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有凤来仪凤仪堂(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有凤来仪凤仪堂(散文)


作者:霜叶居士 秀才,1509.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41发表时间:2018-03-31 08:23:59


   这里有数不清的珍稀动植物,有道不完的乡村古典,有赏不尽的自然景观……
   座落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垅下村的凤仪堂,东邻鸣水泉自然风景区,南接星星竹海自然保护区,盘驻于咸安区自然风景带之内,与太乙村景观文化区毗连,离温泉市区驱车前往仅二十分钟行程。凤仪堂恍若瑶池遗落民间的金盆,四面环山土地肥沃。经过朝代的不断变迁,这个隐身于崇山峻岭中的世外桃源,因群居条件、宗族开枝散叶发展的需要,遗传至今,凤仪堂约4平方公里的地方,现居三个自然村,八个姓氏,81户共计376人,和平共处在金盆内,穿山过岭与外界相连。
   凤仪天下,凤仪兽舞。流传千年的凤仪堂,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堂一室、一山一水,或是一座金壁辉煌祖房与庙堂,而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象征。
  
   (一)凤仪堂的来历与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秀丽巍峨的幕阜山脉,群峰叠翠中有一处状若金盆的小盆地,为躲避兵刀战火的十八姓村民相继群聚于此。
   刚到此地时,由于是逃难至此相逢于患难,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于是相约结为异性兄弟,插血为盟誓共生死。盟誓毕大家各占地势,情同手足一般依山结庐而居,垒石造田砌墙为地,开山辟地开荒造田,刀耕火种地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勤耕苦作和平共处下的日子,让这远古而来荒无人迹的穷山窝,在十八姓兄弟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荒山野岭乱石堆里梯田遍布,春种秋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俗话说,山中岁月少人知。十八姓兄弟各自成家立业开枝散叶,相亲相敬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岁月,老兄弟们相继去世。到了曾孙辈,门户一多,居住的人群也就多了,昔日十八姓的兄弟情谊随着浪漫如烟的岁月,久而久之地渐渐淡化、遗忘,原本清静富饶的山庄,因为出现了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原因,后辈子孙中就不免出现为山界、田界、地产的事而争吵不休,继而发生械斗现象。
   住在东山脚下的戴家几代单传,传至这一代生了一个俊俏秀气聪慧过人的小哥儿,自出娘胎时,家里人“望子成龙”心切,给小哥儿起名为“龙哥”。住在南山脚下的谢家,同样几代单传,传至这一代独生一女,恍若瑶池仙子跌落凡尘,兰心慧质貌美如花。家人视若明珠,同样自出娘胎时,家人“望女成风”将此女起名为“凤妹”。无巧不成书的是,龙哥、凤妹降生在同一辈份,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天同一时候,即同一地方同一辈份,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像这样“六同”的一双异姓儿女,恰似天造地设千年不遇,十八姓在这一天如同大喜大庆之日一样,暂时放下了各自的恩怨,一齐为他们祝福祈祷。在大家的促成和凑合下,父母双方给孩子们订了娃娃亲。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日渐长大的龙哥常常从东山上摘些奇珍异果下来,分给十八姓的兄弟姐妹们,当然,主要是送给南山脚下的凤妹。出脱得越发俊秀的凤妹,常常在南山脚下的闺房中绣些护肩、鞋垫之类的物件同样分送给十八姓的姐妹兄弟,更忘不了的是献给心爱的龙哥。龙哥居住的东山有许多的珍稀物品及珍贵药材。凤妹居住的南山脚下有一口长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的池塘。传说龙哥下山看凤妹的时候会有百兽相送。凤妹池塘浣纱对水妆扮时会有百鸟围绕。龙哥不但会釆摘高山上的奇珍异果,悬崖峭壁上的珍贵药材,而且会唱一口悦耳好听的山歌。凤妹不但会绣虫鱼鸟兽各种花色的图饰,而且同样会唱一首首山歌与民谣。哪家困难、有疾病,就会有龙哥免费赠送的物品与药材;哪里有烦恼、有争吵就会有凤妹的歌声。他们俩的善良与歌声,会让周围的人们暂时忘记私心与仇恨。
   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总是十之八九,张口要吃,伸手要衣,若大的一个村庄十八门姓,众味难调。龙哥与凤妹从小就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平静与欢乐,可却永远无法解决人们内心的贪婪与私愤。古人云:男婚女嫁树大分娅。因为人口、门户的增加,旧事重提再一次打破了山村的平静,人们又陷入到了无休无止的土地之争中去。在一次大规模的相互械斗中,被私欲冲昏了头脑的人们,不顾龙哥凤妹的劝阻调解,十八姓乱战大打出手。龙哥凤妹劝得了东家劝不了西家,劝得了南家劝不了北家,在械斗混乱中,龙哥为了保护凤妹,被意外的木棒击中后脑,头破血流当场倒地身亡。在龙哥倒地的那一瞬间,山上的百兽纷纷涌下山来,悲愤哀鸣着衔起龙哥的尸骸奔向了东山的山顶。百兽给龙哥垒石安葬,哀鸣数日不散。凤妹因龙哥的意外伤亡,悲伤过度不久忧郁而亡,被悲痛欲绝的父母安葬在与东山相连的南山上。传说凤妹去世的那天,池水变色百鸟哀鸣。突如其来从所未有的灵异现象,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错误下无法弥补的愧疚,这才阻止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械斗伤亡。
   龙哥凤妹的意外去世,不仅是他们两家父母的悲哀,也是整个山村的不幸。恍若世外桃源再次和好如初的山庄,十八姓村民再也看不到他们为调解氏族矛盾的身影,再也听不见他们热心快肠聪慧善良的欢声笑语,人们为了记念他们,便把安葬龙哥的东山叫龙山,安葬凤妹的南山叫凤山。把凤妹平日浣纱梳洗的池塘叫“凤仪塘”。并在南山靠近东山处共同修建了一座庙宇,起名为“凤仪堂”,也叫“龙凤庙”。堂内供奉着龙哥凤妹的肖像,并竖牌铭文镌刻,享受子孙万代香火朝拜。
   说来也怪,龙山上生长尽是一些高大直爽的乔木与珍贵木材,而凤山上却清一色地生长着各色品种的楠竹,每当清晨,微风吹拂,竹涛叶浪像极了凤妹扎着凤尾辫奔走于山中唱歌快乐歌谣的身影。
  
   (二)戴公寺,戴寺泉及它们的传说
   凤仪堂的东山山顶上有一座戴公寺,寺旁不处有一眼戴寺泉。山前山后,垒石空隙间有数不清高大乔木,及数不清名贵药材。
   戴公寺状如普通的山神庙、土地庙,规模不大,园弧状的拱洞直接望去,一座神台,一尊牌位,拱洞无门,正楷仿宋体的楹联左书“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右书“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禅机内置,奥妙无穷,楹联显然不是今人所写。除了顶部“戴公寺”的几个金色大字,外加一透着古怪的楹联外,寺内寺外再也看不到任何的寺记碑刻。如此这般,寺庙的前后左右,寻不见往日族人居住的踪迹,找不出烟火尘消繁华广大的古宅气息,民间不传,山石不载,无以诠释下,着实令人叹息。
   深山独处,匪夷所思;寺庙虽小,意义远大。怪石林立下的古遗址,微小的庙堂中,却隐隐透出一种不可圣神不可侵犯的威严。戴公寺到底供奉的是何人?建寺于何年代?因何建寺?现在看来依然只是一个未解之迷。
   戴寺泉,顾名思义是戴公寺内或外的一外泉眼。由此可见,先有戴公寺而后才有戴寺泉。或者说,建了戴公寺后才发现或开发了一处山泉。而泉奇妙的本身,却不在寺庙,而是在于山泉所显现的种种怪异之事。据凤仪堂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及至今留存长久不息的现状实事,每当暴雨覆盖山庄,戴寺泉泉口内隐隐声若雷鸣,一股巨大的泉水从泉口深处涌出汇流成溪,沿低洼处顺山坡流下。雨大水大,雨小水小,直至雨停后的一个星期后泉水方才停止。干旱无雨季节,泉口无水。泉内隐约有窍,呼之有声。
   戴公寺,戴寺泉,如此不可思义的二处古遗址,结合凤仪堂凄美的故事传说,再细咏寺门楹联,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大胆地去想象,想象当年龙哥凤妹双双离世后,十八姓氏居住的凤仪堂,发生了另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话说当年龙哥为了平息十八姓的土地纷争,在村民械斗混战中为了保护凤妹的安全,被乱棒不幸击中头部死去,龙哥的祖父、祖母及母亲,忧郁成疾悲伤过度,在龙哥去世后不久,相继离世。若大的一份产业后继无人,龙哥的父亲戴公万念俱灰,散去了所有的家宅田产,一人来到了龙哥的安葬地――龙山山顶,独自结庐而居,以植树、种药材为生,广结善缘,德化乡邻。
   山高水浅,每逢干旱季节,凤仪堂下的水池也时常干涸见底,更不用说居住在龙山顶上的戴公无水可用。因为龙哥的贤德,戴公的感化,至使凤仪兽舞,感动了山神,便将龙脉地气凝结成窍连接地河,在戴公居住的草庐内化一泉眼,长年泉涌如流清澈甘甜。戴公为了让山下的十八姓家族都能够喝到甘美的泉水,便将居室迁出,掘开泉口让泉水流动成溪。从此无论天干下雨,山下的十八姓族民都能吃上清甜可口的山泉水了。只是这样一来,泉口外露让地脉泄了阳气,此泉水非要天水接引方能通窍,否则止流。这样便出现了“天干是没有泉水,暴雨后泉水不止”的奇观。
   戴公深山修行,深黯佛法,慈航普渡,终成正果。后辈子孙为了不忘戴公的恩德,便在戴公生前居住的草庐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戴公寺,把戴公奉献出来的这口泉水眼,就叫戴寺泉。并感慨戴公在龙哥死后,家破人亡悲伤欲绝的情况,毅然放弃家产,以德报怨的大善大德,便在寺门上拟就了这么一幅禅机无限的楹联,纪念戴公的一生。
  
   (三)层崖,垒石,天坑
   凤仪堂四周山高石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史书记载,喀斯特地貌形成期约为2亿万斯年前。岩石奇特,层层叠叠,怪石林立。凤仪堂的地势地貌,岩石独显一个“奇”字,与其它相同地貌岩石的不同处在于,大片大片的山岩,表面清一色的成鱼鳞斑状或块状叠起,一如岩浆熔石浇铸时有序地间隔,所造成的断层冷隔。又恰似天公巧夺人为般,将片石一层层地叠加垒起,构成了一个地貌奇特,耐人寻味的岩石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在层岩叠石的山坡上,另有一件更引人注目的景观,即是遍布数座山头的垒石梯田梯地。八座山头,纵横数十余里,梯田梯地最大落差为5米。梯地为防止水土流失顺山走势构筑,一块块的岩石片石,被人为地堆砌在山坡、洼地、田埂上,覆盖面之广,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整个鄂南地区被称之罕见。民间有传,宋末元初期间,江西有畲族人因造反起义,转战于幕阜山脉,曾经在凤仪堂安营扎寨垦荒屯粮,失败后所垒梯田为汉人占有,并耕种至今。
   据有关资料查证,畲族[shēzú]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原始居住地为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唐永泰二年(766),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实际上是古瑶族的别称或分支,他们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依山居险而居。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畲族同时也是一个好斗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至于凤仪堂的古居民是瑶族,还是畲族?垒石梯田是否是上古时期的留存?还是畲族民众的绝作?还是传说中十八姓民兄弟后人的智慧?或者都是,或者都不是,或者原本只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巧合。游客及文人骚客们,可以大胆也去猜测、探讨。不过,听说经过有关专家的挖掘与研究,已经给这类现象定名为“垒石文化”,具体事项有待进一步去研究论证,这也算是给景区旅游开发带来了不同于其它景区,不一样中最大的亮点吧!
   凤仪堂地质地貌除了叠岩、奇石、垒石文化外,还有两个最大亮点。一个是天坑、另一个是天井洞。开坑、天井洞(又叫无底洞、天心洞),其实在远古的文字记载中就已经出现过,它并非现代才出现的术语。
   凤仪堂的天坑最突出的有两处,一处是隐藏在南山山顶上,神秘莫测世人未从涉足过的处女地。天坑整体形状约呈缸体状,底部面积占地十几亩左右,四周悬崖峭壁,靠北边断崖最低处,有一条前人开劈出的羊肠小道,依崖环绕斜入坑底,坑底内植树乔木茂密叠翠。天坑靠东面断崖笔直削落,最大落差约50余米,每逢暴雨初霁,便见一线浓雾用底直上峰顶,令人迷惑感叹。另一处天坑,如其说是天坑,还不如说是断崖跌落下的漏斗,漏斗面积约为四五亩左右。同样是藏在半山上的天坑,三面临山,一面空缺。靠北最浅处约十余米,地势较为平坦。靠南边是一面高约三十余米的断壁。断壁下有断层台阶,再往下约五米见底。现已被水利部门开发利用,环山筑池,蓄水养殖,断壁处可开发利用为户外天然的攀岩基地。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藏在高山上的这方天坑,曾是一处高山天潭,碧波荡漾,四周植被倒影如墨,潭水清澈甘甜深不可测。不知是哪一个朝代,有乡民安葬先人于此山,下山时将泥沙沾污了的巾带(绑棺木用的缆绳),放到天潭潭水中洗涤,不知不觉中潭水因此而一夜干枯见底,各色鱼品不知其数,叠积成山,最大一条足足有丈余长短。天坑秘境,已无积水,乡人敬畏,累有祖训,故从未有过轻易涉足者。天坑在旅游文化上有着探险、探幽一面的积极意义,神秘的面纱有待有缘人去慢慢揭晓。
   至于天井洞(天心洞),山山相连中现已探明有两处,乡民介绍,其中一处曾有好事者结绳下垂50余米尚未见底。如此深不可测的洞穴,比起天坑或是断层自然陷落,或是远古地火喷发留下等种多有可能形成的原因,要更加神秘,更加离奇,更加令人神往探奇。

共 63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写了凤仪堂的来历和传说及与十八姓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戴公寺和戴寺泉与十八兄弟之间的传说;凤仪堂四周的层崖、垒石、天坑和凤仪堂地下溶洞、古杨树及五显庙的历史。文笔精妙,内涵丰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推荐欣赏,期待精彩继续!【编辑:剑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剑星        2018-03-31 08:32:07
  作者写出了—— 凤仪堂、戴公寺和戴寺泉及五显庙的来历和传说与十八姓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凤仪堂的层崖、天坑、地下溶洞、古杨树的自然景观。文笔精妙,内涵丰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推荐欣赏,期待精彩继续!
喜欢读书思考的我,愿把所思所想和文友分享。
2 楼        文友:玉之残泪        2018-03-31 08:32:37
  居士妙笔自生花,有凤来仪发新芽……
   问好居士,拜读佳作,欣赏美文,沉醉古老传说……
3 楼        文友:小白狐        2018-03-31 08:41:03
  跟随老师佳作,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还有精彩的传说故事,十八姓兄弟姐妹们的世代恩恩怨怨的故事,精彩,写的到位,身临其境。祝老师周末愉快!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8-04-04 11:40:56
  一篇很有阅读价值的深度好文,在老师流畅的笔下凤仪亭的历史渊源,文风地貌,风土人情,戴公寺与戴泉寺十八兄弟的神话故事。更给古老乡镇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况貌。铺垫有序,章节脉络清晰,有实有据叙述诚恳,內容充盈,感情饱满。一座古老的文化古镇清晰明朗的展现在读着面前。欣赏佳作问好居士。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