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念】庚哥(散文)

精品 【柳岸•念】庚哥(散文)


作者:枫林过客 秀才,136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15发表时间:2017-11-13 21:38:47

【柳岸•念】庚哥(散文)
   在浓浓的黑暗中,我呼吸着被风卷起的煤屑,听着车身下面咣当咣当的车轮声,肚子里虽是饥肠渌渌,却感觉到精神上彻底松弛了下来。再见了,梦靥般的江永!
   在静静的思考中突然生出一种对庚哥的感激之情,想起了他临走时说的“还不定谁照顾谁哩!”那句话,抿着嘴笑了起来。
  
   (五)
   转年,中央专对“倒流城市”的知青下了个红头文件,号召知青回到农村“就地闹革命”。那时,中央军委己对道县大屠杀作了坚决的处理,枪毙了在“大屠杀”中为非作歹的九个首恶分子,社会相对稳定些了。于是,我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周家帮村。
   然而,这一段时期是我们在物资生活上最困难的时候。
   就在知青组日渐陷入断油断粮的时候,几个男知青做起了“无师自通”的木匠活。虽说每一次的“产品”须经“弱势群体”们“梳妆打扮”一下:裂缝太大,用饭粒粘上刨花将缝贴严;榫眼松动,则用三寸大钉钉紧等“绝招”。然后,理直气壮地摆在墟市上卖。居然也能弄点油盐钱,改善改善伙食。
   有天庚哥对我讲,他在倒流回城的这一年里学过剃头,可以用手艺来补贴食堂。我惊奇地看着他:嗨,这小子还有这一手?
   没有推剪,没有几十年后才出现的一应俱全的焗油工具,他拿出的理发工具只有一把剃刀。那把刀是师父在庚哥临下乡时送给他的。拿在手上,拉直看:三寸长短,牛骨刀把,刀锋锐利,青锋逼人。
   好在当年下放地方的男子汉们理“西式头”的绝少,剃光头的占绝大多数。这倒是个生活来源的好办法,我当即打起了小算盘。
   如同讲故事那样,庚哥满怀敬意地和我们谈起了师傅为他的一次理发经历:“你知道我这人一向不修边幅,长发剪短即可,却希望过过修面刮须的“瘾”。
   嗨,我师傅顶上功天果真不凡!那把刀在我的头上,如同教授级医师的手术刀,时而刀快力沉,席卷而去;时而慢若抽丝,轻巧弄险。刀来刀去,天马行空。我闭着眼晴如同婴儿般躺在妈妈襁褓中,享受那无尽的温馨。耳边只听到“得”的一声响指,刀上泡沫头发全被抖落在地。这是我师傅在故意炫耀自己的绝招!
   看着我惊异的目光,师傅开始吹起来:刮面讲究刀快水饱,皮紧刀平,随弯打翘,刀锋到位。先顺刮,后反刮,即使我双眼蒙上也能将你的头刮得像个大鸭蛋!眼角耳凹,用谨慎的挑刀;眼睑鼻孔,用刀背点缀的刮刀;后颈窝,用跑马式的跳刀。可使你心里如有鹅毛撩拨,周身血液贲张,酥软如泥,那才叫“如登仙境虽死也值”哩!”
   我们围着庚哥听他“喷”口水,冯大汉一双眼眼瞪得铜铃大!
   庚哥继续讲:“我师傅为人修面,师传三十六刀半。零刀不算,先从左额起刀,额上六刀,颌下六刀,眼晴六刀,鼻子六刀,耳朵六刀,脸上六刀,最后半刀是在印堂处旋转收刀。”
   嗨,真神了,且看庚哥这位“嫡传子弟”有何能耐为知青食堂弄点油盐钱?
   一想,不对!久不见庚哥操练此艺,万一失手将贫下中农伤了,钱没赚到事小,弄个“阶级斗争新动向”,挨一索子,那可不是好玩的。
   百闻不如-见,我决定“牺牲”自己的满头乌发,见识见识庚哥的本事。
   全组男女知青都围在堂屋里,看庚哥的剃刀功夫。说活间,感觉庚哥的手揣揣然,跟着感觉走,哟,那把剃刀如同一架铁犁,一下就“犁”进了我的后脑,还未“犁”得一半,我缩着脑袋,扯着嘴巴喊痛!周圆、大汉一干人捂着嘴笑,跳起好高;庚哥满脸大汗,手里的剃刀如打“摆子”般颤起好高!
   我赶快捂着脑袋逃离了座位。众人对我的脑袋仔细一端祥,真叫惨不忍睹:红红黑黑白白,一个癞痢头!
   众人大笑而散。庚哥沮丧地看着我,再没了那种“高人”的风采。
   周圆为我园了这个“场”,并且给我脑袋上打了二个“补丁”。
   什么“天马行空”,什么“三十六刀半”,我再也不想听他这个假剃头的了。
   知青食堂出了件奇怪的事情。据周圆讲,堆在堂屋里的萝卜越来越少,却出现了很多被刀割损了的碎萝卜块。我纳闷:这是谁干的呢?
   冯大汉把我拉到他房里,“庚哥天天晚上在练剃头哩,萝卜都是他‘剃’坏的!”。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庚哥一到晚上就把房门紧闭,还以为他在研究什么“费尔巴哈”哩,原来如此!
  
   (六)
   一天,正在厨房帮大师傅周圆烧饭。庚哥进来了。二话未说先冲我一个九十度的掬躬。
   正诧异间,他说话了:“健哥,上次真的对不起,我羞死了!”
   我连忙摆手,他不容我开口继续说:“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保证把你这个头剃好,让我‘开张’时,好做个招牌!”。
   看着他那充满企盼的眼神,我突然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壮心理。我答应了他,准备将自己的脑袋为他那把剃刀再作一次“靶子”。
   庚哥为我剃头的时候,仍免不了一点紧张。但很快,我感觉他的刀显得力感均匀,走势十分沉稳,上下翻飞,技巧熟练。刮脸时竟也有了些许舒适的“欲仙”感觉……
   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这个多月来,他的“练功”没有白费!大汉和周圆拥到我跟前来,一番仔细打量后,终于同时伸出了大姆指:庚哥,真有你的!
   终于,庚哥的剃头担子正式粉墨登埸了。开张那天,我用红油漆在为他做的放脸盆的木座子上,别出心裁地写了三个大字:剃刀杨。
   周圆忙着给他烧了一大锅水,而我则忙前忙后地为他作助手。村里男女老少都好奇地看着我们。可是谁也不肯近前让我们剃头。都怕这“半边美人”手里那把刀!
   我赶忙指着刚剃的头让大家“观摩”,并且大声地嚷嚷起来:“名师指点,发型任选,服务周到,不要现钱,如有失手,包赔工分!”
   有几个胆子大的后生坐到庚哥前面,庚哥自信从容地陆续将他们的头脸刮得干干净净。顿时,剃过头的后生个个成了漂亮的“新郎倌”。围观者见状,开始争相拥来……
   初战告捷,知青组赚了四升米、二节腊肉。
   从此,方园几十里的山民都在盛传周家帮村苗王楼知青组有个“脑毛”剃得好的剃刀杨!
   以后的日子,知青组由于有了庚哥——剃刀杨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物质生活有了一点转机。特别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大雪封了山,没有了木材来源的我们,多亏了庚哥手里这把刀才度过了那段饥馑的日子。
   十多年艰难的知青生活过去了,苦总是多于甜。但是,生命总是顽强的,一如疾风中的劲草,只要根还连着大地,总要遇上风和日丽的时候。也许,那段靠手艺养“家”的日子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共 761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知青年代的一段难忘经历。在下乡期间,有位叫杨庚的知情,被人们称为庚哥。他身子瘦弱,手无缚鸡之力,却知识渊博,口若悬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举止言谈入情入理,很讨大家喜欢。他干活的时候,总是干轻活,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尤其是担牛粪的时候,肩上担的只有大汉的零头,被人取笑。在口粮奇缺的时候,他成了大家照顾的对象,走山路的时刻,还被人背着,但他很有智慧,能用自己的能言善辩的嘴巴让大家很开心。在知情处在被人屠杀的危险时期,他却在体验被人捆绑的滋味,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要留下和大家一起共患难,在面临杀身之祸的紧急关头,他沉着冷静,靠着一口纯正的广西话,化险为夷,让大家躲过了一场灾难。在知情物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他刻苦钻研剃头手艺,用自己的辛苦练得的手艺改善了知情的生活,度过了艰苦的日子,成了知青们最快乐的时光……散文描述出一位知情的人生坎坷经历,塑造了一位心地善良,有勇有谋,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的优秀知情代表人物,描述出在红火的年代,知青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在农村插队的艰苦岁月,这是一段岁月的痕迹,也是历史的记录,告诫人们不应忘记以庚哥为代表的这些知情们祖国做出的贡献。散文情节感人,人物形象鲜活血肉,富有时代特征,故事生动,不失风趣幽默,读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引入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122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7-11-13 21:41:10
  人们不会忘记知青们在为祖国的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知青精神永远留在国人心中!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老百        2017-11-13 21:56:26
  以前看过《冯大汉》,今又读《庚哥》,都写的栩栩如生,是那段知青的代表人物,感谢作者这么用心去写,历史不会忘记。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4 09:55:18
  谢谢刘社长精采的编按,也谢谢老百的费心!我眼力不济仍能偶而在柳岸发文,是你们的真诚和热情鼓励了我,以后我当积板治疗,尽力多写,不负柳岸的厚望。
   我曾经在自己博客写了大量的知青时代的故事,因为那些人哪些事,都很熟悉,能信手拈来,所以成就了若干篇知青故事,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因为这便引起大洋彼岸原重庆老知青现美国某终生历史教授邓鹏的注意,由此,他给我写了一封短信。我也回了一封,现抄录如下:
   林过客兄大鉴:
   抽课余时间访问了你的博克,拜读了《苗女魂》、《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母韵》、和《宪哥》等文章,感到耳目一新,发现几乎一篇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优雅的文体和一些意境高远的议论。兄的学养和文中展示的人品令人钦佩。
   我很愿意将兄的一些文字纳入我们正在编撰的“文革”前老知青回忆录《无声的群落》(续编)。但出于技术上的考虑,需要向你请教几个问题。
   一、 据我粗浅的观察,《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几篇文章比较接更近史实的直陈,而《苗女魂》和《宪哥》则包含了较多的虚构。不知是否正确?
   二、 我们对收集的文章一般要求事件(包括其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和准确,要求作者使用真实姓名。不知《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基本属实?如果有虚构,可否还原真实,如《走进往事》为周惠口述、张健夫整理?
   三、 《苗女魂》和《宪哥》两个故事写得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相信有一定现实背景。尤其是《苗女魂》更是情文并茂,意义深远。不知其中情节是兄之亲身经历还是根据其他知青朋友提供的素材综合加工而成?兄的网上文库将这篇作品划归小说。既然是小说,其中就有虚构,包含了若干根据情理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这样,是否有可能将它还原成回忆录、即对的确发生过的事件的记载?
   作为老知青,我们希望通过回忆录来给全国“文革”前下乡的近130万知青留下一点集体记忆;作为史学工作者,我想解决目前和将来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人面临的一个极大困境:那就是原始材料的稀缺。文革以来,知青文学高潮迭起,而史料性的文字却为数区区。痛感于这种不平衡,我才不揣鄙陋在2002年夏天发起了征集、出版老知青回忆录这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七月间访问长沙时,曾经赠送给湖南知青网的朋友几套《魂系大巴山》(《魂系大巴山》编委会,2005年)和《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请他们协助我们传递信息。由于重庆出版社的一些颇有远见和道德勇气的朋友愿意跟我们继续合作,我们在今年夏天启动了《无声的群落》(续编)的征稿工作,对象是全国各地“文革”前下乡的知青,截稿时间为今年年底。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陆续收到若干来自长沙、成都、重庆和沈阳的很有水平的稿件。
   随信送上一份资料汇编,望兄拨冗审阅。如蒙兄垂顾赐稿,将不胜感激。即颂
   撰安。
   邓鹏 匆呈
   2007年9月13日
   我回的信:
   回复邓鹏先生的信
   邓鹏先生:谢谢你为我提供了有关四川知青回忆录的若干资料,这让平素甚少了解系统的知青文献的我,一下大开眼界且耳目一新。弟匆匆浏览了一遍寄来的知青资料及了解兄等正积极筹措编辑《无声的群落》(续篇)的情况,不禁拍案叫好。既为兄等高屋建瓴地对那段逝去的“知青运动”的评估而感折服,又为兄等追寻史料真实那种挚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角落,全国数千万知青曾活在这段历史中,倘能冷静客观地反映这段历史对完整中国历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亦是对从泥泞的历史中跋涉出来的以及己经故去的知青兄弟姐妹的一种交代。
   弟感谢兄于百忙之中浏览拙博,看得出兄对文字的感悟力当远在弟之上。关于拙作诚如兄言《苗女魂》、《宪哥》二篇拙作是为小说形式,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依托且有真实人物的影子,但说到底是一种文学艺术对过往生活的再现,确实难作史料使用,否则便有欺世盗名之嫌。既是小说何来还原?
   《守望命运》、《走近往事》为笔录采访之作;《忆冯大汉》、《生命的驿站》、《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均为弟所亲历,其真实性应不容置疑,其中大部分为真名,有牵涉到负面影响的人只如化名,这也是兄能体谅的。
   上述几篇拙文,倘兄以为合格,凭兄作主可也。只是新书出来,盼能赐弟一册。
   弟毕生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工作,素来少有动笔为文的日子,前二年内退回家颇感清闲无聊才想起写点文字自娱投向文学网站,未想一发而不可收,竟然也仿效小儿写起了博客,让方家见笑了!兄为史学大家,足可胜任此项工作,平时写作操劳,宜多注意身体才是。
   祝身体大安、全家幸福!
   弟9月13日于长沙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7-11-13 22:06:46
  当时真实的经历,如今成了人生中的丰富的阅历
回复3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4 09:51:35
  谢谢刘社长精采的编按,也谢谢老百的费心!我眼力不济仍能偶而在柳岸发文,是你们的真诚和热情鼓励了我,以后我当积板治疗,尽力多写,不负柳岸的厚望。
   我曾经在自己博客写了大量的知青时代的故事,因为那些人哪些事,都很熟悉,能信手拈来,所以成就了若干篇知青故事,绝大多数是真实的。因为这便引起大洋彼岸原重庆老知青现美国某终生历史教授邓鹏的注意,由此,他给我写了一封短信。我也回了一封,现抄录如下:
   林过客兄大鉴:
   抽课余时间访问了你的博克,拜读了《苗女魂》、《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母韵》、和《宪哥》等文章,感到耳目一新,发现几乎一篇文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优雅的文体和一些意境高远的议论。兄的学养和文中展示的人品令人钦佩。
   我很愿意将兄的一些文字纳入我们正在编撰的“文革”前老知青回忆录《无声的群落》(续编)。但出于技术上的考虑,需要向你请教几个问题。
   一、 据我粗浅的观察,《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几篇文章比较接更近史实的直陈,而《苗女魂》和《宪哥》则包含了较多的虚构。不知是否正确?
   二、 我们对收集的文章一般要求事件(包括其时间、地点)、人物的真实和准确,要求作者使用真实姓名。不知《忆冯大汉》、《走近往事》、《生命的驿站》、《踏进同一条河流》、《守望命运》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基本属实?如果有虚构,可否还原真实,如《走进往事》为周惠口述、张健夫整理?
   三、 《苗女魂》和《宪哥》两个故事写得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相信有一定现实背景。尤其是《苗女魂》更是情文并茂,意义深远。不知其中情节是兄之亲身经历还是根据其他知青朋友提供的素材综合加工而成?兄的网上文库将这篇作品划归小说。既然是小说,其中就有虚构,包含了若干根据情理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这样,是否有可能将它还原成回忆录、即对的确发生过的事件的记载?
   作为老知青,我们希望通过回忆录来给全国“文革”前下乡的近130万知青留下一点集体记忆;作为史学工作者,我想解决目前和将来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人面临的一个极大困境:那就是原始材料的稀缺。文革以来,知青文学高潮迭起,而史料性的文字却为数区区。痛感于这种不平衡,我才不揣鄙陋在2002年夏天发起了征集、出版老知青回忆录这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七月间访问长沙时,曾经赠送给湖南知青网的朋友几套《魂系大巴山》(《魂系大巴山》编委会,2005年)和《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请他们协助我们传递信息。由于重庆出版社的一些颇有远见和道德勇气的朋友愿意跟我们继续合作,我们在今年夏天启动了《无声的群落》(续编)的征稿工作,对象是全国各地“文革”前下乡的知青,截稿时间为今年年底。迄今为止,我们已经陆续收到若干来自长沙、成都、重庆和沈阳的很有水平的稿件。
   随信送上一份资料汇编,望兄拨冗审阅。如蒙兄垂顾赐稿,将不胜感激。即颂
   撰安。
   邓鹏 匆呈
   2007年9月13日
   我回的信:
   回复邓鹏先生的信
   邓鹏先生:谢谢你为我提供了有关四川知青回忆录的若干资料,这让平素甚少了解系统的知青文献的我,一下大开眼界且耳目一新。弟匆匆浏览了一遍寄来的知青资料及了解兄等正积极筹措编辑《无声的群落》(续篇)的情况,不禁拍案叫好。既为兄等高屋建瓴地对那段逝去的“知青运动”的评估而感折服,又为兄等追寻史料真实那种挚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 “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角落,全国数千万知青曾活在这段历史中,倘能冷静客观地反映这段历史对完整中国历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亦是对从泥泞的历史中跋涉出来的以及己经故去的知青兄弟姐妹的一种交代。
   弟感谢兄于百忙之中浏览拙博,看得出兄对文字的感悟力当远在弟之上。关于拙作诚如兄言《苗女魂》、《宪哥》二篇拙作是为小说形式,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依托且有真实人物的影子,但说到底是一种文学艺术对过往生活的再现,确实难作史料使用,否则便有欺世盗名之嫌。既是小说何来还原?
   《守望命运》、《走近往事》为笔录采访之作;《忆冯大汉》、《生命的驿站》、《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均为弟所亲历,其真实性应不容置疑,其中大部分为真名,有牵涉到负面影响的人只如化名,这也是兄能体谅的。
   上述几篇拙文,倘兄以为合格,凭兄作主可也。只是新书出来,盼能赐弟一册。
   弟毕生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工作,素来少有动笔为文的日子,前二年内退回家颇感清闲无聊才想起写点文字自娱投向文学网站,未想一发而不可收,竟然也仿效小儿写起了博客,让方家见笑了!兄为史学大家,足可胜任此项工作,平时写作操劳,宜多注意身体才是。
   祝身体大安、全家幸福!
   弟9月13日于长沙
4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7-11-14 15:10:51
  太好了!历史给了这一代人太多的波折和磨难,这些都成为了后辈们只有通过历史书偶尔能了解到的故事,通过老先生的记录,读过后感慨万千,祝福老先生健康幸福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5 12:18:04
  写了一篇历史故事,原以为老一辈写出的历史故事于今难以适合年轻人的口味,谢谢你的认真阅读!我感到十分开心,可见两辈人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谢谢你的问候,也祝你全家幸福安康,文思奔涌,多写佳文!
5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7-11-15 11:22:12
  知青是特殊时代的名词,我只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看过知青片段,从文中看还是第一次。老师亲历知青,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我认真看了两遍,受益学习了。向老师问安!
浩渺若尘
回复5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5 12:12:49
  谢谢你的认真阅读!原以为老一辈写出的历史故事于今难以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拙作得到晚辈的认可是我辈最感开心的事,可见两辈人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谢谢你的问候,也祝你全家幸福安康,文思奔涌,多写佳文!
6 楼        文友:东方的云        2017-11-15 15:01:08
  通过文字,向我们栩栩如生的展现了一段难忘难忘的知青经历,看着文章,心也跟着老师的描述提起又落下,更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生活的不易,也提醒自己珍爱当下的生活。向老师问好,祝您健康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枫林过客        2017-11-16 10:09:58
  谢谢留下慧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祝文友身体健康,佳作不断!
7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30 17:48:26
  写得好美呀,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为你点赞!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