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我那遥远的故乡(散文)

精品 【看点】我那遥远的故乡(散文)


作者:李凌 白丁,5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3发表时间:2017-12-28 10:04:38
摘要:我对故乡的记忆是模糊的。也许正是因为记忆模糊,心中的那份牵挂才更加美妙,就像一壶陈年老酒,每每触动它那醇酣的香气便会飘然而至……


   我对故乡的记忆是模糊的。也许正是因为记忆模糊,心中的那份牵挂才更加美妙,就像一壶陈年老酒,每每触动它那醇酣的香气便会飘然而至……
   ——题记
  
   ◆老宅门前的石榴树
   老宅是指外公外婆家。记忆中我只去过两次,都是在孩提时代,基本回忆不起来了。因此,关于老宅和外公外婆的故事,有的是当年听母亲讲的,大多数都是通过微信与表妹表弟们聊天得到的。
   我的籍贯是广东却出生在东北,也就是说我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东北人——母亲是广州人,那一年春天,跟随当了11年兵的父亲转业到地方,来到千里之外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如今,外公外婆和父亲母亲都已经过世了。
   老宅的门前有两棵硕大的石榴树,那高高的树梢能摇曳到屋顶,繁茂的枝叶优雅而舒展,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春华秋实引人注目,其树形之大之美,在村里屈指可数。五月满树榴花似火,红肥绿瘦,宛若锦帛降临庭院。其实那石榴果的外表并不好看,没有苹果那样红润的光泽,也没有菠萝那样诱人的香味。石榴果只有一层粗糙的带着裂口的黄皮,像在咧着嘴傻笑。但是,剥开石榴的皮,你就会看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石榴籽,每颗石榴籽包着一层粉红色的菠膜,亮晶晶的又白又嫩象一颗颗钻石,又像是小孩的牙齿。往嘴里送上一粒,味道香滑甘甜舒服极了。表妹说老宅门前的石榴树一棵果馕是红色的“胭脂红”,那是很少见的极品,一棵是普通的“番石榴”。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户人家。解放前,村里谭姓和江姓两个家族并不十分和谐,各自组成生产队修建祠堂。外公外婆两家的兄弟姐妹很多,都非常困难,他们的结合应该属于那种“盲婚哑嫁”硬凑在一起的。他们一共生育了7个儿女,尔后一起经历了“下南洋”那样悲惨的逃难岁月,可怜我的两个从未见过面的舅舅才十几岁就在途中过世了……外公外婆一生勤劳俭朴,表妹说他们平时甚至都不舍得开电灯,一次生产队负责抄电表的人不解地问她:“你们的爷爷奶奶为什么全年的电费只有十几元钱?”
   不过,外公可是村里的名人——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因地制宜带领村里的18名年轻人参加抗日自卫团,在流溪河畔抗击小日本,后来得到政府的奖励,每每谈起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外公平日里严肃的面孔就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解放后,外公一直在家务农种田,后来农田没了就在江高镇市场里卖烟草和散装米酒谋生,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也许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有的呱呱落地就注定了衣食无忧,有的人注定了只能饥寒交迫,更多的人永远只能为了温饱苦苦奔波。对他们来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赚钱吃饭——不知为什么外公外婆的性格始终合不来,老两口一辈子吵吵闹闹磕磕绊绊,也许是为无法摆脱烦躁生活的一种自卑,也许是为曾经固守的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种无奈,也许外公生命中唯能显示尊严的就是那几个甩给妻儿的耳光……
   记忆中的外婆瘦瘦的,表妹说她每天抄持完家务,就会拄着拐杖坐在石榴树下的竹椅上,静静地守在那里。她的身体不好,还患有白内障,到后来就完全失明了。孩子们总是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猴子般地爬上树偷摘石榴果。其实每次外婆都听得见,只是不做声,有时她故意将拐杖在石板地上磕两下,孩子们立即猴子般地散去……
   初到东北那阵子,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所限,我们家基本没有回过老家。那年夏天,母亲带着4岁的小弟回老家看望患病的外婆,结果到了南方小弟水土不服,没呆上几天就不得不回来了。外婆特意吩咐摘了一箱子时令水果给我们带回来,当然还有那石榴果的极品“胭脂红”——从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回去过。在东北,母亲默默地克服了水土不服饮食不一等一系列的不便,用她那柔弱的身躯哺育了我们兄妹4个。外公外婆都不会讲普通话也没有啥文化,那些年外公还是坚持用他看似十分生疏的文字给我写信,字体歪歪扭扭的很多都看不懂,都是些鼓励我要好好学习照顾好弟弟妹妹的话,每次都在信里夹上一枚8分钱的邮票或一毛钱……
   当年,我们家里也养了两盆石榴花,后来因为意外的医疗事故年仅40岁的母亲竟然成为植物人瘫痪在床上,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一家人都乱了分寸,父亲一夜之间好像老了许多,他放弃了所有的事情,一边护理母亲,一边照料还在上学的孩子们。那两盆石榴花自然也就无人关顾,不知什么时候就没有了。
   我曾经问过母亲,那老宅门前的石榴树是什么时候栽的?母亲说是外婆嫁给外公后栽的,石榴是吉祥之物,寓意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多福多寿子孙满堂……
   前几天,表妹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几张老宅的照片,我欣喜地看到那两棵石榴树仍然枝繁叶茂朝气蓬勃。表妹说这是以前的照片,老宅已经扒掉多年了,石榴树自然也就没有了,原地重新盖起了五层楼房,小舅和表弟他们住在那里。
   我遗憾当年没有能够亲自去送别外公外婆,也没有能够亲自看到那两棵石榴树花开花落的样子。
  
   ◆长长的流溪河
   站在小舅家的阳台上,就能看到流溪河,那是一条被称之为广州“生命之源”的河,古往今来滋养着千百万羊城儿女,承载着岭南文化的风骨,清澈的河水穿过郁郁葱葱的山林和一座座淳朴而美丽的村庄,犹如一条长长的飘带,弯弯曲曲,慢慢地由北向南流入珠江。已经72岁的小舅说我六七岁那年回去时,他带我在流溪河洗澡,教我学游泳喝了不少流溪河水,现在不行了,河水被污染了,里面的鱼儿都不好吃了。
   “还好,近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严禁那些非法采河沙行为,拆除了两岸的违章建筑,下大力气治理污水排放,流溪河恢复往日的风采应该指日可待。”表弟急忙接过小舅的话茬儿,我感觉他是不想破坏我心中流溪河的美好形象。那是家乡的母亲河。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讲流溪河上赛龙舟的故事。说相传很久以前,流溪河只是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渔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下意识地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那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河水为两岸带来了五谷丰登。
   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流溪河上都要举行赛龙舟活动。刚到五月初一,家家户户早已包好粽子,有圆柱形的枧水粽和银锭形的咸肉粽。还要制作些丸仔、濑粉猪肠糕、粉果、咸汤丸等小吃,统称为“煮茶”。之后便在大门口挂上菖蒲、艾叶,并分别在大小门口点燃辟蚊虫的“门烟”。还要为孩子们点朱砂、挂香包,意为驱邪辟疫。青年们则喜欢到河里去畅游,俗称“洗龙舟水”。那龙舟每年比赛完了就会被固定沉入到流溪河边那片茂密的竹林中,第二年端午时节竹林开花了,村里所有年轻力壮的男人们都要去起“起龙”,就是把龙舟从河里慢慢拉出水面,在这个过程里还要祭拜天地,烧祭品、放鞭炮、敲锣打鼓等等……
   说起溪河上赛龙舟,比我小20岁的表弟兴奋不已,他说当年就亲眼目睹过那热闹非凡的场面,河面上群龙竞渡,龙舟上的划手穿着整齐统一个个精神抖擞,领赛奋力挥舞鼓槌大声发出“嗨赫”的号子声,划手们迎合着用力划水,龙舟奋勇争先,河的两岸群众奋力为自己支持的龙舟摇旗呐喊加油,一时间击鼓声、呐喊声、鞭炮声让流溪河成为欢乐的海洋——在故乡,赛龙舟已经成为乡里乡亲感情交流的一次升华,俗称“走亲戚”。至今还流传着“双龙出海四龙归”的一段佳话,说的是300年前流溪河上有两个村的4条龙船去参加南海龙船会,在返程途中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村民们相互帮助成功脱险。从此,每次赛龙舟,邻村的划手们都没有把彼此当做对手,他们相互拍着胸脯,热情地称对方为“乡亲”。当然,赛龙舟结束,村里还要以最高的礼节迎接英雄们凯旋归来。
   表弟似乎很了解我的心思,特意开车带我沿着流溪河边的公路向上游揽胜,约20分钟左右来到碧波万顷的流溪河水库,从水库大坝到沿途的梯级电站,像一串串耀眼的明珠。流溪河水库集发电、防洪、抗旱、灌溉功能为一体,既是广州市的备用水源,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表弟说,一到节假日广州城里很多青年人都喜欢骑车来这里观光锻炼,这里的流溪河两岸,防洪大堤之下,荔枝林一望无边,远山、近林、一泓绿水,岸边垂钓人形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我一次次地被陶醉了。
   “表哥,你知道吗?这流溪河还是一条英雄河。”表弟充满自豪地对我说:“据说,当年流溪河两岸是一片片茂密的竹林。抗战时期,日军企图沿粤汉铁路继续北上,打通粤汉铁路。禺北爱国将领伍观淇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凭着自身的文经武略,组织禺北、花县民众七八千人成立了抗日自卫团,在流溪河北岸筑起防线,坚持长达7年的抗战,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他还积极捐款公益事业、建设小学校等。后人为了缅怀他,专门在江高镇中心路口修建了一座雕塑。”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抗日民族英雄伍观淇的样子——头顶军帽,身穿军服,手持望远镜,鼻梁上架着副圆框眼镜,双目炯炯有神,八字胡须威严……
   哦,长长的流溪河。
  
   ◆祠堂里的婚宴
   提前两天到小姨家是觉得应该有好多事要做。小姨说没事,婚宴在江氏祠堂举行,都是家族亲戚帮忙你们插不上手。最高兴的是你们千里迢迢从东北赶来,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比什么都好。现在生活好了,什么都不缺。按村子里的习俗,家族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才允许在祠堂聚餐,也说明这个家人气旺。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与表弟到祠堂探秘了一下。
   那祠堂从上向下俯视呈“回”字形结构,小青瓦覆盖的屋顶从四个方向向正中间天井倾斜而下,四方形的黑色轮廓仿佛沉向水底的黑色时钟,又像是一砣铁,在下坠中隐隐激起看不见的漩涡。走在祠堂中,眼前仿佛出现孩童时的朦胧记忆:在偌大的祠堂里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端坐……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祠堂厚厚的木门上,在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一座祠堂,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传承着数百年的宗族文化气息;走进祠堂,犹如穿越历史,聆听一个漫长悠久的故事。
   小姨比我大5岁,当年外公外婆十八九岁就盲婚哑嫁硬凑在一起生活,他们一共生了7个孩子,间隔都是二三年,只有小姨和小舅相差10岁,也就是说外婆生小姨的时候已经是40岁的中年妇女了,所以小姨很受宠。那时穷,我的大舅和我的母亲没有机会读书,其余的舅舅勉强读到初中,小姨却一直读完高中,在村里是少有的秀才女。
   小姨不算漂亮,却心灵手巧多才多艺,针线活剪裁非常好,是织毛衣的能手,都说小姨遗传了姥姥所有的性格,清高倔强难相处,所以许久未能出嫁,成为当时的大龄剩女,后来外婆做主把小姨嫁给了本家江姓大户、生产队长的儿子,就是现在的小姨夫,小姨夫也算是一表人才,比小姨小两岁,平日里不下地干农活,傻傻地憨厚爱喝酒。小姨给江家生了两个儿子,自然也是受到宠爱。但好景不长,那年公公意外事故去世,从此小姨一家自然也就陷入了生活危机,小姨只得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维系生存,但两个儿子很争气都考上了高中,找到了较好的工作。
   如今小姨家的老宅已经扒掉建成了5层小楼,一楼正房由小姨和姨夫住,两边的房分别租给一家超市和储货仓库,两个表弟分别住在三楼的两个两居室,其余房间全部作为公寓出租。房子是由表弟哥俩出资盖的。表弟说,老爸老妈都老了,该休息享福了,我们没有太大出息,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翻盖了老宅出租,让他们负责收租。现在,我们一大家住在一起都很开心。
   小姨家紧邻祠堂的门前广场,那广场的中央是一颗硕大的榕树,下面有石桌石椅,广场一角还有一个小池塘和凉亭长廊,水中有成群嬉戏的红鲤鱼。听老辈人讲过,平日里的祠堂是冷清的,只有在过年或家族里有人家办事情时才显得热闹起来。每到过年时,家族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会提着自家的酒菜来到祠堂祭拜祖先以祈求来年一家人的平顺安康。祭拜时,先摆好早已备好的菜品和三个酒杯,然后用自家酿好的水酒斟满酒杯,点燃香火插在香火罐上。点香前还有规矩:三柱香要齐平一起点燃。老人们总是会从香火燃烧的齐平状况推测来年的平顺,甚是谨慎。最后点燃鞭炮,像是用鞭炮声告知祖先年关已至,以求庇佑来年的福祉安康……不过,现在有所不同了,那大榕树下每天都有纳凉打牌的乡亲,祠堂里的小舞台也几乎每天都有文艺骨干们在排练,古老的祠堂里时常传出那委婉而悠扬的粤曲声……

共 1291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长长的写景舒情散文。作品从两颗石榴树着笔,以时间为纵轴,以地点为断面,用满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故乡近半个世纪的变化,有石榴树的消失,老宅的改造,河水污染的治理等。我们不但领略了故乡的美丽山水,也了解了那里的风物习俗,还有一个家庭的生活变迁。作品语言朴素,叙述自然,看似平淡,却隐藏着浓浓的乡愁以及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期盼!拜读美文,推荐共赏。感谢支持看点!【编辑:冰城雪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29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7-12-28 10:13:18
  故乡是浏览不够的景,乡愁是流淌不尽的泉。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2 楼        文友:李凌        2017-12-28 10:27:04
  谢谢老师点评
3 楼        文友:古懂        2017-12-29 08:31:07
  作者您好,下一次投稿请参照编发的文章格式,谢谢!
古懂
4 楼        文友:空城深深        2017-12-29 22:38:19
  先来拜访,恭喜老师获精!然后再好好学习!
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12-30 07:19:20
  很精心的一篇文字,祝贺获精。看点有你更有看点。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6 楼        文友:石寸雨        2017-12-30 10:11:19
  童年的故事是美好的,纯洁的,无论是石榴树还是祠堂,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姨妈舅舅。拜读。
文学比海,我愿做一滴水。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