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织进毛衣里的爱(散文)
一
母亲是来到城市之后,才学会织毛衣的。
那时,母亲的生活有些单调。每天照顾我和小妹的生活、收拾房间、喂鸡、修整菜园。母亲干活很利索,所以这些琐事,只占据了她一小部分时间。
母亲是在挑水时,遇见李燕阿姨的。当时,阿姨穿着一件枣红色薄毛衣,母亲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件毛衣。于是母亲便和李阿姨拉起家常,李阿姨也是位从农村来的随军家属,就住在我家前一排的平房里。当得知李阿姨的毛衣是自己织的时,母亲很羡慕,要跟李阿姨学织毛衣。
在村庄的时候,母亲针线活做得极好,但学织毛衣,似乎有些困难。从最简单的平针开始学,不是多一针,就是丢一针,要不就是方向织反了。但在李阿姨的指导下,母亲反反复复尝试,终于学会了织毛衣。
母亲织的第一件毛衣,是一件粉色的开衫背心,没有任何花色,只是平针,扣子也是粉色的。我很喜欢这件背心,因为这是母亲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八年来,我第一次穿毛衣,还是自己喜欢的颜色。
就这样,母亲学会了织毛衣,也和李阿姨成了朋友。李阿姨的女儿大我两岁,我叫她娟娟姐,她有很多漂亮的毛衣。学会织毛衣的母亲,只要听到哪里有处理或降价的毛线,就拉着李阿姨直奔而去。然后,一人会提着一袋毛线回来。那时,毛线并不贵,而且大多不是纯毛的,一般的晴纶线会更便宜,而且颜色多、也挺耐磨。
后来,李阿姨会织的毛衣花型和样式,已经无法满足母亲的需求,母亲便让我带她去新华书店。母亲没上过学,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数字,还是刚来城里时,在父亲单位的扫盲班里学的。母亲要去书店的态度很坚定,但当我看到站在一排排书架前,母亲茫然无措的模样,又有些心疼。
我将几本毛衣编织书递给母亲,母亲认真翻看着每一本书,而且还不停地琢磨着书上的花型。我站累了,央求母亲选一本回家,母亲小声地告诉我:这几本书花型不同,都好看,我再多看一会,或许能多学几样,这样就不用买书了,回家我也能按记忆模仿出花样。
十三岁的冬天,母亲用双色线,给我织了一件厚实的毛衣外套。大红色的底,上面用白线织出鹿、树木、雪地,扣子是红色带着点白花纹,还带着帽子。那件毛衣漂亮极了,当我穿着它走进校园时,女老师们纷纷往我身边走,然后研究这件毛衣的图案,我还看到了女生羡慕的眼神。
母亲只要新学会了一种花型,就一定会尝试。开衫毛衣、套头毛衣、圆领毛衣、高领毛衣、毛背心、薄的、厚的……一年又一年,我们身上的毛衣在不停地换,而母亲的毛衣越织越快,越织越好。
二
我参加工作后,就不怎么穿母亲织的毛衣了。当时,我在一家大型国营纺织厂工作,厂子里自己生产羊毛衫,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员工优惠券换购。对于我不穿织的毛衣,母亲有点失落,但似乎没多久她也想通了。她对李阿姨说:“小宁子长大了,大姑娘都更爱漂亮,我织的毛衣是有点不时尚,她挣钱了,自己能养活自己,不穿就不穿吧。”
一年四季,母亲依然在织着毛衣。除了给小妹和父亲织,她还给老家的亲戚织,说家里冬天太冷,毛衣织厚实一点,能抵御寒冷。多年来,母亲将织毛衣的动作,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颈椎、肩膀有时疼得厉害,我们劝她别织了,现在毛衣又不贵。她总说织的比买的暖和,不织毛衣她也没事干。
我结婚的时候,母亲给我织了一件紫色和黑色的毛衣。母亲深知紫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她便用紫色给我织了件宽松、稍长的毛衣,天冷了可以配个紧身裤。黑色的毛衣比较厚,也比较随身,是专门给我上斑时穿制服时配的。母亲曾偷偷告诉父亲,她大闺女穿制服的模样最好看。
母亲还给她新女婿织了件纯毛的白色毛衣,毛衣上有菱形图案,半高领。老公捧着那件白毛衣,表情很复杂,我以为他不喜欢,他却告诉我,这是第一次有人给他织毛衣。那件白色毛衣,老公穿了很久,有时他的同事指着他的毛衣,说挺好看的。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丈母娘亲自织的,温暖牌的。
小妹上大一的冬天,母亲给小妹织了件黑色的休闲毛衣,半高领、衣服上还有两个口袋。那件毛衣漂亮又暖和。小妹上铺的女生,来自农村,父母都因病去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家中条件有限,她的衣服也都比较简单朴素。大冷的冬天,她只穿着一件薄毛衣,冻感冒了。
小妹回家跟母亲说了她同学的情况,母亲说:咱们也是从农村来的,要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于是那个冬天,母亲用了四十五天时间,给小妹的上铺女生织了两件毛衣,一件很厚实,一件稍薄一些。小妹说,那个女生拿着毛衣哭了,说这是她收到最珍贵的礼物。就这样,小妹也和这个女生成了好朋友。
小妹参加工作后,也不再穿织的毛衣,而父亲又嫌母亲织的毛衣毛裤太厚。于是,母亲便开始闲下来。闲下来的母亲,会在院子里散步,会和父亲一块修整菜园,或者跟着邻居拾捡地皮菜。每天晚饭后,还会准时出现在操场一角,跟随着那支队伍跳健身操。
三
女儿出生后,母亲又开始忙碌了。她不仅要帮我照顾这个小不点,还要给小不点织毛衣。
母亲又寻找到了曾经的乐趣。她买来宝宝绒和颜色鲜亮的细毛线,给她的外孙女织毛衣。连体毛衣、毛衣裙、小开衫,厚外套,我基本不用给女儿购置衣服。而每当带着女儿外出,别人夸女儿的毛衣好看时,母亲总会笑着说:孩子小不挑,长大就不穿了。
女儿渐渐长大,母亲也在渐渐老去。为了阻止母亲再织毛衣,我经常是一次性给女儿购置二、三件毛衣。母亲的视力越来越差,颈肩问题也比较严重,最终,她自己放弃了织毛衣。但随即,她有了新目标,织拖鞋。父母家、小妹家、我家,一年四季的拖鞋,都是母亲织的。
有时,劝母亲歇歇,也六十多岁了,半生的岁月,都在织毛衣中度过。母亲笑着说:她就这点爱好。我们小时候,她织毛衣,是为了让我们穿暖;我和小妹长大后,她织毛衣,是为了打发时间;而现在,她依然偶尔织织毛衣,其实已经是一种习惯。
四
闲暇时,母亲会从箱底翻出一些我们曾穿过的旧毛衣,然后拆洗,重新织。有时是小孩子的毛衣,有时是成人的毛衣,织好后都放了起来。我问她,织那么多毛衣,又没有人穿,放着干吗?她说总会有需要的人。
我曾加入过一个野外徒步群,那个群里的人经常做公益活动。起初,我从来没参与过,只是静静地看着群里的人分享活动图片和心得。偶然一次,被朋友拉着去参加送温暖活动,我一直以为这些活动带着作秀的成份。但亲自参与、感受过了,才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真的很需要帮助。
那是个少数民族小学,距离我生活的城市260公里。学校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集中管理。一个宿舍八张床,硬床板上只铺着一个薄薄的褥子。大冬天,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老师说,这些设施和孩子们的衣服及学习用具,大多都是好心人捐赠的。
回家后,和母亲分享了这次活动的一些照片,母亲看着照片上的孩子,哭了。那晚,母亲将她柜中收藏的毛衣全部取出,大大小小,共有七件。还找出两床棉被,坚定地告诉我:联系老师,把这些东西给孩子们送去。我不能帮助所有的孩子,但能帮到多少算多少。
后来,那位乡村女教师,发来了孩子们穿着母亲织的毛衣的照片,有两件毛衣稍大了,其它的都比较合适。母亲看着照片,欣慰地笑了。而那些穿着她亲自织的毛衣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毛衣奶奶。
如今,快七十岁的母亲,还会抽空给她的小外孙织毛衣。这不,这件淡果绿的小毛衣,就是给她小外孙织的。小妹说小孩子的毛衣,母婴店挺多、质量也挺好的。母亲反驳:那颜色太单一,不是灰就米白,小孩子,穿亮点多好看……
我看着母亲与小妹争执的模样,忽然想起,曾经,我也这样劝过母亲,但从来没成功过。因为,毛衣是母亲对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母亲没上过学,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织了半辈子毛衣的母亲,却用她自己对爱的理解,书写着她的人生岁月。那岁月里,或许只是平淡、简单、温暖,却是她一生的追求。
点赞(?ò ∀ ó?)
问好老师,遥祝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