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大山深处(纪实文学)

精品 【看点】大山深处(纪实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58发表时间:2020-07-10 08:43:37
摘要: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女人勤劳善良、敢闯敢干、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树起了“半边天”形象。

【看点】大山深处(纪实文学) 中秋节的前一天,武实乘坐同学的车,借去看望老师的机会,顺道来到了十多年前曾经下乡蹲点过的“刘大岔”,这里令他朝夕牵挂的:一是困扰村民多年的安全用电用水问题,二是“行路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他蹲点结束的第二年,都得到了解决。
   十几年过去了,自从他离开新闻宣传工作之后,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回访它。如今,他已退居二线多年,仍因琐事缠身,一直未能如愿。那些牵挂,留存在脑海里久了,总是令他放心不下。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如今生活的怎么样?都有哪些变化?还有,他当年住了将近一周,伺候了他吃喝的姚叔段姨夫妇,如今他们老人家可身体安好?
   这些问号,在没有答案之前,一直魂牵梦绕,总是在他的眼前转圈圈,使他无心他事,甚至神情恍惚。
   “刘大岔”——这个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大山深处的地名,在谷歌地图上简直太渺小了,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在这里,却曾经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武实曾经以惠风的笔名,写过一篇题目为《大山深处的女人》发表在地方报刊上,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估计能有印象记起来的人恐怕不多了。加之网络的兴起,看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少。武实觉得包括他自己在内,如果不重温昨天,记忆不被重新拾起,思绪也是断断续续的,这一段故事也许可能被永远的忘却掉。
   迎着一路醉人的秋风,一片片葱绿的梯田,一簇簇茂密的山林,一块块沉甸甸的包谷、黄豆、糜子、盛开的荞麦花,还有绕山越谷的河流,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形态各异的山水画,不时呈现在他的眼前,又快速地从他眼前划过。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来到进入村口的桥头。他让同学将车停在了桥头上,提着一盒月饼,索性沿着当年走过无数遍的村路走进去。
   双脚一落地,武实惊讶了,这已不是昔日他给联系争取项目修建的铺沙道路,而是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
   沿着柏油路往前走,不时有小轿车、农用车从身旁越过,不见了架子车,更不见以前的驴驮人拉。走着走着,一排排傍山依水,修建得整齐有序的新农村堵在了武实的眼前,他的心里顿生疑虑:“这还是刘大岔吗?”
   看着这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确确实实是刘大岔。武实不禁驻足而立,抬眼凝望,当年的一幕一幕不由自主地取代了眼前的一切……
  
   初到刘大岔
   2007年7月,夏收刚刚结束,他被县委抽调,安排去刘大岔村,进行为期一周的村情调研。
   吃过早饭,武实收拾好行李,拿了必备的生活用具,登上单位派的公务车出发了。
   迎着夏风,顶着骄阳,翻山越岭,穿沟过河,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乡政府。
   在乡政府办公室和包村干部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交流之后,刘大岔村支书已经骑着摩托车进了院子,风尘仆仆地来接他了。于是,武实就坐上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奔村部而去。
   去刘大岔,又得沿着010公路往回返。
   盘山走下约10公里长坡,从蒲河北岸右拐,走完一段山环水绕,约有3公里的泥土路,再上一段崎岖陡峭的山坡,就到了村部。
   村部建在半山腰上,支书引他进了门,听说他要在这里待一周时间,竟然犯愁了,因为村部设施非常简陋,没有食宿条件。在城里养尊处优惯了的武实,竟然要求支书选一户家里干净卫生、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户家里,安排去住。结果呢?支书更犯愁了,说这样的农家姚河自然村倒是有一户,可这家的老俩口不欢迎干部,尤其是县上派来的,即使去了,也会被女主人撵出来的。
   武实的第一反应,觉得这个村的干群关系太紧张了,要么村民为什么这样反感干部,肯定是以前来的干部工作作风有问题,难怪县上要派人蹲点搞调研。
   怀着种种疑问,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武实决定让支书带他就去这家,看看到底会怎样?
  
   吃了闭门羹
   重新顺着山坡下去,沿河岸向东走数百米,向左拐上一段小土坡,就到了隐在山林中的这户人家。
   只见,架有一面卫星锅、被瓷砖贴面的平顶子大门格外醒目,门前干净整洁,好像刚被打扫过。
   大门开着,支书领他直接进去。
   武实看见,那装有新式门窗的五口窑洞、贴有白瓷砖的窑口面墙、用褐色砖包箍的崖面子格外新颖,院子西边是三间一砖到顶的青瓦房,房门台阶摆着十几盆好看的花卉,院里还有一眼小电井,果然非同小可,气度不凡,可以说,是他见到的后山乡镇贫困山区农村少有的“豪宅”。
   院里不见人,但闻青瓦房里人语声。支书咳嗽了一下大声喊道:“老姚,出来一下有话说。”等了一会,不见有人出来,支书尴尬地看了武实一眼,就领他直接进了青瓦房。
   屋里一男一女两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还有一个八九来岁的小男孩正围着一个小饭桌吃面条,看见支书领着一个陌生人进来,他们没有理睬,继续吃饭,支书和他们打了一声招呼,就和武实坐在沙发上不好意思地等待着。只有小男孩不时地转眼看看他,武实也无意识地冲他做个鬼脸。
   他环视了一下,屋子是石膏吊顶,装修一新,隔断出一间卧室,他们吃饭的房子有两间大,沙发冰箱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还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在武实眼前的墙壁上,整齐地张贴着两排“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好学生”等十多张奖状。老两口穿着很是干净整洁,女主人有点像城里人的着装,他们吃的是西红柿鸡蛋面,盘子里有凉拌黄瓜、铡青辣两盘小菜,还有盐、醋、熟油辣子。
   吃完饭,女主人很麻利地收拾了碗碟,用盘子端去了灶房,小男孩也一溜烟跑出去玩耍去了。支书这才开口很客气地跟老姚说:“县上派来一位干部,要在咱们村里工作一段时间,安排在你家里住宿,麻烦你们给准备一下。”
   老姚抬起头来瞟了武实一眼,慢吞吞平和地说:“我家不方便,你还是安排到别人家去吧。”话音刚落,女主人的狠话就从灶房飘了进来:“李支书,你们一进院子我就看出来了,我家不接待干部,你不知道吗?赶紧领走,领你家住去,快点,不然我就不客气了!”
   后面还有几句后山人特有的、难听的话。
   看来这“闭门羹”他是吃定了,支书难为情地看了武实一眼说:“走吧,去别的村子看看。”
   出了青瓦房,走到院子里,年轻气盛的他,心里确实有点接受不了,就自言自语直接了当地大声说:“哎呀!这后山人素养就是不行,连一点待客之道都不懂,和我老家临泾人相比,差远了,这么能干的女人怎么会嫁到这山大沟深的地方来,真是可惜了!”
   听到这话,女主人一步跨出了灶房喊道:“你等等!”手里还拿着滴水的锅铲。
   武实以为惹怒了她,要打他,赶紧躲到支书背后去,女主人却笑着说:“你是临泾人?”
   武实说:“是又怎么了?”
   她说:“哦,原来是娘家人,失敬失敬,对不起对不起,快请进屋里坐下。”
   武实大吃一惊,原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孰料柳暗花明又一村。
  
   峰回路又转
   这次女主人没有将他们引进青瓦房,而是让进主窑洞里,热情地招呼他们坐到沙发上,并且客气了许多,亲自给他和支书倒了杯茶,听说他们都没有吃饭,不好意思地说:“你们先坐着,我给你们做饭去。”态度竟然温和了许多。
   天底下的事情有时候往往就这么蹊跷,竟然歪打正着了。
   支书冲着武实笑了一下说:“这下看来有戏了。”
   不到半个时辰,女主人的饭做好了,仍然邀请他们去青瓦房里吃。
   摆在饭桌的是两个凉菜:蒜泥黄瓜和铡青辣,两个热菜:西红柿炒鸡蛋和醋溜葫芦,还有热气腾腾的白面蒸馍。
   这次打了个倒,他和支书坐在饭桌前吃,老俩口坐在沙发上看着。
   女主人手艺很好,饭菜口味不错,他和支书也就毫不客气,不一会儿,来了个“光盘”行动。
   吃完饭,支书说他忙,起身就走了,叮嘱武实有啥事给他打电话,武实呢,则主动地把盘子端回了灶房,帮女主人洗刷完毕,又自觉地掏出30元钱,塞到女主人手里说:“这是我和支书两人的伙食费,支书的伙食费我请了。”
   女主人说什么也不要,说以前来的干部,吃完就走了,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他说这是组织规定,必须这样做。
   女主人还是不要,他就硬是放在了窗台上。
   武实也很有礼貌地开始“姚叔”“段姨”地称呼起来,于是他和老俩口终于拉上了家常。
   从闲聊中武实知道,姚叔原来还当过村长,是一位老党员。
   武实突然问段姨:“您老人家当年怎么会从临泾塬来到这里?”
   没想到这一句话,问的段姨竟然哽咽起来,姚叔也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意识到可能问到了段姨的痛处,立马改口说:“段姨,实在对不起,恕我冒昧,您不要哭,权当我没有说。”
   段姨抹了把眼泪,竟然破涕为笑说:“唉!好娃娃呢,从来没有谁问过我这话,你问的好,想起来心酸,说起来话长,可能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等哪天闲上了,我给你慢慢叙叙。”武实赶紧说:“好吧,我还真想听听您的过去,肯定有很多故事呢。”
   段姨安排他住在青瓦房的小套间里,武实换上了自己的铺盖,收拾停当,感觉有点乏困,按照在城里的习惯,开始午休了。
  
   可爱的鹏鹏
   武实一觉醒来,一看表,已经1点半了,下了床,感觉有点口渴,拿出口杯,却找不到热水瓶在哪里,这时候,门口斜着伸出一个小脑袋,笑眯眯地正在偷偷地看着他,原来就是那个小男孩,武实一把拉进来问道:“小朋友,喜欢叔叔不?”
   小男孩大声说:“你给我讲个故事我就喜欢,可我爷爷奶奶不喜欢你。”
   他接着问:“你爷爷奶奶为什么不喜欢我?”
   小男孩闭着一只眼睛调皮地说:“因为你是干部。”
   武实诧异地又问:“你爷爷奶奶为什么不喜欢干部?”
   小男孩说:“爷爷奶奶说,现在的干部跟以前差多了,好吃懒做,不为农民办事。”
   “哦,原来是这样。”他自言自语道。
   童言无忌。这个村里连小孩子都不喜欢干部,看来干部作风确实得改改了,武实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要改善这个村的干群关系,必须从他做起。
   小男孩看到武实手里拿着一个空杯子,一转身就跑回厨房里,端来一碗凉水让他喝,一看是凉的,他说:“叔叔不敢喝,喝了肚子疼。”小男孩说:“好着呢,我一直喝,肚子从来没疼过。”
   这久违的凉水勾起了武实太多的回忆。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土生土长在农村,天天喝的也是这凉水,跟眼前的小孩一样,肚子也从来没疼过。
   于是,他轻轻地呷了一口,果然清凉爽口,比农夫山泉还要香甜,竟然一气喝完了。小男孩见武实喝完了凉水,高兴地说:“叔叔,你够哥们,我喜欢你,给我讲个故事好吗?”
   武实故意逗小男孩说:“小家伙,你真行啊,原来是在考验我,我偏不给你讲。”
   这下小男孩急了,拉住武实的胳膊说:“叔叔求求你,求求你,给我讲个故事嘛!”
   看到小男孩好可爱的样子,他把给儿子讲过的葫芦娃的故事给讲了一遍,小男孩听得入了迷,武实也知道了小男孩的名字叫鹏鹏,这个暑假期满就要上小学三年级了,一直是班里第一名,已经评过四次三好学生。鹏鹏的爸爸妈妈在陕北油田打工去了,他还有一个小妹妹被爸爸妈妈带走了;他的小叔叔俩口在新疆工作,还有个姑姑在孟坝街道经商。
   在以后的几天里,每天中午或下午吃过饭,武实都要给鹏鹏讲三到五个故事,否则就会黏着他不罢休。武实相信这些益智故事肯定对鹏鹏启发很大。
  
   贫困的山村
   听鹏鹏说,他爷爷下地去了,奶奶上山上给牛割草去了,等牛草吃完了,他还要给牛添草,武实这才知道他们家里还养了两头大黄牛。
   武实是最喜欢牛的,因为老家的农村,父母亲一直在养牛,他也懂得怎么喂牛,这么铡草。去牛圈里看了牛,添了草,又给鹏鹏讲了一个放牛娃的故事,鹏鹏听得高兴了,双脚连续地跳跃着喊:“叔叔,我也要当那个放牛娃。”
   武实说:“放牛娃那是旧社会,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去当个科学家,能造宇宙飞船能上天。”
   鹏鹏又高兴地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科学家,我要上天。”看着童气十足的鹏鹏,惹得他也大笑起来。
   一连串的故事,戏弄得小鹏鹏像跟屁虫一样,和他形影不离,他要去村子里去看看,武实也跟着,正好给他带路。
   出了门,下了坡,沿着河边的路往西走,武实就能看见半山腰上七零八落的人家,他们都居住在窑洞里。路上遇到的十几个村民,大多都是老者,通过和他们聊天、武实了解到,这个村有6个自然村223户人家,他们的耕地不是在山上,就在河边,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年轻人多数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孩子留在家里,守着这干旱贫瘠的土地,春种秋收,养驴喂牛,吃水要去河里驴驮人挑,有的家里还在点煤油灯,用石磨磨面。
   6个自然村只有一个小学,有的村子娃娃上学,要走十几里路。
   交通更是这个村里的掣肘,道路曲折窄小,大车进不来,一遇下雨,泥泞不堪,行路特别困难。

共 17082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纪实文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蹲点干部武实打开房东大娘段姨心结的故事。房东大娘段姨之所以不欢迎干部住在她家,是因为看多了太多不务实只耍嘴皮子功夫的干部。武实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开段姨的心结,主要是因为武实是段姨娘家那个地方的人。段姨打开心结后,讲述了她那可歌可泣的打工史和奋斗史,她用自己的勤劳善良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打工者们创立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品牌。文章语言朴实,事迹感人励志,值得一读,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1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10 08:50:12
  这篇纪实文学比很多小说都生动,值得一读。问候惠风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18 08:22:10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惠风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20-07-18 17:04:14
  恭喜佳作获精,欢迎加入看点交流群。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