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大山深处(纪实文学)

精品 【看点】大山深处(纪实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49发表时间:2020-07-10 08:43:37
摘要: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女人勤劳善良、敢闯敢干、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树起了“半边天”形象。

【看点】大山深处(纪实文学)
   全队人都隔三差五地来参观,唯独她大伯每次路过装作看不见,也许是太内疚了吧!
   很多事情,人们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或者是想到了,但不下决心,不愿出力气真心去做,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也是有智者和无智者的区别,或者说是愚昧和智慧的区别。
  
   文革的惊险
   药材能变钱,药材能致富,在刘大岔已形成了共识。在她的带动下,生产队里没有了懒人,农闲时节,漫山遍野都是挖药材的人。
   那时候,人们虽然还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刘大岔这个山连山,水连水的地方,也许就是天生长药材的,那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野生中药材,如同割韭菜一样,挖了一茬又一茬,长了一茬又一茬,成为人们最好的副业。从此之后,那些年轻的媳妇穿着更漂亮了,小伙子说话声音也大了,老人都比原来更有精神了。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快乐中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之间,文革的风吹遍了全国的每个角落,这个山高皇帝远,穷山僻壤的刘大岔,也没幸免。
   1969年的一天,她被定为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墙根的带头人。
   有一天,突然来了些红卫兵,把她和丈夫捆绑了,要押去乡上参加批斗。可还没有走到村口,就被闻讯赶来的几十村民挡住了,村民们说:“我们都挖过药材,难道我们都是挖社会主义墙根的人?如果批斗她,我们坚决不答应。”
   红卫兵只得松了绑,放了人,灰溜溜地回去了。
   过了没有多久,工作组就来了,来正式调查刘大岔社员集体挖社会主义墙根的反革命事件。
   工作组组长是个老革命,据说当年跟随红军去陕北的时候,途经过这里,对这里的老百姓是有感情的。
   工作组经过翻来覆去、认真细致地调查取证,终于查明,这个生产队的社员就是挖了点中药材而已,没有谁挖社会主义墙根,没有任何政治倾向,更没有反动动向,相反地还表扬了她,说她敢于斗天斗地,是毛主席的好战士。回去还要向组织推荐,作为大队革委会妇女主任人选。
   果然时间不长,就通知她去大队革委会报到,可被她坚决推辞了。
   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反革命事件就这样平息了,不过以后,再也没有谁敢上山挖药材。
  
   丰收的喜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社员捺手印、订协议、暗中抱团、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各行各业,逐步推开,改革产生了巨大动力,给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春风拂大地,土地承包暖人心。农村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的消息,就像春风一样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这个几乎密不透风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1982年,他们俩口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分到了十二亩自留地,八亩机动地。
   从此之后,他们离开了大集体的束缚,欢快地驰骋在自家的农田里。
   她和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所有的心血和汗水,全部挥洒在这片古老而贫瘠的黄土地上;把全家的祈盼和憧憬,全都寄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人勤地不懒,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天旱少雨,但是她家田里的庄稼长势远比别人强,她和丈夫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这年秋季,她家的口粮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家的!这些粮食足足能够过冬,甚至能够延续到来年,全家人终于能吃上饱饭了!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人,但粮油产量就是有着天壤之别。农村改革,成了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事业的先导和开拓者,功不可没。
  
   打工的辛酸
   有地种,有存粮,仅仅解决了吃饭问题,对这个贫困山区来说,困扰千家万户的还是经济收入问题。因为仅靠着村中的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大儿子已考上高中,小儿子上到初中,女儿也马上上小学了。
   1985年,婆婆得了胃癌,为给婆婆看病,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戚邻居1000多元,但婆婆最终还是走了。
   怎么办?既要给亲戚邻居还帐,又要供儿女念书,还要给地里买化肥,到处都要用钱,可是钱从何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天她去乡上赶集,在乡政府的报纸栏里,无意中看到,北京城里招收保姆的消息,一月60元,她记下了地址。
   回到家里,她辗转反复了几天几夜,一个大胆的想法终于在她心里产生了,于是,她鼓起勇气跟丈夫说,她想去北京当保姆。丈夫虽然不同意,但面临这么多的债务压力,还是同意了。
   她向大队要了证明信,把家里的鸡和鸡蛋卖掉,凑了50元路费,又把七十多岁的娘家妈接来给孩子做饭,收拾好行李,撇下孩子,丈夫送她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
   就这样,一个在大山深处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农村女人,终于鼓足勇气,走出了大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
   人生地不熟,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她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幸亏她还识几个字,要么连厕所都找不到。
   出了北京火车站,她心里一片迷茫,不敢坐公交车,也不知道怎么坐,有出租车,但太贵,更不敢坐。
   按照记下的地址,她背着行李,一路步行,一路问路,饿了就吃几口干粮,渴了就啃几口苹果,在庞大的北京城里,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问了多少人,加之不会说普通话,语言又不通,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那个招保姆的家。
   可是敲开门一问,人家保姆已经招上了。
   随着“碰”的一声闭门,既乏困、又失望的她,一下子瘫倒坐在了地上。
   天快黑了,她漫无目标地走着,无意中走进了一家大医院,看见院子的花园边有一把透风椅子,于是她就打开铺盖,在透风椅子上睡了一夜。
   那时已是深秋季节,夜间的北风很清冷,吹得树叶哗哗作响,令她既冻又害怕,一夜都没敢合眼。
   天刚蒙蒙亮,看见落了一大院子的树叶,她在附近找到一把扫帚,不由自主地扫起来。在家里,每天早晨这个时候,她都要扫院子的。
   扫了一大堆树叶,正不知道该咋办的时候,一位比她稍微年轻的女清洁工过来了,问她:“为什么把我的清洁区域给扫了?”
   她说:“我也不知道,看见落了一院子的树叶,我就扫了。”
   女清洁工听她是外地人,问了她从哪里来的,来北京干什么后,也就明白了。
   她又帮助女清洁工推垃圾车倒了垃圾和树叶,这才回到睡过的透风椅子上,收拾铺盖准备离去。
   世间还是好人多。这位女清洁工,觉得这个来自西北的可怜的农村女人勤快朴实,非常同情地说道:“您莫急,等一等,我去找领导给您问问,看医院再招收临时工不。”
   绝望的她忽然又看到了希望。
   不一会,女清洁工高兴地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领导模样的年纪比她长的大姐。
   果然她被录用了,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清扫住院部九个楼层的卫生。住在保洁室,吃饭有职工食堂,虽然工资每月只有10元,但吃住问题都解决了。要知道那时候医院的清洁工都是正式工,轻易是不招临时工的。她觉得这简直是喜从天降,她真想给哪位清洁工妹子和领导大姐磕个响头。
   住院部一共九层楼,打扫这点卫生,和她在老家种地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太轻松了,她每天都是提前把自己的活干完,又帮助其他姐妹打扫她们区域的卫生。
   有一天,她问那位清洁工妹子:“医院还有什么副业能挣钱?”
   那位妹子笑了笑说:“有是有,可是很累很害怕的,恐怕您不愿意干。”
   她说:“只要能挣钱,我都愿意。”
   原来是有些病人到危重时期,很多家属都要请护工来伺候,接屎倒尿洗衣服之类的;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给擦洗身子,理发换衣,去世后再送往太平间。
   累,她不怕,但面对去世了的人,刚开始确实害怕,特别是有些病人临去世前,家属、亲属还没有赶到,所有这些琐事,都得由她一个人来完成,能找到帮手的,就抬到太平间,找不到的,她得一个人背去。慢慢地她也就不害怕了。
   做这个事,可比清洁工挣钱多了,每次承接一个护理病人,她从没有张口要过价,都是病人家属或者亲属主动给她钱,有的很慷慨,一下子就给个五十一百的,她从来没嫌多,也没嫌少;有些病人亲属经济实在有困难,没有钱给的,她也就不要,权当做了善事好事。就这样一月下来,她最多挣过1000多块。
   每月,除留够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就给丈夫和孩子汇了回去,仅仅几个月,就还清了烂账。
   这件既脏又辛苦,心理上难以承受,别人又难以理解的“特别”副业,她一干就是两年半,足足挣了将近三万元。
   中间没有回过一次家,直到大儿子临近高考时才回来。
   当初离家时,村里人都议论说,一个女人家出啥门,还不是出去跟人跑了,说法很难听。这其中的委屈、汗水、苦水和泪水,只有她一个人往肚子里咽。
  
   首辆夜班车
   她满希望儿子能够考上一所大学,可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儿子高考还是落榜了,这使她很内疚,认为是由于她这个当妈的人这些年在外面搞副业,对儿子关心不够,耽误了儿子的学习。她鼓励儿子复读一年再考,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念了,提出要上驾驶学校学开车。子大不由父,没办法,只得引儿子去驾校报了名。当时她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失误。
   儿子上了驾校,她又去了北京,到别的医院当了护工,这次还把村里找到她愿意出去打工的几个年轻媳妇也带了去,靠她在医院的熟人关系,都给介绍找到了工作。
   一年后,儿子驾校毕业了,又跟着县城发兰州的长途班车跑了一年,手艺也过硬了。
   儿子发现,县城发兰州的夜班车还是个空白,跟她写信说想买一辆班车,跑夜班专线。
   她同意了,回到家里,拿出自己这几年打工的全部积蓄,又到信用社贷了十五万,领儿子到北京,找到当护工时认识的熟人,直接从北京接回了一辆崭新的班车,批了线路,办理了营运证,就和儿子经营起了夜班车。
   儿子开车她售票,可以说她们母子是全县经营夜班车的第一人,可有谁知道,这竟然是一个44岁农村女人的大胆决策。要知道,当时还在计划经济时代。
   一年之后,她就还请了贷款。小儿子也如愿以尝地考上了大学。
   五年之后,小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新疆参加工作了。
   大儿子看到货运能挣钱,又想经营货运,于是,班车带线路转让了80万元,她拿出20万元买了一辆康明斯大货车,让儿子和媳妇经营去了。这也是当时全县数一数二的高级货车。
   年过半百的她,又一次回到了朝思暮想、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大山,她要经手女儿上高中,同时等着抱孙子呢。
   手里有钱的她,把原来的老庄子撇了,和丈夫重新修了一院地方。再盖了几间牛舍,和丈夫养起牛来。
  
   全村第一院
   本来她是打算在山底下的平地里,修一处一砖到顶的新院子,可是因为舍不得那块仅有的长庄稼的平地,加之住惯了窑洞,于是还是在半山腰的自留地里挖了五口窑洞,砖箍了面子,安上了铝合金新式门窗,西边修了三间青瓦房,做了简单的装修,东边打了一眼小电井,再修筑了一座平顶子大门,这在九十年代的农村,已经是够气派的了,况且在这山沟里更是显眼无比。
   新居落成后,从西峰买了家具沙发、家用电器,整整拉了一康明斯车,把各个居室装扮一新。
   择了个吉日,村民们来嚷了院,响了炮,就乔迁入住了。
   这“全村第一院”又成了爆炸性新闻,再一次在蒲河川里传开了,引来了很多人的参观学习,大家都为她的精明能干称道点赞。
   乡上多次来干部,动员她在全乡群众大会上介绍致富经验,并计划整理单型材料,向县上推荐,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记得娘家妈给她说过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还是低调点为好。
   当然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和羡慕嫉妒恨,有说东道西的,有说风的说雨的,所有这些她都无所谓,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行的端,走得正,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违法乱纪、不伤天害理,为人不做亏心事,何惧半夜鬼敲门。
  
   恍然大悟时
   雨渐渐地小了,段姨的故事也讲完了。武实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年逾花甲的女人,竟然有这么多离奇而曲折的故事,这些离奇和曲折,如同奔流不息的蒲河,有喜,有愁,有悲,有忧,有泪水,有汗水,有成功,有失败,但更多的是勇敢、坚强、孝道和善良,农村女人的优秀品质在她身上都有,农村女人不具备的一些东西,在她身上也有,甚至男人做不到的事,她都做到了。她传统而不守旧,面对而不屈服,敢于挑战命运,敢于走出深山,又能回到深山,守住深山,令他佩服,令他敬仰。此时此刻的武实,觉得“巾帼胜于须眉”这五个字已远远不够形容她了。忽然他觉得她就是一座山,甚至比山还高,须仰视才得一见。
   他问她:“为什么不欢迎干部?”
   她说:“这些年,村里水、电、路很不像样,凡来村里下乡的干部,都是嘴上的劲,夸夸其谈,来都一吃一喝一走,啥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她再也不相信干部,也很讨厌干部。学校教室塌了都没人管,是我掏钱叫人收拾了的;学生课桌凳破旧的不成样,是我添置更新了的;转弯处那段河堤被洪水冲塌了多年,是我寻工和队加固了的;村里的一些坑洼道路,都是我叫人拉石子垫了的。但这都不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国家有大动作,那时我个人再捐助些都无所谓。”

共 17082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纪实文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蹲点干部武实打开房东大娘段姨心结的故事。房东大娘段姨之所以不欢迎干部住在她家,是因为看多了太多不务实只耍嘴皮子功夫的干部。武实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开段姨的心结,主要是因为武实是段姨娘家那个地方的人。段姨打开心结后,讲述了她那可歌可泣的打工史和奋斗史,她用自己的勤劳善良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打工者们创立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品牌。文章语言朴实,事迹感人励志,值得一读,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1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10 08:50:12
  这篇纪实文学比很多小说都生动,值得一读。问候惠风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18 08:22:10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惠风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20-07-18 17:04:14
  恭喜佳作获精,欢迎加入看点交流群。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