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沦岁月
明朝文嘉《和州诗·昨日歌》云:“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题记
一
在边远山区里,苏家村是一个地处绝境的小山村,只因全是苏姓人家而得名。苏家村地广人稀,村民们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人们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刘和刚《又唱新山歌》之语)地耕种于那个荒村。
在那个寥若晨星的苏家村里,村民们世代流传着一句话:“劳动能使土变金,只有挑着箩兜买米,没有挑着箩兜买书。”由于苏家村人们迫于各自的生计压力,于是村民们几乎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学习,从而造成人们世代都走不出那个穷山恶水的小山村。最终造成了那个苏家村,从来就没有任何人,真正能够求得什么功名利禄,更不会有升官发财之人产生了。
苏家村西边一角,住着一户世代务农为业的苏姓人家。家里一共有五口人,苏氏夫妇两个大人,并有兄弟三个孩子。老大苏养福正在本镇上初中,就读初三年级。老二苏养气和老三苏养财,正在本村里小学,就读六年级和五年级。老大苏养福每逢周末回家一次,老二苏养气和老三苏养财,每天往返于村中道路上。
苏氏夫妇日夜操劳为全家生计奔波,时不时顾及不到三兄弟求知学习。大凡三兄弟放学回家,不是忙着帮助做家务,就是上坡放牧樵柴,从来就没有空闲时间来嬉戏玩耍了。
二
这户苏姓人家的大儿子,名叫苏养福,那年五月刚满十七岁,由于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如同武大郎一般,于是在村里却被别人瞧不起,早已淡忘于人们的视野中了。因为苏养福在学校就读初三年级下学期,成天总是在书山题海中度过时光,各科成绩都中等,可谓是“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汉朝赵岐《三辅决录》之语)了,所以就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老师一般只关注成绩特别优秀者和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从而苏养福在学校感到十分失落与孤独,在脑子里总是萌发出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
苏养福在学校,不时听到有人讲述当今社会就业难,打工难,找工作难,学了一大堆科目,到头来用不上,甚至是读书没有多大用处之语,频频出入耳里。苏养福一来不被老师重视,二来感于现实传言,读书成才的思想意识,一下子动摇了。苏养福贸然决定,作出想法:“这个学期初三毕业了,自己就出去闯荡。不但可以为家中减轻经济负担,而且还会有一定的收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小看,将来才会出人头地。”
苏养福在本学期初三毕业以后,无论如何都不去就读高中了。苏养福对家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却遭到了他父母的一致反对。经过家人的一番争辩之后,在万不得已之时,他父母也同意了苏养福的选择,从此苏养福就走上了自谋出路的艰难旅程。
三
苏养福自幼就爱耍玩具车,在他几岁的时候,自从慈爱的父亲苏老汉,用一块木板加上自制的三个木轮,做成了一辆可以自由滑行的木板车,递给他的那一刻起,他就爱上了车子,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己也做成了各种各样的木板车。
苏养福在读就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零花钱,买了一辆二手的旧自行车,每周往返于家里和学校之间。或许是对车子的偏爱,或许是意识里潜有天分。每当旧自行车坏了,苏养福从来不去找修车师傅修理,他完全靠自己摸索着修好。
人们常言说道:“久病成良医,久战成良将。”苏养福有了多次维修自行车的经历,练就了他熟练的维修技术,与专业维修师傅却在伯仲之间了。当然全家人都知道,苏养福对车子的偏爱,有他过人的长处。
尽管如此,苏养福要去做修理工,父母都劝说他先去读好书,等读完高中,或是大学以后,再去学修理汽车也不迟。苏养福却依然坚持己见,一定要外出闯荡,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
那是在三年前的七月份,月半节刚过不久。十七岁的苏养福,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背上书包,穿上校服,进入高中阶段的求知生活。就在苏氏夫妇为苏养福的入学用费,紧张准备的时候,十七岁的苏养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读书了。
一家人听了苏养福说出的自己想法,都当他只是在开玩笑,并没有理会他,更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苏养福却一本正经地重申了一遍,坚定地说:“我不再读书了。”这时全家人的眼光都投向了苏养福,此时父母并问道:“你小小年纪,就不去读书了,你要去做哪样事情呢?”苏养福叹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说:“我要去学修车,给人修理车子。”
全家人听苏养福这么一说,都感到十分惊讶。苏养福虽然言之有理,但是身材矮小的他,根本就不可能胜任这种职业。
这时苏养福的父亲苏老汉提高嗓音,略带生气地说:“你书不好好念,要去学修车,老子怕你连车轮子都抱不动。修车,你修哪样车,修车修得一辈子吗?那是一生之中,长久之计吗?如今只有读书,才会有前途。”坐在一旁苏养福的母亲苏夫人也说:“老大,你年纪还小,修车修不得一辈子,要读书才有出息。再说你还这么小,去学修车,人家也不要你。你到什么地方去修车呀?哪儿有你的容身之处呢?”苏养福坚定地回答说:“我不管那么多了,我就是要去学修车。”苏养福的母亲苏夫人却说:“如果你坚决要去学修车,那么你为什么要去修车呢?”苏养福在苏老汉的责备下,他的眼睛早已湿润了,带着哽咽的话语回答说:“二弟和三弟不久就要读初中了,如果我再读高中,或是大学,我们家本来就一贫如洗,哪能有经济来源,供我们兄弟三人同时上学呢?与其去读书要花费,少则几万块钱,多则十几万块钱,不如现在就去找一份事情做,多一少二还会有一点收入。况且就算是大学毕业了,找工作也那么困难。如果找不到正式工作,端不到铁饭碗,那么还不是要出去打工,当一辈子打工仔了?我去学修车,还会给我们家带来一点经济收入,逐渐改善我们贫穷的家境。”苏养福话音刚落,怒气未消的苏老汉,接过话头说:“老子家中没有钱,也不关你的事,你只要给我好好读书就是了。自古常言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汪洙《神童诗·卷上》之语)当今是知识竞争的时代,做什么都要靠知识来完成。如果没有知识,那么就只有卖苦力了。”坐在一旁的苏养福母亲苏夫人,一直沉默不语。苏养福则坚定地说:“爹,妈!我保证,我去学修车,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修车!我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将来开办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修理厂。”
这回在苏养福的一再坚持之下,父母终于答应了苏养福去学修车的要求。可是去哪儿学修车呢?此时时刻,苏老汉夫妇也茫然得不知所措了。
苏养福去何处学修车?成了放在他父母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给苏养福找一个学修车的地方,他父母开始多方打听。经过几番波折以后,得知苏养福的一个远房亲戚,认识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老板。苏老汉夫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苏养福的远房亲戚家里。简单地描述了苏养福的情况后,苏养福的那个亲戚,决定带着苏养福,去一家汽车修理厂,拜师学艺。
五
那是在农历九月重阳节过后,那天的天气,似乎有些反常。正是晚秋时节,本是晴朗的日子。一瞬间怎么会雾霭沉沉,遮蔽了整个苍天,好像是在挽留着什么似的。苏养福走了,走了,走了,走了……带着他极其简单的行李,带着他的修车之梦,带着他的青春年华走了。
苏养福走的那一天,全家人没有去为年轻的苏养福送行。苏老汉、苏养气与苏养财都没有说话,颜面显得十分难看,只是站在自家的门口,大家望着苏养福远去的背影发呆。当时只有他母亲苏夫人哭泣着,在不停的叮嘱着说:“老大,时下天气凉了,要多穿衣服。每天饭要吃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切都要保护好身体要紧。记住常打电话回家,我们家人时常会想你!”
苏养福一时无话可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感到很无奈,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头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去。家人只见苏养福瘦小的身躯,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
六
苏养福在车上一直沉默不语,只是不停的四处东张西望,然后渐渐的进入了沉思。仿佛是想通过那块透明的车窗,寻找什么或是要记住什么?或许是要记住苏夫人的叮嘱,或许是要记住苏老汉那一脸淡定又略带不舍的表情,或许是要记住家乡的一草一木,或许是要记住身后那条越走越远的道路,或许是前边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天涯。自己将来所有的一切,只有打铁全靠本身硬了。
当汽车抵达县城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初到这个不是很大却很陌生的城市,苏养福却没有四处张望。苏养福只是紧跟在接他那个亲戚的身后,来到那个亲戚的临时住所,放下行李暂住。
苏养福的远房亲戚人,或许早就知道苏养福要来,那个亲戚的家属,早在不远处的饭馆里,预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苏养福看到满桌色味不一的饭菜,好像没什么胃口,只是简单的吃了一点,就放下碗筷了事了。
苏养福再次回到远房亲戚的住所,那个亲戚问道:“苏养福,你要不要出去走走看看?”苏养福摇摇头,以表示回答。当苏养福简单的洗漱后去睡,转辗反侧地在他乡,算是休息了一个晚上。
七
当第二天,苏养福起得很早,收拾好东西后,等待出发去汽车修理厂。远房亲戚看着早起的苏养福,却感到十分惊讶。大家吃过早餐后,那个亲戚骑着摩托车带着苏养福,穿过几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来到了一家著名汽车修理厂——通达汽车修理厂。
二人见到了通达汽车修理厂的赵老板,那个亲戚作了相关介绍后,赵老板看了看苏养福,然后询问说:“苏养福,才十七岁,年纪轻轻的,不在家读书,为什么要来学修车呢?”苏养福没有直接回答,一时茫然得无话可说。
当通达汽车修理厂的大门打开后,苏养福看着在不到一百米的前方,摆放着一辆辆等待修理的各种汽车,有些一个车轮子都比他的身高还要高。这时苏养福有些傻眼了,自己暗想着:“我的天啦,这么大的车子,我能够修理好吗?”
赵老板看着苏养福惊呆了的表现,笑了笑。然后派人给苏养福安排了住宿,指定一个瘦瘦高高的钱师傅带他修车。
苏养福跟着钱师傅来到修理车间,看到一箱大小不一,也叫不出名字的各种东西。钱师傅细心地给苏养福,一一介绍每种维修工具,他只是不断地点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钱师傅笑着说:“苏养福,不要着急,现在只是让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至于这些工具具体怎么用,以后一边学一边用,你自然就会知道了。”
苏养福每天跟着钱师傅,认认真真地学习修理技术。由于刚开始接触的许多东西都不懂,汽车的一些零件太过于笨重,对本就瘦小的苏养福来说倍感吃力,于是不时遭到钱师傅的责骂,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八
苏养福去学修车的第一年冬天,时值寒冬腊月,那里的城市早已冰雪覆盖。在一个漆黑的深夜,苏养福跟随钱师傅去一个叫作“顺达”的地方修车。当晚是白雪飘飘,寒风刮在脸上好像刀子割一般,一股寒气直逼心头。
苏养福手里握着的工具,就像是冰棍一般冰冷刺骨。苏养福不时放下手里的工具,不是搓搓手,就是跺跺脚,以此方式来抗寒御暖。钱师傅只见苏养福耽误了修车的时间,有些生气地说:“你在用手搓什么搓,冷得很吗?还不赶快帮忙修车!”
这个寒冬腊月的鬼天气,怎么会不寒冷呢?为了加快修车的进度,两人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苏养福有了这次经历,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默默地坚持,从不轻言放弃,一直要把车子修好为止。
九
至于修理汽车的一大问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那就只能用一个“脏”字来概括了。苏养福每天都在汽车的轮子下面操作,地上的泥土,车身里面的机油或柴油等,随时污染了一身。苏养福每天除了眼睛以外,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点干净的身体,活像一个江湖中的“蒙面高手”。
对于修车的人来说,洗澡是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在春夏季节还好一点,在秋冬时节就特别困难了。因为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感冒也是常有的事儿,所以他们很多时候的选择就是不洗,就穿着脏兮兮的一身衣服,找来一块木板或是纸板将就睡上一晚。有时候修车太过劳累,哪怕是冷冰冰的地板,也得倒下就睡了。有时候来不及洗脸刷牙,双手分不清是白色还是黄色,就开始吃饭,也是常有的事儿。
十
人们常言说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清朝周希陶《增广贤文·上集》之语)时间一晃,已经过去了三年。苏养福三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汽车修理厂里悄然流逝了。在三年的时间里,苏养福很少给家人打电话,回家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了。一个十七岁的青春少年,在苦与累之间,在冷与热之间,在异地与家乡之间,燃烧着本身的一种激情,追逐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梦想。
苏养福经过三年的学徒生涯,经过三年的艰苦磨练,他对汽车的修理技术已经掌握,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了。苏养福曾经藏于心中创办汽车修车厂的梦想,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决定要开办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修车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