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路】舒乙印象(散文)

精品 【柳岸•路】舒乙印象(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08.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11发表时间:2020-01-02 09:22:23
摘要:2000年在京进修(北京教育学院),其间,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有幸遇见老舍之子舒乙先生,相遇很美,记下那些细节和感受,权做与一面之交的舒乙先生再度握手。上传的这张照片,依然在我的影集里,舒乙先生为我写字的神态,依然生动。照片由社长老百先生做了剪裁处理,感谢。文中提及的张彬福教授,原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是我进修期间的班主任老师,也是我的课题研究导师之一。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兼)等职务。

【柳岸•路】舒乙印象(散文)
   “这个人是谁?”我问一起来参观的张彬福教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大厅,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小步点跑着登上二楼,噔噔的跑步节奏,引来我的注目。大厅一侧是半环形步梯,他就像一个运动员,在跑道上奔跑。他着一袭短袖白衬衫,束在腰间,精神抖擞,就像刚刚出操归来。
   我知道他的身份了,他是作家老舍的儿子。想不到,他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还如此洒脱,朝气依然属于他的特质,我第一感觉是,文学可以使人年轻。他仿佛就是一只山羊,蹦蹦跳跳,在跳跃里透露出一种活力。瞬间,在他身边的人,都成了陪衬,他给他的年龄带来了不一样的动感。
   “是舒乙馆长,老舍的儿子。”张教授再次给我介绍。其实是多余的,“舒乙”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中学语文课本还有他的文章。我对他的崇拜并非来自老舍,而是看到了我所教课文的写作者,我充满了兴奋。
   “我想找舒乙先生题个字。”我不容商量的语气,跟张教授说。那时,我也算是追星族,是为我的学校校庆而“追星”,多点人气。
   “上去找就可以,不用求,他不会拒绝。”张教授说。舒乙是他的好友,他的脾性就是有求必应。他又补充了一句,“退到年轻,他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哦,是朋友有事,他睡不着觉的人……”张教授的话一定有着充分的理由。
   他说与舒乙相交40几年,留下的印象始终不改,他的话我相信。
   我刚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院子里流连过,穿行在那些文学大家雕塑群之间,近距离接触,马上就有了似曾相识的老友相逢感。“横眉冷对”的褐色鲁迅头像,雕塑的棱角突然也不那么锐利了,微笑着给我留下老者的印象;我在叶圣陶、老舍和曹禺的群雕里,端坐片刻,留下了与大师为伍的照片;我调皮地擦着了打火机,给手夹卷烟正在思考诗句的艾青诗人点上火,希望在瞬间唤醒这位歌行者。
   看着舒乙,想想刚才所见,我觉得文学在这里,被一群人激活了。这种活力来自舒乙的穿针引线,他是衔接过去与当下的最有身份的人。无论是雕塑的,还是健在的,浑然一体,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崭新的文学世界。
  
   二
   这是2000年6月21日这天,此时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关一月的日子,舒乙是馆长,是这个新馆的第一任馆长。我在北京教育学院进修,我们那些同学都是中学语文教师,曾经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入馆,是学院新设的课程,说,要重温现代文学的声音,这个创意当然很受欢迎,起码用不着坐在教室,让枯燥折磨我们。
   曾经教过舒乙的《父子情》。在我心里,一直住着这个作家的影子,很少有人写父子的(我以为写母子的居多),他给我的感觉是真性情。他是一个最会捕捉情感的作家,读他的文章,几遍,都不会因风格差不多而降温,因为他的性情可以点燃读者的热情。很多人因父辈而出名,而舒乙则是“虎父无犬子”。他写父亲老舍,是为了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父亲,而非需要一位可以傍依的靠山。这段话,是我教学的教案语,至今我还大致记得。
   我追着舒乙馆长的脚步,走进他的办公室。
   他说,刚刚送走了几个客人,他们要为这个馆做点支持,给这座文学馆增添点现代气息,用多媒体展示馆藏……
   这些话,是否适合此时来说,是否应该对我来说,似乎他都不在乎,我也打消了拘谨,接过他递来的一杯茶,似乎我们是老友重逢,不必客气,也不介意,寒暄都免了,就是实打实地交谈。我明白,他刚刚成为馆长,他的心思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呼应的,他是自豪的,他以这样的方式,向我表达着他的自豪。
   他告诉我,这个时代,给了文学一个园地,很不容易的。言谈里他的语气更多的是珍惜。他说,文学对于人性改变向好就像文火的劲儿,很多人看不见,可以体谅,总要有人侍弄文学,这些人就包括我们。我微笑不知怎么回答,我笑自己有幸忝列其中。舒乙先生说话总是给人无比的尊重,话里带着兴奋剂,听着舒服,也兴奋。
   我原本以为我会被他轮番质问,我想起了老舍的《茶馆》,觉得舒乙馆长很适合开茶馆,来的都是客,不问出处不问来历,热情就是一张无字的名片,暖着我的心。
   我不想直接切入我求见舒乙馆长的主题,我掏出傻瓜照相机,他没有半点不悦,更没有推辞,先是在茶几对面端坐,然后再站起来,找房间一角的一株观景木,两手垂在裤线处,一丝不苟的样子,等着我的快门闪光。他不厌其烦,换着各种角度和姿势。我一直以为,给明星拍照是很不礼貌的,我将相机装进背包。他拍拍我的肩,“等一会。”
   他走出房间唤来一位工作人员,示意我和他站近点,我们留下了合影。“多拍几张也没有什么,回去可以挑拣一下。”
   我知道,拍得多了也就俗气了,我不想俗,也想让舒乙知道我并不贪婪。
   我说明了来意,想为我所在的学校求一个题词(五十周年校庆)。
   “哈哈,我可不是名人,合适么?”舒乙没有做出完全拒绝的姿态,“我在文学馆,可我不是文学家,写过几篇小文,也是沾了老舍的光,是老舍的儿子倒是真的,这个也行?”舒乙看着我,笑着接过我递上的笔和纸。
   我想,假如舒乙拒绝,我就抬出他的同学张彬福教授,没有用到这块敲门砖,到关键时候一定要用上,机不可失。
   他站起,打开他的文件柜,拿出一张版纸,说:“这个版纸好点,字不好,纸总不能糊弄……”说完,他递给我看。我点点头,表示很满意。
  
   三
   我见过一些所谓的有名气的人,有的就喜欢装腔作势,也有的写了点东西,那些文字写得也不错,可总是给我凌驾于人的感觉,我宁愿认识那些并不张扬的人的文字。我不能评判人家的人品,只喜欢人家的文字就行了。那样的文字可以力透纸背,可透不过我的心。我突然想起舒乙《父子情》的最后一句话:我“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舒乙先生这样与父亲生死互动,我们完全可以想到他对人有着慈爱的仁心。我相信文章里的这句话是有着催泪弹般的效果,因为我教书的时候,让孩子们好好读这句话,但那时我理解还没有如今这么深切。他将人与人的关系诠释得充满温度,言说而身行。
   我对名人的接受度是这样的:可以清高,但最好不冷;炫耀名气,说说头衔,但不能跋扈;居于云端,却要食人间烟火。在舒乙先生身上,我看出了后者。舒乙身上,有的是亲和,慈爱,可以马上将陌生变成熟稔的性情和能力,这种性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磁场,给人无法抗拒的亲近力量。
   “哦,50年了,不容易,写点什么才符合你们的心愿?”舒乙握住笔,眯着眼睛思考着,也似乎是在征询我的意见。
   “薪火永传?”其实舒乙先生早就胸生诗意,看着我的脸色,生怕我不能满意。是啊,教育就是一堆照亮孩子前程的篝火,一代代相传,不熄,不断。我急忙点头,他举笔试试,安排间距,四个舒同体大字,清秀婉成。我不敢说胜过名家书法,但构字笔画则是浑圆而洒脱,宽博而雍容,外柔内刚,持度规矩。他标注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落款,他的名字却隐于后面,小到了尘埃里。
   舒乙,老舍之子,他在我的世界里是属于语文课本的,此时,他从课本的文字里走了出来,比那些介绍更加生动了,平易得如兄弟相逢,可不是似曾相识,而是早就熟稔如故了。
   我想起书法,有一说,书因人而名。不错,舒乙先生的书法难成大雅,却那些字写意着他的心情和心胸。一个人写出的字,是否受人喜欢,不在所谓的“名震遐迩”,而在于是否有人真心喜欢,这才是有道理,这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书家理论。
   面对如兄长般的舒乙,我童心玩心大发,居然从随身书包里摸出文学馆开馆印制的活页卡片,在手中摩挲着。我有一个怪癖,每临景点,凡有纪念品,我一定买一份。
   “签个名,是吧?”舒乙从我手中拿过卡片,写上时日,签上了他的名字。是啊,这是一个馆长的荣耀,因为有一个游客将自己的崇拜给了他的馆舍,在他心中,无论尊卑,只有尊重,他理解并尊重一个陌生人的文学心。
   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份永恒的纪念,舒乙当时说,就是签个名也不好增值,是啊,的确不能如古董,可以价值翻番,但在我的心中,只要再次抚摸,记忆里有温度,就足够了。
   舒乙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记事本,小可掌握,摊开置于我的面前。“你也留个名字吧。”我的手颤着在本子上写下通讯地址、电话和名字。他想给我一个对等,因为每一个遇见,在舒乙的心中,都是不能抹去的记忆。我想,舒乙不会是因为空闲想用品格感动一个陌生人吧,我相信,这是他一贯的秉性的自然流露。
   也许是没有人打扰,我们俩拉起了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他说,中学课本里的现代文学作品少了,老舍、巴金、矛盾……他们的作品是上一代留给我们的瑰宝。文学除了传承,还得发展,当代文学不少优秀的文章更适合当下的孩子们……
   是啊,他不是教材编纂专家,但一直以一个忧虑者关心着中学的文学教育。我谈到了他最富才气最有忧虑心的《都市精灵》,他说,有读者说,那是都市人闲得慌,没事就望天,是“杞人忧天”。我说,一个人的温暖情怀,连小动物都不能给,他也不会给家人朋友的。他点头表示赞许。我们有了共同的有深度的话题,谈话很随意了。
   “我只是想表达,我是一个温和的人。”舒乙感慨地说,他温和得不想与人争执,温和得只想听一曲人鸟共鸣的和谐旋律。
   他告诉我,得到馆长的这个职务,倒不是为了“官瘾”,是多了一些可以静心写点东西的时间。是啊,美好的时空终于光顾了一位当代作家,他并无多少奢华的要求。
   他谈到写点东西,问我是不是也动动笔,我颔首。他说,自觉地去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让心灵获得最大的驰骋空间,可以自由,可以水到渠成地陷入一种精神的迷醉状态。我想,这是不是他写作《都市精灵》的心灵感受?我明白了一个作家所渴求的是什么,是精神在笔端驶入无人之境,以至于在持笔运字的时候陶醉不已。
  
   四
   我是外省人,是京城盲,问舒乙“老舍故居”在哪个位置,他大笑道:“你打探路真的是找到了本家啊!”
   “灯市口大街,知道吧?”舒乙比划着,是红灯笼的样子,可大街与灯笼怎么可能有可比性。
   “鼻子下面有嘴巴,问就是,我能够找到温暖的‘丹柿小院’……”舒乙的介绍反而让我迷糊,干脆打断他的话。
   “我母亲的丹柿小院你也知道?”舒乙惊讶。
   “还有‘双柿斋’,我想看看窗台上是不是还摆着两枚柿子呢。”我将知道的老舍故居的最美风景一股脑说出,令舒乙不胜惊诧,且眼眶闪着泪花。是啊,能够有人记住那些风景,就是对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最好纪念。
   “舒乙先生,”尽管我这样称呼感觉好别扭,我起身握住他的手,要告别他,“张彬福教授还在楼下等着我呢。”
   “彬福,哦,哦,倒忘记了,昨天他电话说来,我得给他做讲解员。”我和舒乙并肩下楼,“怎么不早说是彬福教授的朋友?”我只能投之微笑,说道:“我是张教授的学生,进修生。”他说,那更亲了,总之,他有很多理由。
   最多的怀旧时间,我们留给了舒乙的父亲老舍,在介绍老舍的单元,我们紧围在他的身边。他讲某本书的来历,说某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叙述老舍与那个祥子原型的故事……
   他应我们学院的要求,给每个人签名,笑着说,我可沾我父亲大光了啊……我父亲欠着喜欢他的人的债,父债子还哦……
   我想,他是一个从来不知怎么说“不”的人,他明白,当面被人拒绝是件多么难堪的事,一切有求于他的,他都答应下来,不厌其烦,不拒细微。他是一个无以复制的人,在我心中,他的名字和老舍的名字一样值得尊敬。
   舒乙对于我这个中学教师而言,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很多人与名人交往,多有傍人之嫌。但名人的效应是不能抹杀的,每当我讲到舒乙的《父子情》这篇文章,我就跟学生介绍我见过的舒乙,并非要炫耀我见过名人,而是将名人拉近,与学生零距离。我认为课堂教学主题的设计可以和课文的主题不一样,因为语文的侧面效应往往不可忽视,于是我确立了“只有带着温度的人才可以深情缅怀”的主题,我让我的学生写自己过世了的亲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过程。这样的尝试很新颖,别开生面,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接受了正确的观念,我也将名人效应发挥到极致了。
   我继续开掘写作课的主题“温度”两个字。一个人的温度,就是对人热情,平易,别把人想坏了,尽量满足别人并不过分的要求。没有温度的人,是不会写出一个有温度的人物的。因为彼此的价值观是不同的,看不到什么是美,落笔就让人觉得拒人千里。这些朴素的认识,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和舒乙先生只是一面之见,并无深缘,但感受了他做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远大于他的名声。这令我想起了昙花一开。
   一朵昙花,只在夜里绽开三个小时,当我们驻足欣赏时,她悄然阖闭,这令我们记住了她的唯美。而阡陌的野花,开了一生一季,一枯一荣,年年相似,却无人记住它们。昙花的花期虽短,见一面,一生难忘,令人回想。我想,我和舒乙先生的一面,正如短暂开放的昙花,我看到了最美的人品之花的开放。
   散文家迟子建写她所认识的刘震云这样说:“但愿刘震云能够做一朵乌云,当闪电击穿它时,会洒落倾盆大雨。”我想,以舒乙先生的为人状态,真希望他是一朵彩云,总是给文学的天空带来生动。现代文学馆,现代文学家云集于此,舒乙当驾一片五彩的祥云,汲取更多的灵感,创作更多鼓舞人生的作品。
   能够在脑海里存留十载二十载的人物,不会是他的头衔和名望,而是品质。有些人在不经意可以走进我们的眼界,成为挥之不去的思念,舒乙先生就是这样,他给我的印象记忆犹新。
   相遇是惊喜,相忆是温暖,有一个人还在散发着温暖,真好。
   认识了舒乙,我强化了做人的道理:不摆架子,温软待人。我没有架子,可少了温软,回忆舒乙,补一补我的“软肋”。
  
   2020年1月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4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相遇是惊喜,相忆是温暖。散文《舒乙印象》回忆了2000年在北京与老舍之子舒乙先生一面之交的感人肺腑的场景,以深情款款、如赞如颂的文字,写下了这篇精美篇章。作者在舒乙身上,看到了强烈的亲和、慈爱的性情和能力,感觉到了舒乙是一位可以将陌生变成熟稔,平易得如兄弟相逢的人,致使他们中间的初次相逢不是似曾相识,而是早就熟稔如故了。认为舒乙的这种性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磁场,给人以无法抗拒的亲近力量。文章赞叹作为居于云端,却能食人间烟火的如兄长般的舒乙先生,他能理解并尊重每一个陌生人的文学心,温和得不与任何人争执回避,亲切得只想听一曲人鸟共鸣的和谐旋律。佩服他是一个从来不知怎么说“不”的人,他明白,当面被人拒绝是件多么难堪的事,一切有求于他的,他都答应下来,不厌其烦,不拒细微。虽然只是在夜里三个小时、宛如一朵昙花绽开的一面之交,却让人刻骨铭心,感受到了他做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远大于他的名声。相遇很美,情深谊厚,追忆起那些细节和感受,令人一生难忘。至今,作者还保存着这份永恒的纪念,在他心中,舒乙的名字和老舍的名字一样值得尊敬。这篇散文匠心独运,才思敏捷,言辞恳切,笔意潇洒,通过细节真情细腻的描写,给读者塑造出了一位能够在脑海里存留二十载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文采超群、和蔼高大的人物形象,将凡夫与名人的关系诠释得充满温度,荡气回肠。文章主旨鲜明,回忆往昔,抒发情愫,生动地描绘了与舒乙先生只是一面之见,却让人记忆犹新、挥之不去的思念,不是他的头衔和名望,而是他高尚的人格和品质,以及他的言说和身行,震撼了作者的心,并把他刻在了心底。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文人相亲的温暖感情,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读者。文章结尾用抒情议论方式收束文章,与开头交相呼应,表达出了作者心中情感的波澜,引起共鸣。倾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107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01-02 09:27:07
  拜读佳作,颇受感触。继而又非常羡慕作者,有幸能与舒乙先生相遇,本身就是不凡之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2 11:21:09
  谢谢安平社长精彩编辑。20年了,认识舒乙也一直是怀才心中最美的一段相遇,说实话,也是在江山,给了我很多怀念成文的机会。一个人在别人心中并非因为身世身份而让人记住,还是品性好菜让人不舍。遥握,问候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01-02 09:29:43
  怀才总编真挚细腻的笔墨,将一个相逢的场景和人物描摹得如此生动感人,佩服,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2 11:22:04
  谢谢安平社长留墨。是想努力还原那时的那段场景,也让记忆一新,回到还算年轻时。遥握,问安!
3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01-02 09:30:49
  感谢投稿柳岸,早上好!新的一年里祝福快乐写作,一切美好!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2 11:22:34
  谢谢安平老师拨冗编辑,编按很精彩,特别中意,谢谢。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1-02 10:26:22
  舒乙大家之子,能做到性情如此温和,平易近人,值得饮佩学习呀!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2 11:23:26
  是的,怀念他,就是怀念他的品性,温暖自己。多谢湘莉老师到访留墨鼓励。遥握,问安!
5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20-01-02 11:25:24
  人生有许多次的遇见,时光的打磨,会让那些感动更加的灿烂。问好老才,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2 11:28:04
  每见若海先生留墨鼓励,心中便多一份诗意了,因为常在。当年相遇,也就是普通一段故事,现在想来,舒乙先生的温性品行,越想越暖,于是催生了这篇文章。谢谢若海先生美评,遥握,问候冬暖。
6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1-03 07:11:49
  相遇很美,是缘分,是惊喜;相忆很暖,是怀念,是咀嚼。期盼怀才老师把更多的遇见,更多的感动带给我们,温暖内心的自己,照亮有缘的读者。问候怀才老师新年快乐!遥握,冬安!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3 07:14:32
  谢谢梅骨君留墨。谢谢美评鼓励。当年遇见,始终想着,写出来暖暖我们,表达彼此取暖的意思。遥握。
7 楼        文友:田禾        2020-01-03 07:17:56
  开始朝读便见怀才老师的文章跃入眼帘,十分欣赏老师才气横溢。连篇积累续的文章似追星赶月,令人目不暇接。文中深情款款感人肺腑,描述周到细腻,笔绒挥洒飘逸,读来颇享美感。在此祝贺元旦双喜临江山。田禾向老师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3 07:21:57
  谢谢田禾老师晨访。有田禾老师的鼓励,怀才小文增添了力量。其实,彼此看着走笔,是难得的美。怀才也追读您的文章,温润自心。遥握,问候冬暖。
8 楼        文友:龙红        2020-01-04 15:25:17
  宇宙之大,总有乍然相见时的怦然激动,更何况是与久仰大名的舒乙先生。而记忆又是对相见时的永久储存,怀才老师,我们与您同存美好记忆。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4 15:30:56
  是啊,储存这份难忘的美好,没有求得什么,也没有借着名人需要自己曾经获得什么,就是一份温暖的回忆,留给自己。谢谢龙红老师美评,遥握!
9 楼        文友:心花一瓣        2020-01-05 15:29:37
  一篇回忆性散文用饱醮真情的笔墨铺设了一条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心路,带我从走出了课本,走进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纪念馆,走近了仰慕已久的舒乙先生,见证了先生与舒乙先生的相遇相识与相知,感受到高居云端的舒乙先生礼遇他人的美德,平易近人的情怀。美丽的邂逅,永恒的记忆。感谢先生的精彩分享。
但愿意绽放成一瓣心花,长成一棵小草,愉悦心境,点缀江山。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6 07:09:00
  谢谢心花社长拨冗留墨鼓励。是的,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读就受益,人性,适合熏染,所谓近朱者赤正是如此吧。很多时候,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舒乙先生不拒我所求,是我没有想到的。真正的大家是没有大家的架子的。很多感悟感慨,一文难容,舒乙写了一点。多谢心花社长青睐。
10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1-06 10:08:34
  真羡慕怀才老师,认识那么多名人,特别是文学界的重量级。也许是爱好文学的人心灵都是相通的吧。怀才老师之所以那么有文采,心里总少不了心慕的文学大家,有眼缘有共同语言,沟通起来如鱼得水。怀才老师的《舒乙印象》就完全说明了这一点。我也见过舒乙先生。只不过是照片,相隔十万八千里,所以,文字水平一直平平。心想,一定好好像怀才老师学习,让文字灵动闪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07 07:47:09
  怀才所见名人真的不多,舒乙给我的印象很深,特别是他的品性,让我一直记得,舒乙才用文字来纪念那段相遇。可能写法上平直了,可想想,他的温软,也不能用别的方式表现,舒乙只能将这段相遇的美和盘托出了,不能动人,就算一份记忆吧。谢谢美评。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