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远去的村庄(散文)
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于是我们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老家”成为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的代名词。走得越久,离得越远,老家便时常成为一种挂在嘴边的思念。老家成为了一个心里的记忆,时常在记忆里清清楚楚,却遥远又模糊,在梦里真真切切地出现,既熟悉又陌生。
与老家渐行渐远,回首,老家依然在那里,只是走远了。回去的时间与次数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那个曾经的村庄空间的距离没有变,可时间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想起时虽然心里是暖暖的,但驱不散的乡愁总会时常涌上心头。那个从小就想远离的村庄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思念,想起居然会是满满的幸福与温暖。
从来不曾想到老家会有什么变化,村子会有什么变化,但某一年回去时突然发现那个村庄越来越冷清、越来越荒芜,心里有种淡淡的无奈。曾经想写一篇关于那个小村庄的文字,可却终因懒散而搁置,但关于老家的记忆却时常在梦里出现,而那样的梦境一次次地出现又一次次地远去,那样清晰,如在咫尺,却又那样遥远,远得只能在记忆里。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时常会想有一天这个村庄会不会因为太荒芜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呢?
那个曾经喧闹的村庄如今变得如此安静,安静得有时怀疑是否还有人存在。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回去一次便感觉到冷清的加重,感觉到荒芜的增加。
总会想起那个生我养我曾经充满生机与人气的小村庄,村子并不大,三面被山环绕,但山并不高,不过就是小山丘,出口在朝东的方向,当然出村子的小路却是四通八达的,只是不通公路。
关于村子和童年的记忆,自然是在我上小学后才有的,之前的记忆没有一点,虽然听到奶奶和妈妈支零片碎地讲一些,却终究不是我的记忆。村子里除了两家外姓人外,别的都是同姓,都是同一祖宗下来的,牵来扯去都是亲戚,我们在村里辈份是最低的,而村里当时最大的官便是太祖和他的儿子幺祖祖,太祖是乡上中心校的老师,幺祖祖是乡上中学老师,他们俩父子是当时村里唯一两个吃公家饭的人,虽然在文革期间因为成分不好吃尽了苦头,但他们依然是我们这些农村娃学习的典范,他们对于村里去乡上上学的孩子总是热心地帮忙,幺祖祖对我们家的帮助对我们姐妹的关心,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每每想起,心里总是充满感激和感动。
二
其实,那时候村子里也不过十四五户人家,人口不超过一百来口,主要分布在三个四合院里,而我们的院子是最标准和最纯粹的。院子里住着与爸爸同爷爷奶奶下来的四兄弟,也就是我们奶奶和二奶奶两妯娌的四个儿子,当然她们的女儿早就嫁人,所以在我童年的院子里是没有姑姑们的影子的。标准的四合院,校准的四兄弟,算是村里最亲最近的同姓了,而我们四家人一共是十二个堂兄妹,姐姐是最大的,与我们是有代沟的。
小时候院子里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过年或者哪家有客人来,那时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吃肉是很奢侈的事,只有过年或者是哪家来了客人才会有肉吃。
上初一的时候,爸爸小赚了些钱,在四合院外的自留地修了二层楼的房子,初二的时候我们家搬出了四合院,然后二奶奶的两个儿子也在外面修了房子搬出了四合院,于是院子里只剩下二爸一家了,虽然相隔不过五十米,但院子渐渐冷清下来。
随着奶奶和二奶奶的过世,随着二爸一家也在外面修了房子搬出了四合院,那个院子真的冷寂了下来,没有人住少了人气的院子日渐衰败破落。每次回去总会去院子里看看,想寻找童年的影子,想寻找奶奶的气息,但只看到破漏的房屋、倒塌的院墙和杂草丛生的院子。回去一次便会去看一次,每回去一次心便疼痛一次。
现在回去,什么也没有了,门没有了,倒塌的院墙也没有了,院坝也没有了,只有二爸种的黄桷树在静静地长大。童年那些欢笑和记忆,只能在渐渐长大的黄桷树的叶间回荡,四合院的童年时光此生再也回不去了。
三
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有许多自己的伙伴,有各种各样的游戏。男孩有男孩的伙伴,女孩有女孩的朋友,互不干扰,各玩各的游戏。
我们几个伙伴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假期一起割猪草,一起捡子儿,一起跳绳,一起玩树子猫游戏,一起满山地跑,一起像男孩子一样地爬树,一起打酸枣等等。
那时爸爸少有在家,姐姐在乡中心校上学,我与妹经常被欺负,妈妈总是去找人家的家长理论,然后劝和,然后又一起玩。记忆里与小伙伴只打过一次架,那次是因为金豆两姐妹欺负二爸的女儿燕子,于是我便去帮忙,我自然是打不过的,于是五妹与燕子飞跑回去搬救兵,于是奶奶颠着她的小脚一路叫着跑来才使我免了一顿恶打。
童年的伙伴中却不得不提到三哥,我那老实忠厚的三哥因为小时候生病落下了残疾,使他童年时倍受欺负和老师的白眼,为此奶奶不知多少次颠着小脚去保护我的三哥,妈妈不知多少次到学校向老师反应那些欺负三哥的同学,虽然我与妹有时要一起捉弄三哥,但却常常恨自己不能保护他。许多年后的现在每每想起三哥小时候被欺负的情景,泪水总会在眼眶里转,如果时光可以回去,我一定会拼死保护我的三哥,不会再胆小地躲在后面了。
四
关于农耕最初的记忆不是干活,而是集体干活休息的时候全村人集在一起在田埂上吃东西,吃的是茴胡豆豌豆,很香。
土地下放到户后,大家的热情高涨,不管是春耕夏耘秋收还是秋播,田间地头到处是人,大家在自己的田里边干活边闲聊,还互相帮忙。爸爸很少在家,农忙的时候亦然,于是插秧、收稻、种小麦的时候,姑姑、姑爷和老表们总会来帮忙,我一直是不太喜欢说话招呼人的,但我还是很喜欢热闹的,喜欢家里来客人的。
因为爸爸不在家,我们自然会比童年的伙伴辛苦些,在课余时要帮妈妈干农活。收割油菜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会为我们装一大背兜油菜让我们背回去,那个时候对这个是恨得要命,总想逃过妈妈的眼睛而偷一次懒,却总会被妈妈发现然后骂着去把油菜背回家,那时候对妈妈是有抱怨的,许多年后才明白妈妈的艰辛与无奈。插秧、种麦子和收割麦子的时候,学校一般都要放农忙假,为了不晒太阳,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被妈妈叫起床下地干活,那时候妈妈已经在地里忙了一阵了。收谷子时的晚上,我们坐在村子的那个保管室的院子里听姐姐唱歌,那首《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的歌,我觉得好美好美。
种麦子、割麦子、打麦子、插秧苗、割水稻、扳包谷、麻包谷、理苕藤、挖红苕等等那些关于童年的时光,已经走得好远好远,但却时常在脑海里浮现,是那么的温暖。
五
人总是要长大的,总会离开家的,村庄也许注定是要寂寥与孤独的。姐姐是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跳出农门的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目标。
我曾经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的伙伴也在慢慢长大,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伙伴之间就疏远了。我与红孃孃、邻居堂弟勇、堂妹丽都上了高中,后来我和妹都上了大学,离开了村子,跳出了农门。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人开始涌进城市做起了农民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
而随着父母辈的慢慢离世,年轻的不会回去,慢慢地不再有人了,那个村子也许真的会成为一个死村了,老家便是永远回不去的原乡了,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如果真的有时光机,我想回到那个童年的村庄,过那种纯真而朴实的生活。如果时光可以流转,我多想回到儿时的村庄,回到贫穷却温暖的时光,听奶奶细细软软的絮叨,听妈妈给我读连环画,等待爸爸回家的喜悦,还有小伙伴一起满山遍野奔跑的欢乐……
此时,耳畔传来了那首《老家》,如泣如诉……
那年我离开老家
天空中有雨在下
肩上的背包沉沉的啊
装满外婆的牵挂
我看到她眼中有泪花
风中飞舞着她的白发
拉着我的手啊紧紧的
还有说不完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