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雅兰香】粮票的记忆(散文)
粮票,对于九十后、零零后出生的人来说,有点遥远、有点陌生,可对我们50后来说,那是再也熟悉不过,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初,一种凭票购买粮食的通用性有价证劵,粮票是我们全家的宝贝,因为只有户口本上有名字的人,国家才会有定量供应粮食,才能直接享受的票证。而农民兄弟则要在交公粮后的余粮,到当地粮食部门兑换流通粮票或划拨粮票(也叫本地区粮票)。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经济比较薄弱,物质非常稀缺,粮食和各种生活日用品无法全面敞开供应,也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各种商品有计划的按人口分配,商品发放实行“凭票限量供应”的政策。那时,各地商品的票证包罗万象。“吃、穿、用”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的全过程。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穿的布票细化分为化纤布票、全棉布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等等。用的有手帕、毛巾、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连妇女用的卫生带都要凭票供应。那时人口也就六亿人,因国家底子薄,票证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人民生活是靠凭票供应过日子的。
粮票是所有票证中最重要的,“民以食为天”人只有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那时候人们以手工制作为主,干的都是力气活,饭量也大,晚米口感好,反倒是很少有人问津的,大众吃的都是早米,因为早米出饭量大还耐饥。那个时候谁家手中有了全国粮票,这可是稀奇物,会引起人们羡慕,因为全国粮票限制性发行量,所以更觉得珍贵!
我第一次见到粮票,那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在军营,父亲户口本上是没有名字的,当然也没有粮食供应。我们一大家子只有母亲和外婆是正式户口,国家规定每人每月27市斤粮票,加上我们小孩子的粮票,根本就不够我们全家人吃的,得想法子粮食里掺点粗粮才行。每年父亲探亲会带回来几斤粮票,大多是浙江省粮票,极少是全国粮票,外婆会把全国粮票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全国粮票只有母亲出差的时候外婆才拿出来,让母亲出差在外地吃饭好派上用场。在我们家做保姆是没有粮票带来的,所以我们家经常没到月底就没粮票购粮了,外婆得精打细算在粮票里做文章,粮票可以多购买些面和粗粮,这样变着花样吃,就不至于饿肚子。
粮票从外形上看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值钱的东西了!农村人几乎看不到粮票,送给别人粮票那可不是一般的礼物了,而是情谊非常深重才送的贵重礼物。记得那年在我家做过的保姆,因成份不好、组织不同意她在我家做才只好离开。她离开后,瞒着我父母到我家来找外婆诉苦,因为她是地主婆成份再加上是个金莲小脚,大队不派出活给她做,所以工分也比别人挣得少,口粮也就比别人更少。她来我家前吃的是米糠当饭,母亲心痛她让她和我们一起吃,她在我们家吃上了大米饭,从此不饿肚子已经很知足。因成份问题她不能在我家做了,没想到自己回去后连米糠都吃不上了,无奈之下她找到了我外婆。外婆动了恻隐之心,尽管我们自己粮票也很紧张,还是给了她十斤粮票。在那“一两粮票一条命”的艰难岁月,这十斤粮票可是城里人近半个月的口粮啊,我看到她从外婆手上接过粮票的那一刻,手都颤抖着,眼眶里噙满感激的泪花……这十斤粮票,足可以让她渡过饥荒,等于是在救她的命啊!
1969年4月1日是九大召开的日子,母亲最亲的人外婆去世了,户口本上只有母亲一个人,还有我和大妹二个小孩的口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家庭粮食不够吃是很正常的事儿。当时的日子过得很是窘迫,粮票对我家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奢侈品,我们小孩子都不敢吃要粮票的糕点,尽管那时糕点收的粮票也不多,也就一、二两,但我们绝不会去拿粮票去买糕点吃。随着我小妹妹的出生,家里粮食就更紧张了,家里没有能力再去找保姆,不是工钱付不出,而是没有粮票叫住家阿姨,也不敢偷偷摸摸去买“议价粮”(俗称黑市粮)。母亲就把小妹妹搭在同事家里,多付些工钱不付粮票。直到1970年我参军到了部队,家里少了一个吃饭的。我提干后部队干部每月分配的粮票是45市斤,我饭量小,基本上都用不完,每月都有结余,我把手里积攒的粮票大部都给了母亲,这样母亲负担才轻一点。有了粮票,底气就足了,母亲就把小妹妹从同事家接回来,让农村表姐来我家管孩子。
部队在宁波我经常节假日去叔叔家蹭饭吃,顺带我也买些我们军人服务社、地方上买不到的紧俏物品到叔叔家,叔叔婶婶更喜欢我带过去的粮票,叔叔家是三个儿子,饭量特别大每顿吃二碗,每月粮票用的紧巴巴的,我经常会给叔叔带去粮票,正好给婶婶救救急,他们每月粮票用得很紧张,基本都是“月光族”。
那个年代粮票是跟着户口走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粮票是不能互换的,只能在本省用,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通用。那个年代户口迁移手续办起来很麻烦,因为户口和粮食关系是梱绑在一起的,所以办理粮食迁移手续和户口一样比登天还难。
1982年底我转业到地方,那时粮食还是定量的,到了地方我也只有每月27市斤,没有在部队时宽余了。时光到了1983年,国家计划经济供应的是粮食和食用油两种,那个时候的粮食还是要凭票的,其他物品逐渐慢慢敞开供应,粮票再也不属于紧俏物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门开始开放,国外的商品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物质生活开始走向富裕,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化各种美食上了人们的餐桌,饭桌上早已看不到早米的身影,口感好的晚米如今是餐桌上的主打米。1993年,随着粮食生产的大面积增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粮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长达40年的“粮票”也由此谢幕,以前那种凭粮票吃饭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粮票,承载着我们家走过的日子,也是普通百姓生存环境的一个缩影,粮票它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小插曲,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粮票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将永远在人们脑海里珍藏。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