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念】庚哥(散文)

精品 【柳岸•念】庚哥(散文)


作者:枫林过客 秀才,136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6发表时间:2017-11-13 21:38:47

【柳岸•念】庚哥(散文) (一)
   庚哥本名杨庚。下乡后,无论男女知青,无论村里老少,均呼其为庚哥。
   苗王楼知青组有两个人的特点大相径庭:一个是冯大汉,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但说话结巴,不善言辞;另一个则是庚哥,身体瘦弱,手无搏鸡之力,但口若悬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常言道没有两片绿叶是相同的,阳世上的人性格也千差百异。庚哥算是“百异”中的一个“异”人。他总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惊人之举。
   庚哥好读书。下乡后,我们这些城里哥哥喜欢串门,常三五成群流窜到其他大队知青组去玩,或是有事无事到“闹子”上去闲逛。庚哥却蜗居一室手捧一书,两耳不闻份外事,在书中寻找他的“颜如玉”,其人行踪俨如一未出山的高人。与知青伙伴闲聊时,他嘴里不时嘣出几句什么“费尔巴哈”“美学逻辑”之类的字眼,令听者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加之,此君生一张“阴阳脸”:即右脸寸“草”不生,左脸则络腮虬髯丛生。据说,古往今来的高人脸相均呈谲诡怪异,庚哥对自己的长相不独不介意,反而自以为荣,自称自己为“半边美人”!以他“六二年高中毕业”的不凡学历,自然使得我等仅有初中学历、小学学历的小后生仰望他如泰山北斗。大凡平日里发生诸多不懂之事即屁颠屁颠去找这位庚哥解惑。待我们如小学生似地围他坐定后,他并不推诿。从事情的“来龙”谈到“去脉”,从事情的“背景”谈到解决的“条件”。最后,如此这般,“须按我庚哥说的去做……”云云。大家皆大欢喜,心里极是佩服庚哥的分析。
   此君还有另一大特点:干活非他所长,也就是说,他轻体力劳动,崇尚脑力劳动。用他的话说:莽者,一人敌;智者,万人敌也。从小就显得愚钝的我,不懂他的那套“之夫者也”,总疑心他是找借口偷懒。
   每年春耕前生产队出牛栏粪,这既是后生子挑担负重“炫耀”自己本事的时刻,又是一个捞工分的好机会。那时我的肩膀虽然稚嫩,但每次挑肥总咬着牙将自己的两个筐子堆得满满的,希冀在出得门楼的那一刹那博得大家一声“好后生”的赞扬。
   春耕前的一次出肥,我们挑着牛肥从门楼口鱼贯而出,将盛满牛栏肥的竹筐依次摆在门楼上,让生产队会计称重计工。会计依次为大家抬称,称我的担子:184斤,女知青周圆的担子竟也重达140斤。贫下中农们纷纷向我们伸出了大姆指。
   嗨,冯大汉挑着一担堆积如两座小山般的牛栏肥出来了。一称,顿时举座皆惊:360斤!我暗暗地感到了惊讶,冯大汉真是条汉子!
   庚哥出门楼了。只见他挑着两团小小的牛粪,脚步扭着麻花,颈项内缩,双肩高耸,看去像是三个脑袋。他“扭”到门楼上一称,又是一个举座皆惊:他的担子只有大汉的零头:60斤!
   周圆当即打趣庚哥:“你不如把中饭让二碗给大汉,让他连你带肥送到田里去算了!”
   众人一阵哄笑。
  
   (二)
   下乡一年后,国家己停止对我们每月50斤“皇粮”的供给了。作为知青组长的我,看到庚哥既不愿出工,劳力又弱,不免心生忧虑。担心他养自己不活,也担心他拖累大家。
   抛撒牛粪回来的路上,我期期艾艾地说:“庚哥,你还是要多锻炼,多出工啊!”。特别还将大汉作为“范例”来启发他的觉悟,“你看,大汉养自己保证没问题……”,话未讲完,庚哥打断我的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你急什么?”
   “……”我无言以对。
   临走进门楼口,他突然上不着天下不接地地讲了一句:“你读过历史吧,毛主席指挥那么多战役,你几时看见他带过枪?诸葛亮只有-把鹅毛扇,哪个不是他手下败将?”
   我愕然,只好摇摇头跟着他进了门楼。
   以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庚哥成为了大家“照顾”的对象,而他也心安理得地将自己划入了女知青这一“弱势群体”的范围。其实,与周圆比起来,庚哥则更应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
   有一次知青和社员去县里送萝卜(这种又大又甜的萝卜也是本地的一种特产)。三十多里山路,来去回来己是两头黑。大家都挑着从县里采购回来的一应物什,急急地行走在蜿蜒的山道上,而庚哥挑着空萝筐却还在大口喘着气。他实在走不动了,还是冯大汉将他背了十几里山路。当然,他也没有“亏”大家,运用自己的“长处”——嘴巴,就在冯大汉的背上,唾沫横飞地给我们讲了一段“十二金钱镖”。大家听得乐滋滋的。
   庚哥会讲故事,但故事当不得饭。背着他,有人在我前面数落起了庚哥。
   灵牙利齿的周圆有次跟我抱怨,一是冯大汉的饭量大,抵得两个人;一是庚哥太懒,只晓得吃现成的。如此坐吃山空,还玩得下去?建议散伙,把“大锅饭”改为“小锅饭”。我自然不同意分伙,只是好言相劝。好言相劝这一招不凑效,只好用“革命道理”塞住她的嘴巴。自此以后,倒也相安无事。
  
   (三)
   一九六七年八月份,我们下放江永的知青们却遭遇了充满生命凶险的日子。
   那年八月,道县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惊动中央军委的事件,即“道县大屠杀”。当时以地区造反组织“贫下中农最高法院”为主纠集了大量的武装人员将道县境内所有的四类分子及其家属,不分老幼,全部绳索捆梆,全部杀掉。他们的“革命宣言”是为提前进入没有阶级敌人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扫除障碍。于是,疯狂地杀人,连知识青年也不放过。(关于“道县大屠杀”,本人在其他系列文章中己有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知青群落中,有思想深邃的,立马就“预警”到此风会否刮到此地,须早作撤离准备;也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杀人与枪战只在电影里看过,亲身体验怕也是一种剌激,有人甚至盼望此风果真刮到这里,也好亲身体验体验那种惊险埸面。他们也在作准备,不过这种“准备”却令人啼笑皆非。
   又逢三、六、九赶集日,我和周圆从闹子上采买点肥皂煤油等生活物什回来,见“苗王楼”大门紧闭,连连敲门却无人应答,细听之下似有人声,我在外面骂起来,又将大门拍得山响。少顷和平的头从大门缝际中露出,一付怪异的神情。
   “搞什么新鲜花样!”,我一边骂一边踢开门。待进到院内,却见冯大汉等几个精壮知青正如虎狼般地在捆庚哥。脚踩手紧,一条牛索子将瘦弱的庚哥捆成了一个“锈球”!
   庚哥在知青组年纪是最大的,劳力是最弱的。但见条条绳索勒进肉里,肩窝处还渗出点点血痕,而庚哥正呲牙咧嘴呈痛苦状却又咬紧牙关连叫:“再狠点,再狠点!”
   我大骇,疾步上前欲制止他们的“再狠点”。
   和平却笑着拦住我,“我们和庚哥是有合同的,我们是履行合同!我们不来真的,赶集莫想吃他的肉丝面!”他接着说,“他是想体验体验一下真要被‘贫下中农最高法院’捆起时,会不会喊人家叔叔伯伯告饶,会不会丢我们知青的脸哩!”
   原来他们在搞模拟“演习”。
   大家赶忙给庚哥松了绑。庚哥却曲着身体躺在地下回不过神来。
   我大叫:“你们这是何苦!”
   “哈哈哈……”周圆的泪珠子都笑出来了。
   我却苦涩地笑不出声来:庚哥,庚哥啊,你总出“鲜味”!
   庚哥“出鲜味”的模拟演习仅仅过去五天,江永县的造反派组织就开始大打出手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时传来了知青被捆被杀的消息,留在江永农村“抓革命,促生产”的知青们愈来愈嗅到了-种生命遭受威胁的气息,终日惶恐不安地呆在知青组,哪儿也不敢去。男孩子倒还好办点,那几个跑不动的女孩子还有体弱的庚哥怎么办?这是我最感到焦心的问题。
   有天,村里周三姑的儿子厚昌回来了,他在县里驻军开汽车,经常跑零陵冷水滩。我一激灵:何不让他想想办法将这几个人带出去!主意一定,人也轻松了很多。
   平时就和我们关系很融洽的厚昌几乎没有考虑就一口答应了我的要求,只是遗憾地告诉我他的车最多只能挤四个人。他正要在明天去零陵拖军用物资。他答应明天一黑早就将车开到允山镇,要我们等着他。
   事情顺利得令我喜出望外。我决定组里三个女知青周圆、吴萍、杨丽箐外加一个庚哥加紧收拾行装,明天搭乘厚昌的车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当我将决定通知这几个人时,却意外地遭到了他们异口同声的反对!他们不愿丢下我们自己逃生,“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起!”。
   我和大汉等人苦口婆心地开导这些人,竭力让她们明白:我们留下来的人是安全的,她们要留下来和我们“捆”在一起,反倒会很危险。临了,三位女知青流着泪水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她们千嘱万托地要我们特别注意安全。但是,庚哥却死活不愿走,瘦削的两手在我前面激烈地舞动,其偏狭的固执实属罕见,直令我们束手无策。时间的紧迫己不容我们再作其他的选择,只得无奈地留下了庚哥。我在泪眼蒙胧中看着厚昌的车载着周圆她们渐行渐远。
   留下的四个人准备徒步穿越道县地域,路途中逢车爬车,还必须时刻躲避那些极端仇视知青的“贫下中农最高法院”们的追杀。然后抵达广西泉州,爬上去长沙方向的火车,这才算我们逃亡计划成功了。庚哥留下来却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很担心他瘦弱的身子能否跟上我们“逃亡”的步子。冯大汉自告奋勇,拍胸担保他一定照顾好庚哥。庚哥却一边嘬着“喇叭筒”,一边嘟嘟咙咙地说:还不定谁照顾谁哩!
  
   (四)
   当年九月五日,我们走小路绕过县城,登上了唯一与外界连接的那条公路。鉴于当时所处环境的凶险,为了安全,我们选择白天找一个地方隐蔽起来,晚上断黑就走路。
   一路没有碰到一部车,四人己经步行六个小时备感疲劳,想找一处地方稍事休息。
   行进中,在月色下突然发现公路上横着几根园木。正自奇怪之时,斜刺里窜出几个拿枪的汉子,其中一个瘦削的汉子兀自用把手枪指着我的头。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呆住了。
   “你们是干什么的?”一口的当地道县话,瘦汉子将枪摆了一下。
   我知道讲自己是知青必遭杀身之祸,正嗫嚅着不知怎么开腔。庚哥讲活了,一口纯正的广西话,“我们是广西人,到这里来投亲靠友,没有找到亲戚。现在想回广西……”
   瘦汉子紧盯着庚哥那张镇静坦然的脸,不置可否地沉默了一分钟后,突然问:“身上有枪吗?”
   我们忙不迭地摆手,“没有,没有。不信,你们搜!”
   他们中的一个人上来在我们身上胡乱地摸了摸,确实没有枪。只是好奇地盯着冯大汉身上背着的那个包,一摸,象是铁器。情况顿时紧张起来。他们用枪指着冯大汉,要他将包打开险查。
   庚哥走过来继续用广西话解释:“这是木工工具,想找点木工活干干。”说着将斧凿拿到瘦汉子眼前晃晃。
   几个持枪者的脸色慢慢缓和下来了。瘦汉子围着我们转了一圈后,和其中一个人咬着耳朵低语了几句,一挥手,叫我们走。
   我只感觉背脊上透着被汗水湿透了的凉意:好险,多亏了庚哥小时是在广西外婆家长大的,那口纯正的广西话救了我们。
   天亮了,我们在路边坐下来,商量怎么办。我们感觉这样下去,即使是晚上走仍然很危险,晚上没有车可拦;只有白天才能拦到车,而拦了车才能很快脱离道县。我们决定宁愿冒一下险也要保证速度,尽快脱离道县这块凶险之地。
   我们决定边走边等机会拦车,最好是货车。一路上,我们还真拦了几辆车,但是司机就是不停车。要么,司机远远看见我们站在路中拦车,就将汽车加大油门凶狠地朝我们撞来,让我们落荒而逃;要么,司机将车停了,待我们准备上车时突然起动将我们抛在后面。当时的兵荒马乱危机四伏啊,知道你们是些什么人?这些司机明哲保身的“绝情”自有他的道理。我们经过几次类似的折腾后己是气急败坏筋疲力尽,对拦车也没了信心。我尤其着急,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大的凶险随时可能出现。
   这时庚哥要冯大汉将那个背包给他。他将背包放在了显眼的路中央,然后将带在身边那把破油伞撑开了。我们正惊疑间,他拍着我的肩,要我们隐蔽到路边,说了句:“叫你们上车时,动作要快!”
   我猜不透他要干什么,但看着他那一脸的自信,一挥手就让大汉和政哥下了路基。我们依言葡伏在路边,倒要看他演的什么独角戏。
   远远地来了辆大货车,显然司机看到了路中央站着一个人,似乎是拦车的。车依旧风驰电掣地冲了过来,这是老办法,拦车人没有不怕死的。看着车逼近了,我的心吊了起来,一双眼死盯着庚哥。
   此刻,庚哥的脚下摆着一个状若炸药包的背包,将伞撑开背对着疯狂逼近的来车,-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口里还悠然地吹着“打靶归来”的口哨。
   就在我紧闭着眼不敢看眼前即将发生的惨祸时,来车在距离庚哥几米远的地方突地一个急刹车!司机一双疑惧的眼晴死盯着几米远外的那个什么包,看来他不是怕撞死路上那个“打伞人”,引起他真正恐惧的是路中央那个疑似炸药包的东西。
   我们一窝蜂似地涌了上去,攀着车厢爬了上去。我们很幸运,这是辆到泉州的空车。虽然一路上司机骂骂咧咧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毕竟庚哥的阴谋得逞了,毕竟我们免了劳顿之苦,毕竟让我们当晚在泉州爬上了开往长沙的煤车。

共 76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知青年代的一段难忘经历。在下乡期间,有位叫杨庚的知情,被人们称为庚哥。他身子瘦弱,手无缚鸡之力,却知识渊博,口若悬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举止言谈入情入理,很讨大家喜欢。他干活的时候,总是干轻活,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尤其是担牛粪的时候,肩上担的只有大汉的零头,被人取笑。在口粮奇缺的时候,他成了大家照顾的对象,走山路的时刻,还被人背着,但他很有智慧,能用自己的能言善辩的嘴巴让大家很开心。在知情处在被人屠杀的危险时期,他却在体验被人捆绑的滋味,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要留下和大家一起共患难,在面临杀身之祸的紧急关头,他沉着冷静,靠着一口纯正的广西话,化险为夷,让大家躲过了一场灾难。在知情物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他刻苦钻研剃头手艺,用自己的辛苦练得的手艺改善了知情的生活,度过了艰苦的日子,成了知青们最快乐的时光……散文描述出一位知情的人生坎坷经历,塑造了一位心地善良,有勇有谋,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的优秀知情代表人物,描述出在红火的年代,知青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在农村插队的艰苦岁月,这是一段岁月的痕迹,也是历史的记录,告诫人们不应忘记以庚哥为代表的这些知情们祖国做出的贡献。散文情节感人,人物形象鲜活血肉,富有时代特征,故事生动,不失风趣幽默,读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引入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122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11-13 21:41:10
  人们不会忘记知青们在为祖国的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知青精神永远留在国人心中!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老百        2017-11-13 21:56:26
  以前看过《冯大汉》,今又读《庚哥》,都写的栩栩如生,是那段知青的代表人物,感谢作者这么用心去写,历史不会忘记。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4 09:55:18
  谢谢刘社长精采的编按,也谢谢老百的费心!我眼力不济仍能偶而在柳岸发文,是你们的真诚和热情鼓励了我,以后我当积板治疗,尽力多写,不负柳岸的厚望。
   我曾经在自己博客写了大量的知青时代的故事,因为那些人哪些事,都很熟悉,能信手拈来,所以成就了若干篇知青故事,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因为这便引起大洋彼岸原重庆老知青现美国某终生历史教授邓鹏的注意,由此,他给我写了一封短信。我也回了一封,现抄录如下:
   林过客兄大鉴:
   抽课余时间访问了你的博克,拜读了《苗女魂》、《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母韵》、和《宪哥》等文章,感到耳目一新,发现几乎一篇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优雅的文体和一些意境高远的议论。兄的学养和文中展示的人品令人钦佩。
   我很愿意将兄的一些文字纳入我们正在编撰的“文革”前老知青回忆录《无声的群落》(续编)。但出于技术上的考虑,需要向你请教几个问题。
   一、 据我粗浅的观察,《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几篇文章比较接更近史实的直陈,而《苗女魂》和《宪哥》则包含了较多的虚构。不知是否正确?
   二、 我们对收集的文章一般要求事件(包括其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和准确,要求作者使用真实姓名。不知《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基本属实?如果有虚构,可否还原真实,如《走进往事》为周惠口述、张健夫整理?
   三、 《苗女魂》和《宪哥》两个故事写得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相信有一定现实背景。尤其是《苗女魂》更是情文并茂,意义深远。不知其中情节是兄之亲身经历还是根据其他知青朋友提供的素材综合加工而成?兄的网上文库将这篇作品划归小说。既然是小说,其中就有虚构,包含了若干根据情理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这样,是否有可能将它还原成回忆录、即对的确发生过的事件的记载?
   作为老知青,我们希望通过回忆录来给全国“文革”前下乡的近130万知青留下一点集体记忆;作为史学工作者,我想解决目前和将来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人面临的一个极大困境:那就是原始材料的稀缺。文革以来,知青文学高潮迭起,而史料性的文字却为数区区。痛感于这种不平衡,我才不揣鄙陋在2002年夏天发起了征集、出版老知青回忆录这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七月间访问长沙时,曾经赠送给湖南知青网的朋友几套《魂系大巴山》(《魂系大巴山》编委会,2005年)和《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请他们协助我们传递信息。由于重庆出版社的一些颇有远见和道德勇气的朋友愿意跟我们继续合作,我们在今年夏天启动了《无声的群落》(续编)的征稿工作,对象是全国各地“文革”前下乡的知青,截稿时间为今年年底。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陆续收到若干来自长沙、成都、重庆和沈阳的很有水平的稿件。
   随信送上一份资料汇编,望兄拨冗审阅。如蒙兄垂顾赐稿,将不胜感激。即颂
   撰安。
   邓鹏 匆呈
   2007年9月13日
   我回的信:
   回复邓鹏先生的信
   邓鹏先生:谢谢你为我提供了有关四川知青回忆录的若干资料,这让平素甚少了解系统的知青文献的我,一下大开眼界且耳目一新。弟匆匆浏览了一遍寄来的知青资料及了解兄等正积极筹措编辑《无声的群落》(续篇)的情况,不禁拍案叫好。既为兄等高屋建瓴地对那段逝去的“知青运动”的评估而感折服,又为兄等追寻史料真实那种挚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角落,全国数千万知青曾活在这段历史中,倘能冷静客观地反映这段历史对完整中国历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亦是对从泥泞的历史中跋涉出来的以及己经故去的知青兄弟姐妹的一种交代。
   弟感谢兄于百忙之中浏览拙博,看得出兄对文字的感悟力当远在弟之上。关于拙作诚如兄言《苗女魂》、《宪哥》二篇拙作是为小说形式,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依托且有真实人物的影子,但说到底是一种文学艺术对过往生活的再现,确实难作史料使用,否则便有欺世盗名之嫌。既是小说何来还原?
   《守望命运》、《走近往事》为笔录采访之作;《忆冯大汉》、《生命的驿站》、《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均为弟所亲历,其真实性应不容置疑,其中大部分为真名,有牵涉到负面影响的人只如化名,这也是兄能体谅的。
   上述几篇拙文,倘兄以为合格,凭兄作主可也。只是新书出来,盼能赐弟一册。
   弟毕生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工作,素来少有动笔为文的日子,前二年内退回家颇感清闲无聊才想起写点文字自娱投向文学网站,未想一发而不可收,竟然也仿效小儿写起了博客,让方家见笑了!兄为史学大家,足可胜任此项工作,平时写作操劳,宜多注意身体才是。
   祝身体大安、全家幸福!
   弟9月13日于长沙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11-13 22:06:46
  当时真实的经历,如今成了人生中的丰富的阅历
回复3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4 09:51:35
  谢谢刘社长精采的编按,也谢谢老百的费心!我眼力不济仍能偶而在柳岸发文,是你们的真诚和热情鼓励了我,以后我当积板治疗,尽力多写,不负柳岸的厚望。
   我曾经在自己博客写了大量的知青时代的故事,因为那些人哪些事,都很熟悉,能信手拈来,所以成就了若干篇知青故事,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因为这便引起大洋彼岸原重庆老知青现美国某终生历史教授邓鹏的注意,由此,他给我写了一封短信。我也回了一封,现抄录如下:
   林过客兄大鉴:
   抽课余时间访问了你的博克,拜读了《苗女魂》、《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母韵》、和《宪哥》等文章,感到耳目一新,发现几乎一篇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优雅的文体和一些意境高远的议论。兄的学养和文中展示的人品令人钦佩。
   我很愿意将兄的一些文字纳入我们正在编撰的“文革”前老知青回忆录《无声的群落》(续编)。但出于技术上的考虑,需要向你请教几个问题。
   一、 据我粗浅的观察,《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几篇文章比较接更近史实的直陈,而《苗女魂》和《宪哥》则包含了较多的虚构。不知是否正确?
   二、 我们对收集的文章一般要求事件(包括其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和准确,要求作者使用真实姓名。不知《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基本属实?如果有虚构,可否还原真实,如《走进往事》为周惠口述、张健夫整理?
   三、 《苗女魂》和《宪哥》两个故事写得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相信有一定现实背景。尤其是《苗女魂》更是情文并茂,意义深远。不知其中情节是兄之亲身经历还是根据其他知青朋友提供的素材综合加工而成?兄的网上文库将这篇作品划归小说。既然是小说,其中就有虚构,包含了若干根据情理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这样,是否有可能将它还原成回忆录、即对的确发生过的事件的记载?
   作为老知青,我们希望通过回忆录来给全国“文革”前下乡的近130万知青留下一点集体记忆;作为史学工作者,我想解决目前和将来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人面临的一个极大困境:那就是原始材料的稀缺。文革以来,知青文学高潮迭起,而史料性的文字却为数区区。痛感于这种不平衡,我才不揣鄙陋在2002年夏天发起了征集、出版老知青回忆录这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七月间访问长沙时,曾经赠送给湖南知青网的朋友几套《魂系大巴山》(《魂系大巴山》编委会,2005年)和《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请他们协助我们传递信息。由于重庆出版社的一些颇有远见和道德勇气的朋友愿意跟我们继续合作,我们在今年夏天启动了《无声的群落》(续编)的征稿工作,对象是全国各地“文革”前下乡的知青,截稿时间为今年年底。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陆续收到若干来自长沙、成都、重庆和沈阳的很有水平的稿件。
   随信送上一份资料汇编,望兄拨冗审阅。如蒙兄垂顾赐稿,将不胜感激。即颂
   撰安。
   邓鹏 匆呈
   2007年9月13日
   我回的信:
   回复邓鹏先生的信
   邓鹏先生:谢谢你为我提供了有关四川知青回忆录的若干资料,这让平素甚少了解系统的知青文献的我,一下大开眼界且耳目一新。弟匆匆浏览了一遍寄来的知青资料及了解兄等正积极筹措编辑《无声的群落》(续篇)的情况,不禁拍案叫好。既为兄等高屋建瓴地对那段逝去的“知青运动”的评估而感折服,又为兄等追寻史料真实那种挚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角落,全国数千万知青曾活在这段历史中,倘能冷静客观地反映这段历史对完整中国历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亦是对从泥泞的历史中跋涉出来的以及己经故去的知青兄弟姐妹的一种交代。
   弟感谢兄于百忙之中浏览拙博,看得出兄对文字的感悟力当远在弟之上。关于拙作诚如兄言《苗女魂》、《宪哥》二篇拙作是为小说形式,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依托且有真实人物的影子,但说到底是一种文学艺术对过往生活的再现,确实难作史料使用,否则便有欺世盗名之嫌。既是小说何来还原?
   《守望命运》、《走近往事》为笔录采访之作;《忆冯大汉》、《生命的驿站》、《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均为弟所亲历,其真实性应不容置疑,其中大部分为真名,有牵涉到负面影响的人只如化名,这也是兄能体谅的。
   上述几篇拙文,倘兄以为合格,凭兄作主可也。只是新书出来,盼能赐弟一册。
   弟毕生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工作,素来少有动笔为文的日子,前二年内退回家颇感清闲无聊才想起写点文字自娱投向文学网站,未想一发而不可收,竟然也仿效小儿写起了博客,让方家见笑了!兄为史学大家,足可胜任此项工作,平时写作操劳,宜多注意身体才是。
   祝身体大安、全家幸福!
   弟9月13日于长沙
4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7-11-14 15:10:51
  太好了!历史给了这一代人太多的波折和磨难,这些都成为了后辈们只有通过历史书偶尔能了解到的故事,通过老先生的记录,读过后感慨万千,祝福老先生健康幸福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5 12:18:04
  写了一篇历史故事,原以为老一辈写出的历史故事于今难以适合年轻人的口味,谢谢你的认真阅读!我感到十分开心,可见两辈人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谢谢你的问候,也祝你全家幸福安康,文思奔涌,多写佳文!
5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7-11-15 11:22:12
  知青是特殊时代的名词,我只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看过知青片段,从文中看还是第一次。老师亲历知青,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我认真看了两遍,受益学习了。向老师问安!
浩渺若尘
回复5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5 12:12:49
  谢谢你的认真阅读!原以为老一辈写出的历史故事于今难以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拙作得到晚辈的认可是我辈最感开心的事,可见两辈人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谢谢你的问候,也祝你全家幸福安康,文思奔涌,多写佳文!
6 楼        文友:东方的云        2017-11-15 15:01:08
  通过文字,向我们栩栩如生的展现了一段难忘难忘的知青经历,看着文章,心也跟着老师的描述提起又落下,更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生活的不易,也提醒自己珍爱当下的生活。向老师问好,祝您健康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6 10:09:58
  谢谢留下慧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祝文友身体健康,佳作不断!
7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30 17:48:26
  写得好美呀,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为你点赞!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