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马社火不能没有“马”(时光) ——浅析薛志成散文《马社火》
薛志成的散文《马社火》,颇有贾平凹的《秦腔》之风。这是我初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再逐字逐句地读几遍,那样的感觉更强烈,而且还有更深刻的感悟。社火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用于庆祝战胜野兽,或者在节日期间表演,用于教育后代。由于秦地(陕甘地区)曾经多战乱,民间一直流传着耍社火的民俗,用于表达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教育后代,目的和远古时期是一样的。到了现如今,几千年过去了,社火表演的初衷依然没变,但有些东西却变了,和曾经的社火完全不一样了。这篇文章,薛老师就四个阶段的马社火的形态展开了详细的描写和论述,我们通过文章中阐述的具体情节,不难看出现阶段的马社火究竟丢了些什么,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用我的观点说——马社火没了魂。
第一章节描写的马社火,是最地道的马社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爱看,要是能扮演个角,那就更兴奋了。这一章重墨描写了如何装扮马社火以及表演的全过程。观看社火表演的观众,表演马社火的演员,装扮马社火的老把式,以及后续的每一个细节,文章中都给予说明,写得很细,没有漏掉任何一处情节。再看观众,从开始到结束,热情始终不减。在那个年代,在本地看社火表演,无异于去城里看大戏,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这不难理解。因为那时候除了社火,找不到其它可以丰富当地人的精神状态的娱乐活动。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爱看社火,看不到的时候,天天盼着、想着,就等着那几天。虽说那时的表演道具、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很匮乏,但最终装扮出的角色却是非常逼真的,足以证明那一代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存在,用这个章节最后的话说:川区人的马身子是步行的,是“走社火”。即便如此,人们对马社火的爱,依然爱到了骨子里,渗入了身体的经脉里。在他们的心里,马社火和脚下的黄土地一样亲切,没了黄土地,他们就没有吃的,没了马社火,他们就没了劲干活。想想就明白,他们对马社火的爱,究竟有多么的深,多么的浓。
再看第二章节,马社火还是马社火,但有些东西还是变了:村里破天荒地有了电视机,还是彩色的,这在当时,绝对是轰动,比当年看马社火还要轰动。好在马社火的魂还在,虽说戏台子没了,却不影响马社火的正常表演。人性的贪婪,就在那时悄无声息地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演马社火的演员,有了不少的额外报酬,这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事态要是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马社火迟早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累赘,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了。是不是呢?还真是的。
在第三个章节中,开篇就描写了一个发了大财的懒汉。他的生财之路是非常不光彩的,但却像一块石头一样,猛地砸到了平静的湖面中,搅得湖里马上不得安宁。有人动摇了,动摇的人,也没想到会这样。金钱的魔力真的太强大了,在那种独特的香味的诱惑下,呆在黄土地上的人,慢慢减少了,他们都飞到了可以满地捡钱的地方。他们的心态也彻底变了,变得面目全非,再也没了像黄土地那般的淳朴、实在。但幸运的是,马社火依然存在。而且表演马社火的演员,可以得到更丰厚的回报。但危机马上出现了,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即便要去地里干活,也不再用毛驴了。没了毛驴,马社火也就没法继续叫“马社火”了,好像也就理所应当地消失在那块黄土地上。黄土地还是过去的黄土地,只是人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些人了。全变了,彻底变了,马社火也就只能随着潮流变了,变得没了影子。
现如今,即便是极个别地区依然存在的马社火,也和曾经有了区分:没了“马”,由人穿着马裙子表演。这是文章最后一个章节的开篇内容。读来,我们的心里都是非常难过的。如今的局面,谁能料到呢?想当初,看马社火的时候,人山人海;再看现在,别说是看了,能认出叫什么,就相当难能可贵了。马社火就像一件玩物,人们看够了、看腻了,也就不再看了,转过身去看其它的可以提起兴趣的玩物。但马社火绝对不能比作玩物,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整个民族的财富,那笔财富是无法用钱币来估算的,是无价之宝。但那个无价之宝就在岁月的慢慢流逝中,在人们的眼前彻底变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盛况了。
但那块黄土地还期盼着马社火还能再次上演。能吗?无法回答。所以,薛老师在文章末尾,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以及对往事的追忆。
回到开头所言,我认为这篇文章有贾平凹老师的《秦腔》之风。贾老师以秦腔的发展以及土地的未来,进行一系列详细的展开,将需要表达的内涵隐含其中。再看这篇文章,虽说和贾老师的长篇小说相比,篇幅就显得很短、很短了,但本质是一样的。这篇文章,薛老师是以马社火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双线展开,以几个重要的片段,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并点出了一个共性问题:传统民俗的命运以及人性的缺陷。拿马社火的表演过程来看,可以不难看出来:先是用马来表演,然后是骡子,再是毛驴,接下来成了人穿着马裙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没人用牲口种地了,社会是发展了,不需要牲口了,但种地取得的收益,和在城市中的打拼所得是没法比较的。村里没了牲口,村里没了人气,马社火也就只能无奈地、极其不情愿地接受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人是有灵魂的,要是没了灵魂,就是行尸走肉。马社火,之所以在当年很轰动,就是有魂,有了魂,就有了灵气,也就耐看。再看后来的,魂渐渐没了,也就没人看了,即便还想看的,肯定也觉得不好看。日子久了,也就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局面:见了马社火,却不敢说是马社火,只能当成是杂耍,来安慰自己的心灵。然而,我们就任由马社火丢了魂而无动于衷吗?我想,但凡是个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都应该懂得马社火之类的民族瑰宝,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何保住那些传统民俗,如何让它们能在岁月长河的慢慢流淌中,在经历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依然能保住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的确很难。但我们还是要保住那些已流传千年之久的传统民俗,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对我们来说,那绝对不是几个人在街头耍猴,那是我们的祖祖辈辈手中积累的财富,并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也就不能丢掉那些宝贝,要把那些宝,像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认识到肩头的使命有多重,马社火的辉煌肯定会再现在那块等待已久的黄土地上,引来当年的众多铁杆粉丝。
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5282.html
陕甘宁,都在黄土地上,都在祖国的大西北,风土人情大多相近,相似,甚至一模一样。
马社火,黄土地上的古老祭祀和图腾,正如老师所分析的,它是“用于表达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教育后代”。
老师的赏析精辟独到,见解深刻,抓住了时代变迁后所变的“魂”,赏析我的拙文,高兴,遇知音。周末愉快!
血社火,反映了黄土地上老百姓心里的善恶标尺,这也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做人规范,道德标杆。正因为这个标杆,才维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说得好!马社火的命运不仅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人性缺陷的结果,世俗观念与传统较量的结果。
天水的老朋友送上真诚的祝贺。远握,祝创作愉快,佳作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