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室雅兰香】粮票的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室雅兰香】粮票的记忆(散文)


作者:闲妹 举人,437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27发表时间:2020-03-06 18:36:58
摘要:粮票,记载着我们家走过的日子,也是普通百姓的一个缩影,粮票它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小插曲,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粮票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将永远在人们脑海里永恒。

【室雅兰香】粮票的记忆(散文) 粮票,对于九十后、零零后出生的人来说,有点遥远、有点陌生,可对我们50后来说,那是再也熟悉不过,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初,一种凭票购买粮食的通用性有价证劵,粮票是我们全家的宝贝,因为只有户口本上有名字的人,国家才会有定量供应粮食,才能直接享受的票证。而农民兄弟则要在交公粮后的余粮,到当地粮食部门兑换流通粮票或划拨粮票(也叫本地区粮票)。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经济比较薄弱,物质非常稀缺,粮食和各种生活日用品无法全面敞开供应,也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各种商品有计划的按人口分配,商品发放实行“凭票限量供应”的政策。那时,各地商品的票证包罗万象。“吃、穿、用”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的全过程。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穿的布票细化分为化纤布票、全棉布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等等。用的有手帕、毛巾、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连妇女用的卫生带都要凭票供应。那时人口也就六亿人,因国家底子薄,票证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而言之一句话,人民生活是靠凭票供应过日子的。
   粮票是所有票证中最重要的,“民以食为天”人只有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那时候人们以手工制作为主,干的都是力气活,饭量也大,晚米口感好,反倒是很少有人问津的,大众吃的都是早米,因为早米出饭量大还耐饥。那个时候谁家手中有了全国粮票,这可是稀奇物,会引起人们羡慕,因为全国粮票限制性发行量,所以更觉得珍贵!
   我第一次见到粮票,那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在军营,父亲户口本上是没有名字的,当然也没有粮食供应。我们一大家子只有母亲和外婆是正式户口,国家规定每人每月27市斤粮票,加上我们小孩子的粮票,根本就不够我们全家人吃的,得想法子粮食里掺点粗粮才行。每年父亲探亲会带回来几斤粮票,大多是浙江省粮票,极少是全国粮票,外婆会把全国粮票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全国粮票只有母亲出差的时候外婆才拿出来,让母亲出差在外地吃饭好派上用场。在我们家做保姆是没有粮票带来的,所以我们家经常没到月底就没粮票购粮了,外婆得精打细算在粮票里做文章,粮票可以多购买些面和粗粮,这样变着花样吃,就不至于饿肚子。
   粮票从外形上看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值钱的东西了!农村人几乎看不到粮票,送给别人粮票那可不是一般的礼物了,而是情谊非常深重才送的贵重礼物。记得那年在我家做过的保姆,因成份不好、组织不同意她在我家做才只好离开。她离开后,瞒着我父母到我家来找外婆诉苦,因为她是地主婆成份再加上是个金莲小脚,大队不派出活给她做,所以工分也比别人挣得少,口粮也就比别人更少。她来我家前吃的是米糠当饭,母亲心痛她让她和我们一起吃,她在我们家吃上了大米饭,从此不饿肚子已经很知足。因成份问题她不能在我家做了,没想到自己回去后连米糠都吃不上了,无奈之下她找到了我外婆。外婆动了恻隐之心,尽管我们自己粮票也很紧张,还是给了她十斤粮票。在那“一两粮票一条命”的艰难岁月,这十斤粮票可是城里人近半个月的口粮啊,我看到她从外婆手上接过粮票的那一刻,手都颤抖着,眼眶里噙满感激的泪花……这十斤粮票,足可以让她渡过饥荒,等于是在救她的命啊!
   1969年4月1日是九大召开的日子,母亲最亲的人外婆去世了,户口本上只有母亲一个人,还有我和大妹二个小孩的口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家庭粮食不够吃是很正常的事儿。当时的日子过得很是窘迫,粮票对我家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奢侈品,我们小孩子都不敢吃要粮票的糕点,尽管那时糕点收的粮票也不多,也就一、二两,但我们绝不会去拿粮票去买糕点吃。随着我小妹妹的出生,家里粮食就更紧张了,家里没有能力再去找保姆,不是工钱付不出,而是没有粮票叫住家阿姨,也不敢偷偷摸摸去买“议价粮”(俗称黑市粮)。母亲就把小妹妹搭在同事家里,多付些工钱不付粮票。直到1970年我参军到了部队,家里少了一个吃饭的。我提干后部队干部每月分配的粮票是45市斤,我饭量小,基本上都用不完,每月都有结余,我把手里积攒的粮票大部都给了母亲,这样母亲负担才轻一点。有了粮票,底气就足了,母亲就把小妹妹从同事家接回来,让农村表姐来我家管孩子。
   部队在宁波我经常节假日去叔叔家蹭饭吃,顺带我也买些我们军人服务社、地方上买不到的紧俏物品到叔叔家,叔叔婶婶更喜欢我带过去的粮票,叔叔家是三个儿子,饭量特别大每顿吃二碗,每月粮票用的紧巴巴的,我经常会给叔叔带去粮票,正好给婶婶救救急,他们每月粮票用得很紧张,基本都是“月光族”。
   那个年代粮票是跟着户口走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粮票是不能互换的,只能在本省用,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通用。那个年代户口迁移手续办起来很麻烦,因为户口和粮食关系是梱绑在一起的,所以办理粮食迁移手续和户口一样比登天还难。
   1982年底我转业到地方,那时粮食还是定量的,到了地方我也只有每月27市斤,没有在部队时宽余了。时光到了1983年,国家计划经济供应的是粮食和食用油两种,那个时候的粮食还是要凭票的,其他物品逐渐慢慢敞开供应,粮票再也不属于紧俏物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门开始开放,国外的商品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物质生活开始走向富裕,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化各种美食上了人们的餐桌,饭桌上早已看不到早米的身影,口感好的晚米如今是餐桌上的主打米。1993年,随着粮食生产的大面积增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粮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长达40年的“粮票”也由此谢幕,以前那种凭粮票吃饭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粮票,承载着我们家走过的日子,也是普通百姓生存环境的一个缩影,粮票它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小插曲,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粮票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将永远在人们脑海里珍藏。
   (原创首发)
  

共 24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一张小小的粮票,把读者带入了上个世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叙述,让读者回忆那个年代里我国国民经济的落后时期,全国城乡人们都为吃饱肚子而发愁。文中通过粮票写出了母亲和外祖母在那个年代里的艰苦朴素精神。作者出生在城市的一个干部家庭,由于国家经济不发展也经受吃粮的紧张和纠结,普通的老百姓人家要差一点。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倾诉那个年代的苦,而是在歌颂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富裕生活,也希望后代能够通过了解计划经济时期的艰苦,启迪后人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并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文字朴实,叙事坦然,徐徐道来,文风紧贴生活.推荐阅读.【编辑:苏庸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庸平        2020-03-06 18:41:51
  很优秀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推荐阅读!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1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6 19:18:47
  谢谢苏老师辛苦为我拙作编辑,编按精彩,谢谢了。敬茶。
2 楼        文友:苏庸平        2020-03-06 18:49:06
  这是一篇很优秀的回忆性文章,作者的行文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2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6 19:19:52
  谢谢苏老师对我拙作的肯定,感谢你的支持鼓励。
3 楼        文友:浩瀚        2020-03-06 19:47:36
  看了作者的《粮票的记忆》不由得我噗哧一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中叶的一件往事:那时,我和夫人都是工人,粮食定量高,每月都有节余,于是想方设法变换成全国粮票。想不到有一天,一位工友突然找我借钱,我告诉他家里真的没有存款了。他说,还有值钱一点的东西不,我要救急用!因我从不打探别人的私事,便告诉他,家里只有300斤全国粮票了!他立马催我取了给他,并说三天后还给我。等了无数个三天后,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他一转身就逃之夭夭了。后来,车间工会主席告诉我:他那天就是带着你的300斤粮票去河西一赌博窝点赌博被抓了!你还想他有还给你呀!40多年过去,现在一打无风…………哈哈,粮票的记忆,果真如此弥足珍贵!学习了!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回复3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6 19:57:22
  感谢总编浩瀚顶贴留言,300斤全国粮票在那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称得上巨款了,我存十斤全国粮票都很吃力,你有300斤,拿现在话是富翁了。
4 楼        文友:苏庸平        2020-03-07 02:44:23
  关于粮票,我突然想起四十八年前我们从苏北逃往黑龙江的时候,我的一位最好的朋友,他是从南京下放到苏北的知识分子,到了农村和我成了莫逆之交,我们走的时候,为了防止我们路上挨饿,他送我50斤全国粮票,我们一家人一路风尘,到了黑龙江还剩下30多斤,真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十年后我回故乡,他已经返城回了南京,从此我们在也没有见到他,一转眼四十八年了,不知道他是否还健在,我很思念他。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4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7 06:59:32
  谢谢文友:苏庸平再次顶贴,人生中能帮助过自己的人,是不能忘记的,岁月的流失友谊不会流失。希望你那位朋友能看到你的留言。能联系上再续友情。
5 楼        文友:曹济南        2020-03-07 09:39:05
  经历过粮票时代的人,读此文会感慨良多;没轻历过粮票时代的人,读此文也会良多感慨!接地气的佳作,值得点赞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7 10:26:30
  感谢文友:曹济南 对我拙作的肯定,远握。
6 楼        文友:星雯        2020-03-08 22:56:40
  计划经济时代是为了温饱,市场经济时代是为了吃好,如今计划+市场是为了更好。。。毕竟每个时代大环境下背景不同,国家战略是为了一切,国家来之不易,牺牲了多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粮票彰显了当时物资的统一调配的战略策划+计划之一。。。
季明星,女;现为布衣诗人、网络诗人、草根诗人。穷苦人的代言人、工人集体的形象者、弱势群体的笔杆子。
回复6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9 09:39:26
  谢谢 文友:星雯 顶贴支持与留言,远握。
7 楼        文友:星雯        2020-03-08 22:57:17
  问好社长,多保重!
季明星,女;现为布衣诗人、网络诗人、草根诗人。穷苦人的代言人、工人集体的形象者、弱势群体的笔杆子。
回复7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9 09:37:56
  谢谢文友:星雯 ,你也多保重。
8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0-03-09 08:23:33
  贵社真是人脉广啊!发文多,质量也不错。这篇粮票和其它作品一样,真挚、流畅、客观、通俗,记录了自己,记录了时代。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回复8 楼        文友:闲妹        2020-03-09 09:36:56
  谢谢 社长策马南山 来访留 言,感谢你对我拙作的肯定,你的作品我都看过,有思想,有内含,向你取经学习。
9 楼        文友:银禾        2020-03-12 18:00:33
  人类的家园中,一个是物质家园,一个是精神家园。作者二者兼得,因此作者的人生是充盈的,也是丰厚的。作者不忘那段艰苦的日子,并不是想回到过去,而是希望能够在新时代忆苦思甜,珍惜当下!
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栽下野禾银禾,渡我诗酒田园的余生。请你带上我年少时的梦,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回复9 楼        文友:闲妹        2020-03-12 18:33:17
  谢谢文友:银禾对我拙作深度解读,谢谢你的留言。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