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历史的回声(散文·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历史的回声(散文·家园)


作者:代启权 秀才,1251.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06发表时间:2019-11-06 20:21:19
摘要:我回到家乡光山县城,应约同几位家乡的文朋诗友们一起,参观了司马光故居。

【八一】历史的回声(散文·家园) 我的家乡在豫南大别山区,靠近淮河,是一个不到九十万人口的县,县的名字叫光山,古时叫光州也叫弦山,提起光山这个名字,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可要是提起司马光这个人的名字来,我想,那知道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吧!这不仅包括中国人,同样包括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相信也都会知道司马光其人其事的;我去过日本也到过韩国,当提起司马光这个人的名字来,不仅他们的学者们,就连他们那里当地的老百姓,都会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已着说:“聪明智慧”!听着他们对司马光滔滔不绝的赞美声音,我暗自欣慰,因为我的家乡光山,就是司马光的诞生地,如果历史可以穿越的话,那我同司马光先生,不就成了同饮一河水,同走一条路,那最亲切的乡亲了吗?那时,我总会这样想着;也同他们一起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起来。
   前些日子,我回到家乡光山县城,应约同几位家乡的文朋诗友们一起,参观了司马光故居。
  
   一
   在七、八年以前,我办事经常经过司马光故居,因此对司马光故居并不陌生,其实司马光故居,就紧靠着原先县委招待所,现在招待所改成为司马光宾馆了,司马光故居就在司马光宾馆的边上。在宾馆的左侧场院旁,有三棵古柏树,在古柏树边上,有一个青砖瓦门楼,红木大门,门经常是锁着的,如果有接待,上面会安排人,早早把大门打开,在大门边的砖墙上,挂着一块木牌子,木牌子上面写着:“司马光故居”,门打开以后,就可以看见司马光砸缸的现场地了……不过,后来自己出国几年,没有在家,回国以后,又在国内其他城市工作,很少在县城,不知道这么些年,司马光故居有没有新的变化。这次同朋友们一起参观司马光故居,心里也有许多期待,相信对司马光的了解会更深刻一些的,我这样想着。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都对我们这些小学生讲:孔融四岁让梨、司马光在幼儿时砸缸救人、骆宾王七岁会作诗,周恩来总理幼年上学的时候,就写下“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故事……讲完故事以后,语文老师严肃而认真的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以上我与你们讲的故事中,哪些人是你们最熟悉的呀?”我们这些小学生像小鸟一样大声音回答:“司马光!周恩来!”语文老师接着问:“有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说,为什么呀?”我举起手来,老师就让我说,我站起来对老师和同学们说:“因为,古时候,司马光出生在我们光山县,现在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我对他们很敬重,所以我最熟悉他们”;我说完以后,老师让我坐下,接着问道:“还有同学要说吗?”“老师,我也有话说”,这个时候,从中间的坐位上,站起来一位小女生,她的名字叫刘梅,刚从其他学校转来的,据了解她的爸爸,是新来的我们公社书记。语文老师就让刘梅同学说,刘梅同学站起来慢条思理地说:“刚才代班长说得不错,我也赞成,不过我有一点补充,听我爸爸对我说:‘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祖籍在我们光山,因此光山人,就成了邓颖超的娘家人,这样看来,周总理就是我们光山人的女婿了’,老师、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光山人同邓颖超是乡亲,有了这样一层关系,那我们同敬爱的周总理,不是更亲更近了吗?”同学们为刘梅同学,精彩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非常高兴地对同学们说:“刚才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我讲这些故事给同学们听,就是让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学会怎么样去做人,孔融、司马光、骆宾王、周总理等等这样一些古今有名气的人,从小就有良好的品德,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报效国家!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语文老师兴高彩烈的问着同学们,同学们齐声回答着说:“有信心!有!有!”……
  
   二
   回想起小时候读书的事情来,脸上露出微笑。这个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有说有笑地就来到司马光故居门前,一看司马光故居就是经过整修的了,门脸换成了气势恢宏的亭台楼宇,靠东门边是司马光小学,西门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样子,进到里面来,一看便知那是四合院落布局,院落靠南边一点,是司马光生平展室,靠北边后堂是光山县民俗展室,在院子中心位置有司马井、养粹亭,西边院墙下有“司马光砸缸”群塑雕像,千年古柏树在东门边上,微风吹来,树枝沙沙作响,院内花草繁茂,不时有小鸟飞来又飞去,小蝴蝶在花草间上下翻飞,小桥流水,曲径幽幽,我们通过小桥来到司马光生平展室,进入展室里面,我发现其展示内容,于以往我看过的别无二异,原以为从司马光生平中,除了有对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介绍外,还可以了解到司马光另一部书,也就是《司马光家训》的有关内容记载呢?可是左看看右看看,也没有浏览到其中一点点相关信息。这让我感觉有一些失落了!
   曾记得在我读中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一年放暑假,父亲让我去舅舅家,看望姥姥姥爷,在姥姥姥爷家的那些日子里,白天,我同姥爷一起上山砍柴,有时候也同伙伴们一起放牛,放牛的时候多一些,同姥爷一起砍柴的时候少一些。姥爷说,砍柴太阳晒,害怕晒伤我的皮肤,放牛相比较而言,要轻松自由得多;尽管放牛轻松一些,可我还是喜欢与姥爷一起上山砍柴禾。
   姥爷做什么事情都仔细认真,就连砍柴也不例外,记得有一天,姥爷与我一起在山林中砍柴禾,我一边砍,一边看着姥爷砍,姥爷不声不响,专心至至地砍着柴禾,一会就把我甩到老后面了,再看看姥爷砍过柴禾的地面上,光溜溜干干净净的,没有一根杂草柴禾茬子,而我砍过的地方,却是高低不平,没有一点条理,我红着脸跑过去问姥爷:“姥爷姥爷,你砍过柴禾的地面,真光溜,您得告诉我为什么呀?”姥爷停下来,用毛巾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水,笑着对我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都要做到最好,不要光想着现在,还要考虑到以后,就像砍柴一样,现在你砍得光溜干净,来年柴禾就长得茂密一些,如果砍得不整齐,来年柴禾长得也不是很好呀!”我听着姥爷很有道理的话语,就学着姥爷的样子砍着柴禾,心里有说不出来那种快乐的感觉。
   那一天夜晚,吃过晚饭,我经过姥爷的休息室,只听见姥爷在吟唱着诗书,那声音很悠扬,此时此刻,我发现读书中的姥爷与劳作中的姥爷真是判若两人。如是,我走过去给姥爷倒了一杯开水,自己也倒了一杯,坐在姥爷的对面,听姥爷唱书。不一会姥爷唱完一节书以后,就把那厚厚的线装书放到桌子上,我对姥爷说:“姥爷,您唱书的声音可真好听。”姥爷笑着反问我道:“是吗?刚才唱的是一段《司马光家训》中的语句,很有道理也很有味道!看着看着就唱了起来。”姥爷饮着水看着我,接着放下水杯,又对我说道:“古时,司马光出生在你们光山县城,人聪明有智慧,是一位大学问家,他写了一部书叫《资治通鉴》,里面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为君者,治国理政之道的,因此过去的皇帝和大臣们,都会学习这本书的。”
   姥爷看了桌子上面的线装厚书,沉默了一会,又接着对我认真仔细地说道:“如果说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是皇帝和大臣们治国理政所必读的书籍,那么司马光所著的另一部书籍《司马光家训》,那就是留给我们贫民老百姓,怎么样齐家最精典的著作了。我们都应该知道和学习才好。”姥爷说到兴头上,点燃一只叶子烟,一边抽烟一边接着又开始说道:“司马光写《司马光家训》除了教育子孙后代,怎么样让家庭兴旺发达,管理好家庭外,还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所在,正如司马光引用《大学》上的话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并且一再强调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姥爷后来把司马光说的话,对我又用自己的话解释着说:“古人把齐家和治国看得同等重要,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本乱而末治,那是不可能的。是想:家都管不好,子弟都教育不好,怎么能出来教育别人呢?因此,司马光把齐家的观念提高到治国的高度,来书写《司马光家训》的。正所谓‘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原来我在学校里,只是听老师讲过司马光,那也只停留在司马光砸缸,这美好的故事里!对司马光这个人,也只是说认识了一下而已!就连认识也只能说略知皮毛,存在于浮浅之中。可那一晚,通过姥爷的讲述,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我的家乡人,司马光其人鲜事;姥爷还对我阐述了司马光聪慧过人,七岁的时候,就一字不落地背诵完《左传》,姥爷特别还对我讲了《司马光家训》的有关内容,最后姥爷严肃地对我说:“《司马光家训》里,司马光,继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全面系统地教育后世子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重孝道,讲礼义!怎么样为人父母,怎么样为人子孙,怎么样为人丈夫,怎么样为人妻子,家庭怎么样兴旺,还对勤、俭、奢作了深入的论述,里面的内容丰富着哩!”……
   那一夜,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虽然有许多知识我听不懂,可是姥爷用他那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我能够听明白其中大概情节,因此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关注起司马光来,特别会更加留意《司马光家训》的有关信息。有时想起我的姥爷,让我更加敬重他老人家,姥爷一生耕作,一生读书,姥爷把浓浓的爱,用汗水,一丝不苟地挥洒在他那深耕细作的泥土地上,把深深的情,寄托在他那厚厚的线装书里面,姥爷诠释了一个读书人,最优良的品德:如世无争,清心寡欲,寄情山水,劳作一生,学习一生,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颐养天年,天伦之乐,虽然劳作艰苦,可也自得其乐,为最美!姥爷的形象,永远存留在我生命的记意里,不会消逝!姥爷谢谢您的传道授业……
   记得有一次,我从上海去江苏徐州,经过合肥,稍作停留,在合肥文友的陪同下,到安徽最富足的地方肥西县进行考察,无意间,在一公园的亭子旁,有一宣传古代名人故事的文化长廊,我走过去观看了一下,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那里有介绍《司马光家训》中,俭与奢的阐述,才让我知道,原来《司马光家训》,在《四库全书》中有详细记录!这让我想起姥爷手里,那厚厚的线装书,泪水在我眼睛里打着转,姥爷就更让我肃然起敬了!
   可如今,同家乡文朋诗友们,在自己的家乡,司马光故居里面参观,却未能发现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怎么不让人感到惆怅呢?
  
   三
   不过,在文朋诗友的招待宴会上,有一位文友告诉我说:“我们光山人,自古以来就懂得知恩图报,吃水不忘掘井人的,对那种忘恩负义之人,痛恨之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能够得以传扬,名扬世界,就是其中最好的佐证!”朋友并没有详细说明,卖了一个关子给我,这更让我强烈地希望,了解事情真相的冲动和力量,也能够让困惑我多年的疑问得到答案,我的疑问就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小孩到底是谁?他后来怎么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谁最先传扬出去的?其目的和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那些天,我在县城里进行着实地了解。
   一天,我行走在光山县城西城区,忽听不远处传来锣鼓声,不一会,还能够听见有人说笑,有人唱歌的声音,我就顺着歌声向前面走去,走了不到两百米,一拐弯,就发现一个大院子,院子里面已经有很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说有笑很是热闹,如是,我就走近前去,看见院子中间有一个戏台,戏台上方的门帘上写着:“上官岗村文化大院”。原来光山县花鼓戏团的演员们,正在这里排演节目。我就悄悄靠近一位老先生的身边,坐了下来,这位老先生大概有七十多岁,身体瘦瘦的,但人挺精神,很热情,他看着我一脸的笑,我就轻声问老先生说:“老人家,这花鼓戏演的是什么节目呀?”老先生笑着告诉我说:“《感恩亭》呀!”接着老先生乐哈哈自言自语地说:“这节目编得好,是演自家祖辈先人,上官尚光报司马光砸缸救命之恩的戏。”我听老先生这样说,就赶忙问道:“老人家,这戏里面的内容,您清楚吗?”老先生看了我一眼,便对我说:“演自己老祖上的事,当然知道呀!能不知道吗?”如是,老先生就把《感恩亭》这曲戏,大概的内容一五一十地讲给我听了。
   原来这位老先生,也姓上官,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小孩,就是老先生的祖上,名字叫上官尚光。当时上官尚光的父亲,在当地也是一位有名望的乡绅,家庭比较殷实,上官尚光的父亲同司马光的父亲,当时也是光州县令的司马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两家又是邻居,因此两个家庭的人走得很近,司马光与上官尚光是发小,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自从司马光砸缸救出上官尚光以后,他们两家人走得就更近了。
   上官尚光与司马光一样,从小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他们两个人,在二十岁左右参加科举考试,都考中进士,他们又一起为官,不过,没过几年,上官尚光对为官不感兴趣,就辞官回到家乡,而司马光却步步高升,仕途得意,从此两个人,各奔东西,很少联系了!

共 90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司马光故事家喻户晓,巧的事作者与司马光同乡,外出多年回到司马光故居引出作者很多联想。从小学课堂上与女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到周总理夫妇也是光山人,从姥爷身边也学到了有关《司马光家训》的故事,从姥爷这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回家乡故事很多,从上官老者口中《感恩厅》知道了司马光不为人知的一面,回乡的路走一路感悟一路,于是就有了这篇洋洋八千多字的作品。作品行文朴实,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联想丰富,将自已回乡感悟和情思写入文中。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9-11-06 20:22:45
  欢迎赐稿八一社团,祝笔丰。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1 楼        文友:代启权        2019-11-07 08:07:59
  老师编辑我的作品辛苦了,谢谢你字字珠玑的编案!向你学习,向你致意!
2 楼        文友:墨林        2019-11-06 20:36:03
  感谢赐稿八一文学。希望以后首发江山之后,再投稿其他网站。祝创作愉快!
墨林
回复2 楼        文友:代启权        2019-11-07 08:09:22
  谢谢总编关注支持!向你问好,远握!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