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专栏】煤矿 回忆没有走远(随笔)

精品 【杨柳专栏】煤矿 回忆没有走远(随笔)


作者:冰月冷 布衣,45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8发表时间:2016-08-29 14:36:20
摘要:   回忆,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页页翻着陈年往事。回忆,又像一张旧报纸,断断续续、模模糊糊。那泛黄的色彩,像快要落山的夕阳,载着人们残缺不全的记忆,一切似水无痕。

【杨柳专栏】煤矿   回忆没有走远(随笔)
   古老而又沸腾的张家口地区怀来县八宝山煤矿,周边的几个家属区住房,在经历了上百年风霜雪雨的点掇以后,带着遍体的岁月斑痕,终于在煤矿塌陷搬迁得热浪中被丢弃在一边了。飞梭的车辆仅用了几天的功夫,就在人们喜笑颜开的搬迁中人去屋空。安静下来得村子显得特别得凄凉。只有那偶尔轰隆隆的煤串车声,才感觉到病入膏肓的八宝山煤矿还在喘着微弱的呼吸。那一排排沧桑满布的房躯,就像是好多穿着中山服的民国老人,在夕阳下眨着一双如一潭深井一样的眼睛,涟滟着整个世俗尘埃。
   随着那铲沟车一声声无情得“怒吼”,那威力无穷的铁臂,毫不留情地把铁手伸向那古董似的房脊。在那滚滚卷起的土尘中,那一个个自古以来高高在上、一年四季悠闲自在地,吐着炊烟捉迷藏的烟囤,现在却毫无任何抵抗能力,一瞬间变为了平地,被迫低下了“昂贵的头”,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中记入了百年的史册中。
   每一幕好像是电影里面的战争画面:那一堆堆房屋的残骸惹人心痛,那粗壮的房梁象残兵败将一样,东倒西歪的卧在地上。那些各种家具和生活用品被扔掉的到处都是,四面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有几条被人们丢弃的可怜小狗,用它们那嗅觉的鼻子在找着以前的“家”。
  
   我站在这面目全非的“家门口”,那一扇扇被土埋着半身的玻璃窗户,用它那无奈的眼神在斜阳中和我打着“招呼”,仿佛在向我诉说着残遭的“不幸”。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房梁,每一块土坯都刻记着我大半生的足迹。杂乱凄凉的四周夹着雨后的土草味帮我翻动着八宝山煤矿的古往今来:
   在那六十年代得饥荒灾害中,父母把我送上了人生的列车。开始了我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那一幕幕呼啸而过的风景,随着八宝山一步步的变化,就像是一根细细的绣针,把矿区的各种情景,深深地绣进了我的骨子里。
   据老人们讲:这被群山怀抱得八宝山煤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放前就被资本家开采。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二年正式创建为八宝山煤矿。挖煤的“窑黑子”从此改名叫煤矿工人。
   煤矿开始的时候只是七一井一个煤口,后来又开采了新井,就是现在的庙梁山井。站在山顶上看,这里山山携手,坡坡相连,它们用那庞大的怀抱,把这个黑乎乎,没有一点生机的煤矿拥在了中间。那时候采煤没有电,完全是人工操作,用小驴车往井口送煤。工人们没有安全防护,没有手套、水鞋和工作服,只穿着胶鞋和布鞋采煤,采煤的时候刺骨的冷水都漫过膝盖。
   为了养家糊口,大批的青壮年都从山南海北来到八宝山煤矿当了工人。那时候的矿山到处都是山坳野坡,人烟稀少。煤矿就在这漂山野沟里,散散落落的盖起了几排石墙碧脊的职工宿舍,“以后这些房就是职工家属争先申请分配的“福利房”,还形成了几个村子:上新村、下新村、流石头坡、十八家、还有大西良和小西良。附近还有好多的农村住房。这些村子就像装饰品一样,才让煤矿慢慢的有了一点秀色。
   二
  
   岁月带着人们的欢乐忧愁流淌着。几年以后,八宝山煤矿也开始渐渐的进入机械化,拉煤用上了串车,个人安全防护也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这里离京包铁路和京张公路只有十几里远,交通比较的方便。煤矿串车每天都要裹着工人的血和汗,“哼着小曲”顺着前山山洞,把闪光的乌金运往新保安火车站。
   在我6,7岁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政治东风压倒一切。当时八宝山煤矿两个井口的出口上面都用水泥镶了一颗红“五星”,那时候八宝山煤矿改为带有政治意义的名字:红星煤矿。在煤矿附近的大山上有几个“朝夕相处”的灰矿,叫红星灰矿。它们和煤矿是近邻,也是好“兄弟”。日出日落的时候,都用那打石头的炮声,和煤矿的煤串车声打着招呼,相互“问候”着。
   在十八家附近有一支驻军部队在红星灰矿烧灰窑,每天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上下班,唱着歌经过煤矿的大街,这条绿色的风景线在当时特别的抢眼。还有几只骆驼每天漫不经心地用那高高的脊峰运输着灰块。
  
   大西良的住房紧挨着一座南山,全是正房南窗户的石头房,宽三四米,长五六米,屋里的墙皮是用稻草泥抹的,屋顶是用牛皮纸糊的顶子,夏天雨水漏顶,冬天外面的风大呼小叫,屋里的牛皮纸顶子上下“伴舞”,随时都有要塌落下来得样子。外面的房脊上,是清一色得蓝色青瓦铺顶。住在这里的人们很知足,和睦而简单的生活着。
   大西良和小西良就是一条沙河沟的界线,那沙河沟里流淌着新井井下排放出来的污水,一年四季抖着银绸唱着欢歌流向了附近农村的庄稼田。到了冬天这沙河沟自然变成了一面玉镜,这也自然成了矿区孩子们最好的快乐王国。木冰车带着孩子们的嘻笑声象小燕子一样在那闪着金光的冰面上飞来飞去。
  
   七一井和新井的距离不太远,中间隔着一个叫渠上的村子。但是它们就像是一对相互爱慕的恋人,经常在学大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中,用各自的高产喜报向对方倾诉着心声。
  
   那时候贫穷把一碗水端的很平,每个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为了多出煤、出好煤,一颗红心干革命,又为了父母和老婆孩子,每个人都要瘪着半个肚子去上班。在那煤海的千米深处奋斗着,在四块石头的夹缝里,他们都与地狱隔着一张纸,不知道阎王爷什么时候不高兴就来找“麻烦”。
   我永远忘不了一九六七年的秋天,一场矿难象老虎一样张睁开血口,让十一条工人的生命在七一井井下透水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噩耗就像一把把尖刀,扎的矿山每个人心里都在流血。妻儿痛断肝肠,父母撕心裂肺,感觉天塌下来了。
   矿人扼腕长叹肃穆致哀,十一个亡灵在那一堆堆花圈奠祭里,在矿长那一篇篇粘满眼泪的沉痛悼词中,驾风去那遥远的天堂里安息了。那些劫后余生的其他窑黑子们兄弟们。到现在谈起那触目惊心的场面都心有余悸。
  
   三
  
   八宝山煤矿有两种煤,一种是无烟煤,一种是有烟煤,供应家属的生活用煤来源于七一井的无烟煤。夏天每个月五百斤,冬天七百斤。家属区的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使用的是刷得白白的土炉子,那旺旺的蓝火苗,让穷而温馨的家壁暖气四溢。每个月的月初,七一井的煤场里来来往往得挑煤人特别得多。
   七一井井口曾经有一个上下班的警报器,每天到工人们下班的时间,它就扯开嗓子、放开喉咙准时地尽情“清唱”着,那声音传的十里八村都是那么的悦耳。井口的大架子下面有几排平房,当时是煤矿的临时子弟小学校。读一年级的我正在这里上学。冬天刺骨的狂风裹着大架上的煤尘,象黑山老妖一样铺天盖地,连教室门窗都不敢轻易地打开。孩子们每天都要享受着上天“赠给”的免费煤纱。煤串车每天裹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拨动着那无机绳的双股“琴弦”,慢悠悠的向新保安的煤架子飞去,老远看就像是两排飞舞的“蜻蜓”。
   煤矿当时还没有水泥路,一条大土路顺着中心大街七拐八拐,一直通向北山根前。如果遇上大雨天,那奔腾的山水就像是老天爷搬倒了银河一样,卷着山石顺着大道滚滚而下,一瞬间大路上被冲出一道又深又宽的河沟来。
   冬天的矿山,气候毫不示弱冷的出奇,太阳下的雪景仿佛是一个怕羞的姑娘,“怒刺”着人们的眼睛,来来去去的人们被冻得在坑坑洼洼的大街上奔跑着。
   靠东食堂那边有一个一间屋的“邮局”,有一位穿着邮绿装的高师傅在里面工作。他面前那矮小的柜台上堆满了各种电报和信件,这就是煤矿职工家属传递鸿波的主要中心。
   在“邮局”的隔壁,有一个小小的粮站,那如麻雀一样的身躯,却管理着全矿区职工和家属们的定量口粮。每个月得月初,粮站门口早早就排着长长等米下锅的队伍。
  
   那个时候我们感觉的大人们都挺“忙碌”的,工人们和家属们经常学习开会。认真抓阶级斗争,还喝吓我们不要随便乱说话。大街上经常出现背上背着小圆鼓,头上戴着高高帽,脸上画得就象戏里面小丑一样的人游街,后面还有一个人敲鼓,鼓点声特别的古怪。大字报花花绿绿地贴满了矿山的大街小巷。成群结队的红卫兵小将们,嘴里喊着“造反有理”的口号走东家串西家。我们一群吃饱不懂饿的小孩子们,跟着后面指指点点看热闹,完全不理解大人们心中的那个苦涩。
   更紧张的形势是在备战备荒中挖防空洞。红星煤矿的山势、地理都是山山相扣的石头山,对挖地道很有利。各家属区的革命工人和家属每天带着自家的工具,废寝忘食地挖着防空洞。那防空洞在那绿绿的山脚下,就像是穿越山肚子的土龙一样,东进西出四面相连,和电影“地道战”里面的情景是一样样地。
   那年代的生活古里古怪神经兮兮的,大街上除了高高帽就是大字报,连一个小商小贩都没有,偶尔有一个卖货的,也被革命委员会的人追的满大街跑。给我记忆最深的有一次,不知道那里来了一个赶毛驴的人,驴背上驼着一袋土豆,悄悄的到大西良村边卖。他左顾右盼地象做贼一样。买土豆的人们神神秘秘地一拥而上。一会的功夫就把土豆抢购一空。当这个人卖完土豆准备返家时。不知道被那个眼睛雪亮的革命群众给“检举”了,几个戴着红袖章的革命委员会人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那个卖土豆的人一看情况不妙,可能他是属“兔子”的,在这四面环山的家属区里“撒丫”就没影了。可是那可怜的小毛驴却是投机倒把的现成证据,“乖乖”地被革命委员会的人给牵走了。这些人在这次抓投机倒把的战斗中,又打了一个漂亮仗。
   秋天,人们为了腌点菜过冬,步行到十里外的新保安买芥菜,然后象鸟叼窝一样往回背。想买点小米或什么东西,还的偷偷摸摸地象特务接头一样,鬼鬼祟祟的挨门问。
   为了当好工人阶级抓革命促生产的后勤兵,家属们要做好地面上的保卫工作,提高警惕,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国庆节、五一节、元旦、春节的时候,家属们都要下夜巡逻。不知道有多少个寒夜,家属们手里拿着棍子和手电筒,头顶着满天的星星,遍村找阶级“敌人”的踪迹。
  
   煤矿子弟们各个根红苗正,每年的秋天有大批的初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去。那欢送的锣鼓声把周围的山根都震的摇动了。两辆大卡车上红花四开,标语耀目。那些满脸稚嫩的知识青年们,都在父母的牵挂和叮嘱中,拿着脸盆和铺盖去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七十年代的初期,煤矿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矿中心地,拔地而起了一座职工电影院,还有职工宿舍楼,这让煤矿的容貌焕然一新。并且有一辆中间用大铁链抻着两车帮的大卡车做新保安至煤矿的交通工具。车票是一角钱。
   煤矿的七一井和新井都有各自的食堂供职工们就餐,工人们每个月都要领取定量的饭票。每当路过食堂门口的时候,那过油肉的香味,真是馋人啊,那时候买一个过油肉只需四角钱,可是那时候的四角钱要给家里办多少事情啊。
   矿医院和供销社紧挨着小西良。矿医院是两排房分成的治疗室和住院处,每天医院出出进进的人很多。那时候是公费医疗,工人们挂一毛钱的号,开一些头疼脑热之类的药,供全家享用。医生和工人之间经常因为一张病假条发生冲突。那些长期泡病号的人们,为了以后能方便自己,满脸陪笑地讨好着医生。关键的时候还得对医生“输通”一下。
  
   最热闹得就是矿供销社了。在工人们发工资的那几天,供销社的院内就像一个农贸市场,人熙攘攘川流不息。售货员们个个忙得是不可开交,人们用购货的各种证件,办理着家需的用品。离家远的工人们,就地在供销社买一点酒和肉来犒劳一下自己。
   煤矿在一天天发展,子弟学校终于从七一井的大架下面,搬到大西良的排房里“安家落户”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还在贫困里挣扎,每一家人生活得都很艰难。唯一能补贴家里的就是冬天上山割窑材,因为煤矿井下的巷道离不开这些东西。这样既支援了煤矿又能有点收入。每年的冬天,就是人们割窑材的时候,人们摩拳擦掌的把憋了一夏天的劲都使了出来:早上太阳还没有露面,北风象针一样刺骨。人们拿着寒光闪闪的镰刀,身背大绳,再背点玉米面饼子和水壶,象羊群一样都涌上了大山。在煤矿四周,被白云拥抱的大山蜿蜿蜒蜒,层层叠叠,它那庞大的身躯长满了各种荆棘野木。它对家属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银行”。人们把力气、心血、希望都存再这个“银行”里(一百斤窑材两元钱)。人们在每一个山头中穿梭着,山坡上到处回荡着割窑材的镰刀声和人们的说笑声。到了下午,疲惫的太阳裹着人们的汗珠要回家了,割窑材的人们才象蚂蚁搬运队一样,背着一天的成就陆陆续续的背到了收窑材的地方,在那大杆秤的高低“舞蹈”中,给当天的收入定了音。
   一个冬天过去了,年底的时候,人们从那小小的“银行”里,蘸着唾沫,数着那粘满血汗的几个小钱,脸上路出了简单而又满足的笑容。
  

共 77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  过去的岁月早已走远,从前的风光也化为了尘迹,唯有记忆里的那些事,那些人还是那么真切。回忆里的那一段岁月,在现在的很多人看来,已经有些荒唐,有些不可思议,可历史就是如此真实,不会因为你不再提它,它就变得沉默无言,当作那段岁月从未存在一样。它只会如实记录。而那段岁月时的风光,如今也变得黯淡了。“那泛黄的色彩,像快要落山的夕阳,载着人们残缺不全的记忆,一切似水无痕。”[编辑:风残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831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8-29 14:55:42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回复1 楼        文友:冰月冷        2016-08-29 21:49:22
  谢谢老师
2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8-29 14:56:07
  岁月只会远去,不会消失。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回复2 楼        文友:冰月冷        2016-08-29 21:50:13
  就是的,只会越来越远,不会消失
3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8-29 14:56:27
  期待您再次赐稿。
写支言片语 记零星感悟
4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6-08-31 16:01:41
  祝贺作者获得杨柳社团8月份第九篇精品,祝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冰月冷        2016-08-31 20:54:12
  谢谢青州大浪老师,祝老师秋安
5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6-08-31 16:03:09
  社团文章 现有文章:10293篇,精品文章:2000篇,绝品文章:18篇
   祝贺作者获得杨柳社团第2000篇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冰月冷        2016-08-31 20:55:16
  谢谢老师鼓励,我一定再得更多的金作
6 楼        文友:枫林老矿工        2022-07-03 06:21:34
  尊敬的杨柳先生:《回忆没有走远》一文,写得真好,充满着极其深厚的煤矿情怀,很感人。我也是一个老煤矿。在煤矿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累计有三十八年。我感到您的文笔很细腻,观察和表达都十分到位,绝对是一位高手,向您学习!我退休后,将自己和父母兄弟在煤矿两代人的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血色枫林》,也是在江山文学平台发表,目前阅读点击量已经接近二十万。我认为以你的水准,将煤矿回忆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