各业一应齐全,布匹、百货、药铺、诊所、粮店、油店、旅店、染坊、日杂、理发、当铺、铁匠铺、肉架子、车马店、山货店、生漆行、板店,各种商号有100余家,街道周围的磨坊、醋坊、油坊、碾坊、酒坊无不兴旺。骆峪古镇驻有军队、地方保安、邮差、驼骡队、官府驿站。街上行人来自各地,口音南腔北调,红男绿女,长发小辫、皮靴军装、礼帽、洋服,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常居人口籍贯达13个省市。骆峪街道两旁街房3间一座,5间一院,两间一居,青石台阶,店铺多为5脊6兽,木板楼阁居多,多为石土砖木建筑。最红火兴旺的地方由郭家、张家、常家、魏家几大家占有。张、郭两家的烧酒生意兴隆,青龙酒、龙窝酒曾为皇家贡酒;常、魏、张3家药铺世代相传,远近有名;张氏染坊、邓氏、季氏铁活、陶氏木活,技盖一方。骆峪最兴盛时日有3集,早米集、中午日杂百货、下午柴炭山货,二、五、八逢大集,猪、牛、羊、马上集交易,热闹非常。骆峪以山货交易为主,由古道深山背出的木耳、核桃、蜂蜜、中草药、生漆、栗子、木炭、木板、扫帚、锨把、木棍、笼圈及盖房用的木椽、木板、檩子、栈子,销量居秦岭以北各沟之首。
   这里寺庙众多,在方圆10数里范围建有玉皇庙、圣贤庙、文王庙、东岳庙、来福寺、太阳庙、奎星楼等20多座庙殿寺院。寺庙内共有10多座1米多高的大铁钟和几十通石碑,古柏森然,古意肃然。庙多自然庙会多。骆峪庙会每年除农历五月大忙外,月月有庙会,全年13次。为了过庙会,一个集镇竟有两个戏楼,还有骆峪戏班。逢庙会唱大戏、耍社火、跑竹马、走高跷、舞龙灯、放焰火、念曲子、诵经文。十里八村送纸火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平日里,古镇上诵经声、读书声、讲道声、叫卖声、牛马声、鸟禽声,伴着沙河(即骆峪河)流水声,奏出一片繁华之音。
   骆峪古镇的基本布局是:古镇南端,山口梁头,坐西向东,扼守道口的是老庙,从老庙向北直至玉皇阁后侧,顺河南北一条街,为木材、板材、木炭、柴草市场;在当家梁的梁头上坐南向北坐落着庞大的玉皇阁,周围和龙化桥北、驿站以西,为客栈、寓所;再向北就是砖木结构坐南向北的戏楼,在街中心,和戏楼相对而建的是坐北向南的六间圣贤庙,庙后就是药铺、罂粟店和无所不有的各类店铺;再向北是烧酒和染坊等作坊;再向北至白龙池是农副产品市场;过白龙池一箭之地是坐北朝南宽大宏伟的来福寺,来福寺北是北街,为庄稼人集居之地;来福寺西上黄土坡不到一里,左塌桥沟北边、东边就是森然庞大的东岳庙;穿中街各巷向东是东后场,这里是家禽家畜市场;再向东,由老庙(原罗汉寺)前至黄家湾以东,沿沙河两岸,南北四里长,是一连串的水打磨,此为一大景观。过沙河往东,南至龙窝,北至清河口,南北延伸二里许是东骆峪,东骆峪南有龙王庙,北有禹王庙,中有观音庙,一律坐东向西,面向白龙池,好似东海蓬莱;南北随街道的延伸,农户商行、店铺交错排列,井井有序。河西正街以西,东西分四条街,街街通中街,南中街至西岭梁跟,坐西向东有太阳庙,北中街西梁下是地母庙,两中街之中,一个是坐南向北的没爷庙(庙里没塑神像,本来是文王庙),一个是贯通中街的,圣贤庙以西百余米,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的西街戏楼;再往西北便是几户大庄园。过龙化桥北,东西两面临水,门向北开的小城,便是骆明王府,后改为驿站,元末明初又改为王彦龙王府。站在山头俯瞰全镇,好一个山水丘梁构成的美好世界,山林、竹柏、寺庙、街道、河流、庄户、人家,各得地势,各得其所,展开一副美丽的画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邮亭北墙上写的唱和诗赞曰:“石涌百泉会,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
   骆峪古镇最终消失于1958年。在这之前一些古建筑就开始受到拆除破环。隋代重建的老庙,分为前后殿,供奉着山神、土地、龙王,十八罗汉,庙北有骆家祠堂,周围古柏百余棵,最小直径50公分。1954年,县教育局为了修建南留中学,拆除老庙,砍伐树木,用作建校的材料。1957年,又把玉皇庙拆掉,伐走庙内50余棵古柏,最小直径60公分,建了广济中学。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西骆峪河因水量充沛,谷口开阔,成为周至县建设水库的当选之地。于是,将骆峪村的老户一部分迁至村北西侧梁上梁下,新建2条整齐的街道;一部分迁到现在的新村。新落户的村民,有来自苏村、南留、高庄等村,迁回原处。其余古庙全部拆除,4座古钟被砸烂炼了钢铁,14通古碑,尤其是载写古骆国史料的3?5米高石碑,大多被砸烂烧了石灰。1958年10月,西骆峪水库工程开建,集周至、眉县、户县3县数万劳力,车推担挑,人拉人夯,至1961年8月停工;后经1968年冬续建,1970年7月竣工。建成坝高31米,坝长820米,库区南北长1500多米,东西宽600多米,面积达887.7亩,库容量659万立方米,以蓄水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人工平湖。原来的古骆国遗址和骆峪村原址几乎全部没于水下。水库建成近40年来,为下游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片波光潋滟的水面,也给骆峪新村造成了一片桃源仙境。通往县城的道路和陕西省环山旅游大道交叉于村北,交通十分便捷。骆峪乡政府就建在村中。2015年,骆峪村有人口218户910人,耕地1200亩。
   骆峪村的行政区划在明以前各代史料缺失。清初(1644后)属西沟乡欢乐里。清末民初(1911前后)归西南区师家所(驻师家庵)。民国中后期(1934—1949.5)属骆峪联保、马召乡。解放后归马召区骆峪乡。1956年撤区并乡归翠峰乡。1958年归广济公社东寨管区(驻雷神寨)。1962年归广济公社骆峪管区。1980年归骆峪公社,1984年改为骆峪乡。2014年改为骆峪镇。
   (三)历史记载
   《通史》、《尚书》、《春秋》、《孟子》、《史记》均载:“鲧父骆明封于骆国”。
   《诗?小雅?四牡》:“啴啴骆马”。《毛传》:“白马黑鬣曰骆”。骆是一种祥瑞之兽,作为这一部族的图腾,而把自己管领的封地称为“骆国”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罗泌《路史?各国记》载:“古之骆国,鲧父之国,东北宜寿县有骆峪,故盩厔地”。
   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载:“骆谷,盖古之骆国也”。
   民国十年(1921)《广两曲志》载:“五帝时,鲧父骆明封于骆,为骆国。商兴,郝存,骆废。”(骆国之后有郝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今之郝村。”)
   《陕西通志》载:“夏、商、周国邑考有骆国”。
   《西安通览》载:“骆国,位于今周至县骆峪乡骆峪口一带。骆氏是传说中原始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一个部落。它是早期姒姓的夏侯氏部落中的一支”。
   据《周至大事记》和1992年版《周至县志?大事系年》载,传说从公元前24世纪的尧舜时代到公元前1562年夏朝灭亡,周至地一直属骆国,共800余年的历史。传说从骆明到禹祖孙3代,都生活在骆峪这处古骆国的土地上。他们和户县的有扈氏都姓姒,出自共同的部落。
   夏禹时有扈氏国,启灭之建崇国,是部落联盟后期与夏启同姓姒而组成黄河部落族联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称扈国。禹于中原将帝位传于子启,扈于启不服,启率族战于甘野,作《甘誓》,有扈氏败,启灭扈国又建立崇国。崇在沣、镐一带。即今之户县甘亭。
   女娲氏国,位于今临潼骊山。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古老的一个母系氏族部落,被认为是华夏民族始祖,尊为骊山老母。

共 21560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幅员辽阔的中国,在神奇的土地上,每个地名、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它们的存在,就是人类文明的存在,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完美结合。此篇文章,是个详尽细致的关于村落文化的知识讲座。综合历史,从古至今,全面讲解关于周至县骆峪的历史。从自然风光到其文化特性,从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展示其人文,从世世代代的骆峪人身上突显的品性展现从古至今人类的智慧结晶,无所不容,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参考价值,让读者对骆峪,有了深刻细致的了解,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5-09-25 08:06:20
  一个地方的历史与人文,展示这部分人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文字对骆峪详尽细致的介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欣赏,祝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