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心如桑叶

编辑推荐 心如桑叶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02发表时间:2016-05-19 20:37:50
摘要:龙是蚕的化身,带火焰的龙珠是桑蚕宝宝。一夜来风,心如桑叶,又是花开时节。 课间,阳光在树叶间摇晃,老师沐浴在学生的世界。学生的作业层层叠叠,像涌动的蚕宝宝,细密深情。


   序
   龙是蚕的化身,带火焰的龙珠是桑蚕宝宝。
   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称呼“Seres”,“Serice”“Thinai”“Sinae”“Sina”,梵语中国“Cina”,印度语中国“Sino”,法语中国“Chine”等等,凡外人对古中国的称呼,主发音都是“丝”。曾经,只要有陆,就有桑树;陆地,称为桑陆;农业,称为农桑;乡里,称为桑里;晚年,称为桑榆;故乡,称为桑梓。曾经,太阳出于扶桑,神仙圣人生于空桑,帝王登基于穷桑,少男少女幽会在桑中;曾经,“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水长人家浸稻秧,生女手摘桑黄”,“居民安土乐农桑,流水落花香”。
   慢慢的,桑田已经退去,龙正在迷失。
   做了20年的语文,如今又一个10年过去了,发现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如化茧剥丝。
  
   01
   《纪昌学射》课堂进行中。
   学生读了三遍课文。有的眨巴眼睛沉思,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默默勾画,有的小声朗读。按照事先的准备,接下来该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子。我却突然改了主意。用“问答”法解读文本。
   问:如果你想学到射箭的本领,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学?
   答:拜师。
   课堂有了小小骚动,有的同桌有了小小的争议,我窃喜,看来学生把自己当做“纪昌”了,他们在用文本角色解读文本。
   问:你会去拜谁为师?我顺水推舟,想考察一下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解读的能力。
   答:本领高超的老师。
   看来学生们的概括能力挺强。“高超”一词大家无异议。文中本领高超的人是甘蝇,但是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徒弟飞卫本领得了他师傅的真传,你准备拜他为师。第一次见老师,老师说:“你先学不瞬。”一位学生一边读一边“眨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看来“瞬”是“眨眼”的意思他懂了。“你如何想?”我见缝插针。学生的回答开始多样化了。有的说先回去练练再说;有的说会想想老师为什么叫我这么做;大部分学生在这时还是选择按照老师说的:试试这个方法,先练不眨眼有道理。“要练多久呢?”不同的学生选择也不同了。
   时机到了,学生打开了思维,我抓住文中语句“亚学视而可”质疑:这时的你会想什么?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看’的本领?”从他们的私语中强调“看”而且是大大的“?”号,我似乎猜到他们的心思:“看的本领”和“学射箭”风马牛不相及啊。我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会听老师的话,回去好好地学习‘看’。”
   “这个老师根本就是神经病,我还是走吧。”
   “这是为什么呢?我得好好想想再做决定。”
   “我会问问老师:为什么要我这样做呢?”
   大家的意见多起来。看来“亲其师,信其道”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我内心高兴但不露声色,跳过这个话题继续问:“你,可以坚持多久?”大家选择的时间出现了大的跨越:一周,一个月,一年,有的更久。“当你最终学业有成的时候,你会说什么?”这个问题,尤其我强调了“最终”,同学们有些愣住了,望着我,又相互望望,我知道他们在思考——“我”能不能走到“最终”?并且我怎么可以“学业有成”?我不是要他们的结论,想要他们的审辨过程。于是六个学习小组自然分开,开始研讨。
   5分钟过去了,进入交流环节。先拆组。
   大家已经熟悉我的套路。抽签:第三组解散,插入其他五个组,并且作为陈述主持人。只给一分钟时间梳理组内意见。紧张的讨论过程,大家探着身子伸着脖子:“我的观点三个。”“我是五个。”“共32个。”主持人用“词语”速记,边记录边勾勾连连,由你跳到他再回到我,文本的内容被肢解后搬入新的“家”。
   最紧张的时刻到了:分享。
   空气中略带凝重。第一次机会没了,第二次机会没了,第三次……陈述的同学表述时间三分钟,有的时间没到,有的观点没有阐述完。其他同学补充,时间一分钟。“不许重复,要在上一组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观点。”我重申着,“可以否定可以反驳可以补充可以深化可以质疑,不可以重复。”最后一组,用“讲故事”的方法表述。不是结论,是思考过程,“学射箭、看射箭、思射箭”还原为生活场境,其他组的同学在质疑,表述组引用书中的语句或联系生活或旁征博引。故事激活故事,大家在故事背后思考着,表达着。
   记得第一次拆组时,被拆的同学心里忐忑。他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哪个组也不要我怎么办?”“万一说不出话来怎么办?”“万一很丢人怎么办?”心里的拉锯战是当初每一个同学都要经历的。后来他们总结出经验:“不要怕丢脸,丢脸是最大的财富!”是的,现在的课堂,没人在乎你丢脸,大家敬佩的是你丢脸以后能站起来。我想起了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的走进这个良夜》,似乎听到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咆哮吧!不要温和地走进这个课堂!
  
   02
   迎着五月朝阳,竹子走进63中,冒雨参加落花生种植启动仪式。
   “园子里有一畦一畦的落花生,也种了不多的几颗向日葵,但是苗儿高高低低,长势不同。有的才冒出一两片羞涩的小叶,有的却已经长出了七八片叶子;有的绿油油惹人喜爱,有的黄杆拉瘦让人担忧。还有一盆一盆盆栽的落花生,出苗以及苗的长势也一盆一个样。”
   竹子的观察点在“不同”。身处静谧的种植园,看着这些“不同”的落花生,她“感慨生命的力量,悲悯某颗苗的柔弱,想到呵护某朵花的娇柔”。她想象着自己是63中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种下一粒粒种子,天天跑来看着,等待种子发芽,等待苗儿长大,等待开花、结果会是怎样的体验,在一日日的期待着能感悟什么样的生命真谛。”
   我被“我是我、我是学生”的观察视角感动着,导引走进自己的语文课堂,反思“我”是谁?
   我在上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用时一个月。1.七嘴八舌话家乡:请几个同学们做导游,从不同方面介绍家乡。2.研究主题的确定:麻山下的种玉之田。3.编定活动方案:小组分工查找、收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历史与文化”、“家乡特产”、“旅游景区”、“历史名人”的相关资料。4.整理信息:组长用毛遂自荐与同学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各组调查、收集内容的具体分工,并分别由记录人进行记录。组长梳理制作成PPT、海报、杂志、文集。5.交流分享:随机抽一张PPT开始,呈现研究过程,陈述资料的选择,其他组提问。6.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异彩纷呈。
   娜同学:自编自导歌伴舞《美丽的家乡》,舞姿优美、歌声动听。
   彤同学:制作的动画《伯雍种玉》不仅有片头、片尾、字幕还有配音和背景音乐。
   岚同学:个子不高,不愿与人交流。这次也融入了整个活动,主动要求登台汇报。用班长的话说:“她完成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猛然间,感觉缺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
   搭建展示平台:不错呀!每位同学都有无限的潜质,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激发爱家乡的感情:对呀!家乡发展、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使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更深、更浓了。
   哦,聚焦一下:家乡名人。又一个月,学生完成了家谱制作。再一个月:种植。“诗雨花路”走进亮中的文化广场;“金丝小枣”百年的树根成了孤树小学文化的“魂”;张明远,抗战英雄的“小推车”、“血染的笔记本”成为校史馆的文化符号;贾兰坡,著作等身的考古科学家,在他发现猿人古遗址的百米路旁新建起一所学校。
   还有下一个月,下下一个月。我们种植:落花生。
   落花生走进校园。竹子走进校园。落花生走进竹子心里。那一刻,我看到了我自己——老师,也看到另一个自己——学生,还看到了我们——落花生。
  
   03
   苍穹在评课。
   “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尊重了古诗发生的过程,从像景到情景再到意境最后到心境。……让孩子将古诗与人物联系起来。”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这节课最大的成功是老师他自己。
   想想:自己备课是不是也在寻找自己?
   记得在讲《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是这样“备”课的:首先,看苏轼的三本传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评说苏轼》、王殊的《苏轼传》。然后上网查阅“文言文如何上”,并在中国知网中下载查看一些研究生博士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最后是网上狂看各地、各家、名师的、普通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看了六部关于苏轼的电视讲座,看了11篇关于此文的赏析,看了五篇关于喜欢苏轼的散文。恰在这时,去青岛参加培训,听了三大流派的言说。经历几个夜半,我的设计出炉:以读为主,读中有悟,最后背诵。开始试讲。可是上完后总觉得这课没能“拔”出来,后面想升到一个高度但总是被什么堵住而出不来。继续修改,再试,还是不满意。在第四个班试讲的时候课顺畅多了,但不知怎的,总有些不对劲的感觉。我的承天寺、我的苏轼呢?学生的呢?学生自己呢?
   回顾试讲过的四个班,我发现,学生跟进的内容很浅显,活动表面化,如果一味顺着以学生为主的思路,势必让这个课堂缺少深度和厚度。“你怕讲吗?”我问自己,“以学生为主要全盘否定老师讲吗?”再看学生,他们自己能理解的为什么我要设计装模作样的交流活动,老师假装深入小组听学生不着调的呓语?
   我得把原先的设计推翻。可是,明天就去参加省大赛了,来得及吗?新设计方案后我连试讲的机会都没有了。有了想放弃的心思。外面的阳光很好,风儿轻柔。柳树发了新芽,一团一团的绿,朦朦胧胧。我好想悠闲地走走看看。只要放弃,那么旧设计名次不会太差。咬了咬牙,扑在电脑上拿出新方案:重构课程,预设活动,变教案为学案。凌晨一点,做好ppt,上面有5张图片,三个话题,做了跳转链接。
   我上了讲台,把学生带进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月夜……如我所愿,用读贯穿,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有了深度厚度广度。苏轼的纠结成为学生自己的,苏轼内心深处不是要做闲人而要忙起来,忙的要有价值成为诠释孩子们自己生活的参照,那束光不仅在承天寺,更在心底。
   闲着还是不闲着?这个很纠结的话题,仅84字,言短而丰富的意蕴在以“读”为主,读中理解文意、读中欣赏意境、读中体会情感、读中走进自我,从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到引入相关的资料浅文深读,“我”在课堂站了起来。
   下课了,听课的老师依然在回味孩子们的话: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前的12位英雄,其中有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在这12位英雄里还有一位中国人:苏轼。《世界报》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外国人如此的欣赏和敬重?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了。我也可以做这样的苏轼:一个博学的、幽默的“闲人”,我喜欢这样的我自己。
   入夜即睡,闲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闲也。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和怀民一起赏月。闲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也。盖竹柏影也,看的如此仔细,闲也。一幅月夜美景图,这闲,该有着怎样的闲情雅致。想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读苍穹的评课:我将我周六晚上看到的情景跟老师作了介绍,会场上一下子显得十分安静。那个晚上:8点,我去学校拿汽车时他的教室里灯还亮着,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刚刚试了课件。当时我还纳闷,因为我不知道这一周轮到他上公开课。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他从上一周开始就准备今天的公开课了,而其实,这只是一节正常的组内交流课。
   还在回味苍穹的话:其实,一堂课成功与否,第一是看,教师有没有发生发自内心的教的行为;第二是看,这节课学生有没有发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行为。也在琢磨他最后那句话:“孩子学的最重要的知识,便是教师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探求……”
   我在探求什么?是“闲”还是“不闲”?我希望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究吗?
  
   04
   新学期开始了,文佳担任了五年级2班的班主任,在接过班级花名册的那一刻,她惊呆了,“逸”,这个名字让她感觉天昏地暗,他是一个智障儿。
   “逸,小时候的一次煤气中毒……他只是在座位上自己玩儿,嘴里不时地发出怪声,他从不打乱我的教学,这让我多少有一些慰藉。可是他那害怕的眼神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着一位班主任老师内心的煎熬和波澜,我在想:文佳从“逸”身上学到了什么?
   昌军说是“懂”:懂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你放手的时候你能适时放手,这就是“懂学生”了。
   我,在做教材研讨。课本删减鲁迅文章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每次涉及鲁迅作品的调整,坊间舆论的褒贬颇为激烈。那么,流传于学生间的“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句话,真能说明鲁迅作品成为横亘在学生通向语文学习彼岸的“蜀道”吗?是我们不懂学生的需要吗?是我们没有放手吗?是应该学生喜欢什么就课本里增加什么吗?

共 1461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对几篇课文授课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回顾与反思,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述了几位教育工作者或者说是教学专家的教学之路,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创新或者说尝试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他们的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更应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以期让更多学生和家长获得更多帮助,非常有社会意义的文字,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16-05-19 20:40:23
  问好孙彩文,感谢孙老师提供的这些官员教育的文章,希望这些文字可以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祝创作愉快!
上官欢儿
2 楼        文友:宏声        2016-07-13 19:23:16
  有人说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阅一篇文章就看到了作者的才华、气质,容颜.....今日阅远方文友美文,我伸出了大拇指一个又一个赞。相隔万水千山的作者,我这个读者仿佛就在作者身边,宏声是学生,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握手。
回复2 楼        文友:孙彩文        2016-07-16 12:28:46
  您的谦逊与好学令人钦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