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记忆中的那些经典老电影(随笔)

精品 【雀巢】记忆中的那些经典老电影(随笔)


作者:西果 布衣,35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72发表时间:2016-06-22 16:19:20
摘要: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最是新鲜,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以前,还是以露天电影为主的时代,那段时期所看过的电影刻写在心中,成为温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雀巢】记忆中的那些经典老电影(随笔)
   一
   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最是新鲜,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以前,还是以露天电影为主的时代,那段时期所看过的电影刻写在心中,成为温馨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那时每个乡镇或处区都有一个电影放映队,放映队又分成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十几个村庄或片区的电影轮流放映工作,每个村庄处区大约二十天左右就能有一场露天电影,一般是一晚上放两部,一部新的再加一部已经放映过的老片,老片任由放映员选映,也可由各村、片委根据大家的喜好点映。所以,当前的影院电影某部过了五亿票房了,过了十亿票房了,就兴奋的不得了,感觉很是牛气,如果和当年的露天电影时代相比,可就实在不算什么。有谁说过,那时一部电影没个五亿以上的观影人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话确实已然是挺谦逊。
   那时仿佛大家都是电影迷,老老少少对某部电影无不是津津乐道,在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两年两载的时段内,都可位列大伙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比如介绍某个人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说长得像电影里谁谁谁似的,别人立刻就有了大体印象。仅自已稍稍懂事起至小学毕业前,所看过的电影少说也得有上百部,印象较深的也只能选类型大致列一列。
  
   二
   先说国外片,最为感动的是七十年代后期引进的一部彩色片《永恒的爱情》,男主人公是个富家子弟,爱上了管家的女儿,两人真挚相爱共同反抗门第观念,可是女主人公后来得了癌症,最终女主人死在了男主人公的怀抱里,而男主人公也随即心疼而死,双双一起升入了天国,飘浮于蓝天白云间。放映的时候大约80年左右,那时也就七、八岁的光景,那是他第一次领会到世间有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是那么深切而崇高。影片有许多歌舞镜头,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临终前唱颂爱情永恒的那段插曲,更是令人唏嘘慨叹,因此一直以为这是部印度片,只到三十多年后查找资料才明确原来是从巴基斯坦引进的,然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配音译制。
   再就是电影《新天方夜谭》又译作《飞天神毯》,原以为也是印度片,没想到却是79年由英国拍摄的。这部电影让当时的观众充分领略到了特技的神奇,飞翔的神毯、魔瓶里冒出的黑烟怪、嘴里呼呼喷火的机器大铁怪,新奇地开拓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而真正是印度电影的是《大篷车》,泼辣的吉普赛女郎、欢快的歌舞、惊险曲折的情节故事、爆笑的喜剧因素,浓笔重彩地揭开一种奇异的生活场景。说起来那时为啥苏联片那么少呢?因为那时好像与“苏修”的关系依然紧张,倒是逐渐在打开面向其他国家的大门。另外,85年左右,还看过几部3D立体电影,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一部只记得场景有从头顶飞过的火车,还有洒落在面前的金币,另一部的当时记得叫“老枪”,真实的译名是《枪手哈特》。
  
   三
   国产电影那时候新拍的战斗片已然不多,所幸一大批文革前拍的电影集中解禁,所以一时之间幕布上竟是群雄竞起,这些耳熟能详的老战争片按拍摄年代列下来有:《永不消逝的电波》(53年)、《平原游击队》(55年)、《董存瑞》(55年)、《上甘岭战役》(56年)、《铁道游击队》(56年)、《柳堡的故事》(57年)、《狼牙山五壮士》(58年)、《老兵新传》(59年)、故事片《林海雪原》(60年)、故事片《红色娘子军》(60年)、《地雷战》(62年)、《红日》(63年)、《英雄儿女》(64年)、《地道战》(65年)、《在烈火中永生》(65年)、《南征北战》(74年)、《车轮滚滚》(75年)。其中《柳堡的故事》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影片,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新四军战士休整期间和水乡妹子的纯真的爱情的影片,既有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的英雄本色,剧本很是纯朴扎实,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拍摄的作品,可谓对电影不止讲战争更应讲“人”的一次大胆探索。电影里风车、杨柳、板桥、轻舟尽显优美的苏北水乡画面,演员也都是当年的“小鲜肉”,表演自然可亲没有程式化的做派,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清亮婉转、悠扬明丽,四个段落的独唱合唱,分别穿插在不同的故事情节段落由男女主角领唱,使得整部电影的情节、情感、画画由此浑然贯穿,一时之间“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长久地在大街小巷、耳畔心间久久回荡。这首歌有些小调的韵味,而《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就不仅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样的美丽婉转,后半部“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副歌、混声合唱有如山洪喷涌一泻千里,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另几首广为传唱的电影插曲有《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写的是微山湖的景色,微山湖区主要归属于济宁和枣庄地区,而岱汶县和济宁地区紧邻,所以听起来格外亲切。还有就是《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了30首歌曲,这首歌列位第一。以上所有这些电影,文革期间全部以这种那种名目被列为禁片,好像只有一部73年拍摄的《艳阳天》不在当初的禁片之列,是讲合作社生产队组织战胜自然灾害的,同属政治电影只是不是战争片。
   文革结束之后拍摄的军事战争片在七八十年代已然很少,并且另有特色,除了最明显的都成了彩色电影之外,电影主题也由纯粹的革命战争转向突出人物的情感故事,其中最为成功的应该要数79年拍摄的《小花》。电影《小花》以革命的兄妹情为主题,以人物关系的起伏转折为主线,是战争片更是爱情片、情感片,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李谷一演唱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可谓是四美合璧。之后80年拍了《西安事变》,可能是第一次以国军方面为主要人物的电影;同样拍摄于80年的《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是讲我地下党的斗争故事,81年拍摄的《知音》,讲的是国民国初年护国将军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爱情传奇;同年拍摄的《陈毅市长》则重点讲的是解放初期城市接管和改造建设的事情;82年拍摄的《白桦林中的哨所》是讲由知青入伍的解放军和原女友的爱情故事,两只动物主角则是军犬“双双”和“陆陆”。这个期间纯粹战争意义上的电影当然还是有的,代表影片是拍摄于80年的《大渡河》和82年的《四渡赤水》,反映新历史事件的战斗片则是关于对越自卫反激战的,比如拍摄于81年的《长排山之战》和《新兵马强》,而最为轰动和具有感染力的是拍摄于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只是有关越战的电影如耀眼流星一闪而过,此后数十年再无一部。另外,86年时拍摄了一部《血战台儿庄》,是首部反映国军正面战场的战争大片,这部电影的出现,历史背景是两岸及国共关系的缓和。
   至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军事战争题材电影,比较优秀的如《鬼子来了》、《紫日》、《南京南京》等,重点已然是对于历史及人性的反思,而《举起手来》之类的片子已然是戏谑,至于有些手撕鬼子什么的战争传奇剧仅仅是借了个壳,已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再之后有真正战争片意味的电影也还拍了一些,比如《大决战》、《百团大战》,可惜票房都不够可观,倒是3D电影《智取威虎山》口碑和内容都十分出彩,可是已然也是商业片,虽然有怀念和唤取当年战斗精神的意义,可是更不得不重视视觉的效果、商业的价值。
   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这一素材,可谓是长盛不衰,除了1960年和2014的故事片电影,还于67年出过交响乐、2011年出过动画电影,而当初广为人知的是58年拍摄的彩色现代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除了故事本身带有的革命传奇色彩,更主要的原因是文革时期被列为了文革最初的“八个样板戏”并列名第二位,依次是京剧《红灯记》(70年)、《智取威虎山》(58年)、《沙家浜》(71年)《海港》(73年)《奇袭白虎团》(72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72年)、《白毛女》((72年),交响音乐《沙家浜》(约71年)”。这些“样板戏”素材,此前已经有故事片电影公映,而此后直至当今也还在被改编成各种影视及文艺形式。其实说“八个样板戏”并不确切,后来剧目逐渐增多到十七个,甚至华国锋时代还每年有推出几部,说起来共有二十几个之多,虽然绝大部分都拍成了电影,可是像钢琴协奏曲《黄河》(70年公演)等就没再拍成电影,倒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65年拍摄了成了彩色电影,可当时“样板戏”这一说法还没提出,之后也没人列入。《东方红》按不同历史阶段和典型事件分为六场,包括《八月桂花香》《游击队歌》《南泥湾》《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歌唱祖国》等三十多首旧有和新编创歌曲,光参加演出的人员就有三千多人。只是不知为啥从小到大就一直没看过,倒是时隔经年后于2010年在民族文化宫、2013年在人民大公堂有过售票舞台演出,原电影版本在网络上也有了上传。
  
   四
   与战争片紧密相联的是反特片,早在60年就拍摄过一部解放军工作组在云南傣族地区对抗特务破坏的《勐垄沙》,而最有名的是63年拍摄后来又广泛重映的《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使内地观众首次见识到了边疆的模样,电影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更是经久传唱,和歌曲同时流行的还有一句电影台词“阿米尔,冲啊”,成了当时日常的一句口头语。另一部比较有名的是拍摄于64年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讲的是解放军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在对敌特斗争的同时交织着内部各阶层思想冲突的故事,是由话剧成功演出而后改编成的电影,此外还有越剧版。文革后的反特片可称得上经典的当属77年拍摄的《黑三角》,老牌女特务于黄氏潜伏二十年,一直扮作卖冰棍老婆婆,甚至连亲生的女儿都不知情还被利用,于黄氏和境外派遣过来的特务“猫头鹰”接头,企图把秘密情报放在一个铜蛤蟆里转交出去,反被我机智潜入的公安战士借敌之手予以破获,将整个敌特组织一网打尽。影片在人物塑造、故事编排等方面突破了以往的很多束缚,可谓是侦破反特影片的新探索,只是冰棍里下毒药的情节,可把小伙伴们给吓着了……此后,一时热映的反特片陆续还有80年拍摄的《奸细》和《蓝色档案》,再就是83年拍摄的《蓝盾保险箱》等。
   以上除《黑三角》之外的反特片大多还带有军警的痕迹,完全意义上的公安侦破片应该自拍摄于80年的《戴手铐的旅客》算起,电影主人公一会在飞机上、一会在飞驰的列车上勇敢打斗的场景更是堪称坚毅神勇,可视为警匪动作片的早期雏形,与二十多年后著名的《天下无贼》有些相像。这部影片的主题曲《驼铃》极富感染力,将主人公和老战友的深情厚谊,像一道温暖的光芒折射进了观众的心底,作者虽然五音不全却也格外喜欢时时哼唱:“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另一部是同样摄于80年的侦破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险山俊峰、深谷幽洞、歹徒的匕首、公安人员雪白的制服,奇险的场景和紧张的情节同样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故事以博物馆失窃的古书文物为依托,好像从这部影片起,刑侦电影开始出现以古董文物及走私案的为线索的分类,记得有段电影镜头是把文物藏在水果里试图运出海外,好像是85年拍摄的《峨眉飞盗》,印象比较深的是87年拍摄的《东陵大盗》,而以文物古董为线索的影片一直不断有产出,直至二十一世纪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刘德华主演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不同的是已然由侦破片转向了商业动作片,乃至于《盗墓笔记》、《鬼吹灯》的探险传奇也还有以文物说故事的痕迹。当年纯正的刑侦破案片有些印象的还有同样拍摄于80年的《第十个弹孔》,85年的《本案没有结束》。当初引进的外国刑侦片,最为轰动的莫过于76年高仓健主演的日本电影《追捕》:“召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你也跳下去吧”,这句含蕴丰富的台词一时掀起了模仿热潮,而真优美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美女明星。可能是由于《追捕》的热映,77年又引进了一部日本推理刑侦片《人证》,其电影插曲《草帽歌》一时之间又广为传唱。
   刑侦片除了后期衍生出警匪动作片,当初直接衍生的却是悬疑惊悚片,最有代表性的其一是拍摄于80年的《雾都茫茫》,电影先以剧本《一双绣鞋》而著名,虽然当初归列反特刑侦片,但其紧张、惊险、恐怖已然伴生出十足的惊悚效果,特别是影片开篇时,深夜更夫挑灯爬上木梯绣花鞋惊现随后失声死亡那一幕,令观众最为毛骨森然。随后电影《神秘的大佛》于第二年问世,这部电影是刑侦片,也是悬疑惊悚片,更是新中国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动作片,并开创了中国电影最早的商业模式。而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是《画皮》,其一是66年版由香港拍摄,算得上中国第一部恐怖片,80年大陆和香港合拍了一版新的《画皮》,是大陆第一部公映的恐怖片,据说放映现场就吓死过人,当初看了后当夜也是疑神疑鬼不敢入睡,大人安慰半天还是神经兮兮的差点被妈妈恼怒地打一顿,结果后来这部电影就禁映了,直到现在还是不允许流通,哪怕是在网络上。

共 1646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是面含微笑,心有惺惺读完作者的这篇一万多言的关于经典电影老片的文章的。说到露天电影,我不知道城里人的感受,每个从农村过来的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都有这个经历,而且刻骨铭心。说到票房,现在的电影与那时真无法比较,一部电影一个人看过三四回都是常事,抗战片,样板戏的票房更是没法统计。作者在此文中不仅历数中国各个时期拍摄的,包括故事片,样板戏等颇具代表性的一些经典电影的制片年代、主题思想、特点、情节、反响,一些演职人员的重要人生经历;同时,作者对中国引进的巴基斯坦、印度、英国、日本等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影片也有简要点评,让我们这些有过露天电影经历,以及看电影长大的那几代老观众们,再次重温了老电影的精髓,再次回忆起在星光闪烁的夜晚观看这些电影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总之,整篇文章读来,给我们的感觉是,作者对我国电影的发展不仅限于一个粉丝的喜爱的层面上,而是对中国电影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是一篇详细介绍建国后我国电影发展史的不可多得的好文。推荐阅读。编辑:长袖伊人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623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柴英        2016-06-22 17:04:23
  很敬佩作者写这篇长篇大作的勇气,说实话,您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许许多多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经历,太亲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看电影长大的,电影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来自电影,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电影里打下深深的络印,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方式,可以说,电影,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感谢作者给我们呈现了这些美好的记忆,您辛苦了。
回复1 楼        文友:西果        2016-06-23 10:24:14
  感谢支持!个人美好的体验汇聚成数代人共同的记忆,回顾中那些朦胧的美得以更加清晰。
2 楼        文友:柴英        2016-06-22 17:30:57
  长袖伊人编辑辛苦了,编者按写的非常贴切,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值得我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西果        2016-06-23 10:25:18
  感谢长袖伊人编辑!按语写的很是切中,辛苦了!
3 楼        文友:星点        2016-06-22 19:12:10
  电影成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粮食,正是这种精神把大众的心拧在一起,单纯、净美、向上成了一代人自觉的追求。周全老电影、美的回忆,意义非凡。作者辛苦了,问候!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寻找着,追逐着,向往着,挣扎着,然而,期待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幸福。
回复3 楼        文友:西果        2016-06-23 10:25:43
  感谢支持!握手!
4 楼        文友:新雀之巢        2016-06-22 20:20:13
  这篇文章大部分是在手机上看到了,于是跟西果说,投稿我们雀之巢呗,西果真是个好小伙,马上就应承了,今天就跟大家见面了。
   不过,月楼这会儿有个重要帖子要做,人老了,做事情也慢,所以,请容我有了充足时间,一定静下来细细拜读,一个标点符号都不错过。
   可惜,这篇文章字数太多了,不然,我们一定在微信公众号上广为传播。
   谢谢西果,谢谢你对雀之巢还有牵挂和爱!
鸟总是与梦想有关,因为它们在碧蓝高远的天空中飞翔;鸟总会被人们与天堂、神灵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有凌风的翅膀,是天空的灵魂。
回复4 楼        文友:西果        2016-06-23 10:29:07
  多谢老大一直照顾和呵护,感激不尽!其实这篇一写完就发到社团来了,和微信号上是同步发出的。巢一直在心中,只是近年新写的东西太少,以后再有适合的文字还是会发到社团来的。一直是巢里的人,走哪都不会忘本。
5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6-23 09:05:59
  欢迎你年轻的老师,你的文章让我这个老太太回会想起我们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是孩子们奢侈的快乐,如果说星期六看电影,星期一就开始寝食不安的期盼,我们这大代人,电影是精神食粮,电影里的英雄是我们的榜样,电影里的爱情是我们的向往,电影陪伴我们青涩的时光。特别是下乡露天电影是我们最大的期盼,再累的活,只要看上一场电影,就是最幸福的享受。话多了,那时候清贫,简单,但那时候的人纯洁善良可爱,因为和那时的电影有关。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5 楼        文友:西果        2016-06-23 10:30:14
  小泥儿老师好!您不是过去的老巢友泥儿么?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6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6-23 13:01:03
  我不是,那个泥儿很年轻,我很老,这是我的小名叫了60年。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7 楼        文友:石佛        2016-06-23 22:47:27
  回首眺望经典,感谢西果的美文。
日月如梭
8 楼        文友:夏日清荷        2016-06-24 18:15:48
  打开这篇文章,真的很佩服作者,您能如数家珍般把那些历久弥香的电影名字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理解,而且还能分类归纳,提纲契领,可见喜爱之深。您还娓娓道来说出露天电影的种种乐趣,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那些熟悉的电影镜头又历历可数在眼前浮现了!
小小职员,爱好摄影,喜欢写字
9 楼        文友:路人丁        2016-06-25 09:45:13
  值得收藏的好文章,精神上的食粮。想起用砖头占位置看电影的情景。
10 楼        文友:风中的云儿        2016-06-27 17:23:02
  西果同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真是一部详尽地电影发展史,这些老电影堪称永恒的经典,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好久不见,问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