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葬礼(散文)

精品 【流年】葬礼(散文)


作者:干亚群 童生,93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30发表时间:2018-06-29 15:48:42

【流年】葬礼(散文)
   一
   九个年轻人站在临时搭起来的帐篷下,吹箫、敲锣、击鼓,还有拉二胡、弹琵琶。铿铿锵锵的乐声从舅舅家的院子里起身,然后跑向村庄的各个角落,去履行乐声的职责——提醒村人。
   外婆喜欢听戏,但更喜欢听头场。她说,敲头场的声音结实,乐师们的力道全在这十分钟里。
   此刻,很像敲头场。
   外婆眼里的乐器现在是法器。他们是舅舅请来的一班忏师。
   有一个年轻人,模样不过二十出头,矮墩墩的,戴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他是敲鼓的,端坐在八仙桌边,双手熟练地擂着鼓,目光不时从镜片后面睃过来,也不知他在寻找什么。他的鼓声很密集,似乎密不透风。他不停息,锣、箫、二胡等继续悠扬。他慢下来,其他几个人也慢下来,像二胡直接戛然而止。他的鼓声弱许,箫等朝低处滑行。
   我听不懂他们演奏的是什么曲牌名,也不好意思冒昧地问他们。这样的场景,虽然有热闹的成分,但不可以有热闹的形式,大家都自觉地遵守场景的规矩。忏师们的角色,自自然然地承担起了形式与内容间的衔接。或者说他们是为悲伤制造热闹的人。
   外婆习惯于说忏师班,口气如同戏文班,有着不容置疑的真诚。村里有人亡故了,外婆会去坐一坐,跟别人一起念叨着他或她生前的种种好事,然后听一听忏师班的演奏、诵经,回来后点评一下。有时说他们“搪口”(口齿)勿清,有时批评他们磨洋工,法器没有力道。外婆永远以外公和大姨父他们作为参考标准,提起他俩的拜忏、诵经、敲法器,外婆就一脸的红光,似乎有某种自豪感涂满了她的双颊,这常常让我想到一个词——残留的少女之光。
   院子里站满了亲戚,有我面熟的,也有我不认识的。母亲领着我叫他们舅公,或阿婆、婶婶。他们嗯嗯啊啊,偶尔补充一下微笑,可能发觉这样的场合微笑不适合,他们立马沉下脸来,神情肃穆。他们今晚跟我一样都是来陪外婆的。外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正如外婆所言,年轻的忏师很卖力,敲出的乐声饱满,又带着快乐的味道,这使得前来陪外婆的亲戚们似乎得到了一种放松,他们有的开始坐下来喝茶、抽烟,有的凑在一块儿闲聊。舅舅忙着给每一个到来的人分烟、点烟,脸上从从容容。
   母亲她们不时地往八仙桌上添食品,堆不下了,撤掉一点,再继续摆放糕点。母亲一边摆放,一边跟外婆说着话,这是谁带来的,你喜欢吃,这是某某送来的,你爱吃的。母亲特意把我带来的蛋糕放到了最里面,似乎外婆一伸手就能拿到。母亲说,嬷姆,这是阿群带来的,你平时最惦记的。母亲突然哽咽,眼泪夺眶而出。母亲在呜呜咽咽的哭声里,话说得有些零零碎碎,并不清楚,可我明白母亲的意思。一想到母亲带着哭腔的悔意,我的眼泪蒙了上来。
   一对白色的蜡烛,诚恳地燃烧着,烛芯处摊着一汪油,盛不下时往外涌,在烛身处结成一条条白色的蜡梗。小姨默默坐外婆身边,有时不知想起了什么,捂着手绢轻轻抽泣。这时蜡烛火忽然刺啦刺啦跳起来,烛光的影子顺着白色的帷帐往上蹿。小姨起身,用剪刀把烛芯剪短一些,又把蜡烛拔出来,朝下倾倒,烛油滴在地上,像人的眼泪啪嗒啪嗒摔了下来。
   八仙桌的旁边放着一只旧铁锅,里面燃烧着纸钱,几乎没有停息过。隔壁的房间还有一簸箕一簸箕的元宝,正等待着跳入锅里。外婆的儿女们慷慨地给外婆准备着另一个世界的货币。
   与外婆一起相处的小姐妹,个个比她走得早,她平时一直在做伴的,只有两个比她年纪小二十多岁的婶婶,一个叫阿花婶婶,一个叫阿珍婶婶。她们听到了乐声后相约来看外婆。一进门,阿花婶婶一屁股坐到竹椅上,身子朝前一倾,哭声从嗓子里奔了出来,“我个(的)老阿姐啊,侬妹就开(走)在啊,黄泉路上一个人啊……”阿花婶婶哭第一句时,身子朝前倾,哭第二句时,身子往后仰,两只手在膝盖上拍几下,哭完第三句时,喉咙处紧缩几下,发出几个“后后”的声音,像是对前面几句进行补充。
   阿花婶婶哭的时候,母亲她们也陪着哭几声,但哭得有些自顾自,怎么也无法跟阿花婶婶接上拍。阿花婶婶哭了二十几分钟,这二十几分钟把外婆一生所受的苦全总结了一下。最后说到外婆在床上躺了三年,有时整天只有一个人守着家时,大妈妈、母亲、小姨她们全失声痛哭起来。
  
   二
   厨房里忙碌着厨师的身影,一会儿支使人买这买那,一会儿喊舅舅过去,商量着菜的份数。舅舅有时做不了主,还得让舅妈过去定夺。舅妈身材矮小,但灵活,随时可以闪现在需要她的场合。她看到我来,马上跑到外婆身边,一边喊,“姆嬷,阿群来哉”,一边从喉咙里挤出哭声。一旁的母亲、小姨和大妈妈像接了旨一样放声大哭。听到舅舅喊声,舅妈立刻收住哭声,起身奔向厨房,那边正等着决定晚上吃素斋,还是荤宴。
   暮色终于四散,温度降了下来。十几只大功率的电风扇开始有些效果,从脸上淌下来的到底是汗水还是泪水让外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外婆能看到的话。
   院子里先摆了一桌,给忏师的。菜是舅舅定的,准确地说是舅妈定的,有红烧蹄膀、红烧甲鱼,乍一看,全是荤菜。其实不然,那都是面粉做的,这似乎是农村做斋饭时的一个流行形式,既照顾了面子,又给全了里子。
   此做法始于何时,我并不清楚,应该有好些年头。好像专门有商店出售这些菜,用一只只真空包装包着,只要你能想得出的荤菜,店主基本都能提供,并慢慢成为一种农村办斋饭的习俗。
   我看着桌上那一碗碗烧得油光贼亮的菜,却总感觉有些怪怪的,好像不伦不类。不知道吃它们的他们会是什么感觉。他们毫不迟疑地夹菜,以及吧唧吧唧的声音,或许味道不错吧。
   在用餐前,忏师们与母亲、舅妈她们起了一个小冲突。当然,这个小冲突是在暗搓搓中发生的,除了至亲,旁人并没有发觉。
   忏师班既然称班,必然有一个牵头负责的人,此人是我表兄,大姨父的侄子,过继给大姨父和大妈妈当儿子。大姨父原也是忏师,专门给死人做道场,有份不错的家业,但膝下无子。侄子过继后跟着大姨父学这门手艺(如果这也是手艺)。大姨父在世时不允许喝酒,但他过世后,表兄另外组建了一个忏师班,他们喝起了酒,每餐必喝。
   这天,他们提出来也要喝酒,被母亲断然拒绝。大妈妈一声不吭,默默坐在外婆跟前,像从前那样。她待外婆从来只有“嗯”的一声。外婆啥意思,她就啥意思。现在外婆躺着,她坐着,她没有了主意。
   母亲跟忏师们据理力争,认为佛教的五戒首戒是酒。我有些诧异。母亲识字不多,居然也懂佛教的五戒。看来,生活真的会提升一个人。几个忏师面有窘色,坐在桌前不动筷子。母亲虎着脸,站在他们身边,那阵势有些尴尬。后来,表兄出来打圆场,说是夜宵时喝酒。母亲闻此言,走进里屋,还是虎着脸,这让她的脸越发显得苍老与疲倦。母亲已经有四个晚上没睡过安稳觉。
   小姨妈的眼睛红肿得像核桃。我进来后,她一直呆呆地坐着,目光笼罩着外婆,泪水来了揩一揩。她对外面忏师喝不喝酒一点都不关心,也没有跑到外面去应付任何事情。
   半小时过后,忏师们穿上了红色的道袍,击鼓敲锣,炮仗声声。他们开始给外婆做道场。
   我曾经问过外婆,道场是啥意思?外婆说,那是给亡故人做戏。我又问,为什么要做戏?外婆似乎想了想,说,可能怕他到阴间去太冷清。
   外婆的晚年,尤其是最后几年,她的床边很寂寞,只有傍晚母亲或小姨妈心急火燎似的赶过来,帮外婆换尿布、倒便盆、擦洗身子。外婆整天一个人躺在床上,她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舅舅伺候她的一日三餐,只有到了吃饭的时候才会从庄稼地里或集市上回来,给她做饭、端饭。
   外婆养育了七个儿女,但没有一个人真正陪伴过她。只有大妈妈来,外婆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人陪。大妈妈一住就是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或许是外婆最开心的日子。外婆喊大妈妈“东南人”,大妈妈叫外婆“嬷姆”。俩人像姐妹。她们相差才十七岁。外婆生舅舅的时候,大妈妈也正在做产。因大妈妈的儿子得了破伤风,只活了一个星期。大妈妈把别人送她的补品都给了外婆。
   今晚,九个忏师为外婆做戏。外婆不会再感到冷清了。我的泪水漫了上来。
   忏师在念祭文。我除了王门符氏,一个字都听不清。我估计坐在外婆身边的人也听不明白,只有忏师自己知道念的是什么。恕我不敬,忏师如果念错别字,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年轻的忏师一手执板笏,一手捧纸,抑扬顿挫,中气很足。因他戴着道帽,很像戏中的文臣。外婆历来喜欢清官、文臣的形象,尤其主持公道,伸冤平曲,她是最开心的,一边抹眼泪,一边咧嘴而笑。
   父亲是外婆的第四个女婿,因大姨父、三姨父的过世,他承担了拜忏的角色。天气热得出奇,他遵照母亲的意思换上了长衬衫、长裤子,很快背后一片汗碱。忏师念一句,拜一下,父亲端着桶盘跟着拜,一丝不苟,脸上看不出悲戚的表情,倒像是虔诚。
  
   三
   表哥换了一身装束,戴上帽子,披上袈裟,坐到了用两把高椅叠起来的座位上,开始放焰口。另外几位年轻忏师配合着他一起诵经。木鱼声、罄声、鼓声、海螺声,次第响起,汇成一股呜咽之声,引领着我们的伤感,也助推着我们的忧伤。他们开始认真地超度外婆。假如,外婆此刻走在黄泉路上,想必无常、恶鬼们都为外婆开路。
   五天前的傍晚,母亲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了舅舅家里。外婆蜷缩在床上,头搁在膝盖上不停地呻吟。旁边站着小姨,她帮外婆揉着背脊。大妈妈正准备着一些白布。母亲与舅妈刚从“肚里仙”(巫婆)那里回来,舅舅虎着脸忙自己第二天一早要去卖的蔬菜。表妹还在店里做生意。外婆的生死经过三年时间已经变得很轻。
   我进去叫了几声外婆。外婆慢慢抬起头,用浑浊不堪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是阿群吗?我赶紧应了一声。外婆又慢慢把头搁到膝盖上,嘴里继续呻吟,但非常节制。我忍不住失声哭起来。舅妈过来说,你外婆这么老了,总有一死的。我似乎毫不迟疑地回了她一句,舅妈,你也是做外婆的人,话不要说得这么绝。我说完,屋里屋外一片死寂。半晌,舅妈端着一只放佛珠的木盒子在屋檐下嘀嘀咕咕,或者是自言自语,那语气应该是对我的责备与不满。
   我自作主张让小姨给我带路,去叫赤脚医生。舅舅在水井边吼了一声,打什么针,已经这么大的年纪了。舅舅的话似乎不通文理,但他的意思我很清楚。小姨站在门口不知所措,茫然地看着我。我不管,直接去开车。母亲出来也阻止我,说是你舅舅不让叫医生,你就别去了。这下轮到我吼了,你们不去叫医生,却跑到肚里仙那里去算外婆什么时候死?有你们这样的儿女?一直不吭声的大妈妈过来劝我,不要吵了,不就是请个赤脚医生。
   我开车带着小姨去找赤脚医生的路上,小姨开始絮絮叨叨。外婆这是严重中暑,那只空调是给我们做做样子,根本没有给她开。昨天我去给你外婆擦身子的时候,人还好好的,思路也很清晰……你舅妈这话是什么意思,你舅舅的态度也看到了,他们都巴不得让她早点走。这三年,你舅舅他们又照顾了多少?还不是我们三个女儿在照料……
   外婆九十四岁那年又摔了一跤。表妹表妹夫他们把外婆送到医院拍了X光,说是右股骨摔断了。医生没有做任何处理,表妹她们也没有坚持什么,外婆仍送了回来。这次摔跤,让外婆很懊恼,更让舅舅全家感到懊恼,个个怪外婆多事。外婆看天色不太好,叫舅妈收晒在外面的被子。舅妈在睡午觉,没有听到外婆的喊声,外婆一急,就自己推着三轮车去收被子,在上台阶的时候踩了一个空。大家很迅速地做出了照顾外婆的决定。舅舅负责外婆的一日三餐,包括晚上陪护。母亲她们轮流替外婆擦洗身子。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性子照顾外婆。时间一长,外婆的缺点越来越多,趁人不注意,自己偷偷下床,结果一屁股坐在地上,小便总是弄湿被子,给她穿纸尿裤却嫌不舒服,大便一日两次,零食又特别喜欢……外婆被儿女们批评得一无是处。我给外婆买去的蛋糕,被母亲分批拿去,总担心外婆多吃多拉。大妈妈洁癖再次爆发,一靠近外婆,觉得外婆身上的浊味让她恶心。母亲一边擦外婆的身子,一边数落,像数落小时候的我。只有小姨,她照顾外婆时不声不响,既不抱怨,也不嫌弃,给外婆倒好便桶,擦好身子,待料理好才回家。
   外婆有时悄悄跟我说,你妈妈性子急,你小姨耐心。后来小姨不去照顾外婆了,原因是她跟舅舅闹翻了。小姨说是舅舅欺侮外婆,骂外婆。舅舅说是小姨到家里来总是板着脸孔,像是谁欠她几百万。俩人吵架还打架,小姨一气之下退出了照顾外婆的行列。这下担子全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大妈妈那时身子也吃不消了,毕竟快八十的人了。母亲的情绪可想而知。我能做的是每次回家,替母亲照料外婆,给她剪指甲、脚趾甲,给她擦屁股、倒便盆。外婆刚开始似乎觉得难为情,尤其我给她擦会阴的时候,外婆突然变得扭捏起来,一只手不由自主朝下面遮去。我把嘴巴凑到外婆耳边,说,外婆,没事,我们都是女的。外婆这才慢慢放松下来。

共 89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书写的,是外婆的《葬礼》。葬礼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流程。在流程中忙碌的每一个人,会和外婆有着不同的关系。外婆生前喜欢看,听。她甚至为自己准备了寿衣和鞋子。她想要在离开的时候,有一份想要的从容和热闹。作者在书写葬礼举办过程时,将外婆的一生,在作者的回忆中,在亲友的叙述中、抱怨中片段式呈现。质朴的文字,用一份冷静沉淀了作者的情感。情感中的疼痛就如那忏师演奏的哀乐,念的祭文,就如外婆生前吃过的苦,受过的难,就如成为葬礼主角被前所未有的重视。作者在收尾处写到婴儿的啼哭,这是结束,亦是一种开始:对于外婆的想念。此篇文章,作者书写外婆的葬礼,有一种让人不由肃然起敬的仪式感。组成葬礼仪式的细节,让人读懂人生的酸甜苦辣。文字的余味,是祈愿珍惜!【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0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8-06-29 15:51:49
  前几天,我同学的父亲去世,我在那边帮忙好几天。今日看到您的文章,想到过往的经历,我发现,其实,在一个人离开后的这场葬礼上,人性最直白地呈现。
   通过您的文章,仿佛看到外婆那不容易的一生,亦看到您对外婆的恋恋不舍。
   在此,唯有祈愿外婆一路走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