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新】感受印度佛教(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新】感受印度佛教(散文)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2发表时间:2020-06-01 19:41:53


   我不是佛教徒,但从不怀疑宗教磅礴的力量。我只是反对把宗教玄奥化,进而以此束缚、压制人们的思想,并制造文化交流的障碍。
   据记载,释尊成道以后,不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下,总是温和宽大,持之中道,从不作形而上的玄谈,一切都诉之于理性的经验。佛陀教人实践解脱道,但当弟子们问起涅槃的境界时,他便默而不语。因为未得涅槃的人,纵然同他谈上三天三夜,还是弄不清楚。释尊极善于删繁纵简,又极善于就地取材运用譬喻,每次对弟子说法,总是要言不繁,绝少见有长篇大论。
   对待玄学这个问题上,儒释道三教无碍的大学问家苏轼也有精彩阐述,在《跋荆溪外集》中他说,玄学、义学,一也。世有达者,义学皆玄,如其不达,玄学皆义。近世学者以玄相高,习其径庭,了其度数,问答纷然,应诺无穷。至于死生之际一大事因缘,鲜有不败绩者。孔子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世无孔子,莫或叩之,故使鄙夫得挟其空空以欺世取名,此可笑也。
  
   三、佛教与印度教
   在印度,佛教最大的作用就是拯救了印度教。
   公元前6世纪,古老的韦陀教已经走向歧途,那些婆罗门为了获取更多利益,穷极心思地引入和举行各种各样繁琐冗杂的宗教仪式、普迦法会和迷信活动。因为这样的宗教活动越多,掌管祭祀的人员越繁盛,获得的利益就越多。种姓制度变得越来越严厉,普通民众都被所谓的预兆、符咒、魔法吓坏了。祭祀人员用这种方式把人们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并挑战刹帝利的统治权威。
   就在这时候,释尊以社会改良者的面目出现在大众面前,并受到了广泛欢迎。释尊反对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并且提出了众生平等的主张。众生平等大概是一切宗教中最吸引人的一种教义,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一个旖旎的梦境。然而,释尊也知道,因为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众生平等是不可能的,那该如何把理想和现实连接起来呢?
   对于此,释尊独出心杼,找出了两者的结合点,那就是要求人们去欲——只要摆脱欲望的纠缠,不去强求身外的东西,哪怕皇帝站在你身边,又和路人甲乙有什么区别?这时候岂不是众生平等了吗?
   因为释尊坚信众生平等,所以释尊对他的信徒是非常宽容的,他从没有强迫别人去做什么,只是告诉他的信徒,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释尊是无神论者,不相信看不见、摸不到、臆想出来的东西,对无限、无穷、永恒这样的字眼也不感兴趣。不过,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教化民众,增强吸引力,他又同意因果报应。
   也许正因为这一悖论之处,他的弟子把这一部分作为“玄奥”进行了发挥,并且以此延伸出不可知论、玄奥论,成为佛教教义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是在释尊去世之后)。然后,这一部分内容又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上升到极点。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一部分思想,佛教是否就是第二个儒教?这就怪不得古人说,圣人无分东西,在东方为孔丘,在西方为释迦摩尼了。
   当然,仅仅是教义、教化,是不可能让印度教向佛教退让的。对佛教的巩固、推广起到主要作用的人,是以阿育王为首的印度君王。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在释迦摩尼去世之后不久,他以武力获取王位,并以武力开疆拓土,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太多的鲜血,太多的死亡,终于幡然醒悟,宣布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发动战争,也会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并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他倡导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弥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的开始。
   阿育王也因此被奉为佛教护法的孔雀明王。阿育王开拓的帝国疆域,包括孟加拉、巴基斯坦一直到阿拉伯海等地区,比今天印度的版图要大得很多。
   经过阿育王的大力倡导,佛教终于从一个信徒人数较多的民间组织,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宗教,阿育王大力向邻国推广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亚次大陆之外,东亚、东南亚、中亚都曾经是佛教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之后,便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在泰国、缅甸,佛教至今仍占有压倒性地位。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印度教。因为佛教的异军突起,印度教停下了它已经陷入泥沼的脚步,在经历千年漫长沉寂之后,一直到公元八世纪,印度教另一个重要人物,商羯罗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他把改进后的印度教带给了印度,在印度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四大修道院,重新树立了《吠陀经》的权威性,通过大量辩论,打败了无神论的佛教,让印度教在这片大陆上重生。
   其实,佛教与印度教教义有许多可以相互参照之处,例如“业”、“轮回”、“因果报应”等等。同时,印度教也接受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并为释迦摩尼保留了一定位置,认为释尊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第九化身,而佛教也没有拒绝印度教,梵天成为佛教护教之神的四面佛。至于阿修罗、天龙、乾达婆、夜叉等人物角色、功能的设定,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两者之间又有区别,印度教以故事传播自己,而佛教教义多采用比喻;印度教主张“有我”,而佛教主张“无我”;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印度教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商羯罗虽然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但他的哲学理论明显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响。商羯罗对于梵和幻的论述,与佛教的学说大致相似。他所主张的上梵与下梵,与佛教主张的真谛和俗谛也有类似之处。因此,商羯罗被同时代人称为“假面的佛教徒”。
   重生的印度教已经附着上佛教、耆那教等教义的精神,它的婆罗门阶层变成一个强调自我约束,主张素食,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也不再把毫无约束的宗教仪式强加给人民(数量比以前有所减少,而且有些仪式仅限于婆罗门阶层)。并且印度教义随着宗教故事的传播,越来越深入人心。
   因为商羯罗的出现,本为改良印度教而生的佛教,在耗尽了自己能量之后,又逐渐被吸收回印度教。不过,虽然在它的诞生之地境遇不佳,但佛教在其它地方却得到了奇迹般的再生,宛如天边绚烂的云霞,在半个亚洲怒放得多姿多彩。
  
   四、佛教在印度走向衰弱
   其实,佛教在印度走向衰弱,不仅仅是因为佛教内部教派的斗争以及商羯罗的出现,民众对佛教的认可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宗教对人的吸引力,应该体现在这九个字上面,那就是“心向往之而身不能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人们一直去追求。
   如果从这点上来说,佛教在印度的衰微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即使在今天的印度,你看那些游荡在大街上无所事事的人,那些躺在树荫里休息个没完的人,那些吃两卢比一公斤的劣质大米还兴高采烈的人,就觉得他们实在是天然的佛教徒,天生就是四大皆空的人。对于这样的人,还用给他们宣传佛教吗?他们个个都是修行精深的罗汉,个个都是“圣谛亦不为”的圣僧,这样算下来,佛教还有什么玄妙的地方?还有什么吸引力?反而是印度教来世变“上等人”的宣传,变得更有吸引力——这辈子就啥也不想了,等着下辈子吃香的喝辣的吧!
   除此之外,佛教在印度的衰弱还有其他原因:
   第一、佛教的主张太“软弱”,无法成为国家统治的助力。
   据英国人统计,在公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印度之前,这儿有超过一千种语言。仅仅从语言种类的数量上来看,就可以得知这是个多么分崩离析的国家。直到今天,从考巴市到巴考镇不足二十里地的地方,就有截然不同的四种语言,若是不借助英语或者印地语,彼此之间根本不能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长时间选择一个主张“无我”的宗教?
   第二、佛教教徒非常喜欢“敛财”。
   不论在哪个地方,佛教徒都喜欢兴建庙宇,而且喜欢囤积黄金、白银、宝石、钻石等,造成许多佛教庙宇不但富丽堂皇,而且财富惊人。而印度本身又是个特别容易召来侵略者的国家。于是,每一个侵略者到印度,必定要去佛教的寺庙洗劫,这也严重打击了佛教的发展。
   第三、穆斯林给佛教带来灭顶之灾。
   在公元11世纪,来自阿富汗的马哈茂德带领他的穆斯林队伍入侵印度,频频举起屠刀。在这时候,佛教徒众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穆斯林说,好,那我就送你去地狱,于是挥舞起屠刀毫不留情地对准了佛教徒。据说在当时,整个印度只有不足五名佛教徒靠逃到其它国家才保存了性命。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摧残有多么严重了。
   进入20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有了一些起色,这主要是归功于印度的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他一次就号召50万人皈依佛教。然而即便是这样,在今天的印度,佛教依然不是主流宗教。
  
   五、佛教在印度的痕迹
   即使沉寂千年,今天的印度依然能看到佛教的痕迹,首先是很多庙宇、雕塑还保留着当时的印记,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大地上随处都能看到佛教的圣树——菩提树。
   传说当年的释尊就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为佛陀。
   佛祖悟道的地方叫菩提伽耶,离我们工地大约1000公里左右,当年那棵菩提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而来自中国、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家的无数信徒每年都会来到这儿,去感受那份悠远与静谧。在那里还能买到中国佛教信徒最珍视的莲花菩提,它代表了对佛陀的虔诚。
   佛教的诸多观念对印度人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婆罗门阶层,确实起到了心灵净化的作用;佛教还与印度文明深深结合在一起。因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极大鼓励了有钱人对穷人、对修行人的施舍,大大缓解了贫富之间的矛盾;而慈悲怜悯,能让人们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尊重知识,使印度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所有这些,都为印度教、印度社会的稳定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世还有好些文人墨客从释尊的精神中汲取营养,并糅合进自己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虽然是个印度教徒,但他写了好些关于众生平等的篇章,非常美丽,又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推究起来,还是佛陀的功劳。
   让我们读一读泰戈尔的诗篇,感受一下文字的美丽,并嗅一下浓浓的禅机:你没有听见他静悄的脚步吗?他正在走来,走来,一直不停地走来。
   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年代,每日每夜,他总在走来,走来,一直不停地走来。
   在许多不同的心情里,我唱过许多歌曲,但在这些歌调里,我总在宣告说:“他正在走来,走来,一直不停地走来。”
   四月芬芳的晴天里,他从林径中走来,走来,一直不停地走来。
   七月阴暗的雨夜中,他坐着隆隆的云辇,前来,前来,一直不停地前来。
   愁闷相继之中,是他的脚步踏在我的心上,是他双脚黄金般地接触,使我的快乐发出光辉。
   我不知道从久远的什么时候,你就一直走近来迎接我。
   你的太阳和星辰永不能把你藏起,使我看不见你。
   在许多清晨和傍晚,我曾听见你的足音,你的使者曾秘密地到我心里来召唤。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生活完全激动了,一种狂欢的感觉穿过了我的心。
   这就像结束工作的时间已到,我感觉到在空气中有你光降的微馨。
   我问印度人,印度教是这个国家的国教,可是为什么在所有钱币上,都是阿育王狮子柱,而不是印度教的代表符号?
   还没有印度教徒回答过这个问题。也许在这里面,才藏着佛教在印度真正地位的答案。

共 977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主要阐述在印度关于佛教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二个佛教徒的交流,叙述印度和中国佛教的故事,从而进一步对佛教在印度的历史及传播进行考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乔答摩·悉达多。佛教在印度起起伏伏,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而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宗教,其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袭挥。佛教与印度教有密切联系而又有本质区别,不仅是起源不同,而且教义不同,信仰也不同。本作品脉络清晰,循序渐进,详略得当,过渡自然,叙述清晰,表达作者在印度的亲身经历,深切感悟佛教和印度教的历史和教义。笔力灵动自然,有条有理,给读者增长了见识。精彩作品,推荐共赏。【编辑:子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子骞        2020-06-01 19:43:23
  作者将知识性与文学性融会贯通,娓娓道来,精彩作品,学习了,问候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6-01 21:41:33
  辛苦子骞了,印度是个文化大国,好多东西值得我们探寻
2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6-02 09:51:24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2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6-02 10:06:35
  谢谢,希望中外文化多多对照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