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屈原:楚音绝响(随笔)

精品 【流年】屈原:楚音绝响(随笔)


作者:奉荣梅 布衣,42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9发表时间:2016-12-27 20:18:06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王制》中说,大河大湖中会产生特别的风俗。浩淼无极的洞庭湖,港汊丛密,隐匿了多少的历史秘密?
   对于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人,举国的百姓,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来祭奠他,为他招魂,同做一种叫粽子的食物,举办龙舟竞赛运动,演绎出一种浓浓的民俗,成为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不用猜,妇孺皆知他是谁了——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投江的三闾大夫,选择了阴历五月初五那天,选择了汨罗江,作为他怀沙自沉的日子和灵魂归属地。
   当艾草飘香时,屏幕上就常出现汨罗江、沅江边龙舟竞渡的宏大场面,密集的鼓点和号子,使得我的心跳速度不断加剧。在船桨拍击的水雾里,仿佛就凸显了一个峨冠博带的身形,他昂扬着头颅,与岸边那个著名的渔父相对视,背景是汨罗江和屈子祠的叠影。我仿佛听到了屈子和渔父的对话,是来自两千年前的一种陌生楚音。突然,我的眼角涌出了一行清泪,我很疑惑,屈子他们说的是哪种语言呢?是秭归话与汨罗话的对话?
   年前,屈原的一位湖北老乡对我说,汨罗江边的小镇上,满地都是诗人,能吟诵古诗,很有韵味。他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在武汉的病房里邂逅了汨罗某镇人,会吟能写古诗,他俩在病房里诗歌唱和。他们的诗歌唱酬,操的是带着各地方言的塑料普通话。湖北友人突发奇想,如果屈原的《离骚》被汨罗的诗人以方言吟诵,一定会令人落泪,而用一般的普通话来读就没这味儿了,或者应该用湖北秭归话来读也别有一番风情。
   一道亮光闪现,两千年多前,屈原时代的楚音,应该是洞庭湖地区通行的一种语言,是与湘北口音接近的湘楚方言。
  
   一、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左徒
   屈原出身地湖北秭归,二十一岁时离开家乡到了与湖南交界的江陵(荆州)。秭归、江陵与比邻的湘北非常接近,都是说的西南官话。屈原在湖南沅湘流域流离十八年,他的口音更是与当地人融合一体。他在湖湘放逐期间,心中也该出现故乡秭归老宅后山香炉坪吧?怀念父亲伯庸、家人以及自己的家世……
   屈原祖上是楚国的同姓贵族,二十出头便官至左徒,经常参与楚国的内政和外交决策。对于屈原的家世,最可靠最系统的资料当是史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很简略。《离骚》被称为屈原的自叙传,我们可以从中寻觅他的一些身世。
   《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也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诗歌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己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开头这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屈原出生于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自沉于汨罗江,享年六十二岁。《水经注》记载,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四面环山的乐平里,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八景”: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少年时,屈原在老宅后山的石洞里苦读,曾得到巴山野老面授经书。楚怀王五年(前324),十六岁的青葱少年郎,出七里峡,畅游香溪与长江,在昭府借读,与昭家小姐碧霞相遇相爱,第二年回到平乐里便定下亲事。十九岁那,秦军进犯,屈原把青年人组织起来抗击秦兵。因为“博闻强识”,也因为“娴于辞令”,于楚怀王九年(前320),屈原应楚怀王之召进京郢都,正式走向仕途,为鄂渚县丞。祖先传统、家世风范,以及雄浑旖旎的山水风情,对屈原的自身气质以及创作自然有着很深的影响,据说《橘颂》就是写于乐平里。
   屈原所处的战国晚期,周王手中的大权所剩无多,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混战争雄。当时很想当皇帝,实力相对强大的有三个诸侯国,西边的秦国最强,南方的楚国最大,东边的齐国最富。屈原服务的楚国,对手秦国已经很强大,秦惠文王主持国政五年后,任命公孙衍为重臣大良造,大胜魏国,夺得了大片土地,为秦国立下了煊赫的战功,但是尽心尽力五年后,张仪抢了他的位子,当上秦国的宰相。怀恨在心的公孙衍,边游说其他的诸侯国一致反对秦国,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合纵”,张仪在秦国用“连横”的策略来拆“合纵”的招数。公元前323年,公孙衍联合魏、韩、赵、燕与中山五个诸侯国,国君互相承认为王,接着于公元前318年,又策划楚、魏、韩、赵、燕五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曾直捣函谷关。
   在战国七雄争霸白热化的背景下,年轻的屈原在楚国担当了大任。“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潇湘洞庭之乐”(《七国考▪拾遗记》),屈原是以“娴于辞令”被楚怀王赏识的,他以文学伺臣身份跟随楚怀王游猎于云梦之泽,在宫廷宴会上赋诗作歌,是一个令朝臣瞩目的宠臣。在楚怀王十年(前319),“明于治乱”的屈原,21岁便走向了楚国政坛的高层,出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负责内政外交,就是斡旋于魏国宰相公孙衍的“合纵”和秦国宰相张仪的“连横”中间,多次出使齐国。屈原因为政治才能卓群颇受怀王的器重和信任,忙于起草变法改革,制定出台各种法令。从二十一至二十六岁间,是他的仕途高峰,游猎宴会中也赋诗作歌,如《湘君》《湘夫人》大约就是赋诗于洞庭之皋。
   屈原的少年得志得宠,首先使得同朝的其他大夫憋气。屈原积极制定推行的改革法令以及联齐抗秦的强硬主张,更是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因为“心害其能”,上官大夫、靳尚、子兰、司马子椒、郑袖等,在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细密地制造起荆棘藩篱。上官大夫向怀王进谗“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十五年(前314),屈原仕途遭遇第一次挫折,被罢免左徒之要职,降职为三闾大夫闲官,只是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的事务。第二年,又被楚怀王下令,不得参与朝政。这次低谷还算短暂,一年后,秦国张仪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与齐国正式绝交,楚怀王发现上当后,才重新起用屈原,派遣他出使齐国,恢复外交。楚怀王二十年(前309),31岁的屈原又被边缘化了,不能参与朝政,只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促怀王联合齐国,设坛教学,督办教育。怀王二十五年(前304),楚国与秦国签订黄棘(河南新野)之盟,一直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意识到等待他的没有什么好果子,便郁郁地主动离开郢都,流浪汉北。四年之后,直到怀王二十九年(前300),不惑之年的他才得以回到郢都,此时太子已经开始活跃朝前,他引领太子再度出使齐国,希望有所突破。次年,楚怀王被秦昭王拘留于咸阳,逼迫割让黔中郡,怀王坚持不肯,被折磨四年,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三年(前296),屈原再次遭受上官大夫、子兰等的集体围攻,顷襄王免去屈原三闾大夫的无关紧要的职位,彻底抛弃了这个四十三岁的前朝旧臣,将他放逐江南,即南楚之地。
   屈原在流放沅湘的十几年,常常想起多次出使齐国的经历,想起那次围攻秦国的盛世,想起他眼睁睁地见楚怀王数次被张仪、秦王哄骗玩弄于鼓掌间,留下历史的笑谈,长太息不已。屈原虽然痛恨一干佞臣,即使他们“胡乱邪淫”,他还是想念宗国,心系怀王,没有忘记让楚国反归正道。《离骚》《抽思》《天问》《忆往昔》等都是他壮年时期的作品,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言。”《离骚》中这句诗,表明女媭以姐姐的身份,出于关切和担忧,“申申”地一再责备屈原,责备他太过于耿直,不合时宜,当心遭遇陷害和灾祸。我也曾听人直说,喜欢屈原的楚辞,但觉得他太孤傲,自视甚高,有性格的缺失;屈原为何不变通一些,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对付宫廷宵小,强有力地影响楚王,连齐抗秦,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我想,屈原之所以成为屈原,是其宿命。屈氏本为楚王同姓贵族,世代位居要职,是颇有文化传统的世族,因此屈氏公族后裔对楚国、楚王是恪尽忠诚的。“正,平也。则,法也。”(王逸释)“灵均”也是以正、均平为政治道德的标准之意,这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的普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尤为流行。屈原的父亲,以此为儿子名字,对屈原寄寓屈氏公族的姓氏准则,同时流淌着楚国贵族血脉的屈原,一生也在践行着这一嘉名的约束,合规矩、依准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道不同而不相与谋也,他不屑与佞臣玩弄厚黑学,更不会与之同流合污。
  
   二、湘流应识九歌心
   湖南史称“屈贾之乡”,是因历史上两位贬谪流放湖湘的文学巨擘屈原、贾谊,他们的文学高峰是在湖南凸现的,楚辞汉赋,遗风远播。
   在岳麓书院御书楼后面有座白墙青瓦的小院落,即为湘人祭祀屈原的屈子祠,建于2006年。立于屈子祠的门墙,就有种思接千载的感觉。
   老屈子祠遗址在湖南大学知新村,与贾太傅为邻,1988年还被列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时主体和建筑已经拆毁。当年,到岳麓山登高时,我曾路过屈子祠剩余的残破右厢房,但已是无物可凭吊……据说,不久一点残存也被拆毁殆尽。清长沙知府张翙《建屈子祠记》中说,屈子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还有一说是建于更早的乾隆年间,因为《岳麓续志·杂记》中也有记载,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罗典在书院东北主持修建屈子祠,后改名三闾大夫祠,奉祀屈原,先后附周敦颐、汉大夫司马迁木主。山长欧阳厚均复名屈子祠。祠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晚清大臣郭嵩焘有《岳麓山屈子祠》诗吊祭屈原:“楚臣余恨到江村,一径荒芜昼掩门。遗构山川仍故国,满庭兰芷黯归魂。惊鸦堕叶随高下,暮岭孤云自吐吞。乱后楼台知几在,坏墙销尽旧题痕。”祠内遗存一通长沙知府嘉庆二年撰书的“清醒万古碑”,刻写着修建三闾大夫祠记,显示屈子祠当时规模巍然:五个院落,依山傍江,三千平方,额枋彩绘,格扇古雅……“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淸嘉庆年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曾悬挂在原祠门前,香草、湘水、九歌、招魂,对联涵括了对屈原的人品与文品的称颂和凭吊。
   一个建筑实体可能会被罪恶的炮弹摧毁,但是千百年来,屈子的精神节气与文脉不会被截断,就像岳麓山下的湘水一样,涛涛北去。
   公元前296年,屈原缘定南楚大地。在楚襄王三年,他被免虢去了三闾大夫之职,流放江南,从楚都鄂城出发,乘舟沿长江入洞庭。他没想到,从此18年间他就在湖湘山水间流离,并魂归于汨罗江,使得汨罗江的龙舟和鼓点,响彻了千余年,响遍了世界。
   这种流放的生活,居无定所,前路漫漫。在清《广湖南考古略》中读到一个词条“屈原宅”:“在城东。今为太平寺。屈原被逐寓此。新墙相公岭,系十三都地,有三闾大夫庙。庙地即太平寺故址。”屈原在洞庭湖中君山也停驻一段时间。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因为屈原后来在《九歌》中把葬于此的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称为湘君和湘夫人,后人才改名为君山。在这个奇巧幽古的岛上,神话传说和古迹诸多,其中二妃墓、朗吟亭等是早于屈原时代的传说遗迹。朗吟亭因吕洞宾“朗吟飞洞庭湖”的诗句而得名,是传说中吕洞宾在君山观洞庭湖美景、把酒谈笑之地。岛上古木森森,竹影参差,二妃墓四周,被簇簇斑竹守护着,这是娥皇女英的多情泪浇灌而成的,守护着千年不老的爱情。君山银针茶就躲在满目绿色里,是洞庭的雨雾滋生的天香。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晨昏之中,足迹踏遍这神仙洞府之地,赏奇花异草,观洞庭波涌,赏渔歌秋月,观鸟飞豚凫,将一岛的香花香草揽入怀,镶嵌在笔下的诗行里。
   据悉,屈原在长沙也住了两年,但是,他的踪迹在各种方志中却难觅详尽的记载。然而,像他这样的一个流放诗人,一定会在湘江、岳麓山等古老的胜地留下印痕,只是湮没在历史和兵燹的帷幕后面了。在屈原离开长沙一千多年后,岳麓山边才创建屈子祠,那里展示的想必也是后人想象的踪迹和吊祭的诗文罢了,以致,郭嵩焘去祭拜时,只有坏墙遗构的荒芜和黯然。我等在屈子身后的两千多年,只能在簇新的屋檐下,遥想当年三闾大夫对长沙的惦念。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屈原作《怀沙》,是在投汨罗江之前,汨罗江距长沙不过80余公里,据说,屈原晚年就在长沙、汨罗一代飘零。他至死对长沙萦怀不已,是因为这是楚的祖先创业壮大的根据地,江南的重要据点。楚的祖先熊绎于西周初年在江汉始建楚国,春秋时期开始对湖南扩张,兵分东西两路南下。其中东路横扫洞庭湖以南,沿着河港水网在汨罗、岳阳一代建立重要的军事据点,在春秋后期入据长沙地区,屯聚粮草,驻扎军队,长沙就成为了楚国往南以及东南边陲的重要据点。

共 1440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洋洋洒洒,超越时空,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进行了缜密的梳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生涯;颠沛流离于湖湘山水间;一千余首流动的史诗;千古英魂,万世景仰。作者追寻着屈原的足迹,从他的生地秭归,到他初出茅庐的江陵,延伸至洞庭湖,达长沙,再追溯沅江,直抵溆浦,以地理为经,时间为纬,勾画出诗人襟怀坦荡、忧国忧民、坎坷悲壮的人生轨迹。屈原的操守与人格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他的诗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绚丽的篇章。因其用湘楚方言写成,可谓之楚音绝响。文章旁征博引,史料丰富、确凿,令人信服。大量引用屈原的诗赋,不仅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是他一生经历的最有力的佐证。这篇大散文,内容博大精深,主题深沉厚重,蕴含深广。读之,不禁发思古之幽情。倾情推荐!问好作者!【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0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6-12-27 20:19:12
  感谢赐稿流年!
   预祝元旦快乐!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7-01-05 12:22:4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