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国庆”假日出行记之二(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国庆”假日出行记之二(散文)


作者:金谷 布衣,28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56发表时间:2018-10-26 15:57:59
摘要:仙居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很少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像仙居一样,一万年前就掀开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很少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像仙居一样,令古代帝皇心驰神往;很少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像仙居一样,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道教名家在此潜心修学、栖身修道。

【荷塘】“国庆”假日出行记之二(散文)
   机缘总是无法预知,无法预见。
   当我们缓缓驶离“神仙居”,在车上商议寻找合适民宿时,不知不觉驶上了一条乡镇道路。这是一条水泥铺设路面的道路,双向四车道,一眼就能看出是数年前浙江省内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的成果;这样的道路遍及全省城乡,延伸进每个村,延伸进深山岙,一个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和浙江经济强省大省成果,现代化气息浓烈。但我始终觉得水泥铺设的道路远不如沥青路面,踏上去似乎会有一种历史粘贴感、厚重感。现在的浙江很多地方道路开始由水泥换沥青工程,称之谓“白改黑”。
   沿着一条我并不知晓的乡镇水泥道路,漫无目的地向前行驶。路上行人和车辆并不太多,道路两旁一片片尚未收割的稻田里,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吹拂下摇着头,好似在低声唱吟丰收之歌。偶尔路段的五分之二左右的路面被当地农民占据用作秋收稻谷晒场,虽然留下了交通安全隐患,但一块块整齐划一、长方形队列的金灿灿的稻谷,在阳光照耀下煞是好看。我们的车辆行驶在其前面,仿佛似阅兵部队的方队在接受我们的检阅。大约行驶了十余公里,眼前出现了一幅巨大广告路牌——皤摊古镇。
   我一向喜欢在古城古镇游走的感觉,面对古老街坊上的古宅古屋古物,常常会有一种恍惚感,仿佛经历一场隔世之梦,宛如千百年的时光从身边静静流过。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不仅风景秀丽,拥有令人赞叹的自然景观,也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个皤摊古镇,我完全陌生,毫不知晓。仅凭”古镇”二字开始触动了我的初始神经兴奋点,但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期望值。这也是有缘由的,当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一些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村落正在作修缮,一些并没有历史积淀的村镇也在作仿古改造。前段时间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曾经走访了多个家乡的乡镇,除了家乡枫桥古镇所作的修缮外,其余几个乡镇作古镇修缮我内心并不认同。对人造历史景观,我一向也不太热衷,甚至不屑一顾,最为突出的就是横店影视城里大量的仿古建筑垃圾,我就抱嗤之以鼻态度。近二十来最为痛心疾首的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大拆大建,严重破坏了许许多多无法恢复的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这或许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吧。
   正是因着上面的缘由,既然都到了皤摊古镇门口,不进去浏览一番,好像也有点过意不去,就权且当作“金某某、蒋某某到此一游”,如果发现有合适民宿,小憩一晚,也算是为当地作一点消费贡献。我对小蒋老弟提议进镇参观得到了附议。
   就是这么的随缘、随机、随性、随兴进镇参观,随着了解的深入,却令我俩大喜过望,在我们浙江东南之地竟然还掩藏着这么一个古镇,一个不为人知的古镇,一个可以大张旗鼓、大树特树的古镇。
   皤摊古镇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就这样无意间撞进了一个古镇,一个据说是中国七处未被发现的世外桃源之一。
   车子拐进了通向古镇一条水泥大道。道路两旁依次开始有了街面房,开始有了商店。这时已是下午的三时多了,街上行人稀少。
   行进中我注意到街上展示文化的公益广告,其中有一则展示的是与我同姓的“金克厚”。“金克厚”三字我是有一点印象,在阅读相关王阳明书籍和资料中多次见到过这个大名。回来后我作了进一步查询资料。资料介绍,金克厚,字弘载,号竹峯,明嘉靖癸未(1523)进士,仙居西乡吕前人。金克厚的出名并不在于科举上的成就,而在于其与王阳明的交往。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金克厚年轻时曾久困于科举,听闻王阳明为圣贤之学,而往事之,成为王阳明的学生。金克厚与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也有交往。王艮也是王阳明的学生。其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在王艮的《年谱》中,曾有“金克厚赍泰介寿,且作歌以招之”的记录,可见双方的关系非同一般。
   我们将车辆停放在镇里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停车泊位上,这条街明显是以新仿旧,部分装饰工程还未结束。街道上停满了各式各样车辆,从车牌号看大多数都是来自苏浙沪的自驾游车;街道两边商店有多家是从事现代家电产品;街道的路面依然是水泥铺设。我们沿着这条东西向的街道,一路走一路寻觅。当走到这条水泥路铺设的街中间,出现了一条南北向破败不堪的旧街,与东西向街道形成强烈反差。我顿时立住,一眼望去,那冷清的街道,陈旧的门窗,褪色的青砖黛瓦,颓败的楼台,旧时商店才有的排门,略显高低不平的路面,犹如一位古态龙钟的老者,从历史中蹒跚走来。
   我拖着似乎开始沉重的双腿,踏上这条古街,踏进历史,走向老态龙钟的老者。
  
   二
   这条南北走向古街看过去并不太长,鹅卵碎石和条石板铺设的古街路面,与交叉的东西向街道水泥路面正好分别象征着昨天与今天。这里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处,分水岭,这里更是兴旺与衰落的典型。
   我随意地走在朝北的古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一间间沧桑古朴店铺保持着曾经的原样,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座座飞檐翘角的楼阁………能满足你对古镇所有的幻想,也能让你对皤滩浮想联翩。
   推开一扇轻轻关闭着的门,我走了进去。这是一座典型江南农村常见的四合院,院子不大,木结构,上下二层。天井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正在从抽压式水井打水,这种取水方法随着农村自来水管网的早已普及,就连偏远山区农村里也很少看到了,今天居然在古镇上的农院再次看到,令人意外。看见陌生人进来,老人朝我亲切微微一笑,算是打过招呼,并没有询问我什么,看来老妇人对擅自闯入家院的陌生人的作法已习以为常。环顾四周,廊檐下,天井里比较杂乱,看上去已有一定年份的石臼、石槽随意扔在地上,这种旧东西若拉到杭州、上海大都市里,说不定还能值个大价钱。天井里二只公鸡此时似乎也无情打彩蹲着,我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生活气息,能够体现院子生机的是三株桂花树和三盆兰花及几盆开着小花朵的不知名杂草。我不知道当地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准,不知道这户家庭生活情况,但从养植花卉看,主人家还是懂得生活中美的享受和美的追求。我悄悄地退了出来。
   一阵儿童节目的电视声音从另一家的门缝里传了出来,我循着声音走过去。这户人家的院子显得更为凋敝破败,朝西的墙檐处已摇摇欲坠,屋里有一个女孩正在看电视。小女孩见到生人进来并没有露出胆怯的表情,或许是麻木表情成分更多一些,明知家里有生人进来了,头也不回只顾看电视。我看着零乱不堪的房间,怀着关切的口吻向小姑娘问道:“小朋友,你多大了?家里大人们呢?”
   小姑娘回答道:“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
   我又问:“你与谁一起生活?”
   小姑娘答:“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我继续问道:“爷爷奶奶呢?爸爸妈妈去哪里打工?”
   这时小姑娘显得有点不耐烦答道:“爷爷奶奶地里干活去了,爸爸妈妈不知道在哪里,反正是外地”。
   从院子和家里的装饰看,这应该是一户相对还处在比较贫困的人家,一时我无言了,情绪一落千丈。想想自己假日悠哉旅行生活,我不敢再面对小姑娘,没有勇气多逗留。掏出身上仅有的数十元零钱(钱包不在身边)悄悄放在小姑娘身后的床上,说了一句苍白无力的话:“你要好好读书”溜之大吉。我知道,施舍和怜悯解决不了小姑娘一家的贫困。
   我继续在古街徜徉。差不多到了古街北面的尽头,有一家门大开着,还未待我抬足进门,迎门出来了一位老妪,应该有七老八十左右。打了招呼,开始站在门口聊起来。老人十分健谈,虽然老人地道的“仙普”————仙居普通话听起来非常吃力,我聚精会神倾听,还是能够听个大概。老人告诉我,她姓陈,老公姓王,我姑且称她王陈氏吧,今年七十九岁,老伴在三十年前已去世,老伴去世前是在椒江那边盐场工作,所以她有遗属补助,从过去的几十元到现在的八百元一个月,大队里每月还发给一百五十元养老金。现在生活好了,全是托共产党的福。老人的一番话,驱散了我刚才在小姑娘家所产生的阴霾心情。
   王陈氏对我说,她家所在的这条街,是古街,但还不是皤摊古镇的核心区和旅游区,是皤摊古镇的外围。皤摊古镇在前面的南面。这条街的老房子在很多年前因电线短路发生过大火,烧了很多房子,到现在大队还没有批准修复,许多人因此而贫困(我归纳老人的话而成)。经老人这么一说,我明白小女孩家贫困的原因了。
   王陈氏说,她是本地人,从镇的前面嫁到镇的后面,她知道皤摊古镇很老,有几千年的历史。老人说皤摊古镇有几千年是夸张了。皤滩位于仙居县城西约二十多公里,据史书记载,皤滩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发展和繁荣,跟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皤滩濒临永安溪,因溪滩中遍地是经溪水冲刷、圆润洁净的白色卵石,故被人称为“白滩”,后来演变成“皤滩”。永安溪是仙居的母亲河,是万竹溪、朱姆溪、黄榆坑、九都港等几条支流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皤滩成了水上运输的枢纽。早在北宋时期,州府就在这里兴建了埠头,到了明朝,皤滩又是“食盐之路”的起点。据说那个时期,每年从皤滩经横溪苍岭古道,过缙云至金华,再运往浙西、安徽、两湖等地的食盐就达到五千吨以上,每天在码头往来船只有五百余只。除食盐之外,布匹、药材、陶瓷等周边地区的各种货物,都在皤滩埠头周转,皤滩自然就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重镇。商业的活跃吸引了更多的客商,于是,客栈、酒楼、茶肆、赌场、妓院等配套服务也就应运而生。我们也能够想像到早在一千余年前的皤摊古镇是何等的繁华。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光绪廿五年(1899年)浙赣铁路开始修建,公元1937年9月,钱塘江大桥亦建成,由杭州站为起点至株洲称浙赣线,全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全线贯通。浙赣线担负着华东、华南和西南以及华东地区内部的大部分物资和人员的交流。
   浙赣铁路的修建,从此让繁华了一千多年的皤摊古镇走向没落,走向衰败。现代人讲“若要富,先修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到今天的高铁、高速公路,完全证明了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道路。当代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浙赣铁路修建确实让千年繁华皤摊古镇没落、衰败了,但这条铁路沿线地带跟随中国大发展了。今天的皤摊古镇已然只是一个历史象征。
  
   三
   经王陈氏老人提示,我们走向皤滩古街的核心区。进入皤滩古街,一眼望去就触动了我神经细胞高度兴奋点;不,十二分的亢分。曾经走过多地古镇古街古村落,未加修缮修饰,原汁原味原风貌保持完整的古街,令我大为惊讶。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古街在整体上,在近、现代史中经历太平天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洗礼,改朝换代,却毫发无损;经历破“四旧”、“兴无灭资“、”文革”等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仍完好无损,就连墙上“封、资、修”色彩内容的东西也保存下来了,这是一个奇迹。
   与大多数游客进入古街的入口不同,我们是从古街的出口处进入。
   皤滩的龙形古街约有三华里长,九曲回肠如一条巨龙,卵石镶嵌的图案似巨龙的鳞片。徜徉在皤滩街头,踩着那一颗颗被世世代代的子孙踩踏得光滑溜溜的卵石,听着现代皮鞋与千年前的卵石相碰撞的嗒嗒声,宛如穿行在时光的隧道里。街道两旁的茶楼、布坊、当铺、酒肆、首饰局、饭庄、赌场、妓院,还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遗留下来古色古香的民居,以及布局精美的宅院,恍惚间让我穿越到了千百年前。蹬着皂靴的官吏骑着马儿走过长长的街巷,马蹄在卵石上踏出得得的声响;身着古装的富商巨贾,背着钱袋挂着褡裢,忙碌地穿行在埠头、布坊、米行、银号和钱庄间;衣冠体面,肥头大耳的富家公子,在赌坊里通宵达旦,一掷千金。“山珍海错”馆里飘出酒肉的鲜香,“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划拳声、灌酒声此起彼伏;春花院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老鸨放浪挑逗的话语,引诱着前来玩乐的嫖客。雕花窗里,青楼女子的玉手一抖,绣球从楼上被轻轻抛下,落进腰缠万贯的风流男人怀里。从此,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街的两旁,散落着自唐宋至民国各个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宅大院,有书香门第,有富豪庄园,也有达官府邸。每一座都那么古朴,不知道承载着古往今来多少往事。每一座又那么气派,呈现出当时建筑上精湛的雕刻与技艺,展示着庭院里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威赫的青石狮子守护着高耸的门庭,朱漆的正门上,画着高大威严的彩绘门神,经历了岁月却依然色彩浓艳,威风凛凛,让人情不自禁产生敬畏感。这座久经年岁的陈氏祠堂,在古街一隅静静地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姿势与装扮。陈氏为仙居望族。据记载,仙居陈氏均为河南颍川派始祖太邱公之第十九世祖霸先、谈先之后,于晚唐之后,迁居本地。陈氏家族历代人才辈出,仅宋朝时就曾出现文武进士22人(文17人,武5人),其中包括仙居第一位武状元陈正大,文武状元及第,可谓声名远播。

共 61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无意间撞进了一个古镇,一个据说是中国七处未被发现的世外桃源之一—— 皤摊古镇。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缓缓浏览,边观赏古镇风光,边了解它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曾有明代的一位进士金克厚,他与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有交往而出名。作者踏上这条古街,踏进历史,走向老态龙钟的老者。第二部分介绍见到的居民,一位是留守儿童,一位是高龄老人王陈氏。从他们的身上,作者了解到如今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贫穷,而这里从宋至清代就是繁华的商业中心。第三部分讲述走进皤滩古街的核心区,原风貌保持完整的古街,令他大为惊讶。这一部分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徜徉在皤滩街头,踩着那一颗颗被世世代代的子孙踩踏得光滑溜溜的卵石,听着现代皮鞋与千年前的卵石相碰撞的嗒嗒声,宛如穿行在时光的隧道里。作者穿越到了千百年前,目睹了街上百姓的生活与经济的繁华。陈氏祠堂、何焯的府邸,都默默诉说着这里悠久的的文化。历史上曾经繁华、人声鼎沸的码头,如今早已被寂静所代替,徒给作者留下许多伤感。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古今对照,让人们思考:当年的繁华哪里去了?【编辑:莫道不销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8-10-26 16:00:04
  一篇有份量的游记,把古镇的历史很随意地交待出来,让人们了解了它。欣赏学习了,祝老师创作愉快!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2 楼        文友:山水伴流云        2018-10-26 20:24:41
  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古镇,读它的历史繁华以及现在的落败,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看着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链接起来想想似乎古镇的萧瑟是必然的结果。更加惊叹作者的文笔给读者留下的深思!
3 楼        文友:金谷        2018-10-26 21:08:21
  谢谢老师们的评价,谢谢老师们的编辑。
中年之后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将以游记散文作主攻方向,向读者展示祖国美好的河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