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我那遥远的故乡(散文)

精品 【看点】我那遥远的故乡(散文)


作者:李凌 白丁,5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81发表时间:2017-12-28 10:04:38
摘要:我对故乡的记忆是模糊的。也许正是因为记忆模糊,心中的那份牵挂才更加美妙,就像一壶陈年老酒,每每触动它那醇酣的香气便会飘然而至……


   按照习俗婚宴一般在晚上6点开始,祠堂里和广场上早早就摆上了餐桌,婚宴开始前,前来祝贺的亲属们在广场拍了一张全家福,背景就是小姨家的5层小楼。表弟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选择到祠堂举办婚宴,与亲朋好友一起在这个家族圣殿里分享结婚的喜悦。同时,领略传统习俗的魅力,感悟婚姻的真谛。至于那酒席,可用一个字总结——绝。用三个字就是——绝对棒。那是家的味道。
   幽深、庄重、威严,这是祠堂给我的感觉,在众多的祠堂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之后,这种感觉仍然没有消弭。
  
   ◆坐公交车去喝早茶
   四舅家住在广州白云区金沙洲。四舅今年77岁,四舅妈74岁,表妹说他们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一辈子吵吵闹闹,但谁也离不开谁。老两口平日里爱热闹,这瞅瞅那看看,四舅妈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只是前两年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小腿骨折,治愈后医生建议要她一定要拄拐,老太太虽然服从医嘱但那拐就像是她手中的玩具。
   老两口每天如一的是喝早茶,广州人习惯把喝早茶说成是“叹早茶”。散文家杨羽仪在《水乡茶居》中,对广州人叹茶的“叹”字做过详细的解释: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其实,广州早茶是一种民间饮食风俗,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年轻人喝完早茶即去上班,老人们一般要坐到早茶收档。这类茶客一般不去豪华酒家、高档茶楼或宾馆,而到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如去高档茶楼,人均消费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请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
   来到广州后,我们入住在四舅家附近的快捷旅馆。早7点,表妹喊我们去喝早茶。我们乘坐5站的公交车大约20分钟,来到一家名为陶陶居的茶楼,这是一家极具南方风情的酒店,三楼大厅和北方的婚礼大厅一样,有五六十桌。此时,已经是座无虚席,不过表妹夫已经先来定好了桌。我好奇地浏览一下四周,像模像样地力图融入到那种闲情逸致的轻松氛围中——除了喝茶,各种各样叫不出名的点心实在让人垂涎欲滴,数量之多做工之精致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表妹说广州人喝茶讲究“叹一盅两件”,即每人每次一般只享受一盅香茶、两件点心。吃完早茶,桌子上一定干干净净。
   四舅四舅妈老两口都不会普通话,我只能与两个表妹交流,表妹说就喜欢看两位老人整天疯疯癫癫跑来跑去的样子,想去哪就去哪,想吃啥就吃啥。这么多年了,他们吃了不少苦,该享受享受了。
   四舅一家原来也在江高镇,和外公外婆在一个生产队,娶了四舅妈后生了两个女儿,却遭到固守男尊女卑思想的家族的歧视,四舅其貌不扬个子小瘦瘦的,除了下田劳作还要去做搬运工,又脏又累,跟着货车到处去搬煤搬砖搬米……四舅妈则在镇里的一家小吃部打工,每天凌晨两点就要去上班。那时的生活非常困难,地里的稻谷要交公粮,家里的主食基本就是番薯(地瓜),以至于现在每每有人提到番薯,四舅都会惊恐地连连说道:“不要,不吃!”
   大表妹初中毕业16岁就去广州市里打工,住在姨妈家,妹妹读完高中后和姐姐一起在城里闯世界。后来,四舅四舅妈也来到广州,一家人艰难地获得了城里户口,租了间9平米的简易平房,一住就是10年,姐妹俩都是从那里出嫁的……再后来,他们符合政府经济适用房条件,终于购买到现在这套90平米三居室楼房。大表妹一家三口与四舅四舅妈住在一起。
   体验了广州的早茶,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精致,食在广州,这句话着实不假,广州人已经把吃早茶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用他们的从容来展示着独有的早茶文化。我知道一个最为悠闲的城市是成都,那里有满街的茶馆和麻将,有宽街窄巷,人们用喝茶来消遣自己的时光,广州人的早茶是吃而不是喝,这恐怕是与成都人一个很大的区别。这吃早茶有着融融的亲情,也有着浓浓的人情,更有一份不温不火的商情,这是一种悠闲中透露着精明,紧张中偷闲的生活。享受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从容面对一切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旋律,一个从容的心态一定会带来一个从容的生活。在陶陶居里有一副对联写道:“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州人吃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我还注意到,广州人设宴请客,一般主人不会过分地劝酒,最简单也是最实惠的敬酒词就是“身体健康!”,而后,其乐融融。
   我一直纳闷在四舅家附近有很多早茶馆,老两口为什么要坐公交车去吃早茶,表妹告诉我,在广州有个“羊城通”卡,坐地铁公交车渡轮非常方便,这些包括各大公园对7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免票的。你没有注意到吧,咱们去的那家酒店档次还算可以,但那个地方属于佛山市,酒店消费相对低些。当然,主要还是味道也不错。
   也许这就是广州人,处处都精打细算,而后精致地生活。
  
   ◆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
   说到精致地生活,表弟特意带我来到荔湾区,这里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公园,也就是传说中的西关小姐居住的地方。在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其实源于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因此西关小姐就成了广州富贵人家才学兼备千金的代名词,她们居住的豪宅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关大屋。
   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是沿今人民路一带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湾区一带就被称为“西关”。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当时广州城西面的地区,因明清时地处南海县府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
   清末民初的西关,是老广州城最富庶最繁荣的商业集中地。当时居住在西关的人家生活水平基本都超过“小康之家”,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集中的“西关角”,即今天的荔湾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华贵坊一带兴建的豪宅。那时广州的潘、卢、伍、叶四大富商家族,以及状元、榜眼、探花,无一例外都住在西关。富贵人家多聚于西关,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起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之古训亦受到开明风气的猛烈冲击。
   在晚清,其实妇女们抛头露面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每逢人日游花地,乞巧节游石门,郑仙诞游白云等,西关小姐们就会抓住机会,以其新颖的装束和高雅的气质闪现其间。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众多商铺之间,形成了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于是,“西关小姐”一语叫起来了,越叫越响,历久不衰。
   据说西关小姐们的衣着一般都是长长的旗袍色彩斑斓、穿着小绣花鞋、提着油纸雨伞、盘起知性气质的头发。她们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时“时尚”的标志,如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而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新河浦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以“东山小洋楼”著称,是广州的旧豪宅区。新河浦的区域范围大致为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西街、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和广州铁路局用地,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山湖公园,历史建筑林立。大部分历史保护建筑为独立式低层住宅,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四座,分别是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
   历史上的“东山”,地势较高,地广人稀,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选定东山为传教基地。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洋楼今日虽有部分拆毁,但大多还保持完好,包括中共三大的旧址,已被开辟为纪念馆。
   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为老广州的富家子弟。他们多居住在东山花园式洋房,主要分布现在的恤孤院路、新河浦路、培正路一带。这里集中了广州最具东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建筑,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归侨的生活缩影,如今已成为富有情调的休闲之地,很多小洋楼已经改成艺术场馆、咖啡店等。很多来广州的人,都要慕名去寻找一下“东山少爷”的踪迹。
   我认为,所谓“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其实是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开化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
   广州,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文化城市。对我而言,很远又很近。
   广州,我深深地爱上了你。
  
   ◆落花满地
   虽然进入寒冬,但广州真的不冷,和东北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看到那些广州人穿着羽绒服还缩手缩脚嘚嘚瑟瑟的样子,就觉得好笑,我对陪同我的表妹说,这点冷在我们那里充其量算刚刚入秋的温度,满街还是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呢。表妹风趣地说,冬天你们那里下雪,而在广州却是下花,马路上落满了花瓣,清洁工每天早晨清扫的都是浪漫。
   在越秀公园,我被一颗巨大的木棉树所吸引,那繁茂的树枝上开满了木棉花,有的粉红有的洁白,一阵微风吹来,一片片花瓣儿像是待嫁的少女早已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飘飘然然地走出闺房,而后洋洋洒洒地落在翠绿的草坪上——那是一种安逸、满足而又不失羞涩的美丽。
   表妹说现在开花的是异木棉,和广州市花“木棉”同属棉科,花期为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1月,这期间整个广州都被满满的粉红包围,所以说异木棉是浪漫的花语,而木棉是英雄的花语,在广州又称木棉树为英雄树,称木棉花为英雄花,因为它开得红艳但又不媚俗,它有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英雄般的壮观,花葩的颜色红得犹如壮士的风骨,那色彩就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树梢。由此说来广州自然也就被叫做英雄城了。
   我们又来到花城广场,这里被誉为广州的“城市客厅”,是广州市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核心节点,四周有许多大树和古树,据说这里有约两公里长的步行木栈道和占地超过1.5万平方米的浮岛湖。周边有39幢建筑,包括广州图书馆新馆、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可谓高楼林立流光溢彩。当然,最为特别的还是鲜花簇拥带来的那种震撼。
   广州不愧为花城,到处都是那些可爱的精灵,到处都充满花香,我问表妹广州到底有多少种花,表妹颇为自豪而又神秘的说谁也说不清楚。表妹说,一到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题街道上要搭起彩楼、花架,乡村的花农们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要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人曾经以种花为业,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鲜花,在五仙门渡口过江上岸,到老城门下出售,那是平日的花市。一年一度的花市,是19世纪6O年代初才形成的。那时的花市在藩署前,即现在省财政厅一带,后迁到双门底,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年宵品等。
   一直以来,都喜欢落花,喜欢落花这个词,喜欢落花它本身。我总是会望着一处落花自吟:“孤芳自赏,应是落花成寂;问,这落花,谁人惜?谁人凄?到底是落花成寂,无处不凄凄。”落花,一个多么孤独且又优雅的名字,只一吟我就将它落入了一笺小字中,只一吟便沁在了我的骨子里。
   有人说,人一生的修炼就在于品味孤独享受寂寞。我说就像落花,谢了春红,一切的美丽到最后都显得那般匆匆。落花,它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忧伤的代名词,可于我而言它始终都是美丽的。这尘世间,一人一物,都有它的宿命,生时我们都葱笼茂盛,死时又都若落花一样孤寂长眠,没有谁可以逆转宿命的来临。所以很多人也感慨,花开花落潮来潮去,唯有清风明月才可以寄托住人的相思,解读出多情人的故事,相对而言这落花也不过是清风明月下,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美丽罢了。然而,就是这样的美丽,只一个凝眸的瞬间,就彻底的美在了我的文字里。

共 1291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长长的写景舒情散文。作品从两颗石榴树着笔,以时间为纵轴,以地点为断面,用满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故乡近半个世纪的变化,有石榴树的消失,老宅的改造,河水污染的治理等。我们不但领略了故乡的美丽山水,也了解了那里的风物习俗,还有一个家庭的生活变迁。作品语言朴素,叙述自然,看似平淡,却隐藏着浓浓的乡愁以及对故乡未来的美好期盼!拜读美文,推荐共赏。感谢支持看点!【编辑:冰城雪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29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7-12-28 10:13:18
  故乡是浏览不够的景,乡愁是流淌不尽的泉。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2 楼        文友:李凌        2017-12-28 10:27:04
  谢谢老师点评
3 楼        文友:古懂        2017-12-29 08:31:07
  作者您好,下一次投稿请参照编发的文章格式,谢谢!
古懂
4 楼        文友:空城深深        2017-12-29 22:38:19
  先来拜访,恭喜老师获精!然后再好好学习!
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12-30 07:19:20
  很精心的一篇文字,祝贺获精。看点有你更有看点。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6 楼        文友:石寸雨        2017-12-30 10:11:19
  童年的故事是美好的,纯洁的,无论是石榴树还是祠堂,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姨妈舅舅。拜读。
文学比海,我愿做一滴水。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