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静待群贤至——重拾教学勇气(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静待群贤至——重拾教学勇气(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7发表时间:2020-10-04 08:16:35

老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失。——亨利•亚当斯
  
   01
   吴国珍教授发文《迎接新的超越性发生——“托付”带来意外的生发》,她说:“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运命”现在落在勇气种子齐心协力迎接呵护教师心灵的教育体制机制的使命上!记住我们是谁,我们是正在体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智慧的炎黄子孙,我们正在——依靠被编织起来的千百条力量互相持衡,迎接新生儿——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呵护教师心灵完整崛起中华教育!
   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重读《教学勇气》,与作者帕尔默心灵对话。
   帕克•帕尔默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教师和活动家,《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其代表作之一。其“相遇”理论一直给予我引导和启示,特别是从教师角度解读“师生心灵相遇”,其内涵、实践困境及对策,为自我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帮助。
   “相遇”一词由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首次提出,他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而心灵相遇是“我”与“你”各自达至精神世界的和谐交融。
   按照马斯洛价值需求理论,人的精神世界可分为三个维度:在幸福世界,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境界;在正义世界,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和欣赏差异;在崇高世界,传递爱心,拓展精神空间。
   与吴国珍教授相遇,加入“勇气更新”教师群,无时无刻不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如里尔克语:
   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这里没有一件事不能被我们去理解、领会、经验,以及在回忆的余韵中亲切地认识;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运命,并且这运命本身像是一块奇异的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无限温柔的手引来,排在另一条线的旁边,千百条互相持衡。”(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p15)
   是的,滋养教师回归心灵的勇气更新氛围,让更多教师体验了“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运命”,与吴国珍教授著《中国教育,这样自然平衡——“教师勇气更新”U境进化》相照阅读,“自然带来依托宁定心灵的力量尝试牵住散乱强大的能量”,重构教学,重拾勇气力量。
  
   02
   师生“心灵相遇”意味着什么?
   一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道理,解答疑难困惑。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的学科知识,还有教师一言一行所传达给学生无形的知识。
   二要领悟生命内涵。学识智慧是人生态度的内化与外显,感受自然生命的伟大,理解人文生命的包容,这种学问非一蹴而就。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带领学生去体验人生、感受人生,领悟生命的内涵。
   三要解放天性,归还学生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深入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启迪学生天性,摆脱不必要的条条框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使他们自由生成,慢慢达到心灵上的相通。
  
   03
   教师面临恐惧。
   “教师的恐惧是指教师因外界体制或自身能力对教学的某种困境感到无能为力,且欲逃避这种情境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对于教师来说,恐惧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第一,体制性恐惧,恐惧若不顺从体制权力,就会失去工作,失去形象和地位;第二,学科性恐惧,恐惧与所教学科的正面交锋所引起的冲突;第三,交往性恐惧,恐惧与同事相处不融洽,恐惧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第四,自身性恐惧,恐惧教学能力的欠缺,无法获得学生默契的回应和共鸣,恐惧不具备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所引发的课堂沉默等。”
   现实中,教师面临的恐惧多聚焦于第三和第四种表现。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前台上课的他们和私下生活中的自己很不一样,他们不愿意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们看,今天我的这节课该怎样上才能顺利完成?假如学生问到某个我不知道的知识点会不会很丢面子?课堂上有突发事故怎么处理?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代际障碍怎么办?这样的恐惧心理在教师身上并不罕见。即使你从教了几十年,走进课堂时可能还是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使教师丧失追寻求实求真的教学志愿,也在潜移默化中使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有了心灵的隔阂,彼此都无法靠近,无法坦诚。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失误、尴尬时,他们会认为学生在用一种鄙夷的眼神打量自己。其实不然,学生也更希望教师能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和他们交流,达到心灵层次的对话,哪怕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差错,那也是教师真实的表现。只有坦诚地面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教师才会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展现教学的本真魅力。
  
   04
   “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当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其结果是理论和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得益于理论;当头脑和心灵相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当教和学相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当身体、心灵、智慧相分离,那么这个教学就是不完整的、破裂的。”
   在教学中,会有一些教师试图把自己、学科和学生联系起来,形成整体,但是他们逐渐地发觉把自己坦诚公布于大众面前,等待着的是不同人的审视、不同意见的充斥,然后自己可能会遭遇到漠视,甚至是嘲讽的伤害。
   为了减少这样的伤害,一些教师选择了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自己分离。但归根结底这种分离源于教师内心世界的恐慌与畏惧,以及始终缺乏教学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去克服迫使他们分离的障碍。
   吴老师给出答案:
   “优秀教师整个身心都投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联接学生。即使那些称之为国家教育智囊团的专家,只要是陷在习性的理性学术轨道上,丝毫没有体验心灵引导过程,丝毫顾不上聆听优秀教师的心灵引导过程,那么,毫无疑问不会与潜心引导心灵的优秀教师产生联接,也就压根不会想到从呵护教师心灵的角度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或者想到了也只能纸上谈兵。”
   所以,教师教学,需要在与学生心灵相遇中,相遇更完美的自我,超越恐惧回归爱。
  
   05
   “心灵相遇”的对策。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
   对于教学,很多人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而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勇气。正如吴老师所说,“教师培训文化缺失心灵引导的交流,教师无缘相遇舒缓明净深微的分享氛围,大多数教师心灵得不到滋养,心灵缺失状态,勤勤恳恳执行教育任务,非常辛苦但效果有限,挣不脱内心压抑抱怨和外部刚性压力之间的恶性循环。心灵缺失下,仅仅靠理性无力唤醒生命。”
   事实上,只有教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回归教学初心,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敢于面对压力和问题,强大自己的内心,把教学当作是自己真正倾心的工作,才能重拾教学信心和教学勇气。
  
   06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与恐惧为伴而非为敌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的言行应该以真诚对待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
   一位教师的叙事感动着大家,也给我自己打开一扇窗。
   叙事: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贵族私立学校,通常都是小班制,一个班级30多人,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写评语,说是评语,其实就是随心的谈心和“真诚”地交流。因为有我的评语的激励,大部分同学还是写的字数很多的。偶尔遇到有的学生每天只写两行几十个字,我的评语就一页两页上千字。连续三四天,这些学生一般都会不好意思,写上几篇篇幅较长的随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就可以就基本上和大部分学生融为一体了。然后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同学定下班规。慢慢整个班级就可以步入正道了。
   但是,这个杨小晴,连续十天都是写了两行,大致都是“今天心情不好,我不想学习”之类的话。我每次都是一千字以上的回复她。整整十天都是这样。今天是第十一天,没有想到,她还是写了两行。我实在受不了,实在受不了了!!!想起来其他老师对她的评价,我自己使劲劝自己:好吧,杨小晴,我算是仁至义尽了,你不要怨我,我问心无愧了,从此你爱怎么地就怎么地吧!我对你是不抱希望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自我说服,我放弃了前十天的大段的评语,而是失望了写了几个字敷衍了事。
   随笔当天晚自习前发到了学生手里,我还偷偷地特别看了一下杨小晴的表情,发现她翻开随笔本,面无表情地瞟了一眼,合上,随手放在一边,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的心稍微又得到了一些安慰,心里说:看,是我自作多情了吧!这个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真是冷血动物!
   此后,在高二年级一年的管理之中,我便没有对她再有什么特别的关心,只要她不过分,我都不会干涉。尽管有老师说,杨小晴比高一的时候收敛多了,但是,和我内心的那种样子差得太远了。
   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去了。高二升到高三,杨小晴这个班换成了另外一个班主任。我下到高一重新带班了。杨小晴在我眼里慢慢就成了其他一些老师眼中的杨小晴了。
   私下里,我也觉得自己是个挺有爱心和负责心的老师。但是,我的良好的感觉突然被一篇作文完全打翻了。
   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那个深秋的下午。杨小晴的高三班的班主任夏老师拿着一份试卷找到我,激动的说:“吴老师,你看看,你看看,杨小晴夸你呢!”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来一看,大意是:刚上高二时,吴老师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连续几天都给我写字数很多的信,可能是我从小到大最在乎我的人,但是,我不懂事,终于让老师失望了。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把那十天的老师的评语还保存着。其实,我那几天真的想振作起来,但是我能看出,吴老师对我彻底失望了,我对我自己也失望了。虽然我考不上大学,不会成才,但我不怨吴老师,我怨我自己!我还是要谢谢吴老师。大概内容就是这些。那次的高三语文模拟考试的作文话题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杨小晴没有按照正常的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去写,而是写了这件事。
   我看了这篇作文,完全怔住了!
   我不相信这个在我眼里冷漠冷血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女孩内心里竟然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知道!我要是知道,我宁愿接着再写十天百天!
   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一个人呆坐了很长时间。从来不失眠的我,晚上也失眠了。一直在想着这件事:
   我为什么坚持了十天就放弃?
   我是有爱心吗?如果没有收获,你还耕耘吗?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假如你提前知道,有的学生在你任教的三年都不会改变,你还会持之以恒的用爱心对待他吗?
   如果杨小晴是我的亲人,我会这样轻易的放弃吗?
   静下心来想,其实,所谓的谈心,所谓的爱心,其实就是笼络人心,管理的工具罢了,是挣得工资和名声的途径罢了。
   这些问题一直在折磨着我。
   这位教师名字叫吴彦超,他常说自己只是一个小老师,但我们清楚,他拥有与现实同频的智慧:回归自我,重获教学勇气,那时,阳光将会洒满整个心灵。
  
   07
   聆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呼喊。
   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隐秘的“第三事物”,它会牢牢吸引我们的心,围坐成“共同体”的模样,“就好像观看一场戏剧表演,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与其中的人物共命运,然而这并不需要我们跳上舞台、对答台词。”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处于一个丰盈的求知氛围中,它们不同于流水线工厂般重复机械,也不似官僚机构般上传下达,它们是互动的、热闹的,将会打开闭塞的心灵,只留下真诚。真正的教学共同体也是实践的、面向生活的,就像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一样,学生在多年以后想到的应该是他(她)曾拯救过某个病人的故事,而不是僵硬呆板地记住教科书所规定的“肾的操作”。构建真正的教学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教师学会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进而聆听学生心灵的独白。
   吴老师分享了这样一组对话:
   汪老师:“吴教授,我正在读您翻译的《教学勇气》,好像每一句话都击中我的内心,很多很多的困拢和问题逐渐明晰,渐渐打开,有的内容甚至一字一句用朗读理解。
   晨起再读,忽然想到也许帕克教授应该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背景,因为他谈的是教学勇气,背景却是心灵成长,之前我也模糊觉得,学科、学生和教师自身是三种生命体,三者如何进行能量交换,老师心灵、精神的成长和丰富可能是一个关键点,我的认识在这里得到印证。
   我近来在我们这边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兼课,有几个学生不是戴耳机听歌,就是在看他们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书,那时我心里特别受伤,胃一直隐隐作痛。我刚刚在看《自身的潜能和局限》时,明白了问题还可以回到我自身。这样的阅读既是药,也是光……非常感谢您把这么好的作品翻译、推荐给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教学勇气”

共 65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关于《教学勇气》的拓展阅读。作者阅读吴国珍教授博文,解读教师的课堂教学,围绕“心灵相遇”,提出“教学共同体”理念,呼唤“伟大事物”共生。文中列举了叙事和对话,生动感人,营造了滋养教师回归心灵的勇气更新氛围,与吴国珍教授著《中国教育,这样自然平衡——“教师勇气更新”U境进化》相照阅读,“自然带来依托宁定心灵的力量尝试牵住散乱强大的能量”,重构教学,重拾勇气力量。文末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世间最美!静待群贤至!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