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方言夜话(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方言夜话(散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1发表时间:2017-10-13 10:53:09

0、开头
  
   那天,与领导一起说起在我县工作生活的情况,领导说了一句话:自诩学方言很快,周围很多县市呆几天就能学会几句,而在此近三年,没有学会当地方言。看那样子,很有些不服气。问及为嘛没学会。领导想想说,好像没有什么特点。哈,这就对了,没有特点就是本地方言最大的特点。哼哼!谁想学就能学会那还算是方言?曾看了上海、北京、天津的方言入门,很有意思。这些方言有一些与我们这的方言有相同之处,而我们这儿有的纯粹是土生土长。本人也将我地的方言写一写,以便没到过这里来的朋友了解一二,假如来了听到了也算略有帮助,是不是?
  
   言归正传。
   泱泱中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语言复杂。天隔水阻,水土不同,语言就有了区别,遂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土语。方言绝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京腔京味、津门津味、东北味、西北味、山东味、港粤川味等等,集华夏语言之大成,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厚重多彩,语言涵义丰富奇妙,地域特色鲜明独具。就如咱河北的唐山话、秦皇岛话、保定话也有着独特的韵味。俗话说的“南腔北调”大致区分了南北的语言不同。我们本地还有一句俗话:“十里不同风”。是说离家几里,说话就有了细微的差异。外地人听不出来,我们当然分得清楚。听说话,就知道是城南城北或者是那个乡镇甚至到村。本县是冀中平原一个小县,区区600平方公里,几十万人,却以铁路为界,分为城南城北两大方言语调(不是语系)。而县边的又与邻县的方言掺和起来,又形成新的语调。若不在本地居住生活若干年,很难闹清楚城南城北语言的细微区别。且本地有的方言与他地不同点在于:你不能用普通话或者别的地方的方言去注释。我挑出几个本地方言,与若干人共同探讨,谁也无法说清楚,其本意究竟可以怎样注解。
  
   还有,本地方言,鼻音很重,说出话来就不太好听。用外地人的话说“很硬”、“很冲”。初接触,话不好听,或令人难堪。时间一久,会发现,这里的人,还行,可交,可深交。正因有此方言,才形成了民风淳厚、性格倔犟、说话粗犷、豪爽大方的民风民俗。
  
   本地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冀鲁官话范畴。我以为,是否保留了山西大槐树移民先人的母语,也大有可能。与普通话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出尖团音;二是比普通话多了三个声母。举个例子就明白:本地方言的ei与en不分。比如:“贝陪亏会”与“盆门真分”,我们读出来,外人听不出ei与en区别在哪里。小时候经常说“盆子门子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分不清声韵母,惹人好笑。再举个例子:我们对拼音“ji积”会拼成“zyi”语调;“xi西”读成“syi”;xiu会拼成siou的语调;“剑jian”读成“zian”;“全quan”我会读成cuan.....呵呵,多了去了,土不土?笑不笑?嘿嘿!这就是特色!这就是难倒语言天才的方言,不然,领导怎么能生活三年却未能得本地方言之皮毛?(其实我就纳闷了,领导学的是西语的法语,法语比我们的方言还要难学不成?法语是不是分为城市巴黎与农村科西嘉的语调,就如英语的伦敦音一样,能区别开么?)朋友说:老刘,说普通话!嘿嘿!本人就不会普通话(会也不说,生气吧你!),只会这个官话,还能咋地?爱咋咋!这里说的是语调问题,其实我要说的不是语调,而是方言的词语。语调只能听到后才能体味,方言词语才是更能蒙人的玩意儿。
   故,收集整理了部分方言略作调侃,供大家一哂。
   好奇者,有幸来此,也有先知之便,或有所帮助。
   1、搬腾
   字面看,好象是将一件东西搬走,腾出空来——肯定的说,绝对不能联想字面顾名思义:搬腾不是搬开、腾空的意思;也不是乱折腾、瞎捣腾的意思。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故事,你就会明白。
   还是小的时候,放学回家,扔下书本,先去的地方是饭棚(就是厨房,很简陋,烧柴火做饭,房顶黢黑流油)。晚饭还要很晚才吃,所以,肚子咕咕叫,寻摸吃的是第一要务。饭棚顶上吊着篮子,踮着脚够到,从里面摸出一个棒子面大饼子,又从咸菜缸中捞出半个咸萝卜,狠狠咬了一大口叼着,剩下的又扔进缸里。这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多数是背着筐割猪草。一边走,一边咬大饼子,就着啃一口咸菜,边吃边走,到了地里也就吃完了,天傍晚时分回家赶上饭碗(饭熟了,我们这里叫赶饭碗),仍掩饰不住饥饿——放下筐,抄起饼子继续吃,而且一点也不少吃。
   其实母亲对我的行为一清二楚,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数落着:“搬腾了一个大饼子,也不知跑哪了去了?”
   这就是“搬腾”的本意。
   按:肚子饿了,在不到吃饭的时候吃东西,就是搬腾。
   而搬腾是少年时代农村孩子共同的毛病。搬腾的东西,有粗粮有细粮,那个年代通行的大多数是粗粮棒子面饼子。一般人口多、半大小子半个班的家庭,粗粮都吃不饱,还能搬腾出什么东西?搬腾细粮卷子的,那是人口少(或女孩多)、吃的省、比较殷实的主。人家搬腾即使粗粮棒子面饼子,也会用刀切成两半,中夹一片腌肉(像西餐三明治、汉堡包、肯德基之类),或者抹上香油,撒点咸盐,隔老远,也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嘴里只想流口水,忍住了、咽下去。家境不好的最奢侈的享受是在饼子中抹上黑油(棉花籽油,未精制)或抹上一勺腥油(熬制的猪油),撒上咸盐,贴紧、张开再贴紧,让油盐浸入饼子内部,吃着也像是过年。我思摸着,这个“搬腾”,是不是腾出肚子,搬进食物的意思?食物少,油水少,经常吃不饱,不搬腾抗不住,只有搬食物入肚才能更好地学习或者干活。
   细想想,那时候的搬腾与今天孩子的吃零食有一比,但又完全不同。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家庭人口少了,孩子成为宝贝了,这个金字塔上的明珠成为三国四方共同的关注重点,于是孩子吃零食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孩子不吃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管是哪一方,逮住孩子就追着喂饭,孩子像个泥鳅,转着圈儿跑,就是不吃。吃饭捉迷藏倒成为一道风景。心疼孩子,只好买零食,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正餐不吃饭零食管够吃,有的得了厌食症;还有的得了肥胖症......能比吗?不能比。现在的孩子是厌食,半晌饿了吃零食,准确地说,这不叫搬腾。而我们那会儿却是一只填不饱肚子的恶狼,摸到什么就吃什么,“搬腾”过了,正顿该吃多少还吃多少,绝不含糊,绝不留情,就那样,一个个的还是胖不起来,是不是不太一样?
   2、坐物
   在旧戏曲中可以看到:在中间坐的主人吩咐家人:看座。于是家人赶快搬过一把椅子或者凳子,让来人坐下。我们这儿家里来了客人,大人就吩咐孩子:“去,搬坐物去。”孩子跑去搬个凳子什么的,让客人坐——这是在院子里请客人坐的情形。
   农村看电影,先去占座——其实就是占住一个好位置,一般放一个信物,比如搬去的凳子、椅子、马扎、板床、板凳,杌子、草蹲,再不济的也要放一块砖头。这就是所谓的“坐物”。其实,杌子、板床也是本地方言,就是有腿的凳子。杌子,板床有四条腿,也有三条腿。别看不起眼的东西,最考验木匠的手艺。木匠去谁家做活计,最后会将下脚料做成坐物。好木匠会根据剩余边角料的大小多少,做几个很实用的杌子或者板床。四条腿好看,没有合适木料,就只好做成三条腿。杌子比板床腿高,板床的腿最多二十几厘米。杌子、板床的腿,是斜的,是最基本的技术活。如果连杌子板床也做不好,这个木匠肯定出不了师。现在的凳子,都是九十度直角的腿儿,用木螺钉上紧,流水线,标准件,一天能做出几十上百张,过去木匠的手艺很累,淘汰了也是时代使然。
   如此说来,坐物,就是坐在一个物体上,不管这个物体是什么,能为人提供坐着的东西就是坐物。换言之,坐物,就是能坐的物体。凡能坐的东西,本地皆说为“坐物”。看电影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一般坐物,是以简单实用轻便为主。谁也不会搬着红木椅子去——那太笨重,是不?但为了多占地方,扛着板凳去的多。当然还得距离家近的,才会搬重一些的坐物。
   其实,坐物是一个包括范围比较广的方言。记得在地里干活,坐在铁锨把上,铁锨把就是坐物;还曾脱下一只鞋,垫在屁股底下,那就是最简易、最实用、最不累手、又随身带的“坐物”,不过,现在不能坐了,因为穿的皮鞋,一来坐着不舒服,二来坐瘪了,那皮鞋还要不要?
   3、物件——东西
   东西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大江南北说的理解的都是一样的。而我们这里说的物件与东西就有些大同小异。
   任何东西都可以说成是物件;任何物件也可以说成是东西。
   物件与东西一样,一般来说,没有确切的名称,但在特定的场合,有确切的实指。关键看是不是能否领会其所指。
   当吩咐到:“去把那个物件拿来。”机灵的一联想就知道是什么,嘴里说“好勒”,马上跑去拿来。有的反映不过来,会一愣:“嘛物件?在哪儿?”
   去商场买东西,指着挑选的东西说:“这物件不赖,多少钱?”所以啊,我们这里,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等都能用物件或东西代替。“东西”可以用作骂人的词儿,比如说:某某忒不是东西了......“物件”也有这个功能,但说起来不如“东西”响亮。
   正因为物件和东西是物不是人(哈哈),所以,为了逃避小鬼的追捕,农村给孩子起的名字就以此作小名。那年我从部队探亲回家,下了火车,提着提包刚走到大街上,就有本村赶大车的二人招呼我:“回来了?上车捎你回家吧!”我忙说:“东西不多,不用不用......”一想不好,人家小名“东西”,比我大一辈,随口说“东西”不礼貌,忙改口说:“没有多少物件,我自己提吧.......”真是那么巧,另一个小名就叫作“物件”。
   4、对事
   对事的对,方言读“dei”。
   这是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个词儿。比如,对事来玩吧!这个对事,就是有空、有功夫、有时间的意思。
   “对事”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什么叫对事?就是没有确定的时间。两个人说话,开玩笑说:对事我请你。
   过了几天,两人又见面,另一个说:嘛时候对事啊?
   这个说:哈,你说嘛时候对事?
   另一个说:我看今天就很对事。
   这个说:“哎呀,今天不行,我还有事.....”对事,其实是顺口说的一句话,是客套,落实不落实另当别论,不必当真的。
   对事,有“对你的时间”或“对自己的时间”的意思。请人办事,就说:对事你催催——对事你打个电话了解一下.....这个对事,听着是不是不太急?但是这是一种表达方式,求人的事儿,不能不急,又不能催人太急,要掌握火候。这个对事是不是很微妙?人找自己办事,就说:行,对事我了解一下——对事我问一下——对事我去一下——对事有敷衍的意思,也有漫不经心的意思。事情不能说的太死,否则处理不了压死你。
   “对事”的另一层意思,是合适。年轻人找对象,双方满意。媒人笑了说:我看他俩很对事,有戏!这个媒人当着了。
   5、对付
   对的音,仍读作“dei”。
   对付,是合适的意思。新做或新买了一套衣服,试穿一下,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让别人看,确实不错,都会说“很对付!”买新鞋,同样如此,将鞋穿上,走两步,转两圈,大小肥瘦还可以,说“挺对付!”
   对付有舒适的意思。比如说,一个人生病了,打电话请假,问有事吗,答:不对付了。问:那儿不对付啦?答:浑身不对付......
   对付兼有融洽的意思。两个人不知为了什么事情,有了意见,闹矛盾了,好长时间不说话。有人很奇怪,说,怎么啦?看着他俩不高兴啊?有人会悄悄告诉说:他们俩不对付了。就是闹意见的意思。
   对付还有敷衍、凑合的意思。早晨老朋友见面,问到吃早饭的情况,一个说:你嫂子不在家,对付对付算了。另一个说:可别,条件不错,可别对付,身体第一。光对付,身体垮了怎么行啊!
   对付也有应付、抵挡的意思。对找事者打上门来,有人说:没事,让我来对付——是抵挡的意思;“这点小事,别管了,我对付吧!”——是应付的意思。
   6、对点子
   对点不是对钟表对时间的意思。
   方言对点,有恰好、正好的意思。其中包含着“英雄所见略同”之意。对一件事情,一个办法,你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巧了!对点!
   而对点子就进入了一个人性化的世界。同名同姓、同名不同姓或者名字的最后一字相同,本地方言都说是对点子。
   比如,两个名字都挂“军”字的人相见,都认识,就没有很多虚套,热情地说:“对点子,你好啊!”然后进入主题。对点子也可以简称为“点子”。末尾字相同的见面说声:“点子,好啊!”也算招呼。

共 83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的个性特征。挖掘地方方言是一种文化拯救,也是传承。文章以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风趣幽默地让我们享受了地方传统文化大餐。读来余味无穷,给人以回故乡的亲切之感。多写这样的文章,大家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岂不就可以形成热闹的文化氛围了?推荐精读!【编辑:文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        2017-10-13 10:56:47
  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的个性特征。挖掘地方方言是一种文化拯救,也是传承。文章以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风趣幽默地让我们享受了地方传统文化大餐。读来余味无穷,给人以回故乡的亲切之感。多写这样的文章,大家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岂不就可以形成热闹的文化氛围了?推荐精读!【编辑:文涯】
   感谢文涯编按。这些文字,大概是几年前的东西,今天发现了,就略微修改一下发出。总觉得以后的乡愁,这些内容会越来越少了,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东西的趣味,都会被普通话代替。
老兵
2 楼        文友:刘春        2017-10-13 10:59:23
  还有一点,今天刚贴出,就被编发,太快的速度,谢谢文涯!
   我当把方言的余者整理一下。
老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