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西施范蠡魂何处(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西施范蠡魂何处(散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8发表时间:2020-04-03 22:57:57


   再过几天就到清明节了,按以往国人将要成群结队,穿行于青山绿岑之间,祭扫祖宗墓茔,缅怀先人功德。只是今春瘟疫流行于世,凡人不宜远行,更忌聚集行事。
   最近我的不少网友传来微信,说当地政府号召大家,今年“做清明”且易旧俗,以居家纪念为上,不得聚众踏青拜山。我认为这样的主张是为大家好,利国利家利己,我们应该积极响应,遵守政府的规定。
   然而“居家纪念”一词,是最近才有的,我对“居家纪念”的方式不甚了解,于是上网搜索一番。
   就因为这次搜索,无意中看到介绍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由来的文章,清明节源于纪念“介子推”;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中元节源于纪念自家的祖先。文章中提到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一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而非屈原,说的也很有道理,并非穿凿附会,更非强词夺理。
   见到“伍子胥”三字,我立刻联想到“苏州”,为什么“苏州”原叫“姑苏”呢?这与“伍子胥”有紧密关系。
   想到“姑苏”和“伍子胥”,脑海里波浪翻滚,那是一段吴越春秋的刻骨铭心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和西施;这个故事引伸出来的成语如“卧薪尝胆”、“东施效颦”、“沉鱼落雁”等等,我们都是很熟悉的;这个故事流传千古,至今读书人都耳熟能祥,几乎妇孺皆知,是故毋庸细说了。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西施和范蠡有坟墓吗?在哪里呢?于是我又上网搜索起来。搜索结果令我大开眼界,光范蠡墓,在湖北、山东、安徽就有6处之多,如山东菏泽的定陶,其它一些省份也有,如江苏无锡的鸿山镇等等。西施墓也不少,还有多个与范蠡的合葬墓,如山东肥城陶山、安徽涡阳、安徽蒙城县等。此外,上海金山旧时也有西施墓。除了墓之外,还有西施祠和范蠡祠。光范蠡祠,有名的就有4处:浙江诸暨、浙江德清、山东肥城、湖南沅江等。比较大的西施殿在今诸暨市南侧浣纱江上。诸暨市苎萝山上早在唐代就有浣纱庙,是为纪念西施而建的。
   后来我又想到另外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施范蠡墓这么多呢?哪一个是真的呢?出现多个合葬墓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要研究哪一座是真的西施墓和哪一座是真的范蠡墓,那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搜集、整理、阅读大量的文献史料,这绝不是像我这样的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想到此,我就有些扫兴和苦恼了,我不明白,这两千多年来那么漫长的时间,人们竟然解不了这个千古之谜!任其众说纷纭,莫终一是。
   后来我顿悟起来:历史上未搞清楚的疑案多了去了,又何必专注于此呢?我正如此自我安慰,突然又有新的想法来:如今这些西施墓范蠡墓也许没有一个是真的!尽管不少考古学家认为21世纪初在江苏无锡发现的特大型贵族墓葬,其墓主人很可能是范蠡,这也是推测而已,没确凿证据的。
   既然直到如今,西施墓范蠡墓没有确定,这就说明西施和范蠡的下落尚有问题,于是便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心要亲自考究一番,哪怕是肤浅的考究也好,反正是自主研究的,闲着也是闲着。因为我没有课题立项;没有拿公家一分钱的经费;没有研究任务和压力;我随时可以中止和放弃的;出不出成果就更无所谓了。
   我翻阅了《史记》、《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还查阅了《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寻找有关记载范蠡西施下落的典籍和文献。经过一番考究之后,我知道西施的结局有如下7种说法:
   1、愧疚自缢说
   说的是,西施助越灭吴之后,既欣慰又内疚,心理异常矛盾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姑苏灵岩山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东汉《越绝书》中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说是吴灭当天,范蠡在姑苏台找到西施,仓皇逃到太湖,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又有人言,此一说有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为证,此书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鸱夷”,他们说是指范蠡,其根据是《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国人将西施送上扁舟,让她跟着范蠡,直到终身。”这样解释,似乎有些牵强——越国人为什么要将西施送上扁舟呢?难道范蠡先逃在水上了?但又一想,先浮西施于舟,后再告知范蠡也说得过去,但“越人”怎知范蠡有携施而隐之心呢?这“越人”又都是些什么人呢?这“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那么,范蠡到齐国后为什么改用“鸱夷子皮”这么怪异的姓名呢?一说是为了隐居的需要,另一说是因为对朋友加对手伍子胥的怀念。当年伍子胥是被夫差用“鸱夷”赐死的。据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我认为“鸱夷”是一种刑具,它是一种故意留有漏洞的牛皮舟,先用泥巴封住漏洞,然后将罪犯绑缚,置于其上,将此舟浮于江湖,舟行多时之后,泥溶水进,舟沉人亡。这种刑法使死囚死前倍受死亡恐惧的拆磨,使之更加痛苦。这与封建时代民间宗族的“沉塘”刑法类似。吴王杀伍子胥后,将其尸置于这种牛皮舟,使其自沉于江底。
   3、被范蠡沉湖说
   说的是吴亡之后,越王因西施美貌想纳入王宫,范蠡力谏越王吸取吴王教训,越王不听,他便用计,派人用越王的车骗西施到太湖,又骗她上船,船到湖心,趁西施不备,狠心将她推下水去,溺死于太湖之中。我认为这一说法与诸史料所载情况相去较远,不足采信。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传说,吴亡之后,吴人怪罪西施,用锦缎将她裹紧,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又据唐代罗隐之诗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诗中可见吴人很恨西施,那么,将其沉江也是很有可能的。
   5、被勾践沉江说
   传说越王勾践认为,吴国亡于夫差沉湎西施美色,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为免西施再殃越国,不念她兴越大功,反行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此说根据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所著《新书•耳痹》中的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就是说,吴王死后、越王将西施装进牛皮袋子沉到江底溺死了。所谓“鸱夷”就是牛皮袋子或是牛皮舟。有人误会“鸱夷”就是范蠡,而将“令随鸱夷以终”之句误解为:“让她跟着范蠡以至终生。”
   6、被越后沉江说
   《东周列国志》载,“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意思是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王的夫人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密令手下将其引出,绑上大石,沉入江底去了。还有另一个证据是:浙江沿海一带有一道名菜叫做“西施舌”,那种菜是用蛤蜊肉做的,据说是古人为了纪念西施沉江而起的名。
   7、隐居楚国说
   此说出于现代作家萧军的《吴越春秋史话》,第四集第六章,“烟波一棹,范蠡去越;鸟尽弓藏,文种亡身”。书中是这样描写的:越灭吴后将要回国时,勾践想纳西施为妃,又恐王后阻挠。勾践对西施说,她为灭吴立了大功,要厚报她,问她想要什么,西施只要求回到故乡苧萝村。于是越王携她同行,要归越国都城。王后得知此情,巧言叫去西施同住。夜里,范蠡设法引出西施,说与利害,叫她先行逃到他的故乡楚国等他。西施本是范蠡旧日情人,愿听范蠡安排,遂由范蠡同乡好友武士田和护送,连夜向楚国逃去。后来越王得知田和与西施逃走,料是王后有意为之,不便追究,不了了之。后来范蠡离开越王,到越国找到西施,一同隐居林下,务农终生。还说范蠡养鹅,西施帮人洗衣,勤劳度日。
   这7个说法,并非凭空杜撰,都是有一定根据的。然而“沉江说”比较可信。因为墨子在他的《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意思是说,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即各自死于他们的长处,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江而死的。吴国灭亡于公元前473年,而墨的生存时间是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390年,活了85岁,算他中年著书,因为其著书时距离吴国灭亡之后不到50年,所以,他的记载,其可信性应是最大的。
   西施的下落大抵如此,总的来说,还是没有定论。那么范蠡的下落呢,他的下落就更具传奇色彩了,也有如下5种说法:
   1、离越入齐经商说
   根据司马迁《史记•世家第十一•越王勾践》的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遂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来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上述《史记》所载,简单的说,就是范蠡离开越国后,就来到齐地,务农集财,遂成巨富,之后又到陶这个地方经商,“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富甲天下,自号陶朱公,最终老死于陶地,享年88岁。因此,范蠡被后世誉为中华道商的鼻祖,还被民间奉为财神。
   2、越王沉湖说
   根据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所著《新书•耳痹》中明确记载,“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大夫种系领谢室(请室),渠如处车裂回泉”。此言是说,越王勾践灭吴成功之后,将助他灭吴的几位功臣都杀掉了;范蠡是被捆上石头后,投到五湖(即太湖)中淹死的;大夫文种是被关进问罪之室,他的死就跟车裂极刑差不多。贾谊的生存年代是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68年,司马迁的生存年代是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87年,贾谊的生存年代比司马迁要早,他的著作《新书•耳痹》成书比司马迁的《史记》早,可以说他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此说还有一个间接的根据,出自《国语•越语下》:“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范蠡为灭吴兴越立了大功,越王却沉死他。终有一天,越王后悔自毁谋士,良心遣责,于是用黄金铸造了一尊范蠡像,就放在宫殿里,他常对着范蠡塑像谈心谈事,还叫大夫朝拜金像。从这样的做法看出,范蠡是真的被勾践杀死了。因为一般是不会给活人铸金像和朝拜的。如果范蠡只是隐居,越王又十分想用他时,只会倾尽全力寻找,以高官厚禄聘他,而不会铸个一无所用的金像来礼拜的。再说了,范蠡如果真的背主自去,勾践只会对他怨恨日增,而不会铸像以怀。只有越王自己对不起他,或者知道范蠡自尽了,才至如是。
   3、捞尸厚丧说
   这个说法是在21世纪初,中国专家的一次考古发现之后才形成的。21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东部发现了一座特大型墓葬,墓葬呈中字形,是当时中原地区贵族常用的形制,专家在墓中发现了1098件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青铜器等。经鉴别,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其墓主人很可能是范蠡。人们猜想,可能是勾践命人将范蠡与一块巨石绑在一起,沉到了湖底,让他死去,这与贾谊所著《新书•耳痹》中记载的“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相吻合。人们还猜想,在淹死范蠡之后,可能勾践良心发现,于是命人又将其遗体打捞出来,在太湖附近的无锡市鸿山镇,为范蠡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葬。专家鉴定,那墓主尸骨相当年轻,而且是非正常死亡的。我认为,如果葬的真是范蠡,那就证明,他并没有去齐国务农经商,更没有当过什么陶朱公。《史记》所谓的“陶朱公”

共 66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历史的烟云重重,淹没了多少名噪一时的人物,淹没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后来者考证之,杜撰之,然而,这些资料离真实的事实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很少有人知道。但无论如何,传说下来的人物、事情,总说明它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纪念着他们。从这个角度来说,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了。西施之美丽,范蠡之智谋,真可称得上名垂后世,对于他们,自然会有许多传说。作者列举了种种考证,丰富的资料让人信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骄傲,很精彩的文章。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20-04-03 23:11:53
  女人向往西施之美丽,男人向往范蠡之智谋,如果他们俩真像传说中的那样,成双成对,泛舟于西湖之上,终老一生,郎才女貌,真太让人羡慕了。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