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儒林吾师刘春烺(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儒林吾师刘春烺(随笔)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11发表时间:2018-09-02 11:06:10


   《北镇祠怀古》(其一):御香花碣紫苔皴,想见金元辟莽榛。何代衣冠崇宦寺,百年祠祷误君臣。碑横蒿眼森题字,山出城头远瞰人。浩劫残灰余片石,斜阳凭吊亦伤神。
   据史料记载,北镇庙(即医巫闾山祠)始建于隋文帝十四年修建,隋炀帝曾三次到北镇庙祭祀山神,明代后,历朝历代朝廷皇帝都要亲来此庙或派官员告祭乞求保佑。清代有五位皇帝来过医巫闾山祠祭山,乾隆皇帝还曾四次来北镇,三次登闾山。诗人在北镇庙中看到残碑断碣、紫苔干裂,不由得想到了辽金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艰难的拓荒,把这里开创出曾经繁荣的景象。但诗人把君王和群臣凡天时不顺、地道欠宁便祭神乞福的作法认为是误国误民的行为,可见诗人眼光的先进与独到。北镇祠中碑林纵横,“游山诗碑56甬,其中元代碑11甬,明碑15甬,清碑30甬”,可在战火的洗劫下却只余片片残瓦了。斜阳西照,怀古悼今,不由神伤。
   《北镇祠怀古》(其二):汉疆无虑古雄藩,凭眺川原事莫论。遗庙难寻耶律相,乱山谁吊贺黄门。无名泉老云如渴,揽秀亭荒酒欲昏。此地不须言战守,前朝犹有未招魂。
   这首豪情万丈的怀古诗是写于清末国力衰败、饱受外敌侵略之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一片战和争论不休中,诗人写下此诗,以怀古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誓死不招”精神的赞叹和豪情。诗中历史名人典故颇多,耶律相指辽国宰相耶律楚材,据文献记载,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曾在闾山望海堂读书。而揽秀亭也是闾山一景。诗中前三句分别逐一介绍了和北镇祠有关的忠臣君王,最后一句“此地不须言战守,前朝犹有未招魂”则豪情万仗地借前朝忠魂表明自己对国家时局一战到底的斗志和决心。诗人以古写今,抚事兴概,反映出时刻对国事、世事的忧思与关心。
   《听角行》:沈阳城头角鸣鸣,老鸦飞上城头呼。大街小儿拍手笑,儿勿上城官人驱。官人狰狞面貌粗,长鞭打人壮且都。问其姓名姓则无,但道将府兵与夫。春风二月草木苏,鸣角朝夕摧封租。老农封租已向毕,锒铛枷锁尤盈途。身有白口辨不得,谁欤梦见流民图。图亦不得见,罪亦不得除。孤儿寡妻走边隅,路逢猛吏神仙如。锦衣大马出民庐,欢归酒肆听笙竽。
   角声一直回荡在沈阳城中,呜咽的背景,天真的儿童和面目狰狞的恶吏形成鲜明的对比。恶吏如狼似虎、苛捐杂税沉重、流民四处游荡、显贵锦衣御食。春暖花开,可人民悲惨的命运仍在继续,不知何时能够迎来真正的春天。与此形成反差的却是达官显贵们的奢侈生活。
   《金州城》:金州城,赤地百里无人耕。胡不耕?寒无衣,饥无食,居无楹。去年大水茭蒲生,无麦无禾年倍丰,天庾正赋累累征。民言水淹屋,水未淹县庭;民言粮无出,官家上下饮香。典妻卖子偿不足,山深夜黑闻哭声。县官酒醉问逋赋,锒铛铁锁赫斯怒:有田有人胡无租?我犹记:麦苗二月青盈路。官何怒?民何愁?煮木为食褐为裘。壮者系、幼者逃、老者留,剩有孩稚凭人收。我州父母官声好,衙蠹千数能令饱。堂前小吏艳神仙,解使阳城居上考。我官自好民自贫,逃荒俱是金州人。一翁不逃饥且死,含笑未作他乡民。
   光绪庚午、辛未年,金州接连遭遇水灾,百姓颗粒无收。金州州官徐步猷却隐瞒灾情,拒不上报,又命盗贼高禄和土匪向百姓强行纳粮交税,大肆掠夺。“县官酒醉问逋赋”表现出大灾之下,官员仍饱食终日,醉生梦死,不仅不顾百姓死活,居然还继续索要拖欠的赋税。百姓已无衣无食、典妻卖子,只能发出“有田有人胡无租”的怒吼。诗中把百姓和官员在灾后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百姓“壮者系、幼者逃、老者留,剩有孩稚凭人收”,已活似人间地狱;而官员们“上下饮香秔”居然还能“官声好”,隐喻朝廷的无能和黑暗腐败。从诗中所表现出的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来看,当时人民的生活可见已经到了极其悲惨的境地,这些对眼见之景的逼真描写,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情深意切,扣人心弦。
   《重九日沈阳城楼》中的“蠢灵同吾族,欲拯愁无缘。又无羡门术,白日飞金仙。仰天百感集,落木正苍然。”
   此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痛定思痛,无法排解的百感交集和悲怆。
   其二,刘春烺的禅游诗
   钱钟书说:“禅与诗,用心所在虽二,而心之作用则一;了悟之后,禅不可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其为悟境,初无不同。”
   《谈禅杂咏》(其五):不须执相觅真如,脱落言诠那是书。白日西沉月东上,从知天地本无初。
   “真如”是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言诠”的本意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义旨,后引申为在言辞上所留下的迹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举的“不落言诠”意为“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也就是有言外之意”。此诗的意思是不需要偏执地寻觅所谓的真理,从书中能寻求到的真理也是固有、僵化之理。日月如梭,生命无常,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又何必因为不停追求让自已愈发痛苦和烦恼的事物呢?费尽心机去悟道,把道看得无比玄妙高深,反而会陷入僵化和茫然。打破这种执着,才是修心的一部分,顽愚只会造成更多的烦扰。因此,诗人在诗中体现出的是其豁达、淡泊、进退自如的心胸和气概。
   《谈禅杂咏》(其八):四大皆空坐立难,山河百道只泥丸。休从花叶寻生灭,等是烟云过眼看。
   真正的悟道者未必就一定是不问世事、不食烟火之人,刘春烺虽长年隐居在木叶山庄,却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百姓所受的苦难与荼毒,从他不受别人的举荐,却屡次为百姓挺身而出,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着极其强烈的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这不仅在他的叙事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谈禅诗中也能在一贯的清静、空灵的出世境界中体会到对于人间百姓的悲天悯人和终极关怀。
   《谈禅杂咏》(三十):一自群生罹苦海,世尊天眼不曾乾。何须说到闻声救,珠目微波鼻已酸。
   此诗用字简单直白,首句是说自从世间百姓陷入苦海以来,世尊就常常为人们的遭遇而伤怀。更何况一听到世人的呼救声,不由得眼泪就要掉下来。在这里,诗人以己心比佛心,突现出佛家的悲天悯人和慈悲为怀。或者说诗人始终把拯救中华劫难的希望放在神佛怜悯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意识觉悟上的局限。
   《谈禅杂咏》(三十一):披上袈裟谒觉皇,愿将佛法寄东方。只今尘劫深如海,可许江心一苇杭。
   “尘劫”的意思是在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后亦泛指尘世的劫难。觉皇寺是有名的江南佛教古刹,作者拜谒觉皇寺时许下美好的愿望:希望佛光普照、眷顾苦难深重的东方。然而面对清代末年内忧外患、天下大乱的劫难,诗人也只有寄情江舟,孤身飘然而去。由此可以看到,参禅者不仅是处于“出世”的状态的,在苦苦思索、顿悟之后,摆脱一切执迷,最终仍然回归到关心世人这个问题上来。没有对于人和世界的关心,也就不可能有纯粹的“禅”,更何谈内心的宁静?
   《谈禅杂咏》(二十八):拈花微笑已忘筌,寂尽声闻得自然。慧定径参无垢法,分明春色证诸天。
   刘春烺的许多诗作与同时期其它作家相比都保持着心境的自然平和,唯有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的场景才忘形为百姓振臂而呼,其它时候基本上都是圆融而克制的。他深知世事,对一切纷繁均看在眼里,但力求不被其所牵绊,在自然的景色之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纯真。在空寂中体会“拈花微笑”的境界和生命体验。
   《谈禅杂咏》(三十三):不生欢喜不生愁,世界原无五大洲。看遍衡阳峰九面,此身宛转顺湘流。
   《谈禅杂咏》(四十三):曳杖真随惠远游,逢猿说法度春秋。夜深不用投兰若,睡倒寒山作枕头。
   此二诗亦是宣扬万物皆空的禅理,形容修禅达到的无欲无求、不喜不忧、超脱地域观念的境界。“看遍衡阳峰九面,此身宛转顺湘流”表现出作者已知大千世界一切皆空,看遍江山万物,随心而安的脱俗。
   其三,刘春烺的杂咏诗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已过中年的刘春烺第三次赴北京参加科举会试,却又一次落第。年过不惑,两鬓渐斑白,却诸事不顺。“好事成尘,拈落花以寄感”,二十六首七言落花诗均写于从十三山到闾阳驿站的途中。刘春烺在落花诗序中说:壬辰夏仲,落第东归,五上春官三负,知已行年四十又过其半, 霜新点,殆将以斑掾老矣。山海道中日长无事,轮蹄 瘁石轨,尔汝倦游,心绪罕可语者新愁似水,同芳草之怒生。好事成尘,拈落花以寄感,因用新城秋柳韵,回环步之事,同惜往迹,托悲秋焦萃之怀,略见于此韵,凡七叠得诗二十八首。虽有惭于达者,尚冀谅于风,人揽余诗者,披叶寻根则身世菀枯,文坛得失,消息盈虚,备知之矣。花能解语,诚为招怨之媒,天自无言,应许感恩之泣,次而录之,是亦幽梦中之一影也。诗中表达了诗人科举落第的愤懑和沉重、旅途的疲倦,都寄托在落花诗中,其中不乏作者的“志与情”的自然流露。诗中“落花”的意象,既是自然界随风雨飘落的花朵,又是身世飘零的红颜,甚至就是长歌当哭的诗人本身。
   《落花》(其一):姚黄魏紫惜芳魂,寂寂金铺书掩门。山上蘼芜人去迹,墙间薜荔蚁拖痕。谪馀况味楼东苑,乱后烟光剑外村。自是天恩难遍及,因风因雨总休论。
   “姚黄魏紫”这两种长安最名贵的牡丹花,却在独享寂寞。正如诗人满腹才华,却在科举考试中一再落第,无法施展才华。“自是天恩难遍及,因风因雨总休论。”既然天恩难以泽被,正如诗人才情难以舒展,就不必在乎所经历的是狂风还是暴雨了。诗中以落花自喻,充满着壮志难酬的失落和愤懑。
   《落花》(其二):拟向娥乞玉霜,无端萤火下雷塘。长门罢买千金赋,极浦平沉百宝箱。湖上绿波招柳毅,尊前紫笛怨宁王。钿蝉钗燕俱零歇,莫问繁华蜀锦坊。
   “长门买赋”是指陈阿娇千金买相如赋的故事,沉百宝箱是杜十娘心灰意冷之下的玉石俱碎。诗人在这里用了“罢买”二字,实指已放弃科举,不愿再在这条无尽长路上跋涉。诗人在此以女子口吻表示:从今起钿钗饰物一概不再向往了,也不再去繁华的蜀锦坊了。表达了一份本来愿意等待时机,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只可惜不被了解和接受的凄凉和伤感。
   《落花》(其四):前生未种琅孉福,此去将知汉魏年。摩诘自空人自缚,兰因絮果问谁边。
   此生没有去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的福份,这个美好的开始最终却是离散的结局。表达了诗人最初抱有美好的心愿,最终却梦想破灭的遗憾之情。
   《落花》(其七):不信明珠还合浦,更无幽梦到横塘。琵琶手诉伤心语,弹裂冰弦 欲霜。
   此诗中用了“合浦还珠”的典故,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中记载了此典故,“(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 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作者用此典故意思是合浦珠还的美好结局相信已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已垂垂老矣,吟这首伤心的诗,不觉已是两鬓斑白了。
   《春柳词寄可民》(其一):“绿作浓烟青作丝,天涯脉脉倚栏时。凭谁贳酒旗亭上,为唱黄河远上词。”
   春柳的颜色大片大片绿得像浓烟一样,嫩柳又一条条的轻丝。柳曾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常吟咏的物象,正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中唱的一样。诗人把柳放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别具一格。
   《春柳词寄可民》(其六):“主第侯门九陌通,绿阴浓处走花騘。怜才争似元和代,肯向深宫问永丰。”
   唐元和年间,洛阳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一棵柳树,枝柔叶茂,白居易赋《杨柳枝词》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唱遍京城,唐宣宗闻之,下令移植在御花园里。诗人在这里意在表达当今朝廷用人无道,不能择人才以录之,也表达了自己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之情。
   《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旧雨天涯忽两三,丰姿落落比龙潭。桓家司马如相问,为报春愁满汉南。”
   最后两句是源于高启的《秋柳》,高启在诗末二句说:“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桓司马指的是晋大司马桓温,桓温曾对柳发出这样的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高启看到柳树,就不由得联想到背井离乡的自己和萧瑟的秋景。而刘春烺回答得更是巧妙:桓大司马如果问为何春柳满城的话,那是因为要回报这美好的春天。诗中情景兼胜、贯通古今、用典巧妙、别具匠心。
   《秋柳》(其一):江潭摇尽消魂,又向西风怨玉门。楼上翠寒思妇袖,襟边黄晕酒人痕。荒城极浦一声雁,落日啼鸦无数村。试问梁园旧庭树,南朝烟雨忍重论。
   这首诗几乎通篇用典,纵观此诗,无一字说柳,却把柳穿越时空,在文人墨客笔下的各种姿态都一一连接呈现,首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南朝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以此抒发思乡之情;“又向西风怨玉门”之柳当是取自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楼上翠寒思妇袖”不禁让人想起唐代刘商《夜闻邻管》中“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中的闺怨之柳;“极浦”指极浦亭,位于吴阳镇李屋巷,为宋代教育家李凌云所建,当时江山危急,宋代陈宜中路过此地,题诗“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庭前望远天”,写尽挽救国家危难的决心;“落日”句让人想起北宋词人周邦彦著名的写柳词《锁窗寒·暗柳啼鸦》,“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试问”句取自于唐代诗人储光羲《临江亭五咏》“梁园多绿柳,楚岸尽枫林”,作者借登临之意,抒兴亡之感;末句是作者对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有着同样的感慨,不忍重提历史,更不敢面对现实。

共 16446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 刘春烺是奉天府承德县新民厅南齐家窝铺(今属鞍山市台安县桑林子镇)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饱读经书;他6岁进入私塾,到光绪8年(公元1882年)35岁时,在顺天府壬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名列关东举子之首;他足智多谋,济世安民,解除匪患。他格物致知,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为培养人才不懈努力。《北镇县志》评价他:“读其诗者,皆以君蕴匡时之学,而未展其用为可惜”;二、刘春烺存世的160余首诗中,在题材内容上可以分为山水诗、禅游诗、杂咏诗等。诗人登上的慈航寺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市东北四公里处,虎斗马峪村境内。光绪庚午、辛未年,金州接连遭遇水灾,百姓颗粒无收。金州州官徐步猷却隐瞒灾情,拒不上报,又命盗贼高禄和土匪向百姓强行纳粮交税,大肆掠夺。《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旧雨天涯忽两三,丰姿落落比龙潭。桓家司马如相问,为报春愁满汉南。”三在《看云听涛馆诗》中,一共有八组组诗,分别是《慈航寺远眺》三首、《游闾山》四首、《秋柳》四首、《沈城杂咏》两首、《春柳词寄可民》三十六首、《落花》二十八首、《谈禅杂咏》四十三首、《杏林春燕图》六首。详细描写了清朝末年地租赋税的苛刻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揭露了清朝“官人”的丑陋嘴脸,痛斥官吏不顾百姓死活逼租催赋的恶行。本诗鲜明的表现出七古结构形式丰富饱满,便于诗人完整的叙述、纪实,以及酣畅淋漓的表达诗人奔放恣肆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四、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发大水,决口数十处,冷家口门东西两岸决口三十五处。盛京将军依克唐珂,向民间征求治策,派刘春烺携李龙石查看碱河(双台子河)。刘春烺疏浚碱河,为两岸人民带来了长远的福祉。刘春烺于1905年其应聘赴沈绘制沿河图,寓居沈阳,后因昼夜劳瘁,疾发而逝,盘山乡民自发为刘春烺勒石记功。文章运用大量证据详细介绍刘春烺生平事迹,读者拜读,条理清晰,还原刘春烺的一生,作者依自己卓越见识、犀利语法撰写此文,给广大读者提供很好而完整研究史料。赞赏好文,极力推荐阅读。【编辑:湘西古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湘西古痴        2018-09-02 11:07:23
  山中景色一望无际,“云封涧口深藏寺,山出城头远瞰人”体现出景色之间的层次感和纵深的空间感。问好老师,感谢赐稿丹枫,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9-04 08:43:33
  祝好,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