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乡愁就在涢水边(散文)

精品 【柳岸】乡愁就在涢水边(散文)


作者:撒网的鱼 布衣,27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24发表时间:2020-02-25 08:50:28


   一、清清的河口湾
   春天一到,微风吹来,满河的芦苇窸窸窣窣,紧跟着便一起摇晃,仿佛要把世间万物从睡梦中摇醒。一朵朵飘起的苇花,自由自在,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整个春天也随之摇曳荡漾。童年记忆,便是在这般美好的时光中度过。
   出随州城西去,过一座桥,行不多久,远远可以看见几个村落,星星点点,散布在一条河边。离岸边最近的,便是河口湾。我家就住在那里。
   河口湾约有百十户人家,一条贯通东西的鹅卵石路,将村子分为前街后院。家家户户,毗邻而居。高脊低檐,对街而住。竹篱茅舍,多姓杂居。绿荫环绕,鸡犬相闻。
   雨天的时候,穿街过巷不用打伞。从一个门楼跳到另一个门楼,可以一跃而过,回到家中衣服仍然干爽如新。如果打着雨具,则可从铺满鹅卵石的街巷,款款而行。雨中的那份悠闲与从容,比之戴望舒的《雨巷》,似乎更多了一种恬淡与自然。
   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过,这里居住的都是一些船民。解放前,以跑水运为生,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过的是顺水跑船的日子,讨的是逆水行舟的生活。解放后,他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挈妇将雏,弃船登岸,茅篱瓦舍,就地落籍,船民们从水上漂变为脚踩地,码头换成了田间地头,新生活成为他们未来追寻的希望。
   然而,生活不易。我想,船民们要想从生活中捞出一条宽敞的希望之路,并非易事,他们需要把未来的日子当作鹅卵石,一天天往前铺,才能铺出一条宽敞的大道。
   从此,村子里那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便一直铺满我的记忆,镶嵌于我的童年。清清的河口湾伴随着涢水河的起起落落,一代代在生活中积累,在历史中沉淀,铸成我笔端奔涌不息的诗情和乡愁,多少年来,我一直沉浸在烟雨故国之梦中,久久不愿醒来。
  
   二、一条水路通向远方
   上世纪中叶,随州的交通尚不发达,往来运输都走的是水路。出门不远,向南望去,便是一条大河,人们叫它涢水河,《随州志》上则称其为府河。我后来知道,它是汉水的一条重要支流。
   涢水河边,有个铺满青石的码头,码头上长满一丛丛的树,密密匝匝覆盖了整个三角洲。其中最大的有一颗柳树,它乩枝古干,老迈沧桑,歪歪斜斜的身子几乎遮去半个码头。在老辈儿人记忆里,没人能说清它的年纪。
   往下游约半里,便是一片汪洋,另一条叫厥水的河,与之交汇,自然形成蔚为壮观的古都泽国,波动浪涌,鱼翔鸟鸣,帆影幢幢,川流不息。
   两水交汇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府河,浩浩荡荡,绵延700余里,一路东去,过安陆,越长江铺,奔汉水而入长江。这条绵延千里的水路,让我兀然想起李白的诗句。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李白咏物抒情,借用随侯珠的故事,倾情赞美府河岸边这座编钟古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诗情远眺,府河流域烟波浩渺、水势浩荡的万千气象,触动了一颗跌宕澎湃的诗心,迢迢水路留下这位布衣诗人平生唯一气势恢宏的金句。
   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上溯,追寻随州诸多文化意象,俯视府河流域时代变迁的繁复景象,我不由沉醉于这诗意的故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上世纪末的一次民间采风,让我对艾青的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为此写出散文《远去的帆影》。于是,我再次想起当年的那次采风。
   一名老船工告诉我,除了买些油盐酱醋,他们一家人一年四季都生活在船上,两个孩子也都在船上长大。
   他告诉我,那时候河里的水多么清澈。渴了,手一伸捧起来便喝。洗衣洗菜,洗锅刷碗,水中的小鱼儿赶都赶不走。有时,随手一瓢,便可舀起来好几条。
   这话多么引人神往,我不由陷入沉思。那该是一个多么干净、淳朴的世界。
   到了夏天,一条裤衩,一根竹篙,光着脚从船头跑到船尾,一天不觉热也不觉累,浑身的毛孔都觉得舒服。数九寒冬,也只需一件夹衣,船一开便周身暖和。
   老人的话,让我当即穿越了时空。我梦想自己当真行走在那个清纯的世界,一山一水,一船一篙,一叟一生,我们仿佛过的是一种神仙生活,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渴望追求的生活境界吗?
   从老船工的讲述中,我还知道,往来汉口约需半月。顺风顺水三四天,逆水行船则需要六七天,甚至更久。运出的是本地的土产山货,运回的则是盐铁布药。
   上下游的中途,他们往往会在一个叫长江铺的码头停船靠岸。700里的水路,走到这里行程刚好一半,的确是个上好选择。但老人的话更让人浮想联翩,他说,那是为了孩子们。
   夜晚的时候,可以坐在船上,看天上繁星点点,一颗颗十分明亮。再看倒映在水中的星星,则比天上的更明亮。一阵凉风袭来,点点星光在水中跳跃起舞,一下子比天空多出许多。
   孩子们尤其喜欢的,便是月圆之夜。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两个月亮都一样明亮。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时光,莫说这个老者,无论是谁也不能忘怀。
   看着老人嘴角那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我心中明白,孩子们的欢乐也许是解除一天疲惫最好的良方。
   最后,老人家还自豪地告诉我,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船只还帮助解放大军运过军粮,运过食盐和布匹。多年前,我在写作《远去的帆影》时,曾做过详尽的叙述。
   在老船工的人生经历里,我想,也许这是他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看着他沧桑的面容,以及沉浸在过往岁月中那开怀的笑容,我心中尽管沉思,心下却不由动容。
   这条水路,曾载负多少人一生的希冀和梦想,然而却被历史滚滚的车轮无情碾压,被时代的浪潮所覆盖,取而代之的是汉丹铁路最终建成。人们从水路改走陆路,这一路走来,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如此一来,我便不难明白,府河流域为什么那时成为随州通往外部世界、重要的水上交通线。我更能体会,古渡河边,商贾云集,帆来帆往,川流不息,岸边的码头自然热闹非凡了。
  
   三、摇摇晃晃的木架桥
   有河必有桥。早年,府河上有两座桥,涢水桥和厥水桥。不过,这两座桥都是木头的。桥面参差错落铺着厚厚的木板,日晒雨淋。木板靠近边沿的地方长满青苔,中间则是车辆往来碾轧留下的是轮印。
   我对这两座木桥,倒是记忆深刻。
   桥的中间,每隔不远便会铺架一截宽敞的水泥桥。说是水泥桥,其实只是一截稍宽的水泥桥墩。每个桥墩之间,再用木架将其连接,便成为一座可供人与车辆通行的桥梁。我依稀记得穿过木架桥时那些摇摇晃晃的岁月。
   显而易见,水泥桥要远宽于木架桥。我后来明白,采取这种设计,是为了方便行人避让往来车辆。更重要的是,国家刚解放,百废待兴,因受经济条件制约,木架桥造价更低廉,而水泥桥着实比木架桥牢固,每当洪水泛滥,更能体现这一点。因此,这样混合设计,更多兼顾了安全因素。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有时候可以把人的智慧是逼出来。
   有一年暑假,我的姑父带着我,乘坐一辆南京嘎斯去县城探望父亲。那次乘车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一辆敞篷车,它可能是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从前到后,车厢两侧安装了数根弓形的棚式钢架,每遇颠簸,乘客便可以当作扶手。我认为它只适合成年人。我当时太小,根本无法伸手抓着它。若遇到雨天,则可以扯起钢架上的油布,盖住后车厢,为乘客遮风挡雨。现在,这样的大篷车估计已成为文物,除了老电影里,我们已无法看到它了。
   汽车走在凸凹不平的木桥上,极像蜗牛爬行。即便这样,还颠颠簸簸,一会儿倒向左,一会儿歪向右,乘客只有无奈地在车厢里随之左右摆动。木架桥也吱吱呀呀,摇摇晃晃,不堪重负,近乎垮塌。我则战战兢兢,屏息静气,惟有紧紧抱着姑父的大腿。那一刻,我感觉站在鬼门关上。
   姑父在世时,我们一直情谊深笃,往来密切,或许这段童年的经历给我留下启示。谁能轻易忘记生命历险的那一刻?日月飞转,光阴似箭,倏忽之间我的姑父辞世已有5年。后来,当我把姑父的那次护佑告诉表妹,她也不胜唏嘘。有时我想,人在无助的时候,稻草也许真能救命。
   上世纪60年代末,汉丹铁路贯通,水路的萧条成为必然。昔日帆影林林的府河,转瞬便江河日下,繁华成泥。船民们上岸落籍,荷锄为农。船队也落木萧萧,不知所踪。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木架桥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20世纪70年代初被拆除重修,建成了水泥拱桥。如今,更是建成现代化的桥梁,一朵漂亮的蝴蝶兰绽放在府河之滨的水中央,另一条美丽的彩虹与之交相辉映。
   世事更迭,时光永恒,我的故国乡关,真的让人恍如隔世。
  
   四、庙儿坡的古往今昔
   我尚未开蒙便知道,从河口湾北去三里,有一道坡岗,先辈们口口相传,叫它庙儿坡。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我曾做过考证。那个地方究竟叫庙儿坡,还是庙凹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随州方言里,根本无法辨别。因此,终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我只好取之顺口。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日本人的据点。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义务劳动,参加抢种抢收,我们偶尔会从地里拣到锈蚀的弹壳,手枪、机枪、炮弹等各种武器的都有。
   而且,听老辈人讲,当年日本大佐带兵到安居扫荡,途经肖店,被乡民朱哈巴一杆抬枪毙命。那个日本大佐便是从庙儿坡据点出发的。
   随州作协蔡秀词主席据此创作了一部小说《抬枪手朱哈巴》,让这段几近湮没的抗日历史,拨云见日。有一次,我偶然路过故事的发生地,见路边伫立着一块高大的青石碑,碑上的铭文清楚地记录着当年的这段史实。
   高高的青石碑见证着一场曾经的抗日壮举,也传递出乡民对抗日先贤的缅怀和敬意。从小说字里行间,我也仿佛聆听了作者铭记历史家珍,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
   后来,大舅告诉我,庙儿坡还有另一个称谓,叫擂鼓墩。这更叫我颇感意外。我的大舅曾读过私塾,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天文地理,学养丰富。他知道这些,并不奇怪。但从小到大,我生于斯、长于斯,从没听人说起擂鼓墩这个名字。然而,历史终归是曾经存在的事实,总有还原真相的那一天。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则让世人永久记住了这个名字。
   1978年,随州驻军修盖营房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这便是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64件青铜编钟,世所罕见。它直接推翻了西方音乐界对中国音乐史的推断,同一领域比欧洲还早了400多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此,中国音乐人扬眉吐气。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尚不知飞机为何物。
   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课,教室的上空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如雷声滚过天际。坐在窗前的同学一声惊呼,说飞机来了。嚯,还真来了一个庞然大物,一架直升机,巨大的螺旋桨不停地旋转,从校园的操场上呼啸而过。
   这也难怪。诺大的中国,彼时的随州,不要说飞机,即便是汽车,在我们的孩提时代,也常常缘铿一面,好多东西我们也只见过书本上的图画。为了看一次火车,小伙伴们会荒废一个周末的下午,赶十多里路去满足一次愿望,并为扒一次拖拉机而兴奋好几天。一直到上了高中,我才逮住机会骑了一次自行车。
   放在现在的孩子眼里,这真的难以想象。即便这样,那时的祖国与家乡仍然让我们从心里由衷的热爱。拐弯抹角的城市街巷、宽阔清新的乡村原野、高低起伏的山峦远岱、清澈见底的江河湖泊,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和自然。我想起了一句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尽管彼时物事与时光同样陈旧,但我们依然难以忘怀。
   绾住思绪的缰缆,我恍惚记起,当时,整个教室一哄而散。继而,整个学校也一哄而散。同学们纷纷跑出教室,跑出了校园,大家朝着庙儿坡的方向,拼命奔跑,就连老师们也顺势丢下了教鞭。我当时的印象,似乎都是奔飞机而去,毕竟大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飞机。后来,我们也的确看到了飞机。
   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还看到另一幕,那便是擂鼓墩古墓的发掘现场,一个巨大的装满污泥浊水的墓坑。纵向、横向似乎都有二十多米,深浅不知,周围聚满各式各样的人群。看热闹的老百姓,荷枪实弹的军警,别着红袖章的民兵,还有一些戴着眼镜,带着白手套,颇有教书先生味道的工作人员,他们比比划划,十分忙碌。
   我后来知道,他们是一些考古人员。在小孩子心里,我仿佛第一次知道,居然还有这样一类人。我对他们神秘的工作十分好奇,盯着他们每个举动,生怕浪费自己的眼神。
   飞机,就停在离墓坑不远一座军营的操场上。头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了飞机,兴奋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但看到一拨拨人群,都围在墓坑边,我就奇了怪了。认为都是一些死去那么久的人,一些烂掉的木头和破铜烂铁,有什么看头?
   直到年岁渐长、脑瓜开化,我才明白,自己何其幼稚,何其可笑。柿子苦涩,乃因青涩,己之无知,是为蒙昧。因此之故,成年之后我便对家乡风物尤其心存敬意,并对民间遗闻,兴趣浓厚。

共 65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乡愁是一首歌,儿时的故乡令游子们内心难以割舍、无法忘怀。散文《乡愁就在涢水边》分了五个小章节,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分别讲述了家乡留给自己记忆中的景物印象。一、清清的河口湾。描写了记忆中的小时候,村子里那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便一直铺满我的脑海,镶嵌于我的童年。涢水河的起起落落,铸成我笔端奔涌不息的诗情和乡愁,多少年来,一直沉浸在烟雨故国之梦中不愿醒来。二、一条水路通向远方。讲述了李白、孟浩然对府河的倾情赞美之意,这条水路,曾载负多少人一生的希冀和梦想,一山一水,一船一篙,一叟一生,人们仿佛过的是一种神仙似地生活,我为此而感动,写出了散文《远去的帆影》。三、摇摇晃晃的木架桥。描写了记忆中的两座木桥,当年乘坐着一辆南京嘎斯敞篷车,走在凸凹不平的木桥上,极像蜗牛爬行,将木架桥压得吱吱呀呀,近乎垮塌。把我吓得战战兢兢,屏息静气,好似在过鬼门关。四、庙儿坡的古往今昔。讲述了庙儿坡的青石碑见证着一场曾经的抗日壮举,在1978年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一套64件青铜编钟,世所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五、巍峨的烈士塔与杨坚故居。讲述了小时候每逢清明时节,学校便组织学生前去烈士塔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祭扫,还要写一篇感想和心得体会,我的写作梦想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从写作烈士塔的感想时便开始萌发的。这篇散文构思贴近生活,内涵丰富多彩,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世事更迭,时光荏苒,但故国乡关的历史记忆,真的让人恍如隔世。文笔流畅,情真意切,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30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02-25 08:51:52
  拜读美文,问候老师!欢迎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02-25 08:53:26
  欣赏老师清丽文笔,感悟老师对故乡的情怀,祝福您写作快乐,健康平安!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2-25 08:54:32
  截取的几个家乡的画面,如素描一般,却将风韵刻画出来,可见作者取材的眼光锐利,手法精当。怀才抱器拜读留言,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0-02-25 10:18:12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2-25 10:34:51
  我所知,鹅卵石铺出的路是彩色的,是浪漫的,可渔人农人脚下的路也是鹅卵石铺的一般,日子啊,靠磨,多么形象生动。再读,再出滋味。
怀才抱器
6 楼        文友:撒网的鱼        2020-02-25 11:38:28
  谢谢各位编辑老师!
   因多方原因,时隔三年我才得以重新登录江山,想想个中因由,不由感慨万千。
7 楼        文友:老百        2020-02-26 16:35:48
   向撒网的鱼问好,柳岸社团欢迎你!
    为便于联系,请加柳岸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7 楼        文友:撒网的鱼        2020-03-02 22:56:21
  已经加了QQ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