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禅茶一味(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禅茶一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10.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7发表时间:2018-07-10 06:22:05
摘要:一杯茶,禅道其中;一颗心,看似在胸腔里跳跃,能否被你安抚,平静而有节律地跳,那是一种修行,我不知心脏病的根源是否与自己把控心脏跳跃有关,但我知道,茶中有禅意,无需苦苦相求,而突然可以蹦跳出来,醒心莫如茶,而非酒。茶禅一味,世人皆谈,我以朴素心侃侃,自品一份难得的境界。

【柳岸】禅茶一味(散文)
   春来旷野寸草亮,农人见之惊呼“春来了,我要耕!”但在诗人眼中却是难得的诗意,杜甫就曾经轻捋着胡须吟道:“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境界的提升非农人可拟!
   闲聚圆桌一壶酒,朋友唱和友情难却,道“喝喝喝,下肚下肚!”但在品酒者的眼中则是无味无韵的鲁莽,在诗人眼里,虽不至于不屑,但却绝不点赞,你看苏东坡虽有酒量却不豪饮,而是“把酒问青天”,举首持杯敬天,放飞一段“千里共婵娟”的最美柔情。
   圈坐茶几一盏茶,相识几人借茶聊天,解了饥渴,温了友情,末了,一说“甚好甚好”便盈笑踱步而去,消遣了时光。而那些敬茶如念佛,深怀悟道的深沉,不是看不惯俗人一盏茶,而是高于吃茶解渴人,借茶顿悟,生出多少人世的妙音警语,催人深思,于是积淀下来便有了所谓的“茶禅一味”的唇呡心悟之境。
   这四个字抚摸千万遍,悬于茶室,敬之再三,可有几人可以深悟其妙,参透真意的呢?
   关于“茶禅一味”,三年前我就想讨论这个题目了,但一直没有参透,所以不敢。现在也不敢,因参透是相对的,有点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着四个字了,所以还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张树全先生电话约我一件事。他的三个朋友在市区一处地方盘下了个饮茶的所在,说,要四个字,与茶有关就可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禅茶一味”,但马上做了否定,我没有参透的东西,甩给了别人,那算怎么会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饮茶文化的词儿捣鼓出来任其筛选,最终给他写了二十个四字的饮茶字幅,就是没有“禅茶一味”,我只能让他去选。况且,树全先生还交代了,说他们几个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发时间,谈点身外的东西,不是一帮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这个意思是不要深奥了,要素白一点。
   后来他电话询问,看好了“茶湿茗馨”,但对“湿”字不敢取用,建议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适,我说可以啊。我不是钻字眼,只是想表达我对饮茶之道的一点见解,既然善品,就应该知道品茶有“干醒”与“湿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张先生以为我咬文嚼字,说,“茶”是明前叶,“茗”则是明后叶。我不敢说知道,只是记得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大概就是他的分类吧。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这“香”与“馨”的差别我就实在不能道清了。
   这四个字是暗含讲究茶道的意思,起码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与规则,让人静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这在今天还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标志之一。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和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令叶片自然呼吸,重新焕发茶叶本质。茶有“干醒”与“湿醒”之别。这里就说“湿醒”吧。因“湿醒”最普遍,也叫“润茶”,是在干醒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干醒”,以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过叶片和热水的接触,来提高茶叶自身的湿度,以帮助叶片舒展,使得茶叶充分苏醒。另外湿醒还能带走茶叶在各个环节附着到的浮尘,使其可以更好地没有杂质干扰地释放出茶味。简单一句话,冲泡前的唤醒是干醒,冲泡时候的唤醒是湿醒。
   那么如何湿醒呢?首先用热水充分的温热好茶具,投再入茶叶注入热水,等数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况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两次。在整个冲泡过程里,湿醒可是决定着茶叶内在品质的表现,对冲泡有直接影响的。湿醒时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温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温。另外时间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时间不能过长,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释放过多,这会影响正式品饮时候茶汤的口感和香味。
   无论怎么说,这是吃茶的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俗成,没有多少难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茶道的深奥,我们暂且不论了。
   我还记得,我刚刚对“禅茶一味”四个字有了一点兴趣的时候,就被一老者问住。那是前年,我去济南见一老者,因是老乡,谈话相当投机,他是书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来可能是他写了“禅茶一味”四个字吧,他让我谈谈理解,我说,这禅意在茶中,禅味就是茶味。我给他一段绕来绕去的大意。他不满意,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禅了。他的用语马上让我尴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没有因这四个字的无解,他就为难我,还是送我很多他的书法作品。他叫滕运成,在篆书书法上也算是书坛独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让人见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人家也不计较我的妄语罢了。在场合上,还是智者的话最好,我本应该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治学与吃茶应该属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训结束的答辩,我的导师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让我吃了苦头,他一上来就要我对那篇论文长长的命题的每一个词,也就是概念,做透彻一点的解释。好在我有过研究,临时应答,也算过了关口。所以,面对这个“禅茶一味”我不敢囫囵过去,只能详解。
  
   二
   先得说说外延。任何一物,非要与另一物联系才有了深蕴,就拿吃茶而言,单单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韵味,我们中国,茶是和禅搭上了;而在西方,过去并不看好茶,喜欢咖啡,这咖啡是与绅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邀请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绅士的身份了。西化东渐,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换做吃茶,那有点古董的味道,并不为青年人钟爱。可能也是青年人对“禅”并无好感,也没有体验,也可能是“禅”这个词太虚妄了,吃个茶就吃出了“禅”,实在是一种烦恼。简单地说,“禅”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在一起所谈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说“禅”。首先,这个字与虚妄与佛宗原本是没有关系的。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并不毛躁,颇有哲学家的风范,并非完全是饮毛茹血的原始与愚昧可怕。如果再参悟深透,那就白了,禅,就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后来应该是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现了流派,无论是佛还是释,都是致静的途径而已。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这样的精神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念,直到印度词汇“jana”的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生活与思维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与之遥远,这可能与我们的贫困生活有关,只有那些超越现实而遁入佛释之门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消磨时光的办法,从此就是他们的专利了,诸如禅理、禅门、禅趣、禅悟以至于禅学,所以,有人以为你在茶馆里悬这样四个字,那必然是信了点什么的人才这样的,其实完全是误解了。
   当然,简单的音译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义,后人,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掘挖其中的微言大义的佛释之徒就有了阐释放大与扩展的责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释,应该大都是因烦恼而入,就像现今所见,何人因苦难因烦恼而遁入空灵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释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释之后,他们发现,人生中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禅师法师也是这样训诫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参透人生,看透烦恼之源,这是一生的课程表,而且这个课程表一直就没有改变,课程只有一门,那就是参透禅理。当人的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谓的“禅”,简单到几个字表达就是要有“宁静之心”,做到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就是达“禅”境了,所以后来就给“禅”做了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这样说来,“禅”就是“苦行”了,一切归于静,但人之本性就是动,动静要选择一端,实在是两难选择。但人类的文明都是从控制压抑开始的。就像北欧的海盗,就说挪威的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里展示的海盗船吧,他们作为尊重历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尽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这一页。他们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边捕鱼,打猎,采摘野果,但随之气候与人口的问题的来临,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海盗之昌让人寒栗。他们经过了野蛮掠夺的漫长,最终到干预与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华的各个国度与时期,都不是对外疯狂扩张,夺取非法的资本,始终以“静”克“动”,维护那种相对平和的静态。这种差别,与中华的“致静”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个特大的茶壶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着茶水,源源不断,这种“致静”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也许这就是最具形象性与说服力的“禅茶一味”。这种“禅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小家子气了,代表了一种可以超然现实而自我致静的境界,这种文化往往漠视异域的文明,一直眷顾着自我。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我以为“禅”的本义与今义有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单纯与复杂的演变。古代的尧帝首推禅事,应该是禅的鼻祖。为什么这样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也就赋予了“禅”的本初意义,“禅”是禅让,让位,传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让”,这种禅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善行,我以为,善行起源于“让”。
   从文字学考,“禅”是形声。从示,从单,单亦声。“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荐王位继承者,到后来,禅让的意义更加接近现代的制度文明。禅让是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由“禅”到“让”,是禅意的强化与发展;对比西方的选举制,中国的禅让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谓的“禅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种谦让的精神含义,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给你自己的茶杯斟满茶,而是先给坐饮者,可以说,这是对“禅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为把握,这是直接延续了以“让”为核心的“禅”道。
   有时候,我们感觉灌输一种道德准则往往很艰难,而践行之中让人参悟并接受,发挥默化的效应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就是“禅茶”给与我们的启迪?
   在我看来,所谓“禅茶一味”即“禅茶一道”。以禅心吃茶,吃茶之中参悟禅心,道理互补,是为“禅茶一味”也。“味”中有“道”,是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壶里壶外,反之亦是。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禅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过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悟”是吃茶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佛释道儒,还是红尘世俗,都可以与吃茶相伴,大道从简,大音希声,是“茶道”的本质。
   有些东西的解说如果通过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从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无论是那个环节,你可能想到这是朋友亲戚那日送茶与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亲自下地自采而制,尽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却是一番劳作的甜香让你回味无穷;或许是你去茶店从琳琅满目之中精选了你的最爱,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时你已经有了禅心禅意,即使你不说“有朋友真好”,也会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诗意;即使你对自己的手艺并不十分满意,但你可能会想到你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苦幸运多了,你是“为己辛苦为己甜”了;也许你可以从中悟出,选择是要有眼光的,打眼与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间,而在于知晓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悦,你不在觉得孤单;茶好茶坏,任由评说,你多了一份评论的权利;呡一口回甘,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壶,你绝不会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这些感悟或许是太俗,但道理从俗中来,就是佛释之道未必不是从俗中走出。举个例子吧。有一个“茶满”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脑袋里早就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你看,这是一个在“吃茶”方面还是一个很外围的故事,却翻出了禅意,悟出了大道。其实,这样的“禅”,你也可以天天去做,这不是和尚禅师的专利与权力,可能我们都只顾着喝茶解渴了,没有心思去品禅茶之味了。

共 82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饮茶开始侃侃而谈,从采茶开始,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是一种致静的方式,由品茶联想到禅,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之后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修行的方式有佛释流派,都是致静的途径,再谈到尧帝禅让,讲明“禅”就是“让”,以“让”为核心的“禅”道,“道”需要“悟”,人的心情如饮茶,打开盖子透口气,总比个人总是沉闷的好,只要你稍微敞开你的心扉,融入这周边的世界,心中的苦涩就没有了。作品围绕“禅茶一味”展开,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起,从茶到禅,从禅到让,从让到道,从古至今从华夏民族到引经据典,多方佐证,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化深奥为通俗,化繁为简,让人从中领悟找到人生的另一个境界,难得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中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中岩        2018-07-10 06:25:26
  向怀才抱器老师问好,作品很深奥,我只有抛砖引玉了,大作点缀柳岸,祝生活愉快、创作丰收。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0 06:35:49
  谢谢中岩老师倾情点评,给与怀才抱器更多的美言。如此神速编辑成文,深谢中岩老师深爱。问候中岩老师晨安!
2 楼        文友:张静雅        2018-07-10 06:58:33
  心境和品茶一样,只要静下来就是另外一番境地了。老师在文章的抛砖引玉也是值得耐人寻味的。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0 07:04:47
  谢谢静雅君到访,晨起就为怀才抱器小文点评,深表陈谢。小文只是几年温茶的一个思考,“茶禅一味”本意深邃,怀才抱器只是学着去参悟,诸多不妥,文友见谅,也欢迎提出意见,日臻完善。谢谢静雅君点评。
3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18-07-10 08:15:52
  读怀才老师的文章,如果不读三遍是不敢动笔点评的,《禅茶一味》中已经放出禅意茶香的神光,习之不懂茶道与参禅,只能小心翼翼的顺着老师的文路,去揣摩真义,去领会感悟禅茶一味的真谛。老师的谦虚是有名的,朋友让在新开的茶社题字,硬是没有把名副其实的“禅茶一味”放进去,按老师的谦辞,就是悟道不够。了解的人都知道老师是品茶论道的高手,“早晨采茶,晚上采茗”,这是何等的地道,泡茶醒茶,“干醒”,“湿醒”,采茶,拈茶入壶,煮水佛茶,看色,鼻嗅,口感,余韵,各道工序精通。老师讲,吃茶如治学,要得是严谨,吃茶要静,行话是“致静”,静才能通神,提神才能感悟,感悟才能醒悟。老师说的禅,就是一种沉静,就是平心静气,就是不受干扰的致静。参禅的道理与吃茶,这是殊途同归。同是静,同是悟,同是心静,同是开悟,同是豁然同是达到了,去烦恼,静观天地,天人合一,悠然自在的心静。我忽然明白了怀才老师的意味深长,禅就是吃茶,吃茶就是蝉。那些在深山老林,寺庙禅院青灯打坐的方丈达人,与怀才老师在一桌见方,临窗听雨慢品茶。有什么两样呢。怀才老师的"禅茶一味“原来如此啊”,老师真是品茶有道,这道就是茶道,茶道就是禅道,相互融入,相互渗透,这是智慧的灵动,这是真正的参禅。人生就是要禅茶一味,才有人生的味道。习之乐哉拜读。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0 08:46:25
  首先深谢习之君可耐住性子读三遍怀才抱器这篇长文。读了习之君的点评,深知唯有习之君才可以如此谬赞。这篇《茶禅一味》是早就在七八年前便写就的,一直到今年二月再修改始成。源于当年一位老者考我茶禅一味如何作解,我无言以对,便对茶道有了关注。且退居几年又是吃茶为务,融入了自己和茶友的一些茶之事,便做了如是的茶道之解,或许与人的茶道不同,但来自我的感悟,权做一家之言。习之君以高度凝练的概括,将本文的精神说透,很不容易了,在此深谢,不是说水平怎么样,而是拿着与人恳谈的耐心,令我崇敬。茶道人生,不能玷污,融进怀才的一些平生感悟,或许对读了本文的文友的人生有些启迪就足够了。谢谢习之倾情点评,鞠躬,顺询夏琪,京华无寂!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8-07-10 10:51:12
  若尘能闻辨数种茶,却对茶道一知半解,今品《禅茶一味》,方自知差距。人生如茶,慢品深悟才是从容人生。欣赏了,向老师问好!
浩渺若尘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0 11:34:58
  谢谢若尘君亲临读怀才抱器小文,赐予精彩点评。若尘够虚怀的了,怀才抱器也是从品中有悟而已,不一定合乎大多数人的见解,算是一家孔见罢了。若尘言自知差距,实在折煞了作者,从容倒是吃茶的一个不可漠视的主题,首先因从容才有吃茶。谢谢若尘君赐玉递琲。怀才抱器回复。
5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18-07-10 12:59:09
  读抱才老师的这篇雄文,首先必须要有参禅和悟茶的心理准备,文中的茶道我认为即是做人之道,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沸水与茶叶刚接触时,那份狂热传递给茶叶,使之感动,使之跳跃,然后才会沉静而不消沉。就像一个人一样,先经历冲动、狂热的少年和青年时期,然后再进入平和从容的中老年。不经过一番历练,你就不能得到人生的真味。梅骨浅论,贻笑大方。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0 14:03:56
  谢谢梅骨君到访点评。茶道也是人之道,无人如吃茶,正如梅骨君所言,几片叶子,沸水冲浮,也如人生状态,所有的年龄段在吃茶里都可以找到,做人依靠本性,是粗糙之器,若经过锻磨,品格自成。茶道万千,顿悟在人。这篇小文只是给文友提供一个切口,入其内放得人生妙悟,未必高雅,对己有感即可。谢谢梅骨君拨冗陈词精彩点评。
6 楼        文友:长安之后        2018-07-10 22:24:18
  向老师问好,也不怕老师笑话,我除了爱喝茶还爱喝可乐。不过茶这个字,中国人再熟悉不过,而其中的道尽在此文中,品茶是一份雅趣,茶道亦是一份文化,一份艺术。文中的禅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前些年我学过中国茶道,其大致内容亦与周易道家有莫大关联,不过正如老师所言,不过是一种致静的方式罢了。品茶,品文,品人生!
不见长安·之后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1 05:41:34
  谢谢长安老师到访点评。不才深知,在这里写这样的文字,高手芸芸,肯定会让人见笑的,只是怀才抱器一点温茶的小体会,其中难免有拾人牙慧的地方,确是老才心悟。长安老师才是专修茶道,足够厉害,若能够看见长安老师茶道之文一定细品研磨。感谢长安老师赐玉。
7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8-07-10 22:40:53
  作者真了不起,还善茶道。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1 05:42:41
  谢谢寒梅老师到访点评。怀才抱器只是玩茶,一知半解而已。感谢寒梅老师关注。顺问夏琪!
8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18-07-11 12:44:22
  禅茶一叶、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好美!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1 14:55:14
  谢谢蓝色君到访,给小文点赞,文友握手,携手漫步柳岸。谢谢谬赞。
9 楼        文友:蓝草乡村        2018-07-11 23:35:59
  一篇长篇,昨日不得空粗略的读,今天晚上又来,感觉就像看了一本书,这是蓝草第一次看这长篇幅的散文,细细的品,又用了我一个半小时,老师从采茶,醒茶,吃茶,茶香,茶味各方位全面诠释茶道,从古至今,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向文友道出茶道,大家手笔,点赞!――蓝草拜读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2 05:28:01
  难得蓝草君如此读小文,谢谢。茶道也是人生一本书,读之有获得感就好。感谢。
10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8-07-12 06:34:54
  品的是茶,也是世界,禅茶一味,好一篇优雅的美文,原来,生活可以因茶而精致。长了知识,感谢老师的美文。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12 06:58:15
  谢谢云儿君到访精彩点评小文,握手吃茶,生活也因你的温暖而精彩。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