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阅读对话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阅读对话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3发表时间:2020-02-26 00:50:42

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主要有三个特征,即意味着理解与批判、意味着联系与构建、意味着迁移与应用。
  
   (一)
   深度学习的基础是理解与批判。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策略课程,我们定义的主题是:走近可爱生灵,连结多彩世界。我们对陈依含老师执教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进行课例研讨。
   这是我们的一组对话。
   专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古诗作为中华文明之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深厚的智慧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既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又能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性情,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陈:是这样的。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材延续了上册以诗开篇,以展现“季节之美”为首单元主题的特点。教材第一课选取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描绘春天美景的古诗,让学生在品读、鉴赏古诗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浓浓春意。
   专家:古诗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由于古诗年代悠久、意境深远等特点,学生受环境与积累的限制,很难通过自读真正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情感,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表达这些情感的字句之妙。所以要想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老师必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揭开古诗的“神秘面纱”。那陈老师是怎样就《古诗三首》这一课展开教学的呢?
   陈:老师说得极是。我认为找到特有的方法是古诗教学最先要解决的问题。纵观整个单元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文本走近生灵、感悟春天,结合本单元的文本特点、单元提示及课后练习,我们制定了如下单元学习重点,即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紧扣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我结合了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本课制定出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学习运用连结策略,连结其他文本资料、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画面,练习把话变成画,感悟春天的美。
   专家:教学目标明确并始终围绕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设计展开。通过教学设计与实录,可以看得出陈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课,就这三首古诗采用了梯度教学,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互动,可谓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陈:老师赞誉了。这节课在编排上,我打破了教材上原有的古诗顺序,以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作为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这首诗的意境中去体悟如何把话变成画,为后面两首古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理解与体味,并在品读中,逐步教会学生如何用语言描述画面,为后面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专家:我观察到,在随后《三衢道中》的教学中,陈老师采用的是答疑解惑+小组学习的“半放开”模式。在学生朗读古诗后,自由提出诗中有疑惑的地方,通过师生共同交流解决疑问。随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歌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陈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心情,并且将心情带入古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将语言与画面、品读与鉴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陈:将《三衢道中》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为“半放开”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这样的解惑、探讨、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们练习如何“把诗说成话”。而《绝句》这首诗较之前两首,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加之有前两首古诗的教学作指引,随即采用了“完全放开”的模式。出示小组合作提示,让学生通过“读--圈--贴--画”四个步骤自主学习这首古诗,并把学习成果用一幅《绝句》春景图展现出来。让学生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与拓展。
   专家:“把诗说成话”这样的教学可谓层次分明,理解与批判,层层递进啊!
  
   (二)
   联系与构建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阅读的难点。
   陈老师在故事教学中有自己的独到之法:想象画面,把话变成画。
   专家:陈老师,“想象画面,把话变成画”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亦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您是怎样做的?
   陈:我努力做到在课堂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步推进、逐一攻克。首先,联系生活或结合以往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把这些词语的释义带入诗句中,把诗句解释为我们日常能理解的意思。最终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把诗句中呈现出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一步步从解词意、明诗意再到悟诗情。
   专家:紧扣目标,逐步推进,适合于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课改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同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节古诗教学课,是如何体现的呢?
   陈:我力求将连结策略贯穿于三首古诗的教学中,将古诗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起联系。首先,关联生活,激发学趣。
   专家:小学生学习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此时自然会产生兴趣。
   陈:是这样。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测“蒌蒿”等分别指什么。其中一名同学回答说,没见过蒌蒿,但是吃过茼蒿,觉得他们应该是类似的蒿类植物,这样的回答透着十足的生活气息。再如在《三衢道中》这首古诗的讲解中,我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变身为诗人曾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体悟,随之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与诗人传达出的情感。
   专家:看得出,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开放,不断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
   在迁移与应用中,信息的获取、推想、建构与概括表达,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
   陈老师在教学古诗中是怎样连结信息,培养能力的呢?
   陈:在教学《三衢道中》时,我引导学生释义诗句,连结诗句的内容去体会诗人的愉悦心情;在理解“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时,学生将以往学习到的“欲”的意思迁移到了这句诗的理解中,并且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推断出这句诗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资料学习得到了适时的补充与融合,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能看出,在古诗教法上,陈老师费了一番工夫。那说到古诗教学,也不得不提古诗的诵读。古诗具有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古诗教学的最根本策略应该是“读”。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在抑扬顿挫中,品古诗的无穷韵味,还可以积累语言,文学素养受到熏陶、感染。
   陈:关于古诗诵读的教学我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通读古诗,明了诗意。在初次接触古诗时,我引导学生用自由朗读的方式去通读古诗。借以此环节练读正音,并且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标画停顿符,把握朗读的停顿。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古诗大意,并且鼓励学生在初读之时,读出理解,读出疑惑。
   第二步:品读诗句,感悟诗情。在引导品读《惠崇春江晚景》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情境。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眼前的诗句似乎变成了一幕幕别有情趣的画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课上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渲染氛围,或配以视频音乐,或师生共读、融入心情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四)
   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这些只是阅读学习的一部分,古诗的学习要读得很充分,读得有情感,读得有画面。
   在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她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顺利完成深度阅读的呢?
   陈:在实际教学中,“读”倒是没有出现什么困难,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担心古诗学习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构思了许久。
   专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堪称古诗教学的点睛之笔啊!
   陈:是的。这三首关于春的古诗词都有很强的画面感,其中《三衢道中》也极具情境性,所以在解释诗句的过程中,我突然话风一转:“与其我们边读边体会揣摩诗人的心情,不如穿越回宋代,化身曾几,去亲自看看那满目春色”。将“穿越”这样的新型词汇与诗歌的古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有趣的碰撞,也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把古诗内容表演成了情景剧的形式,加之适当的动作和语气,边诵读边表演,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其对古诗词的感悟。
   专家:我也看到,在《绝句》这首诗的教学中,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勾勒出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插上了翅膀,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去。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自主学习内容时,还不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惊喜”——杜甫给每个小组送来一封春天的来信。杜甫将看到的美丽景物放在了信中送予学生。因为信封里装了什么还未可知,这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陈老师需事先精心准备了不同形态燕子和鸳鸯的剪贴画放入信封内,这个环节的设置既降低了学生的绘画难度,也透着创意与新意,使听者印象深刻、眼前一亮。
   陈:谢谢老师。
   专家: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值得学生们去细细品读、认真品味。
   陈:身为教师,我们要通过教“法”、品“读”、激“趣”等多种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诗词的国度中感其声韵,观其色彩,悟其真谛!
  
   (五)
   把诗说成话,把话变成画,把画读成诗,把诗演成剧。
   陈老师引领学生在与古诗进行深度对话,这样的阅读对话不只是知识的学习
   “阅读对话”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在阅读中理解文本,并有所见解。古诗的文本对话就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将作者、读者的心连接在一起,读者可以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而作者又能通过作品去抒发自己的感想。通过对话,作者和读者之间在无形中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一桥梁帮助读者积极主动地面对文本和作者,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陈老师引领的阅读对话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是非常清楚的,尤其是对自己思维是如何参与的,自己是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理解和批判质疑的,当学生参与到深度对话中,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学生可以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是为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而评估是为了思维更好的发展。在深度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的运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也在和学生的交流分享中获得和自己不同视角的体验和观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更加完善自己,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古诗阅读,很多文字在学生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简单的文字让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让我们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诗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有很多问题。大多数教师只是照搬教参上的内容,将教参上的内容直接呈现在课堂上,自己对文本没有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古诗的魅力不会感染到教师,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带有自己的感情体验的,就更不会感染到学生,课堂的氛围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促进深度对话,教师要尊重文本、直面文本、走进文本。
   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批判阅读的过程,在进入这一过程之前,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做到尊重文本,不管如何解读文本都要立足于文本,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自身原因的限制会有所不同,教师和学生的解读是要立足于文本之上的,认真去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深意,只有这样文本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能被挖掘出来。
   教师会先于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一堂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的基础。教师在面对一篇文本时,首先做的应该是直面文本,充分阅读,仔细阅读,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基础上去感受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情感,认真阅读文本的每一句话,在体验过了作者的情感之后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然后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有的老师习惯先读教参或者参考资料,觉得这样是走捷径,其实不然,长此以往,我们会丧失直面文本的能力。
   教师解读文本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个性化感知文本、体验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现在很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阅读文本之后没有感悟,也不知道如何获得情感体验。如果教师没有自己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又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教师在课堂的深度对话中,不仅要尊重文本、直面文本、走进文本,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还要和学生就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分享和交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平等的对话,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敞开心扉。教师和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不仅可以发现对文本解读的新的见解,也能了解彼此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教学相长。
  
  

共 531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很难想象,一节普通的语文研讨课,其中蕴含的教学技巧、策略、理念,会被孙彩文老师剖析、引伸到这种精细而深刻的程度。不愧为全国语文名师啊!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不管是自己读书还是课堂教学,深度学习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这三个特征,正说明了深度学习复杂的心理和实践过程。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普通人是很难达到深度学习的。陈依含老师教授《古诗三首》这一课,通过尊重文本、直面文本、走进文本,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技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三个特征诠释得淋漓尽致。而阅读对话一旦达到“深度学习”,知识的学习就退居其次,它只是一个跳板,真正重要的,是对文本个性化的感知和体验,是通过文本得到的愉悦和熏陶,以及对学生日后现实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剖析具体课例,让深奥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一篇上佳的学术研究文章。感谢作者赐稿!推荐大家、尤其是教师,仔细阅读。【编辑:郑昌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