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旧】乌镇,风景旧曾谙(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旧】乌镇,风景旧曾谙(征文·散文)


作者:紫草茵茵 布衣,30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86发表时间:2018-03-23 21:34:55

【流年·旧】乌镇,风景旧曾谙(征文·散文) 一、乌镇,我江南的情结
   二伯说,我们的先祖曾生活在江南某地。因着我们这一支吴姓“退思堂”的堂号,因了“退思园”的闻名遐迩,我和四哥曾抱着残存的期冀,先后去同里寻过,寻找祖先可能憩息的那方水土——叫做“根”的脉络。
   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去寻找?或许是对这方水土的倾慕?或许是萦绕于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的驱使?或许是前世今生冥冥之中的牵引?又或许是……我,也不知道。只是一直念想,想着。
   江南,谜一样的江南,谜一样的令人心生亲近。从那天起,那根隐匿于血脉里的符号便若隐若现地开始召唤我,尽管时日渐长,那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的江南旧埃,早已荡然无存。
   江南,我只去过苏州、南通、绍兴和同里。杭州,一度失之交臂。但我固执地以为,它们都不是我心中的江南。
   江南,究竟是何模样呢?
   梦里的江南,是古朴宁静的小镇,有湿漉漉的青石板路,雨珠儿滴答滴答落在屋檐;是如水墨一般幽深的白墙乌瓦;是撑着油纸伞袅袅走过雨巷的姑娘;是肩挑担子走在小桥河畔的大爷,那五毛钱一碗腾腾热气的豆浆诱惑着你的味蕾;是秋风摇落一地桂花香的慢时光……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一眼万年,不是神话。一个人、一件物品,或者是一个地方,你从没有见过,但就是那么一眼,便无法移开,像是上辈子就认识的人,拥有过的东西,来过的地方。
   《似水年华》缓慢流淌的音乐里,是烟雨飘渺的小镇,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小镇,它涌入我的眼帘,深植我心。乌镇,与我心里的江南自然契合。江南,就该是这样古老而鲜活的水乡小镇,不为世事浮华改变,依然乌青毓秀。
   乌镇,只合与所爱的人在此,看云卷云舒,任岁月静好。乌镇,只宜与友携手走过这里的一座又一座石拱桥,共老。这是无数喜爱《似水年华》的俗世中人心底的声音,也是我的。
   “奇迹是一些相信奇迹的人,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每一个瞬间。我们的奇迹就是我走向你,你向我走来。”
   “我希望地球是平坦的,我就可以望向你,没有任何阻碍。”
   “那座塔为什么没有塔顶?”
   “如果我望不到你,我就一直盖上去,像天一样高。”
   “所以,我这次来,就是为了盖一个塔顶,让你永远不再想起我。”
   ……
   再次温习这部电视剧,片子已经模糊,但味道穿越二十多年的光阴,仍然像闪电。
   林徽因曾写道:谁的年少枝头,没有一两朵娉婷呢。
   谁能说年少短暂的爱就不是爱情呢?尽管它早已遗失在时光里,尽管它只是梦境里的一枚枯叶,但它还是有生命的,该是有根的。江南的乌镇,最适宜这样的背景。
   乌镇,不仅是英小姐和文先生的乌镇,还是一代文豪茅盾的乌镇,是木心先生《从前慢》中的乌镇,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呢?
   梦境是不真实的。生活却是可以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我也要为自己盖一个塔顶。
  
   二、乌镇向晚
   2016年的金秋时节,我和刚考上大学的女儿“溦”一路寻寻觅觅,下午三四点钟的光景才到达乌镇大桥。太阳羞涩地躲在云层里,始终不肯出来。
   乌镇大桥,横跨在乌镇南北向的市河上。乌镇大桥和国内大多数的桥梁不同,它的桥梁栏杆全木制成,木雕版画相连,栏杆扶手上也雕刻着花纹图案。木雕内容是关乎礼义孝悌廉耻的儒家教义。清晰些的,我只看得清“敦颐教子”“竹姑逐乐”,其它的字迹太过模糊。
   市河,在乌镇的老人口中也称作“车溪”或“苕溪”。我偏爱“车溪”这个称谓。念来清丽婉约,有一种人情味。
   在乌镇大桥上极目远眺,一水盈盈、两岸东西栅。东栅是旧时的乌镇,鳞片似的乌瓦重叠着粉墙屋脊和翘檐,投下大片大片暗色的影子——乌青乌青的影子。
   河边、屋后不知名的大树,冠盖茂盛葱茏,它们手拉着手,肩挨着肩,勾勒着车溪柔和的线条。翠绿色的线条,到了目之极处,被远处的桥,截为两段线条优美的弧。浓密的树影洒在两岸,一眼看去,像是给这车溪上了重彩,勾勒了边——乌青乌青的边。
   中间是明亮的水,恰似一汪清泓。水中央有一块很小很小的圆形绿洲,偶有小船绕着绿洲划过,桨起篙落,一点,荡起的涟漪搅碎了一水的寂静,转眼又水波不兴。
   “说乌镇是乌镇,因为它的底色是墨色的。”如果乌镇的底色里没有人群的拥挤和喧嚣,永远是一方在画轴里锁着的白墙乌瓦,淡泊而安静的墨色,那该多好。
   《似水年华》的拍摄场景主要是在东栅。东栅的民居,屋傍水,水上桥,桥上亭廊妙。推开一扇木格子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楼上看你。在这里,只要你静下心来,眼睛如镜自动筛除过多的人群,那么,这里的每一扇木格子窗,每一座石板桥,都是一篇《断章》。
   英小姐和文先生的邂逅,源于乌镇的惊鸿一瞥。从此,两个被困在乌镇的孤独灵魂,一个徘徊在廊桥上,一个定格在木格子窗前。
   爱情是折磨人的甜蜜梦境。《似水年华》赋予乌镇的底色里,一层披着金纱的乳白色梦幻,仿若被阳光晕染的轻雾,是白色的,也是金色的。即便是这个梦,有时它也会挣扎,发出阵阵呜咽。
   这披着金色阳光的白雾,不也是我们纠缠在现实和理想里的写照吗?这令我想起友人顾康宁的画《丛林的阳光》。阳光,是给孤独的人行走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以希望,以不致绝望的温暖。乌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丛林的阳光。
   东栅的建筑多是依水而建,重檐翘角端庄秀丽;高高的马头墙俊立高耸,乌瓦鳞次栉比,风雨廊桥曲曲折折,回旋迤逦,窄窄的街衢石板,坑坑洼洼,一片片的粉墙,风雨斑驳……这是尘世的掠影,也是岁月的痕迹。
   有人说:乌镇修旧,如旧。
   我说:旧,也自然。自然,安然。
   乌镇大桥下,是东栅景区的外围。乌镇当地的居民,大多还在这里生活。路两边的店铺,两层的木制小楼,木门和木格子窗被光阴剥蚀,裸露出木头本来的原色,敞开着,诉说着……
   打铁铺里的铁钎、铁锚、铁锹,还有好多我说不上来的工具罗列着;日杂店里竹簚编的筛、箩、筐、笤帚,还有青花布面竹骨伞和鞋……我看着一张张毫无修饰的淳朴的脸,有些恍惚。这是一群游离在现代文明之外,并以此为生的守着旧时光的人。他们是被遗忘的人,也不在意“遗忘”本身这个词,因为遗忘是他人的事,和他们无关。他们只在意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他们的眼睛,摊开的长满老茧的手,分明写着“匠气”的单纯和执着。即使他们的商铺,鲜有游客滞步,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濒临绝境的行业。这些老作坊,老手艺,他们还能坚持多少年呢?十年?二十年?这令我想起昭明书院的馆长,那一声声散落在繁华尘俗外的叹息,一次次让我动容。
   这里,更多的是特色手工作坊、成衣铺子、茶馆、酒楼……
   当传统的式微和旅游的繁荣糅合成了一种潮流,这如趋如蚁的人流,是否也将成为乌镇悲哀呢?它们矛盾着,互相抵触又依依相关。
   且让我滤去这聪明的人类,静赏这如墨的小镇吧。
   如果说,水是乌镇的血液,桥是乌镇的骨骼,那么,风雨长廊则是乌镇的一弯柳眉,最是盈盈风情处。长廊,乌瓦盖顶,原木为柱,围着河岸而建,曲折蜿蜒。长廊靠河岸处有栏杆座椅,名曰美人靠。此名颇有意思,听来就有一种慵懒风情。在此行走坐卧,不惧风雨。最好是下雨天,倚阑听雨屋檐下,看风拂柳,水波荡漾。而诠释最好的,却是林夕写下的歌词:最好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桥,是乌镇最大的特色。没有桥的乌镇,不是乌镇。我在一座石桥上向东远眺,一座又一座拱桥的倩影倒映在河水里,像十五的月,又像是张开的弓。乌镇共有七十多座桥,而东市河上就有七座桥。其中最西面的应家桥,据说吕洞宾下凡在此卖过汤圆,茅盾小时候也常在此玩耍。而最东的逢源双桥在财神湾附近。逢源双桥是一座廊桥,用花格子栅栏隔成两行。走这座桥,男左女右,左右都走一遍,曰:左右逢源,甚是喜庆。
   逢源双桥不远处就是木心先生的故居。也是我此行必去之地。
   天色向晚,霞光隐退,游人渐少。这是乌镇一天最美的时光。此时小河上飘来淡淡的雾气,映着一盏盏挑亮的灯火,别有一番迷离的意味,恍惚得让人不忍离开。
  
   三、天青色等烟雨
   乌镇的清晨,太阳依旧躲在厚厚的云层里,用鼻子就可以感觉到空气里氤氲欲滴的水汽。今天的雨,看样子也是瞬间的事了。
   东栅入口处有三条道,一条小河。小河环抱着岛上葱茏的树林,静默泰然。而小岛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张荷叶,和草木一起经历冬枯夏荣。岛上的松树,塔似的尖,一半站在阳光里,一半藏在泥土和水波里。最好看的,还是这高高低低的绿,像是被这秋,不同程度的漂过,深深浅浅的,还有一侧隐着黄。静水深流,暗沉的树影流光,很有油画的味道。有风从南方来,河水柔柔地漾着粼粼的翠微。
   白色襟衣的艄公,立于船头,手摇船桨,由远及近。不远处就有一个渡口,渡口旁边并不宽阔的街,街廊下人流如集。中央是一米宽的竹林小径,一阶一阶伸向远处。
   小径两旁分立着一尺高的竹栅栏,围着秀气的竹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经里的翠竹,就是我眼前的样子,挺拔隽逸,绿意逼人。风拂过,晔晔猗猗。
   小径尽头,通向两旁小路的汇聚处,黑压压的人,让人望而生畏。
   折返,买票坐船。8人拼一船。摇橹的汉子,一进一退间,气定神闲,似乎这天地尽在他一前一后摇动的手掌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们听着慢悠悠的桨声欸乃,开始享受那晃荡在水色中的乌镇时光。
   小舟载着我们从一头转过来,转进了另一片宽阔的水域,那里是财神湾。乌镇的河道一般都很狭窄,十字形,船只不好掉头,于是乡人在此处拓宽河道。因临近财神堂,所以此处命名为财神湾。交通便利,这里自然也成了乡人们的聚集之处。逢源双桥便在此处,因了这吉祥的寓意,这里一年四季人来人往,而我却不愿凑这个热闹。
   从财神湾转过来,便是狭窄的东市河。水汽弥漫在空气里,青色的天空似乎更低了些,连着了远处乌瓦的顶。
   雨还是吝啬得不见影迹,却又吊着我的胃口。我看见河岸南的长廊里有一两家出售青花布伞的小店,就这么从我的眼前晃过去了。比我大几岁的四嫂给我留言,叮嘱我记得拍张打伞的照片。原来乌镇,不止是我一个人的情结,是千江有“水”,千江的那个“月”。
   河岸北,是东栅的居民生活的地方。房子基石是石头垒的柱子,凌驾于河面上。基石下面,有墨绿色的潺潺波光。这些北岸的房子,人称“水阁”。水阁人家,有的三面临水有窗,窗子大都关着,拉着青花的布帘。布帘上伸展开的花,面对一河之隔密集的人群,绽开一朵朵缠绕而宁静的图案,宁静得令人不忍上前打扰。还有的人家,面河的大门口,有一层一层梯形的石码头。这些水阁人家,推开窗或者直接走到码头,用吊桶打水,顺带着和沿途船上的熟人扯上几句闲话,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茅盾先生在《大地山河》里写道:“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闽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欺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了。”
   茅盾先生幼年读书时的立志书院,便在此处,两层木楼,雕梁画栋,一楼粉色墙体,很是显眼。
   乌篷小船摇摇晃晃,不时有大树从岸上斜伸出来。艄公带着我们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拱桥,有的桥侧可见精美的花纹,祥云,卍字图案。无名的小草顽强地嵌在石头缝间,一蓬一蓬的青翠。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就是江南的乌镇了。熨帖着我无处不在的怀想——除了密集如蚁的人流。
   我贪婪地看着两岸的枕水人家,不禁闭上眼睛,细听桨声汩汩复汩汩。期待时间可以慢些,再慢些。
   船停靠在小河的南岸,岸上的风雨长廊里,全是人。去观前街,得穿过乌蓬长廊,再过石桥。小河上有七座桥,这七座桥,桥街相连,每一座桥都通往观前街,即老街。
   下了桥,就是老街了。我有些被入眼处的老街惊到了。我们几乎无处立足,只能站在路牙边等候人少些,再决定何去何从。有一刹那,我以为乌镇老街是“死”的。两旁的人家门窗紧闭,狭窄的街衢上流淌的人流,移动的速度很慢,很慢,更像是瞻仰,瞻仰存在世间的最后枕水人家。这里,没有一点从前慢的生气焕然和悠闲,更不可能是英小姐和文先生恣意奔跑的乌镇。
   湿漉漉的乌镇,闲看岁月的乌镇,留在哪段时光里了呢?
   一户人家,敞开着门。倚着木栅栏向外观望的老妇人,鹤发褶皱的脸,一双眼睛黑白分明,像是棋盘上对弈的黑白子,冷冽幽静。她和乌镇一样的沧桑。我不由得去猜想她年少时的模样?是不是结着丁香一样的惆怅?那时的乌镇又是何种模样?有人举起手中的相机,而她却摆摆手,退回乌影深处,不愿被打扰。

共 98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移步换景,处处是景。人在景中,景在情中。作者行走在江南水乡乌镇,情思如江南的水波泛涌。乌镇,有江南古镇风情和文化气息,有如油画般自然风景,还有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的艺术风貌。一篇乌镇游,分为四个部分加以叙述:一、乌镇,我江南的情结;二、乌镇向晚;三、天青色等烟雨;四、木铎有心。作者笔法娴熟,广罗中外文化遗产的历史沉思默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太多太多的人文气息,真是人在画中游,情在空中飞。人文修养和文字精神在一篇游记中超脱世俗观念,让乌镇的味道更加浓郁,让乌镇的魅力瞬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和世界文明,历史大潮接轨,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象征和文化瑰宝。散文层次分明,叙述流畅,情感饱满,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25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3-23 22:44:32
  流年社团专栏作家傅菲先生说,故物,留存着亲人的体温。故物里,有灵魂在驻守。
   感谢您与我们一起共赴一场旧时光的邀约。旧,雪藏着时光的疼。旧,雕刻着生命的感动。
   行止见识,与旧相亲。旧时光,旧巷子,旧房子,旧家具,旧爱,旧梦,老街旧邻、前尘旧事,多少风景旧曾谙。
   旧,在心中,在笔端。
   感谢支持流年,顺祝春日安好。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3-25 21:34:01
  乌镇往返数次,却始终不成文。谢谢你的旧,欢迎常来流年发文。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紫草茵茵        2018-03-26 15:53:07
  谢谢纷飞的雪老师的编者按!谢谢江山文学网!
4 楼        文友:康心        2018-03-26 22:08:25
  非常喜欢,我的嘴角也噙着笑。没钱去乌镇,也随作者看了个够,我的乌镇梦中游。人文,景观,艺术,深情那么恰切地溶在一起,真美极了。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4 楼        文友:紫草茵茵        2018-03-28 14:02:58
  谢谢康心老师的喜欢!我会向您学习,继续努力的。
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8-03-28 22:40:45
  语言隽永,有个性,却以传统为底子。
   移步换景,莲步生香。
   自然的风味,文化的韵致。
   好文。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5 楼        文友:紫草茵茵        2018-03-29 23:48:47
  谢谢芦汀宿雁老师的赏读和美评!问好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