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新】感受印度佛教(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新】感受印度佛教(散文)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6发表时间:2020-06-01 19:41:53

一、两个佛教徒
   来到印度,大约上班一个礼拜之后,我正在办公室办公,一个印度人走过来主动跟我握手,用蹩脚的中国话介绍自己:“我叫柳铁,是佛教徒,你信佛吗?”
   柳铁留了两撇小胡子,身材矮小,除了皮肤棕黑之外,其它体貌特征都跟中国人相似。两年以后,我读到一些资料才知道,在印度,特别是在北部的印度,其实有好些人都有中国血统。
   我赶快请他坐下:“虽然我不是佛教徒,可是从十几岁就读佛经,也算是半个佛门弟子。”
   没想到他会的汉语很有限,对我说的话不能理解。于是我查词典,他连写带比划,我们就这样聊开了。我问他读过多少佛经,记得住多少偈语真言,他耸耸肩膀告诉我:“在印度基本上读不到佛经了,我正想跟你借几本看看呢。”
   经过聊天发现,他对四谛八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些佛教的基本要点都不知道,他这个佛教徒,仅限于“信佛”而已。
   半个月之后柳铁就辞职了,一直到他离开,我都不知道他的印度名字,他也不想告诉我他的印度名字。同事告诉我说,这个人就是个“嘴子”,除了见人就聊佛教之外,工作一点儿都不上心。所以一半是他想走,另一半是公司想赶走他。
   一年后,在印度的火车上,我遇到了另一位佛教徒。但从装束、相貌上,看不出与普通印度人有什么区别,他蓄着短发、留着胡子,既没有穿僧衣,也没有挂念珠。
   他在我的下铺,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打过招呼之后,我们就攀谈起来。他问我:“你了解中国历史吗?”
   不懂谦虚是我的美德,我严肃地告诉他:“即使在整个印度,估计也找不出几个中国历史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了。”这句话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然后我们就聊起中国历史,接着又谈起佛教。我告诉他:“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佛教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印度,释迦牟尼是现实中的人,需要吃饭睡觉、穿衣戴帽,需要与敌人斗争,晚年更是深受弟子背叛之苦;而在中国的释迦牟尼,是脱离世俗的存在,是精神层面上的神祗,无所不能又完美无缺,所以,在中国的释迦摩尼才是真正的佛祖。”
   他没到过中国,所了解的中国历史只是道听途说,也没研究过中国的佛教,几乎对中国佛教的情况一无所知。几个回合下来,他就只剩下惟惟而已了。
   印度人有个特点,只要对他们不利,立刻就会转移话题。这个人也是一样,一看形势不对,就跟我聊起了毛派。我问他毛派成立了政府或者什么机构了吗?斗争纲领是什么?为什么要不停搞袭击?
   他愤愤然地说:“哪里有毛派?印度根本就没有毛派!”
   “那为什么不断有袭击警局,袭击公众的事件发生?如果不是毛派,那是谁在组织这些袭击活动?”
   他还是态度很坚定,“在印度,根本就没有毛派,毛派是政府捏造出来的,或者说是印度政府‘逼良为娼’的结果!离加尔各答市不远有一片山区,那里没有柏油马路,不通电,没有学校,穷人没有最低生活保障。于是山区的人就要求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政府没钱满足这些要求,又解释不通为什么有钱去购买各种武器,就开始耍无赖,于是对外宣称,这些人不听话,是毛派!”
   我有些纳闷:“印度的山,除了靠近喜马拉雅山的那些地方,都是非常低矮、舒缓的丘陵,而且山上到处绿树成荫、花繁叶茂,不是那种石头山,你们国家的航母,卫星、导弹不计其数,在山里面修条路不是简单得很吗?农民需要公路,那就给他们修一条呗!而且有了通畅的道路之后,更能把国家整合在一起。”
   “修条路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政府不想把钱用在这上面,因为投入产出比太低。再就是有太多的党派在政府里面,这些党派只是愿意把穷人定性成毛派,但对如何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却吵来吵去、吵来吵去,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那毛派总有组织吧,不然怎么能进行袭击、爆炸之类的活动呢?”
   “其实,只有极少数人组织起来了,大部分人还处于盲动状态,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政府定义成毛派……”
   眼见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在印度,有些人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即使看上去很平和的人,谈到某个政治或宗教话题的时候,也会突然激动起来,做出以命相搏的架势。我赶紧转移话题,问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他告诉我,他是去加尔各答向图书馆捐书的。至今我还记得他当时骄傲的表情:“我是个工程师,在印度收入算是比较高的,除了自己和老伴的衣食住行,基本上没有其它花销,薪水花不完。于是就在加尔各答和海德拉巴各建了一座图书馆,以便让更多的同胞读到书。每次休假,我都要带着自己攒下的钱去这两个地方。一方面是照看图书馆,再就是添些新书。”
   我问他:“你没有子女吗?不需要留给他们吗?”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知道在印度,几世同堂那种传统大家庭还是主流家庭模式。
   “有啊,我有一个女儿在新德里工作,女婿在国外,他们的收入足以养活他们自己!”
   “你经常去看他们吗?”
   “一年一次!”
   “他们有孩子吗?”
   “有一个女儿,一岁多。”
   “那你们为什么不去帮忙看孩子呢?”
   “孩子在学校呢!不用我们看。她的妈妈也是一个月去看一次。”
   学校这个词语,他使用的单词是school,我听了之后吓了一跳,赶紧再确认:“小孩是一岁多吗?”
   “是啊!”
   “一个月去看一次?”
   “是啊!”
   “那应该是托儿所吧!”
   “对,就是托儿所!”
   “你的老伴儿有工作吗?”
   “她不工作!”
   “那为什么不去帮忙带孩子呢?在中国,只要自己身体允许,这几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啊,何必要用亲情捆绑住自己?”
   我们聊到很晚才休息,印度的火车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式,行走之间,车轮和车轨哐当哐当撞击个不停,我躺在那里很久都没有睡着,一直在想这个印度人。在国内,我遇到过不少佛教徒,最正宗的应该是那些穿着僧衣,披着袈裟,剃着光头的和尚。可在他们中间,我没见到一个能做到手里有余钱就对外施舍的,更不用说离爱向道了。而这个印度人几乎没读过什么佛经,凭借的就是一颗本心。难道唐朝青原行思禅师的“圣谛亦不为”,后世真有践行者?
   遗憾的是,在印度的几年里,在这个佛教起源的国家,我只见过这两个佛教徒。
  
   二、佛教故事
   有个印度佛教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从前,菩萨转世为一只白鹤出生在醯摩缚多,而现在的梵施王那时候还在贝拿勒斯。有只狮子在吃肉的时候被骨头卡到了喉咙。它的喉咙开始肿胀,不能吃任何东西,非常痛苦。当时白鹤栖息在一棵树上,看到狮子的窘迫就问它:“我的朋友,你怎么啦?”狮子告诉了白鹤原因,“这样啊,”白鹤说:“我能帮助你取出骨头,但我不敢进到你的嘴里,怕你吃了我。”
   “不要怕,我的朋友,我不会吃掉你,请你救救我的命吧!”
   “好吧!”白鹤说,然后让狮子躺在它的旁边。但白鹤还是多了个心眼,“谁知道这个家伙到底会干什么?”于是它就把一根短棍放在狮子的上下牙齿之间,这样,狮子就不能忽然咬下来了。做好准备之后,白鹤才把头伸进去,用尖嘴把骨头取出来。就在取出骨头的瞬间,白鹤就把头缩了出来,顺便把支撑在狮子上下牙齿之间的短棍也取了出来。然后它飞回树枝上,而狮子的病根也去掉了。
   一天,狮子正在吃一头野牛。白鹤想,我得唱几句给它听听,于是就站在狮子头顶的树枝上,用唱诗的形式跟狮子交谈起来。
   “我曾经尽最大的努力为您服务,伟大的兽中之王,您打算怎么回报我呢?”
   狮子同样唱诗来回答“我是靠吃血肉生活的,经常进行血腥的捕食,让你活到现在,已经足够幸运了,因为你曾出现在我两齿之间呢。”
   白鹤回应道:“没人领情啊,没有报答,对它自己该做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在意。对它来说,从不知道什么是感恩,无论怎么帮它都是徒劳。不论多么友善的行为,都难以赢得它的友谊,最好方式就是悄悄离它远远的,不需要不忿,也不需要谩骂。”
   说完之后,白鹤就飞走了。
   当讲完这个故事,释尊总结说:“那个狮子就是叛徒提婆达多,而他就是那只白鹤。”
   这是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的一则印度佛教故事,因为在今天的印度,佛教早就不是主流宗教,它的故事,也被数量铺天盖地、情节曲折起伏、内容简单易懂的印度教故事所淹没,所以存留下来的数量非常少。这应该是佛陀时代的故事,或者相距不远,还保留着当初朴素的痕迹。
   下面两则是中国的佛教故事。
   第一则是这样的: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用平淡的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它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答案,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完就转身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竟然连个店主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下决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啊!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招呼道:“伙计!泡茶,泡好茶!”
   第二则是名人佛教故事:
   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就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只有韩愈不附和,并陈“谏迎佛骨表”。因为触怒了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来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遇上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于是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说,禅师你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韩愈说:“幸于侍者口边得到这个消息。”
   韩愈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需要的东西,不需要再请求开示了。
   然而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不解,再度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念珠回答:“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回复:“不会!”
   “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不明白其中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向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大殿谒见大颠禅师,请求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不知哪位高人能开示一下两则中国佛教故事到底在说什么?如果把这种交流方式带到日常人际交往中来,人人都鸡同鸭讲,又会是什么局面?
   在广东惠州工地的时候,我们准备请一个德国人吃完饭。那个德国人很诚恳地回复:“能不能明天再请我,因为我刚买了一条鱼,如果晚上不吃掉的话,第二天就不新鲜了。”许多人就感叹:“你看看人家老外,多么直率,要是咱们的话,怎么也得找个高大上的理由啊!”
   然而,在对外交往的时候,我们高大上的曲折往复,经常换来很多无端猜忌,反倒是德国人的坦率处事原则世界人民都能理解。其实,别说外国人与我们中间的“智者”打交道不习惯,连我这样情商很低的人,跟“智者”打交道也很费劲。“智者”总是让我猜,开始的时候我是猜不准,后来是懒得猜,但“智者”们偏偏乐此不疲,有时候都火烧眉毛了,还在那里兜来兜去、兜来兜去。这显然与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做事更快、更高、更强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这也是中国禅宗逐渐势衰的根源所在。
   读《坛经》,读到那些明心见性的章节,真的被六祖的智慧折服,大概造化想要在中国兴旺佛教,所以就派遣这样的人物来教化众人;在五台山,在山水之间,在梵唱声里,在五爷庙,真得感受到了盎然而四伏的禅机;而在泰国,我是小镇上虔诚的礼佛人,献上鲜花与食物,跪倒在年长的禅师的脚下祈福,获得心灵的安宁。

共 97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主要阐述在印度关于佛教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二个佛教徒的交流,叙述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故事,从而进一步对佛教在印度的历史及传播进行考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乔答摩·悉达多。佛教在印度起起伏伏,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而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宗教,其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袭挥。佛教与印度教有密切联系而又有本质区别,不仅是起源不同,而且教义不同,信仰也不同。本作品脉络清晰,循序渐进,详略得当,过渡自然,叙述清晰,表达作者在印度的亲身经历,深切感悟佛教和印度教的历史和教义。笔力灵动自然,有条有理,给读者增长了见识。精彩作品,推荐共赏。【编辑:子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子骞        2020-06-01 19:43:23
  作者将知识性与文学性融会贯通,娓娓道来,精彩作品,学习了,问候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6-01 21:41:33
  辛苦子骞了,印度是个文化大国,好多东西值得我们探寻
2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6-02 09:51:24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2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6-02 10:06:35
  谢谢,希望中外文化多多对照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