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人赏江山文】马社火不能没有“马”(时光)

精品 【江山人赏江山文】马社火不能没有“马”(时光) ——浅析薛志成散文《马社火》


作者:樱雪 进士,8947.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32发表时间:2019-05-25 15:00:54

【江山人赏江山文】马社火不能没有“马”(时光)
   薛志成的散文《马社火》,颇有贾平凹的《秦腔》之风。这是我初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再逐字逐句地读几遍,那样的感觉更强烈,而且还有更深刻的感悟。社火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用于庆祝战胜野兽,或者在节日期间表演,用于教育后代。由于秦地(陕甘地区)曾经多战乱,民间一直流传着耍社火的民俗,用于表达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教育后代,目的和远古时期是一样的。到了现如今,几千年过去了,社火表演的初衷依然没变,但有些东西却变了,和曾经的社火完全不一样了。这篇文章,薛老师就四个阶段的马社火的形态展开了详细的描写和论述,我们通过文章中阐述的具体情节,不难看出现阶段的马社火究竟丢了些什么,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用我的观点说——马社火没了魂。
   第一章节描写的马社火,是最地道的马社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爱看,要是能扮演个角,那就更兴奋了。这一章重墨描写了如何装扮马社火以及表演的全过程。观看社火表演的观众,表演马社火的演员,装扮马社火的老把式,以及后续的每一个细节,文章中都给予说明,写得很细,没有漏掉任何一处情节。再看观众,从开始到结束,热情始终不减。在那个年代,在本地看社火表演,无异于去城里看大戏,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这不难理解。因为那时候除了社火,找不到其它可以丰富当地人的精神状态的娱乐活动。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爱看社火,看不到的时候,天天盼着、想着,就等着那几天。虽说那时的表演道具、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很匮乏,但最终装扮出的角色却是非常逼真的,足以证明那一代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存在,用这个章节最后的话说:川区人的马身子是步行的,是“走社火”。即便如此,人们对马社火的爱,依然爱到了骨子里,渗入了身体的经脉里。在他们的心里,马社火和脚下的黄土地一样亲切,没了黄土地,他们就没有吃的,没了马社火,他们就没了劲干活。想想就明白,他们对马社火的爱,究竟有多么的深,多么的浓。
   再看第二章节,马社火还是马社火,但有些东西还是变了:村里破天荒地有了电视机,还是彩色的,这在当时,绝对是轰动,比当年看马社火还要轰动。好在马社火的魂还在,虽说戏台子没了,却不影响马社火的正常表演。人性的贪婪,就在那时悄无声息地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演马社火的演员,有了不少的额外报酬,这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事态要是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马社火迟早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累赘,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了。是不是呢?还真是的。
   在第三个章节中,开篇就描写了一个发了大财的懒汉。他的生财之路是非常不光彩的,但却像一块石头一样,猛地砸到了平静的湖面中,搅得湖里马上不得安宁。有人动摇了,动摇的人,也没想到会这样。金钱的魔力真的太强大了,在那种独特的香味的诱惑下,呆在黄土地上的人,慢慢减少了,他们都飞到了可以满地捡钱的地方。他们的心态也彻底变了,变得面目全非,再也没了像黄土地那般的淳朴、实在。但幸运的是,马社火依然存在。而且表演马社火的演员,可以得到更丰厚的回报。但危机马上出现了,村里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即便要去地里干活,也不再用毛驴了。没了毛驴,马社火也就没法继续叫“马社火”了,好像也就理所应当地消失在那块黄土地上。黄土地还是过去的黄土地,只是人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些人了。全变了,彻底变了,马社火也就只能随着潮流变了,变得没了影子。
   现如今,即便是极个别地区依然存在的马社火,也和曾经有了区分:没了“马”,由人穿着马裙子表演。这是文章最后一个章节的开篇内容。读来,我们的心里都是非常难过的。如今的局面,谁能料到呢?想当初,看马社火的时候,人山人海;再看现在,别说是看了,能认出叫什么,就相当难能可贵了。马社火就像一件玩物,人们看够了、看腻了,也就不再看了,转过身去看其它的可以提起兴趣的玩物。但马社火绝对不能比作玩物,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整个民族的财富,那笔财富是无法用钱币来估算的,是无价之宝。但那个无价之宝就在岁月的慢慢流逝中,在人们的眼前彻底变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盛况了。
   但那块黄土地还期盼着马社火还能再次上演。能吗?无法回答。所以,薛老师在文章末尾,留下了很大的空白,以及对往事的追忆。
   回到开头所言,我认为这篇文章有贾平凹老师的《秦腔》之风。贾老师以秦腔的发展以及土地的未来,进行一系列详细的展开,将需要表达的内涵隐含其中。再看这篇文章,虽说和贾老师的长篇小说相比,篇幅就显得很短、很短了,但本质是一样的。这篇文章,薛老师是以马社火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双线展开,以几个重要的片段,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并点出了一个共性问题:传统民俗的命运以及人性的缺陷。拿马社火的表演过程来看,可以不难看出来:先是用马来表演,然后是骡子,再是毛驴,接下来成了人穿着马裙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没人用牲口种地了,社会是发展了,不需要牲口了,但种地取得的收益,和在城市中的打拼所得是没法比较的。村里没了牲口,村里没了人气,马社火也就只能无奈地、极其不情愿地接受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人是有灵魂的,要是没了灵魂,就是行尸走肉。马社火,之所以在当年很轰动,就是有魂,有了魂,就有了灵气,也就耐看。再看后来的,魂渐渐没了,也就没人看了,即便还想看的,肯定也觉得不好看。日子久了,也就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局面:见了马社火,却不敢说是马社火,只能当成是杂耍,来安慰自己的心灵。然而,我们就任由马社火丢了魂而无动于衷吗?我想,但凡是个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都应该懂得马社火之类的民族瑰宝,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何保住那些传统民俗,如何让它们能在岁月长河的慢慢流淌中,在经历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依然能保住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的确很难。但我们还是要保住那些已流传千年之久的传统民俗,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对我们来说,那绝对不是几个人在街头耍猴,那是我们的祖祖辈辈手中积累的财富,并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也就不能丢掉那些宝贝,要把那些宝,像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认识到肩头的使命有多重,马社火的辉煌肯定会再现在那块等待已久的黄土地上,引来当年的众多铁杆粉丝。
   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5282.html

共 25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虽然读过薛老师那篇《马社火》,但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仍然是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够到位,对一些细节也参不透。通过再次阅读这篇对《马社火》的深刻解析,才更深入地理解并为之感到焦虑。通过作者抽丝剥茧般的层层剖析,让读者了解到《马社火 》是秦地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传承。但可惜的是,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活动面临着绝迹,人们开始走出黄土地,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大家也不再用牲口,《马社火》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时代在变更,岁月在递进,无论是人,是物,都失去了原有的样貌和习惯,惟剩那不变的情怀还在嗟叹。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方向清晰,分析透彻,言辞恳切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所读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写作技巧做了详尽的描述,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推荐共赏!【编辑:红袖留香】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52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薛志成        2019-05-25 16:01:43
  谢谢樱雪老师的赏析,不甚感激。
   陕甘宁,都在黄土地上,都在祖国的大西北,风土人情大多相近,相似,甚至一模一样。
   马社火,黄土地上的古老祭祀和图腾,正如老师所分析的,它是“用于表达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教育后代”。
   老师的赏析精辟独到,见解深刻,抓住了时代变迁后所变的“魂”,赏析我的拙文,高兴,遇知音。周末愉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1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5 16:08:36
  是啊,陕甘宁,虽说离得很远,但民俗一样。大家一起共勉。加油。周末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5 16:40:08
  对社火,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我的老家是陕西蒲城,属于血社火的传承地。我的姑父是曾经的社火会会长,我的舅舅是会装血社火的老把式。想当年,去看一次社火,我非常兴奋的。更何况,我因身份的特殊,可以看到旁人无法看到的神秘——装扮血社火的全过程。只不过,那也是很多年的事了,早没了印象。到我记事到现在,我总共看了三次血社火表演,最近一次,已经有近二十年了。所以啊,我看到老师这篇《马社火》时,心里感慨万千。我想到了我的姑父,我的舅舅,还有曾经的那些演员、老把式,铁杆粉丝。期盼吧,就让我们期盼吧,当年的盛况还能再现。
2 楼        文友:薛志成        2019-05-25 16:59:00
  我小时只知道马社火,血社火才是近几年知道的。看到媒体上那些惩恶扬善的妆扮,觉得非常好奇,我一直在想,额头扎着刀,血淋淋的,到底是怎么妆扮的。我查过百度,说血社火的这套妆扮是绝密,不外传。
   血社火,反映了黄土地上老百姓心里的善恶标尺,这也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做人规范,道德标杆。正因为这个标杆,才维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2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5 20:47:46
  是的,血社火的装扮现场,绝对是保密的,除非是内部人。但不管怎么说,马社火、血社火、芯子社火、高跷社火,以及其它的,对我们来说,存在的价值完全一样。我们的老祖宗造就了社火,我们也就理应传承下去。感谢老师点评。
3 楼        文友:薛志成        2019-05-25 17:29:14
  传统民俗的命运以及人性的缺陷。
   说得好!马社火的命运不仅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人性缺陷的结果,世俗观念与传统较量的结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3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5 20:49:59
  人啊,是非常矛盾的。就像老师文章中描写的懒汉的发家,虽说途经很不光彩,但依然令很多人羡慕。这是为何呢?人啊,有时候看起来很坚强,但有时候却是非常脆弱的,比纸还要脆弱。感谢老师点评。感谢老师创作《马社火》这篇文章。
4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19-05-25 19:03:58
  关于马社火,我看过薛老师的文章后,仍然不是特别懂得,通过这篇赏析,使我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谢樱雪先生对时光之城社团的支持,期待你下一篇精彩文章!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回复4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5 20:43:05
  谢谢红袖留香老师辛苦编辑。马社火,属于社火的一类,现在用于节日表演用。社火表演,是非常精彩的,尤其在曾经的那些年。
5 楼        文友:黄昏星        2019-05-25 19:33:23
  我是广东的,我常常从文章或者新闻看到北方的风俗,觉得很是新鲜和好奇,有机会一定会去北方观赏的。樱雪对薛老师文章观察细微,理解和拓展深远。我不懂赏析的技巧,但是能感受到樱雪对家乡的风俗深深眷恋,这眷恋的背后是世世代代的对生活追求的信仰和美好的记忆。作为继承的中坚力量,如今年轻人离家挣钱,马杜火逐渐凋零,那些村庄光明微弱,不再冒烟,只剩下骨头。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以寂寞偿还的。
回复5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5 20:44:15
  谢谢黄昏星老师点评拙作。正如老师所言:年轻人走了,村里没了人气,很多东西也就不得不变了,变得面目全非。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5-26 07:47:44
  薛老师的《马社火》我看了,作品对“魂”的把握很深刻,本篇赏析,细腻透辟,击中精髓,原作与赏析都生色生香。点赞,怀才抱器学习了。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樱雪        2019-05-26 15:15:34
  怀才老师谬赞了。和老师相比,还有更多学习的地方,一直在默默地关注老师的风采。周末愉快,感谢老师点评。
7 楼        文友:草根        2019-06-12 14:28:18
  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印迹。相得益彰的文字,欣赏并问候陕西老乡夏安!
至少,无愧于文字。
回复7 楼        文友:樱雪        2019-06-13 18:37:53
  谢谢乡党老师点评。夏日安康。
8 楼        文友:薛志成        2019-08-15 13:22:21
  恭喜樱雪老师的赏析文获奖!!
   天水的老朋友送上真诚的祝贺。远握,祝创作愉快,佳作频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8 楼        文友:樱雪        2019-08-16 13:38:38
  谢谢薛老师鼓励。是老师的文章打动了我,才有了这篇赏析。老师的文章,耐嚼、耐读、耐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遥祝安康。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