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流光容易把人摧(小说)
流光易逝,时代变迁,时间洗去了伤痕与繁华,沉淀了美好的记忆。
——题记
卸去白天繁忙的工作,安静的夜晚,思月守在电脑前,一盏清茶与文字作伴。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记忆中那永远鲜活的背影是奶奶有些驼的背,爸爸宽宽的肩膀,慈爱的笑容和妈妈温柔慈祥的眼神。但这一切却永远定格在十岁生日的那个上午。也就是二十年前这个日子的早上。
引子
村里最后一对年轻的夫妇,赵家的小两口也要走了,去外面的世界打工了,这是月儿的父母最后一个可以选择的夜晚。
若是不跟这对年轻的夫妻一起出去打工,就又得等上一年。一年的时间不长,但对这个四口之家来说,日子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挨”。因为月儿的父亲因为家穷四十岁才结婚。母亲的半边脸伤了,经人介绍嫁给父亲。家务以前是由奶奶操持,爸爸妈妈结婚后就是由妈妈操持。因为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月儿才五岁。父亲不忍心把一老一小仍在村里出去打工,但是家里实在是穷的没办法了。
赵家的小夫妻已经在外面三年了,混的不错,答应给月儿的父母找工作,那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给建筑工地的食堂摘菜洗碗做饭。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相比家乡的极端贫穷不知要强多少倍。
夜已经深了,月儿的父母和奶奶还在商量,月儿听得明白大人们商量的事情。月儿没有像以往那样早早的睡下,而是一直在妈妈身边依偎着。熬着熬着,月儿实在是困急了,慢慢的闭上眼睛。但是月儿还是听到了奶奶的话:“你们放心的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和月儿的!”月儿的眼皮沉沉的,但是心里却在告诉自己不要睡,不要睡,睡着了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月儿用小手紧紧的攥着妈妈的手指,不情愿的进入梦乡。
阳光送走黑夜的暗,又一次唤醒这个只有几缕炊烟的小村庄。
月儿睁开眼,习惯的喊妈妈,可是没有像往常那样听到妈妈的回答,身边是妈妈给月儿缝制的布娃娃。月儿一下想起昨晚睡前的事情。下床出屋看到奶奶正忙碌着喂鸡,月儿边喊边奔到奶奶身边。月儿看到奶奶背过身去擦眼睛,月儿的泪珠也在不断的滚下来,祖孙俩相依而泣。
这里是小李庄,长白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路崎岖,至今也没通车,要想出去就得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山多且陡,耕地少,又没有什么特产,所以一直很穷。原来有二十几户人家,这几年有的搬到镇上去住,有的打工就在外地安家的,现在只有村东的郭奶奶,李爷爷李奶奶两家,村中的王爷爷,赵爷爷和赵奶奶俩家,剩下的一家就是村西月儿和奶奶一家了。数数全村只有七个老人和月儿一个孩子。
晴朗的日子,月儿从村西头跑到村东头,看着晒太阳的王爷爷、赵爷爷和赵奶奶、郭奶奶,李爷爷李奶奶都似乎昏昏欲睡了。没有人和月儿讲话,只有赵爷爷家的大黄狗朝月儿摇摇尾巴算是打招呼了。奶奶除了给鸡鹅挖菜,还有就是忙活家中的两亩地。月儿的玩伴就只有家中的几只鸡和鹅,还有就是赵爷爷家的大黄狗。
月儿把妈妈讲给她听的童话故事一遍遍的回忆和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拓展,并在泥地上用小木棍画着自己想像中的世界。妈妈教自己写的字也已经写的很熟练很漂亮了。
月儿虽然怕冷,但是月儿还是盼着冬天的到来。因为奶奶说,天冷了爸爸妈妈就会回来了。
天气一天天变冷了,外边的活计都忙完了,奶奶终于可以陪着月儿了。
每个晚上奶奶都给月儿讲故事。以前妈妈在家时都是妈妈带着月儿,月儿的记忆里都是奶奶忙碌的身影,从来不知道奶奶的故事讲的那么精彩,奶奶还教月儿写字画画,当然是在泥地上用小木棍画。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爸爸妈妈回来了又走,走了又回来。家里都是奶奶和月儿守着,虽然清贫但却很快乐。
月儿没有去几十里之外的镇上去上学,一是家里的经济状况供不起月儿住宿,二是奶奶也没有精力送月儿每天上学。月儿虽说没有上学,但是跟奶奶学到的东西一点都不比学校学到的少。也就是那时月儿知道了奶奶的故事。
奶奶的故事
战火席卷中华大地,日寇的铁蹄踏破了多少幸福家庭的团圆梦,遍地狼烟,饿殍遍地。
李文志是当地比较开明的绅士,家中祖上传下来的土地不少,到了李文志这一代,由于战乱的原因,收入也日渐减少。再加上李文志的乐善好施,家中的积蓄就更少了。但是李文志还是将独生女儿送到哈尔滨去读书了。原因不单是让女儿学习,更主要的是家乡早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就是日本人统治了。以李文志的睿智知道女儿在家不安全,等着保安队长再次来欺负还不如早点送走安心。
李媛在哈尔滨读书期间,正是抗日战争打的最艰苦的时候。各院校的反日活动不时被镇压。这天李媛正在和几个同学在街上听进步人士演讲,一队皇协军和日军混杂的军队闻报冲过来就是乱打乱抓。李媛和另一个女同学一起被抓住,由两个皇协军士兵押着回宪兵司令部,那些留下来继续抓捕那些四散逃走的听演讲的人。
李媛她们被抓的地方离日本宪兵司令部还有一段距离。押解李媛她们两个皇协军一个叫王文斌,一个叫黄宝。他们不止一次亲眼目睹年轻学生们的悲惨遭遇,男学生直接被送去当苦力,女学生被送去慰安所。两人真的不想再看到惨剧发生。
王文斌和黄宝商量说,趁这次没有日本兵一起押送,干脆放了两个女学生,索性也不干这招人唾弃的二鬼子了。两人商量好,就将李媛和另一个女学生的绳子解了,让两人赶快逃走。另一个女学生感激的谢过之后急忙走了。李媛为难了,回家是不可能的,学校也回不去了。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王文斌说话了,姑娘莫非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若是你实在没地方去,就和我一起去投奔国军吧,我在那有老乡。你也可以到部队的医院工作。李媛想着也没有什么别的去处,就和王文斌黄宝一起去投奔国军队伍了。
三个人也算患难之交了。
战乱之时根本打听不到老乡的部队在哪,王文斌一行三人一路小心翼翼的躲避着各种灾难,一路上王文斌和黄宝对李媛的情愫也在暗暗的迅速的滋长。两个人较着劲的对李媛好。李媛心里岂能不知。但是,李媛的天平更偏向王文斌一点。都是救命之恩,也不能太明显的亲疏。但是黄宝还是看出了端倪,心下十分的不痛快。
又是一天黄昏,三人躲在废弃的民宅中。今天轮到黄宝出去找吃的。黄宝正在村子里转悠着,猛然看到一队国军开进村子,黄宝没敢靠前,躲在暗处观察着。不一会的功夫,正在生火烧水的王文斌和李媛就被抓住压到军官的面前。说的什么黄宝听不清楚,但是看到王文斌和李媛都跟着那队国军走了。
王文斌和李媛随着国军的队伍转战败退,反攻,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时的王文斌已经是连长了,李媛也是随军的军医。两个人约好抗战胜利就结婚。
可是迎接抗战胜利的鞭炮响过后,飘在空气中的火药味还没有散尽,内战的乌云又遍布了华夏的天空。王文斌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进了滨城,紧张的局势一触即发。两人的婚事又被搁置了。
内战终于还是爆发了,本就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又在枪炮的轰鸣中惊心的颤抖。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国民党蒋介石就一直奉行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明里暗里一直在消减共产党的势力。抗战胜利了,国共合作的面纱也被国民党撕下来了,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那些抗战时期在明处没有掩藏身份的很多共产党人被大肆的屠杀,滨城也不例外。这一日,王文斌接到上级命令前往一处大酒店做外围警戒。
一阵激烈的枪战之后,隔了好一阵,有十几个人被军统的人押了出来。在饭店门口上车时,王文斌看到了最后一个上车的人是黄宝。
两天后,王文斌通过关系在军统的看押点见到了黄宝,由于不是大人物也没受什么刑。也不像要犯那样单独关押。两人见面简单的问候过后,王文斌问起黄宝这几年的经历。黄宝告诉王文斌,当晚看着他们两人被带走,自己就没敢出来,后来辗转投奔了共产党,一直在做地下工作。这次东北的几个城市的地下党在滨城开会,研究支援今冬东北驻军的棉服问题。但是被叛徒告密,几个城市的地下党负责人都被抓了。我是这次会议滨城的联络员。探视时间结束,王文斌告诉黄宝会想办法救他出去的。
第二天王文斌探视黄宝的时候给了黄宝一小包药粉,叮嘱他在后半夜喝下去,会假死八个小时,这期间足够把他扔到外面了。黄宝依计脱身后,王文斌接应后将黄宝送出了滨城。
战争不光打的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有人心。有道是,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年抗战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国民党的残余势力退守台湾。中国大陆宣布解放。
由于解放初期,国民党潜伏人员,还有土匪等黑势力都在蠢蠢欲动。所以各地都是军队在维持治安。
黄宝从地方转到军队后一直在做政工工作。全国解放后黄宝被派到齐县做县委书记,负责一方的政务。
由于是建国初期,战后萧条,时局不稳,百废待兴。黄宝每天从早忙到晚。一个县是这样,一个市是这样,整个国家都在恢复与建设之中。
这一天黄宝正在埋头工作,秘书进来报告,军管会抓到了一个敌特分子,军管会那边要求黄书记过去一起审案,因为这是大案,军管会必须和地方联合。黄宝到现场一看,抓住的是王文斌,两个人四目相对时,有太多的话想说,但是王文斌的眼神告诉黄宝不要贸然说出相识。黄宝岂能不知被作为敌特分子告发后,谁沾边谁倒霉的道理。所以也没有出声就忍下来了。
我们国家那个时期是特殊时期,凡是和敌特沾边的案子都是大案要案。所以定在三天后公审处决。
当天晚上,黄宝为了避免嫌疑,派自己的秘书秘密的去看望了王文斌。秘书带回来一个写有地址的纸条和一句话,让黄宝好好照顾李媛。
王文斌被处决后的第三天,黄宝借着外出的机会,找到了那张纸条上的地址。见到了李媛。几年不见李媛依然还是那样的漂亮,气质比以前更优雅。
黄宝观察李媛的神色看出李媛并不知道王文斌被当做敌特分子处死的事情。就自我介绍说:“那年我身份暴露被捕被你和王文斌救出来后,不能再做地下工作,就直接到部队去了。全国解放后我就被派到了齐县。”黄宝问李媛:“你们怎么到了齐县?”李媛回答说:“随着战争形势的转变,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也随之爆发,克扣军饷,上级军官欺压下级等。到滨城解放,大官们都跑了,剩下的投降的,逃跑的,拉队伍上山当土匪的都有。王文斌和我就脱了军装出了滨城,来到这个小地方,想隐居过个安稳日子,结果王文斌还是被抓走了。”黄宝又试探着问李媛:“你和王文斌结婚了没有”?李媛回答说:“结了”。李媛见黄宝这样问,心下忐忑,急忙说:“王文斌自从那日被军管会的人带走至今已经一周没回家了,也不知怎么样啦,会不会有什么事情?”黄宝知道王文斌的事早晚也得告诉李媛,就说:“我知道,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李媛说:“从他那日被带走起,我就做好了准备,你说吧!”黄宝将王文斌被当做敌特分子处死的事如实告诉了李媛,并将自己派秘书探望王文斌的事也一并告诉了李媛,同时拿出了王文斌写给自己的纸条。李媛看着纸条上的字迹,泪水不住的滚落,悲伤的身子都在颤抖。黄宝看着昔日自己喜欢的人这样难受,不知怎样安慰,因为毕竟现在身份不一样了,李媛已经是王文斌的妻子。待到李媛稍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黄宝告诉李媛王文斌捎话让自己好好照顾李她。
黄宝隔三差五的去看望李媛,给她带些吃的用的,李媛的情绪也平静了,接受了王文斌已死的事实。
但是以李媛现在的身份——王文斌的妻子,早晚还是会被揪出来的,下场也不会比王文斌好到哪去。黄宝对此非常焦急。
建国初的大规模人口排查工作开始了,齐县也接到了通知。黄宝知道,对李媛来说形势严峻已经刻不容缓。无奈之下,黄宝为了保护李媛,只好和李媛结婚。李媛原本是不愿意的,但是看着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为保住王文斌最后的血脉只有同意了。黄宝和李媛约好,他们只是假夫妻,黄宝一切都听从李媛的。黄宝将李媛母子接到自己的宿舍安置好,对外界宣称是自己在老家取的妻子,旧社会没有发证机构,没有人会追究这件事是否是真的。黄宝和李媛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去了民政机关领了结婚证。很快的在黄宝秘书的安排下,李媛就有了新的身份和工作。齐县医院的外科医生。
建国初正是百业待兴之际,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黄宝和李媛在工作上都干得十分出色。三年的光景黄宝因为工作出色,政绩斐然,被调到丹市做市委书记,李媛也随着调到了丹市的市医院。不久李媛就升任了丹市市医院的外科主任。两人事业顺风顺水,小家也和和睦睦,儿子黄怀斌也一天天长大。
李媛在黄宝的关心和呵护中幸福的生活着,渐渐的接受了黄宝的感情,两个人从假夫妻终于做了真夫妻。
大跃进的风潮席卷全国之际,丹市也处在漩涡之中,作为市委书记的黄宝不但要有大跃进的样子,还要不忘实际工作,所以丹市的形势很稳定。这一波风浪算是平安过去了。
大跃进的风潮将将平静,三年自然灾害又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丹市也在所难免。黄宝和全市人民一起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这期间三大改造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