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儒林吾师刘春烺(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儒林吾师刘春烺(随笔)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0发表时间:2018-09-02 11:06:10


   在家乡的寻访之旅中,从了解到读懂一个个消逝的历史人物,常有相识恨晚、读书太少、读此书太迟的喟叹,也会有怅疑无路、荒野踟蹰、柳暗花明的欣喜。翻阅盘锦、北镇、台安、黑山四县县志,并上溯到古县志,我于时光倒影中,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发现儒林吾师在此恭候久矣!
   在《北镇县志》中,他是为儒如朱文公,诗雄如龚自珍;在《台安县志》中,他是治河如西门豹,抚乱如王阳明;在《盘山县志》中,他是李冰再生,郭守敬重世。辽沈一带,台安、北镇、沈阳、盘锦皆以他为荣,皆认他为故里乡亲。
   他就是生于公元1849年1月,过世于1906年2月(清道光28年十二月—光绪32年正月)的辽东大儒刘春烺。
  
   一
   刘春烺是奉天府承德县新民厅南齐家窝铺(今属鞍山市台安县桑林子镇)人。他的最小的故乡桑林子镇,与我们的小故乡北镇市柳家乡,仅仅相隔辽河的一条支流绕阳河,仅仅相距三十华里。
   他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饱读经书;他6岁进入私塾,到光绪8年(公元1882年)35岁时,在顺天府壬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名列关东举子之首;他的才艺超群,与同窗好友房毓琛、荣文达一起被誉为“奉天三才子”;他立志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科举之路;他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诸如宋代科学家郭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算术、历法、水利、军事等书籍;他精通水利测绘,带领百姓挑河治水、造福一方。
   光绪20年,新民柳河泛滥,水无定流,大为民病,朝廷驻奉天将领左宝贵将军推荐他去治理。刘春烺独任其事,知行合一,带领民工日夜奋战,如期完成治理柳河任务,受到柳河沿岸百姓的称赞。
   光绪22年辽河发大水,两岸新旧堤坝全线溃决,平地水深1—2米,村庄多被冲毁,交通断绝。他舍生忘死,亲临现场勘察后,提出以挑河治水的倡议。得到了奉天督抚和朝廷的批准。他仿元郭太史之法,以勾股测地绘图,河心取土,抛岸成堤,一年之内竣工。使台安、辽中、海城、盘山、镇安(黑山)等县潢潦之区变为沃壤,解除了辽河水患,变害为利,百姓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今天,辽河一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刘春烺当年付出的心血功不可没。
   他足智多谋,济世安民,解除匪患。庚子之岁,义和拳起,俄军占领关东。兵匪相仇,淫抢烧杀,民不聊生。刘春烺虽已以隐居闾山,由于辽河两岸民众呼吁,与李澍龄一起出山,会同德彬、冯绍唐四人起草《为设大团四乡公启》和《两河同盟书》等文件,禀明大宪。并牵头成立新民厅招抚局,招安绿林豪客,按地筹饷,设立大团。保荐冯麟阁、张作霖等多股土匪弃暗投明,使辽海地界的社会局势得到初步稳定,为日俄争霸后破碎的东北奠定了归于一统的基础。
   他格物致知,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为培养人才不懈努力。刘春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与散文,计有4000首之多,仅留下一部《看云听涛馆集》,在台安、海城、北镇和盘山县志上均收藏他的诗作,总共仅有160首,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呈启、奏折之类的文稿,。戊戌变法,在古老的中国刮起一阵改革的新风,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新潮流,奉天府城在变法维新中恢复了萃升书院。奉天督抚依克唐阿与奉天府尹廷杰,聘他到奉天翠升书院任总教习,兼管辽河治水事。刘春烺欣然接受,他在办学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人才在教育,教学在学校。”立志把萃升书院改造成一所新式的大学堂,为辽沈地区培养人才大展才华。在教学中,他也向来提倡“重经世致用”的实用,对于教育的见解也十分超前。“惟以其能救时者为适用”(《北镇县志》),一改中国古代教育书院“文有余而行不足”的长期弊病,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如治水、测绘等。《北镇县志》评价他“君则谓孔门教育,道艺并重,非后世饰空言鲜事功者可比”。刘春烺的一生,充满着对国家的责任感,然而满腔抱负却没有完全得到施展。
   1906年1月末刘春烺在沈阳城病逝,享年57岁。噩耗传出,许多名流学士、挚友高朋无不为痛失一位具有匡时济世的能人而悲哀。北镇进士李维桢送挽联以颂其德:“榛芜横塞,兰道不芳,山鬼郁牢愁,岩穴谁遗屈子赋?薪火亲传,稚香莫证,水仙怀旧操,海天空弃伯牙琴。”按死者遗愿,刘春烺的灵柩用骡驮轿由沈阳城运回医巫闾山,葬于木叶山庄附近。安葬仪式是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雪霰声中举行的。这位要强上进的辽东大儒投入自己深深热爱的医巫闾山怀抱之中,东有木叶山庄,西是看云听涛馆,头顶流云影,耳畔有松涛。留给后人无尽的痛惜:“怀济世之才而难得机遇,成功者无法成功,可惜;负济世之学而未展其用,精彩者不能精彩,可惜!”
   《北镇县志》评价他:“读其诗者,皆以君蕴匡时之学,而未展其用为可惜”;“以故君之学,不规规于讲学著书,而一以实用为归宿,其穷究器数,较之博野,尤为精密,盖颜先生后一人而已。”
   《奉天通志》评价他:“生平负匡世之学,未展其用,惜哉!”
  
   二
   翻阅中国文学史,长期以来对古代东北文学的研究凤毛麟角,尤其是对晚晴东北文学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晚晴政府的昏庸腐朽,帝国列强的入侵以及历史上的民族隔离政策等,都对近代东北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其有别于中原文学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刘国平在《缺失的历史:东北近代的诗歌创作》中所说的那样:“东北近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的交汇,以个人感情涌动和触景生情的方式抒发,它不是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倾泄而出,而是与东北富于地域特色的苍凉雄寂的景物相叠化,徐缓地奏响一种挥之不散、低吟鸣响的天籁之音,以古今变换的方式慢慢咀嚼着一种忧愁、痛楚和愤懑。”
   据沈阳师范学院毕业的武斌在其硕士论文《辽东近代诗人刘春烺研究》一文,对作为诗人的刘春烺,做了全面的专业研究,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在刘春烺存世的160余首诗中,在题材内容上可以分为山水诗、禅游诗、杂咏诗等。
   其一,刘春烺的山水诗
   刘春烺山水诗主要来自于《看云听涛馆诗》和《北镇县志·艺文志》中。从中可见诗人写景诗中独特的视角、压抑苦闷的心情和怀古凭今的感慨。除此之外,由于中国近代长年战乱,一些刘春烺诗中提到的景观今日早已泯灭在销烟战火中了,挖掘和整理这些诗作对于重见辽宁省周边地区景色也是极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
   《登广宁东岭》:纵酒登高愧赋才,红荆篱外小门开。菜花成亩黄如绣,树色笼城绿欲来。朝市沧桑陵谷变,钟鱼朝暮古今哀。无情最是前溪水,独照斜阳浣碧苔。
   广宁东岭即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北镇市附近有北镇庙、万紫山、东岭等小山,诗人登上的即是北镇城东的东岭。诗人酒后登高远眺,远远望见大片金黄色的菜花和一大片绿色似扑面而来。山下小镇已历经千百年,早已不知最初是何模样,不变的唯有永恒的暮鼓晨钟声,诗人心头不禁产生朝代更迭的感慨。山前的小溪似不解诗人之愁苦,仍静静地流淌着,夕阳余晖斜照于青苔之上,一片静谧安详。此诗以诗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对山下景色进行了描写,其中既有大块色彩的远观,又有细微之处的近观,对颜色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如“红荆篱外小门开”、“照碧苔”等,色彩绚烂,兼之对于历史和时间的反思,情景交融,再现了百年前东岭山的秀美风光。
   《慈航寺远眺》(其一):瑶草琪花小洞天,藤萝百丈石如船。耳根寂后犹闻磬,目力穷时尽辨烟。振袖恐随山影落,登高方识地形圆。摩挲断碣寻残篆,为访前朝创建年。
   此诗题名即为远眺,诗人登上的慈航寺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市东北四公里处,虎斗马峪村境内。慈航寺坐北朝南,建于山腰,是当时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佛教寺院。从慈航寺遥望山下风光,奇花异草犹如身如仙人居住的仙界洞天一般。藤萝蔓延百丈,石巨大如船。寺内磬声犹响在耳畔,诗人目力不及,却仍努力分辨着山下的清烟。抖擞衣服和精神,登至高处“方识地形圆”。在断碣遗迹中找寻着已残破的字迹,只为了知道寺是何年所建。诗人常在写景诗中渗透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追问,情致深沉,发人深省。
   《登广宁东岭龙王庙》:战尘飞尽几周星,独立朝烟眺胜形。麦色林光高下绿,城头山足混茫青。泠泠梵磬穿云出,浩浩人声隔水听。我热心香拜龙伯,要析三日雨溟溟。
   此诗也是从高处眺望远景,广宁东岭龙王庙位于北镇市东侧东岭山上,现在早已不得见,据说早年广宁与渤海相连,因此山上修有龙王庙保一方平安也不足为奇。诗人登上东岭龙王庙向山下眺望,一片烟云缭绕,大片的麦田和树木使金黄色与绿色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山下混沌迷茫的一片青色,视野极为开阔。清凉凄冷的磬声似乎从半空中传来,山下隐约传来熙攘的人声与山上的水声。诗人诚心诚意地拜一拜龙王,只是想让他分给这里三日的雨水。诗人先是描绘了站在东岭远眺的景象,最后许下的心愿既是此行的目的,又给诗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趣味和韵味。
   《重九日沈阳城楼》:搔首不可问,重阳始何年。登城望东北,漠漠山川连。凉风起朝暾,跃跃金轮圆。一跃碧星曙,再跃丹霞鲜。微微辨,浩浩人摩肩。帝陵秋正深,长袖清光延。寒鸦起远天,盘上浮图巅。不知塔何所,但见烟中悬。世界万封蚁,强者为鸟鸢。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又无羡门术,白日飞金仙。仰天百感集,落木正苍然。
   此诗写于重阳佳节,历来重阳节都有登高的习俗,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重阳登高的佳作。诗人登上的是清朝开国首都的沈阳城楼,一开始诗人就发出了重阳始于何年的探索。登上沈阳城楼眼望东北,一片山川相连,景象开阔而宏大。凉风中阳光渐渐照耀大地,金黄的太阳跃出地平线。诗人形象地把太阳跃出地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寒星还缀在天际,再次升腾起天空已经是一片朝霞。沈阳城中的街道已能朦胧辨出,早起的人们接踵摩肩,走上市集。沈阳城这座百年帝陵正值深秋,人的衣袖上都带着清冽的光芒。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天上的太阳到街道上的人群,下一句又重新回到天空,转而描写天上的寒鸦盘旋、清烟缭绕。“世界万封蚁,强者为鸟鸢。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是写诗人在城楼上俯视城下的人们,好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蚂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痛苦挣扎,却找不到拯救他们的办法。想脱离这个烦恼的世界飞仙而去,又苦无法术,难以实现。面对此情此景,只能仰天长叹,落木苍然而下,何等的落寞和悲凉。清代后期,百姓深受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东北人民更是深受俄、日欺凌,加上土匪横行、连年灾害,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春烺是当地名流,一生始终把救民于水火视为头等大事,因此即使是重阳佳节,也时刻不忘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悲惨,体现了他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的苦闷和哀伤。
   《游闾山》(其三):孤城一片日平西,凭眺苍茫意转迷。万井烟开平野尽,四山云压女墙低。中年情性应陶写,初到林峦易品题。欲问辽王旧宫殿,劫灰如梦乱鸦啼。
   医巫闾山坐落在辽宁省北镇市,古称于微闾山、扶犁山,据《周礼·职方式》记载,闾山从古时代起就是幽州的镇山,绵延九十里,山上植被繁茂,碑碣和摩崖题字数不胜数。诗人夕阳西下登上闾山,远远望见苍茫大地不禁情意凄迷。大地开阔,万烟俱升,平野尽展,山间的云彩仿佛要压到城下的建筑了一样。诗人自认为人到中年应该陶冶性情,所以应该抒发一下情怀就景题诗一番,想探寻一下明代辽王在广宁的宫殿如何在哪里,却没想到历经战争,早已化为灰烬,只剩下寒鸦乱啼的景象了。诗人面对荒芜的断壁残垣所引发的怀古情怀,产生深沉的思索和想象,把对历史的感悟和现实的痛定思痛融为一体,给读者以深远而强烈的共鸣。辽是北镇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共有三位辽代皇帝葬在医巫闾山。因此作者在《千山胜迹》中也曾面对辽王宫殿发出过“辽王宫殿今安在,朝市沧桑云不改”的感概。可见“社会崩裂所造成的巨大痛苦,是最容易强化敏感的诗人的社会历史意识和生存意识的。”
   《游闾山》(其四):荒祠俎豆几经新,石上苍苔思古春,断碣花沉埋鸟篆,长廊松偃蜕龙鳞,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我向生公寻妙谛,群峰面目果谁真。
   远古荒凉的祠堂和祭祀的场所早已几次落败又几次翻新,石上的苍苔深深地留下古代春天的记忆。一片断碣中沉埋着曾经的文化和文明,长廊里的松柏虬蟠,势若龙鳞。山中景色一望无际,“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体现出景色之间的层次感和纵深的空间感。在面对历史如梦如幻的追溯和反观中,诗人期望向生公(生公是对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由于刘春烺对谈禅悟道有一定的研究,所以诗中常常带有参禅思想。)求到的真谛又是什么呢?是对于现实的忧患如何排解?还是救国济民的方法?不得而知,只留给读者一片回味无穷的感伤和思索。正如刘国平在《缺失的历史:东北近代的诗歌创作》中所评价的东北诗人们一样:“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便会常常陷于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甚至一种有心救世却无力回天的深刻矛盾中。无法化解的矛盾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无奈,无奈又造成心境的郁闷,而这郁闷回荡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便给人一种压抑难诉的艺术感受。”

共 16446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 刘春烺是奉天府承德县新民厅南齐家窝铺(今属鞍山市台安县桑林子镇)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饱读经书;他6岁进入私塾,到光绪8年(公元1882年)35岁时,在顺天府壬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名列关东举子之首;他足智多谋,济世安民,解除匪患。他格物致知,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为培养人才不懈努力。《北镇县志》评价他:“读其诗者,皆以君蕴匡时之学,而未展其用为可惜”;二、刘春烺存世的160余首诗中,在题材内容上可以分为山水诗、禅游诗、杂咏诗等。诗人登上的慈航寺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市东北四公里处,虎斗马峪村境内。光绪庚午、辛未年,金州接连遭遇水灾,百姓颗粒无收。金州州官徐步猷却隐瞒灾情,拒不上报,又命盗贼高禄和土匪向百姓强行纳粮交税,大肆掠夺。《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旧雨天涯忽两三,丰姿落落比龙潭。桓家司马如相问,为报春愁满汉南。”三在《看云听涛馆诗》中,一共有八组组诗,分别是《慈航寺远眺》三首、《游闾山》四首、《秋柳》四首、《沈城杂咏》两首、《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首、《落花》二十八首、《谈禅杂咏》四十三首、《杏林春燕图》六首。详细描写了清朝末年地租赋税的苛刻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揭露了清朝“官人”的丑陋嘴脸,痛斥官吏不顾百姓死活逼租催赋的恶行。本诗鲜明的表现出七古结构形式丰富饱满,便于诗人完整的叙述、纪实,以及酣畅淋漓的表达诗人奔放恣肆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四、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发大水,决口数十处,冷家口门东西两岸决口三十五处。盛京将军依克唐珂,向民间征求治策,派刘春烺携李龙石查看碱河(双台子河)。刘春烺疏浚碱河,为两岸人民带来了长远的福祉。刘春烺于1905年其应聘赴沈绘制沿河图,寓居沈阳,后因昼夜劳瘁,疾发而逝,盘山乡民自发为刘春烺勒石记功。文章运用大量证据详细介绍刘春烺生平事迹,读者拜读,条理清晰,还原刘春烺的一生,作者依自己卓越见识、犀利语法撰写此文,给广大读者提供很好而完整研究史料。赞赏好文,极力推荐阅读。【编辑:湘西古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湘西古痴        2018-09-02 11:07:23
  山中景色一望无际,“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体现出景色之间的层次感和纵深的空间感。问好老师,感谢赐稿丹枫,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9-04 08:43:33
  祝好,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