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山西的大爷(散文)

精品 【丹枫】山西的大爷(散文)


作者:自在 布衣,263.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8发表时间:2020-06-20 14:48:46
摘要:原创首发

【丹枫】山西的大爷(散文)
   追寻过去,回望山西——题记
  
   一、很小时候就知道,山西那边有个大爷
  
   很小时候就知道,山西那边有个大爷,是个工人,但他长何相貌,多大年纪,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基本上是个空白。
   山西在哪里?离家有多远?不知道。只听老辈人说,那是太行山的深处,地广人稀,山连着山,峰摞着峰,沟衔着沟,峡套着峡,灾荒年景,逃荒要饭上山西,步行要走十多天。
   因为路远,大爷很少回来。翻山越岭,转车倒车,一路颠簸不说,光是盘缠就花费不起。于是,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家有变故时,人们才能见到他。三姑说:“你奶奶病重时,特别嘱咐不让通知你大爷,说万一回来我没死,那路费不就白花了?”因为此前奶奶有过病危,大爷得信后日夜兼程,搭车奔归,结果数日后,奶奶又奇迹般活了过来。故有此说。
   大爷的故事多是听来的。大堂妹和我年龄相仿,她的《怀念爹爹》一文,披露出许多大爷的往事,填补了我早年的空白。她说,大爷能在山西扎下根,关键是他精通房建:
   爹爹的工作就是盖榆次市的住房,那时只要是正式职工,都是国家分房。因为条件限制,当时盖的都是瓦房。他说,榆次市区百分之七十的房子他都经手过。过去科技不发达,盖房子可是体力活,而且砌高墙、上大梁哪个不危险!
   照我的理解,堂妹所说的房建,应该是泥瓦手艺和上梁立柱的技术。凭着这套技术,刚解放时,他成为榆次市房建局的正式职工,并且在单位经常受到表彰:
   爹爹单位成立房建公司,他在公司当建筑队长,因为他的技术是公司最好的。小时候记得我家墙上年年都有爹爹的先进奖状,有公司发的也有市里发的。作为先进,他去过北京游览,去过大寨参观。当时我家墙上贴满了从外地带回的宣传画,看出来爹爹很自豪。
   大爷建筑技术好,人又热心,尤其是他朴实、勤快,乐于助人,受到许多领导和同事的尊敬,也成为他后来把全家迁往山西的一个重要条件。堂妹写到:
   我记得我们那一排有七户,其中有中行榆次分行行长、副市长,剩余的是一般干部,只有我家是工人农民混合家庭。我们这排每家的厨房都是我老爹经手的。当然每家只是管顿饭或者给一块做裤子的布料。爹爹给大剧院院长家盖过厨房,因为我们免费看过两场戏才知道。爹爹还给市委其他领导家帮过忙,所以一年后爹爹告诉我们说,有领导同意帮我们办理市民户口,那时我才上初中,还见过爹爹拿回的表格。
   可惜的是,这张表格被单位某领导挪用,大爷一家得到的只是郊区农村户口。
   十九年前的清明,父亲去世,我意外地发现,在他平时爱看的《汤头歌诀》中夹着一篇文稿,是他早年写下的回忆录,毛笔小楷书写,足有五六千言。文中数次提到山西的大爷,并且说,在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在家庭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大爷曾经是全家人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关键人物。
  
   二、就在家里的锅灶冒不出炊烟时,在山西放牛的大爷来信了
  
   大爷生于一九二九年,也就是民国十八年。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时代。在林县地界,官匪勾结,弱肉强食,天灾人祸,连绵不断。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弃家外逃。据《林县志》记载: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二年,洪灾;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旱灾;仅一九三五、一九三七两个年头,林县逃荒要饭者达七万零八百一十户,饿死三千六百五十人。那时大爷九岁,因为家穷,被送到财主家去放牛。其间,因嫌挣的粮食少,爷爷曾把他送入戏班子,但或许是天赋不够(堂妹说是嗓子不好,也从没听他唱过歌),没有多久,就让班主给退了回来,继续放牛。
   当时的大爷,也就是现在上小学的年龄,身体瘦弱,但已非常懂事。他把财主给他的粮馍省下来,藏在山洞里、岸缝里,等回家时取出,带给饥饿的弟妹吃。可惜往往是在拿取中发现,粮馍没了,不用说,都是被鸟虫鼠兔之类的野兽给打截了。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林虑山地区灾荒依旧。爷爷此时不到四十岁,方正大汉,正值壮年,由于常年务农,耧犁锄耙皆是好手,但仅靠二亩薄田,实难养家,于是兼做卖馍生意,想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他从富人家赊来米面,每天五更起床和面捏馍,傍明时,馍出笼,便和奶奶每人擓个大篮子,走村串户去叫卖。
   卖馍的生意起初还不错,换来的粮食基本上能维持家人的吃喝,但随着外出逃荒者越来越多,许多村都走空了,他蒸的馍自然也难以出手。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吃着卖剩的白馍,爷爷的心却如刀割一般,他在盘算着该拿什么值钱的家当去作抵押,才能偿还那赊来的米面钱。眼看着锅里的粥饭由稠的变成稀的,由一天三顿变成了两顿、一顿,死亡的阴影正一步步笼罩着全家。
   此时的大爷,已经给财主家放了三四年的牛,炎炎烈日,凛凛寒风,把他磨砺成一个精瘦而健壮的少年。一日,他见有人到山西讨生活,说那边挣的粮多,便向爷爷要求,跟着去了。不久,有人回来说,别人种地,当长工、打短工,他依然放牛。
   民国三十二年,也就是大爷上山西那一年,据《林县志》记载:五月中旬至八月初无雨,土地干裂,庄稼枯死;六月下旬,蝗虫遍野;九月十三日,淇河一带降暴雨,山洪暴发,冲毁耕地一千多亩。加上日冠肆虐,烧杀抢掠,帮会横行,盗贼充斥,尤其是崔良才的县大队,外号“胡掠队”,名义上是维护社会治安,实则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苦难中的百姓可谓雪上加霜,奄奄一息。
   爷爷的薄田绝收,靠卖馍已入不敷出。眼看着柴米净,瓮罐空,小儿夜里饿得嗷嗷大哭,夫妻二人以泪洗面,无可奈何。爷爷说:“大妞眼见十八了,叫她婆家快点把她娶走吧,这样既能保她活命,家里也少一张嘴吃喝。”奶奶点头,当即托人与亲家商量,于是,三四日后,大姑出嫁了。(三姑的讲述与父亲不同,她从奶奶口中得知,实际上是爷爷把大姑给卖了,卖给水冶镇龙头山下一财主做小,换了些米面救急。两年后,大姑患病,财主吝啬不予救治,遂故。)
   就在家里的锅灶冒不出青烟时,在山西放牛的大爷捎信来了,说他在那边挣了些粮食,但山高路远,无法运送。变钱捎回,又怕路上不太平。并说那边富人多,就是要饭,也比这边好要。爷爷闻知,喜出望外,好像长夜里看到了曙光,寒冬间遇上了篝火。当即和奶奶合计,如果困在家里,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只有找到大爷才有生路。于是一致商定:逃荒,上山西。
  
   三、十四岁的大爷成了支撑全家人前行的生命之光
  
   在林县的历史上,每遇灾情,逃荒赴晋者不乏其人。如果考察今日山西人祖籍,有相当一部分都会追溯到林县。长治市有名林移村者,举村皆是林县逃荒者的后裔。晚清诗人司星聚有《年饥》诗说:
   苍昊本仁爱,胡竟不垂怜。
   自昔久不雨,而今已三年。
   秦晋遭饥馑,白骨蔽山川。
   大河望南北,饿殍亦万千。
   殁者长已矣,存者岂易全。
   太半鬻儿女,谁复望团圆。
   道中人相食,忘却腥与膻。
   顾此伤心目,昼夜徒忧煎。
   正是林县人灾年的写照。
   常言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在白骨蔽野饿殍万千的情况下,爷爷一家作出逃荒山西的决断,实在不是一时的冲动,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有谁愿意离开自己苦心经营的小家和生养自己的土地?
   当时的季节已是寒冬,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望一眼那熟悉的房檐屋舍,望一眼苍茫入云的拐头山,望一眼龟裂得塞下拳头的土地,望一眼死寂的街道停转的石磨枯朽的老树裸露的河床,还有那香火已断的龙王庙土地庙关爷庙文章庙……一家人含泪踏上了逃荒路。奶奶迈着缠过足的双腿,二姑背着行囊,爷爷挑俩大筐,一头是锅碗瓢勺,一头是俩光头小儿——二子和三儿。二子就是父亲,时年七岁。
   头天上路,或许是憋着股劲,全家人一口气走了六十里。待晚上住店时,奶奶和二姑脚上已布满水泡。奶奶是小脚,二姑才十岁,两人用针刺泡,疼痛难忍。奶奶哭着说:“你们先走吧,我走到哪死到哪算了。”但次日,她还是咬咬牙,一瘸一拐地踏上了山道。他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念想,逃到山西,就有活路。十四岁的大爷成了支撑全家人前行的生命之光。
   算算行程,他们至少要走十天才能到达大爷所在的地方。但粮袋里只有二升小米,外加半布袋糠菜捏成的疙瘩。走了不到两天,那米已少了半升。晚上住店时,爷爷看着瘪下去的粮袋,一阵心酸,抓把米投入锅内,算是五口人的粥饭。糠菜疙瘩每人一个,填到肚里还不到半饱。但为了能走到底,也只有忍着,任凭肚子咕噜乱叫。三儿才四岁,不懂这些,饿了就哭着要吃的。奶奶心软,偷偷摸出疙瘩掰一半给他,爷爷见之大怒,训斥说:“眼前就剩这一点东西了,还不划算着点,等米尽粮绝,这荒郊野外,要饭都找不到地方。”奶奶大哭,几个孩子也跟着哭。哭声惊动了店家,见此情景,只是冷冷地说:“没啥吃还不赶快走,早到了就没事了。”
   当时的二姑,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眼近失明,然听力尚好。照她的记忆,逃荒经过的地方有马平、仙岩桥、小寨、大庵等处,可以推知,他们当年上山的路线应该是合涧之西的栖霞谷。
   栖霞谷是县志里的官称,指从合涧镇河西村向上的峡谷,长约数百里,有淅水长流。逆河而上,蜿蜒曲折,可入晋地,是古时林县人外出逃荒、走西口的要道,当地人称河交沟。
   一家人进入沟内,恍如到了另一个世界。两侧的山峦如高耸的围墙,悬崖欲裂,怪石狰狞,沟底的河流已经结冰,能听到冰下如泣如诉的水声。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涌动着衣衫褴缕的逃难的人流,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背筐的,扶老携幼,施施而行。到处是枯瘦的面容,到处是痛苦的叹息,有野狗在石滩上撕咬尸体,有弃婴在路旁凄厉地号哭,也有那体弱难行的老人,有气无力地躺在草丛里,塌陷的双眼茫然地观望着过往的人群。二姑回忆说:“四面望去一片凄凉,到处是死人的骨头,有的能看出来刚死去不久,就被鸟兽啄食得只剩了骨架,白森森的,吓得人腿都软了。”
   就在走进峡谷的第六天,估摸着已入山西地界,全家人投宿一店。西望晚霞如血,天色尚早,二姑带大弟到周围的山脚拾柴,以作炊饭。正行走间,忽听人喊:“偷我的豆秸,休走。”两人回头,见一黑胡子矮汉正朝他们奔来。二姑说:“俺没进你家场院,怎会偷你的豆秸?”矮汉把藏在背后的一把豆棵晃晃:“这不是吗?”说着扯住两人来到店里,后面还跟着几个破衣烂衫的男子,帮腔起哄。爷爷出面讲理,几个人不由分说,把他拉了出去,一顿拳打脚踢,吓得奶奶赶忙上前央告,对方说:“给钱便罢,不给就别想活着离开。”看到对方人多势众,奶奶哪里敢再分辩,忙说:“给你个被子吧,我们是逃荒的,没有钱。”矮汉看看他们的行李家什,也实在没啥值钱物,说声“饶了他吧”,抬手把被子夹去。望着那群人远去的背影,爷爷气得跺脚大骂,对奶奶说,“要不是有你和孩子,老子就和他们拼了!”
   次日一早,全家人逃离小店,冒着寒风,行入一片山林。但见满眼都是柿树,枝干漆黑,蟠曲如虬,大都合抱粗细,一眼望不到尽头。地上铺着厚厚一层黄叶,踏上去哗啦作响。偶尔能踢出未收尽的柿子,硬绑绑的蒙着白霜。奶奶和二姑如获至宝,在枯叶中不停地翻捡着,兴奋得大叫。因为没了棉被,爷爷气鼓鼓地跟在后面,一言不发。正郁闷间,忽听前方树后有人喝道:“站住,给个路钱便了,不给打你个寸草不留。”话音未落,闪出一个长脖子瘦汉,五十岁左右,歇顶头,黑袄裤,膝盖上绽露着两嘟噜破絮,油污的夹袄没有扣子,用一条麻绳系着,手里掂把尺余长的尖刀,眼冒凶光,直逼过来。奶奶和二姑吓得赶忙跑回。爷爷正窝着满肚子火,见有人又来劫道,气不打一处来,对奶奶说:“你们别怕,我与他拼一场,见个高低。”说着,撂下担子,从筐里抽出把菜刀便迎了上去,大声喊着:“你这个畜类,敢到这里横行,回头便罢,不回,打你个骨肉似泥。”此人一听愣住了,惊讶地望着面前这个愤怒的汉子,嘴张开半天合不拢去,见那菜刀越来越近,不由自主地退了几步,大概掂量着讨不到便宜,呸的一声吐口唾沫,骂咧咧地扭头跑了。奶奶捂着心口说:“老天爷啊,这年景,坏人咋就这么多啊!”
   穿过柿林,是一带宽阔的河滩,河水甚浅,冻成一片白茫茫的冰层。在岸上,坐着个老汉,头发苍白,年约六十,抽抽咽咽,正哭得伤心。见有人来,老汉抹把泪迎上,跪下又哭,爷爷慌忙拉起,打问详情。他自言姓徐,家住城关刘家街,儿子两年前就往壶关去了,留下他和老伴度日。半月前,老伴得浮肿病而死,剩他一个,只好去山西找儿子,谁知在过柿树林时遇上强盗,身上的干粮被洗劫一空。他请求爷爷带他同行,救他一命。爷爷刚和那贼人打过交道,此时显得格外仗义,满口应承。看老汉穿件夹袄,冻得直打哆嗦,便脱下上衣给他穿上,说:“你放心,穷帮穷,富帮富,都是落难人,我活你也活。”

共 1284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很接地气,读着读着就回到了解放前。一段段的文字里蕴含太多的心酸,也包含着一幕幕黑暗的故事。家人遇到的事是历史的一个缩影,是为生而奔波的河南人的骄傲,是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深!新中国的成立是必然的,能让无数个这样的家庭有生存的机会,有做人的尊严与希望!山西的那位大爷,不知长相与年纪,只是听老一辈的人说起,从大堂妹的文章里了解到了大爷的情况,又从父亲写的回忆录里,知道大爷曾是全家人引以为豪的关键人物。在家乡,由于生活日渐贫困,大爷在上小学的年纪时就去了山西打工,并十分懂事开始存粮。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成了支撑全家人前行的生命之光。当时家里已揭不开锅时,收到了山西大爷的来信,说自己挣了粮食,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于是,全家人走上了去山西的逃荒之路。经过一路奔波,冲破各种磨难,终于父子相见,救了全家一命。可对日子刚有了奔头,一场兵祸打破了在山西种地的梦想。当听说家乡穷人都分了土地,一家人又打道回府回了河南,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实在难以诉说,可不管怎样,总算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林县老家。虽说山西的大爷没有上过学,却凭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饥荒最关键的时候帮家人度过难关,实在令人佩服。大爷身在山西,但他的心却在老家亲人的身上。只是最终长眠在了山西,叶落不能归根令亲人无限惋惜!文章通俗易懂,框架构思巧妙,开篇点题,又和结语衔接完美,行文流畅、描述细腻,情节错落有序,一篇美文,真实感人!为佳作点赞!感谢赐稿,力荐欣赏。【编辑:邯郸陈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2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06-20 19:56:15
  当读到撵狼时那段,让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好在,有惊无险!十分感谢老师奉献美文支持,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06-22 21:04:50
  恭喜老师文章获得精品,祝精彩继续呈现丹枫!
梦锁孤音
3 楼        文友:相思        2020-06-22 21:37:09
  祝贺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纷呈。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4 楼        文友:白常学        2020-06-23 09:17:01
  陈教授的作品,真实感人,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明。他的大作,篇篇都是精品
5 楼        文友:金华烟雨        2020-06-23 17:38:27
  现在的年轻人,生在福窝里,长在红旗下,多半是不懂得逃荒要饭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洪涝、大旱等自然灾害,不知道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挨饿受冻、甚至失去生命。
   文中的大爷正是长在那个年代,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爷才九岁的年纪,就知道家里分忧,给地主放牛以减少家里负担。还省吃俭用,准备将牙缝里省出来的食物给弟妹,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份心意是好的,后来十四五岁时更是一封家书救了全家人性命,再后来搞建筑,挣的荣誉无数,家兴业旺,到老了学习文化知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为了让亲人们都过上好日子积极进取,埋头苦干,任何时候都把苦和累埋在心里的令人敬佩的大好人。为您有这样好的大爷点赞,为作者的精品点赞。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