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孔子故里行

编辑推荐 孔子故里行


作者:沈江平 秀才,1158.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4发表时间:2016-11-25 20:28:07

孔圣人的故里是在山东的曲阜,曲阜原是济宁市下辖的一个县,可能是近几年才撤县设市的,济宁市是啥面貌我没有去过,我们是从泰安一路乘车直接驶入曲阜市的,听导游说曲阜市地域不大,但人口却有六十五万,仅孔姓人口就达十五万之多,占全市总人口的将近五分之一。
   第一站我们拜遏了曲阜市郊的孔府,孔府占地面积很大,整个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一层式两檐水高起架房屋,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的春秋时期的建筑风格完整保留了下来,整个孔子家族直系亲属的居所和府第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尤其将孔子幼小时期玩乐、少年时代启蒙、青年时代发奋读书、成年后学习思考著书立说等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起居以及一心求学、严谨治学的场所,一一展现在广大游人面前。据说,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孔老二,原因是孔子爸爸的原配夫人施氏给孔家生养了九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为了延续祖业,孔子父亲于是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尼,但是跛脚,按照当时的农奴制社会的传统思想观念,因为长子有腿疾是不能传宗接代的,所以孔父在六十九岁时又向颜襄家求婚。当时颜家有三个女儿均未出嫁,大的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待嫁年龄,但大女儿、二女儿都嫌孔父年长衰老而不乐意这门亲事,均以默不作声以示反对,唯有十六岁尚未成年的三女儿颜徵在答应嫁给他。关于他们两人的婚事,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一个说法是女方的父母由于不同意这门亲事,而小女儿颜徵在却乐意嫁给年迈的孔父,由于遭到了大人的反对,于是两人经常悄悄地到野外幽会,最终在媾和之中生下孔子;另一说法是两人完婚以后,由于时过几年尚无子嗣,于是经常到距离孔府不远的一座叫做尼山的小山上去祈祷,祈求上苍让他们夫妻早生贵子。后来时间不长孔母果然怀了孩子,于是公元前551年的秋天孔子就出生在尼山的一个山洞里,这洞据说至今还在,取名夫子洞。反正是孔子刚刚出生时长相丑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小小的头中间低凹,四周高耸,像一个小土丘一样;眼睛白珠多,黑珠少;耳朵向外翻出;后来生出牙齿后又露在外面。因为孔子头部如小山丘,又是出生在尼山洞里的,加之排行老二,故取名为孔丘,字仲尼,直到现在后人还管孔子尊称为孔老二,这一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刚一出生不到三天,父母见他这样丑陋,就把他当成异物,被遗弃在尼山的山洞里,然后回家。但身为母亲的颜徽在却思儿心切,心想即使再丑陋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于是第二天便独自一人来到山洞来抱婴儿,当时的天气很热,特别是在山洞里尤其闷热无比,就在颜徵来到洞口准备进去时却发现了惊异一幕:一只老虎和老鹰正在山洞里卧睡,看到这一幕后她吓坏了,想着自己降生不到三天的小儿早已被禽兽吞食,顿时肝胆俱裂、悲恸不已,于是藏在洞口向里张望,偷窥洞内看有没有留下孩子的骨殖什么的,但这时映入她眼前的却是另一副景象,那群禽兽并未吞食孩子,而是一只老鹰正用翅膀给幼小的孔子扇着凉风,另一只老虎正在给婴儿哺乳。孔母藏在洞外偷窥良久,一直等到洞内老鹰和老虎等禽兽相继离去,这才胆战心惊地钻入洞内,只见幼子在洞内酣睡,丝毫未伤,这时复得亲子的孔母泪如泉涌百感交集,遂将孔子抱起疾步回家,并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向年老的丈夫诉说,夫妻俩都觉得这个奇丑的孩子一定不是常人。于是将丑陋的小孔子精心哺育,这样孔子才得以存活下来。所以民间曾有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之说,这当然是传说罢了,时代早已悠远,我们也无法进行考证,但少年孔子“生于忧患”乃是事实。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撒手西归了,对孔子老父来说,老来得子是福气,而对年幼的孔子来说,幼年丧父却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由于他的母亲是小妾,父亲又是个没落的奴隶主,因此,孔父去世后,为了生活,颜徵在带着孔子及其跛脚哥哥伯尼来到娘家寄生。孔子的外祖父颜氏家族是一个书香门第,家里藏书非常多。五岁起,孔子就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开始读书,十六岁时,母亲去世,少年孔子从此成了孤儿。这正应了他的衣钵传人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直到十八岁成人时,孔子娶妻亓官氏,后来生了儿子孔鲤。虽然孔子幼小时家境很是一般,且长期在外祖父家生活,但孔子却敏而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因此在他二十岁风华正茂之时,在曲阜一带学识已经非常渊博,在学问上已很有名气,当时被人们称赞为“博学好礼”,于是很多人拜他为师,向他求教。纵观相貌丑陋的孔子从少年、青年再到中年不仅聪慧好学,而且知书达理饱读群书,生于“忧患”的他,由于爱思考问题,常常喜欢将学问和当时社会中的各类现象结合起来进行深刻分析,因此通过博览群书,年纪轻轻便是满腹经纶,以至到后来周游列国讲学传道都很受欢迎,他在讲述学说时,由于能做到旁征博引实例举证,因此讲学游说具有很强的看通视透的洞察力和醒世教化的感染力。纵观孔子的成长经历,真可谓“多灾多难”,但从中也说明自古圣贤幼年时期就苦难多多、磨难重重。
   孔子早年也曾谋求过功名,年轻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官,他任职时,由于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所以能将各项事务管理的井然有序,但到了后来由于仕途无望,于是年轻的孔子很快就辞官潜心于学说研究之中,23岁时便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教学教育生涯。在封建社会,教育向来是被官府垄断着的。只有官宦人家或富贵人家的孩子才有权利受到教育,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没有资格享受教育的。当时孔子收授学生时收的学费是粮食和腊肉,对家庭特别穷的孩子就免除他们的学费。其实在今天实施了多年的希望工程,可以说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开了风气之先。孔子的教学内容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由于打破了当时教育的“官宦”垄断局面,面向民众首开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提倡的教育平等之风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这方面是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由此也奠定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地位。
    35岁时,鲁国国王鲁昭公被实际掌权的三桓所击败,逃到齐国,孔子遂遂离开鲁国到齐国。后来齐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则重回鲁国又聚徒讲学。在举办了多年的私学后,后来孔子再次进入官场,直到五十一岁时,初任汶上县令,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来曾在鲁国任摄相事一职,由于孔子“文功武备”,协助鲁国当政者取得了外交上的节节胜利,使齐国侵占鲁国的汶阳等地先后被收回。后又协助鲁国国王鲁定公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削减三桓实力的政治军事行动,但最终功败垂成。当时孔子治下的鲁国各项事业发展颇有起色,一时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后使鲁国国王鲁定公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和歌舞礼乐当中不再过问朝政,时间不长,由于遭到三桓势力的嫉恨排挤,孔子险些被害,因此再度辞官。五十四岁时被迫离开鲁国,从此,年逾五十的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如意门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游说。先后到达当时的齐、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所到之处,有的国君愿意封他高官,有的愿意给他封地,让他过舒适的生活,但唯独没有哪个国君愿意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及其弟子曾多次历艰遇险,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当孔子六十八岁时,已有学生开始在自己的故里鲁国做了大官,他们曾数度向鲁国国君推荐孔子的思想和愿望,鉴于孔子的名气和德才,于是鲁国国君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孔子回到故乡。回到鲁国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和文献整理上,公元前479年,孔子72岁时,在贫寒中结束了著书立说成果丰硕的伟大一生。
   回顾孔子的一生,他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既承受了鲁国独有的上层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浓厚的列国文化氛围的熏陶,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勤奋好学,善思肯钻,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对现实社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学习总结历史文化遗产,在厚积薄发中创立了自己独到的思想学说,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社会理想。为推行其思想学说,他带领弟子亲自周游列国,躬身实践,积极从事相关政治宣讲活动,大力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广收门徒讲学授道,传播文化,弘扬儒家思想,从而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综管孔子的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他所提出的处世原则和社会理想有着丰富内涵,既维护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又强调各等级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还倡导一种从天子到庶人、从治世到修身都应当具有的“仁”、“德”、“忠”、“恕”道德精神,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进行认识和分析,他的思想还是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道德化,伦理道德政治化的特点。
   在导游的解说下我们走马观花似地瞻仰了孔府的每一房屋、廊室,接着去了离之不远的孔庙,孔庙者,实乃春秋战国后,后世的封建社会帝王和主政山东的地方官员鉴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文化在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而修建的纪念孔子的庙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孔子纪念馆。孔庙的建筑规模很大,前前后后方方圆圆栽植的大批以古柏为主的景观树群年轮最少的都在四百年以上,由于是不同时期的封建帝王们在各自主政时期亲自拨款修建的,所以大部分建筑既气派大气又气宇轩昂,为何封建帝王们如此尊崇儒家思想和儒学,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呢,原因很简单,孔子的学说思想就是把“仁、义、礼、智、信”为主的尊君、忠孝、仁和、道义、知书、识礼、睿智、中庸、诚信和君尊臣贵、男尊女卑、阶级森严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以正统文化的思想地位不可撼动地影响着官方和民众的意识形态,为了进一步巩固好他们的江山社稷永世不倒、万古长青,看着前面的开国老祖宗们拨筹银子建了一座孔庙,后面的皇帝和后来的开国帝王们便竞相效仿,以示自己尊孔崇儒的决心和意志,这一方面强化了儒家思想,加强了意识形态建设,彰显了自己重文崇德的精神,并以此达到教化庶民、笼络人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巩固皇室家族祖祖辈辈将江山社稷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不让异姓他族接权的长远谋略的一大举措,以此来从意识形态领域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现实需要。唐代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匡胤、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雍乾“”三代帝王都在此立碑树传,各种寓意不言自明。孔庙的占地面积要比孔府大出许多,来此瞻仰和拜遏圣人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孔庙的大片古柏群落中,有一棵古柏的半身空洞里高高地生长着一棵颀长的银杏大树,很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成为这些古柏群落里的一道绝美奇景,人们称之为“树中树”,名字起得独具匠心。在孔庙我们游览了差不多将近一个小时,只是挨个走马观花、闪电式地看看,如果慢慢拜遏、细细观瞻,就不是一两个时辰能看完的。孔庙的不同建筑修葺于不同历史时期,虽然有的顶层颓露后几经维修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总的给人的印象是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那些建筑一无余外地将质量放在了第一位,如若不是严把质量关,土木砖石建筑能保存到今天的可能没有几个,更何况孔庙偌大的建筑群落竟然在历史上不断地修缮中代代传承保护下来,历经了多少王朝更迭、多少帝王易接、多少风霜雪雨、多少风蚀地震、多少天灾人祸、多少历史尘埃,这不得不说是历代管理者的一大杰出贡献。
   瞻仰罢孔庙后,我们静静地走出庙宇旁的院落,穿行在古柏掩映的幽静小道上,此时心中感想很多、浮想联翩,圣人终究能够成为圣人,在于他幼年时乐学苦读饱览群书,青年时善思深悟笃行后辛辛苦苦招童办学授业解惑培贤育士广播知识种子,晚年后周游列国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暮年后重回鲁国重操旧业从事教学工作并付诸大量精力整理文献。对于每一项事业,孔子都是认真对待的,他的儒家学说不愧为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各个领域,尤其是他教化育人、辩理明智、经世治学的思想体系曾经影响并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不光在我国历史进程中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高居第二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曾经说过:“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孔子是‘无冕皇帝’”;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共 64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记述了游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感受了一代圣人孔子造就的儒家文化的浓厚氛围。文章介绍了孔子的家庭身世,以及从小聪慧好学,二十岁时在曲阜一带学识已经非常渊博,在学问上已很有名气。孔子早年也曾谋求过功名,后来感到仕途无望,便辞官潜心于学说研究之中。后来又在鲁国做官,因遭排挤再度辞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孔子思想观点,被其弟子系统编撰为《论语》。作者描写了游孔府、孔庙、孔林的见闻及感受。欣赏。【编辑:紫气东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6-11-25 20:28:57
  孔子的政治思想突击表现为“仁者爱人”,率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实行仁政德治,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时值今日,他的许多思想和观点还在沿用着。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