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回家啊回家(散文)

精品 【浪花】回家啊回家(散文)


作者:孤独小男孩 举人,385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0发表时间:2021-01-09 08:22:37


   在山场刚刚开始作业时,我们打枝队几乎是与油锯手同时进入林班的。那时候,打枝的主要工具是大斧子,往往抡上一天,不仅仅需要体力支撑,还需要顽强的意志。数九寒天里的山林,树木在严寒的作用下,都变得硬邦邦,软木不软,硬木更硬,其中最硬的木材应属沙松。
   沙松又叫白松,沙冷杉科属,是我们当地的土著树种。这种松树基本都有三十多米高,远远看去,呈三角形的树冠,真像一座入云的高塔。树上的枝丫稠密,根根都有碗口粗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小树林子一样的枝丫统统砍倒,并且砍平,不许留下“猫耳茬”,每个茬口都要削成“鱼眼圈”。
   猫耳茬和鱼眼圈是打枝的专用术语,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整根树木所留下的树茬都像一个个直立的猫耳,势必会给接下来的集材工作带来麻烦。可以想象的是,如同一根狼牙棒似的木材,会带来多么大的阻力。而鱼眼圈的意思更好理解,被砍平的树结,细小的年轮一圈圈地扩散开来,不正如一只鱼眼吗?
   沙松的枝丫有个坚硬的木芯,斧子的钢口不好,是无法征服的,往往只砍了几根枝丫,斧子就卷刃了。山场的工作环环相扣,打枝没几天,牛爬犁就会跟上来,是一个在撵一个的屁股,是摩肩接踵,是环环相扣。采伐的被打枝的撵,打枝的又被牛爬犁撵,无形中,都在加足马力。油锯的声音轰隆隆,打枝的斧子震山响,被赶急的牛嗷嗷叫,这一切都是生产任务给闹腾的,时间紧,任务重,谁都不敢懈怠。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我们疲于奔命。因为林班分布在不同的山谷,就如同演员赶场一般,刚刚完成这个林班的任务,就要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山谷里的林班。争取早一点进入,就会多争取到一点儿可以喘息的时间。
   此次我们又向另一个山谷进发,那里已经早早就盖好了工棚,需要进一步仔细收拾,才能达到入住的标准。进入山场已经快有两个月了,一直都没有回家,尽管家离得不远,只有十几里路,家的方向却只能去望一望。谁的心头都有一股火苗子在燃烧,此时,却不得不泼上点儿冷水,控制一下火势,不然,非把那个生产任务烧成灰不可。
   工棚不远,一进山就看见了。这座工棚是我们的牛爬犁们盖的,他们一入秋就上来忙活了,我们是第一个进来入住的。远远地看见工棚的烟囱在冒烟,让人心里纳闷,这是谁呢?谁会在我们之前就来了呢?
   工棚里有个人,我们都不认识。他有五十多岁的样子,面色黝黑,胡子拉碴,外表显得很糙,是个闯工棚的爷们儿。他很热情,和我们打招呼,给我们敬茶倒水的,俨然是这里的主人。与他交谈两句,才知道,他姓王,是来自敦化那边的人,有老板在这里承包了林班,老板委托他在这里主管,是专门看场子的。原来如此。
   听他说,他一入秋就上来了,差不多都快三个月了,竟然比我们来得还早。我问他,你不想家吗?他摇摇头,回答得很意外。想什么家?就老哥一个,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听了他的话,不由一怔,原来他是个老光棍,一个“老跑腿子”啊。
  
   二
   寒暄几句,便赶紧忙我们的,收拾炕,收拾锅台。山里的天短,再瞎扯一会儿,天可就黑了。
   工棚里很暖,无形中帮了我们不少忙,这些可都是拜这位老兄所赐。炕上的土是融化的状态,比起上一个工棚来说,却要好得多。我们几个人在那铺炕上睡了快两个月,仅仅是躺过的地方融化开了。撤离时,塑料布一收,一个个明显的深坑留在那里,就好像少林寺和尚练功留下的深坑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是用脚跺出的,而我们是用身体焐出的。这炕土都是黑油油的腐殖土,此时,栽上菜苗倒是很合适,相信不会用多长时间,一定会生长出鲜嫩的蔬菜来。
   我们几个分工明确,各自去忙活。我负责修理锅灶,要尽快完成,让烟囱冒烟,多一分钟冒烟就多一分温暖,尽可能营造出家的感觉来。老王把那一边的锅灶修理完毕,这边的一动未动。人家用一个就修一个,没义务都负责修理好,无可厚非。我想起来在山路边有些石头,可以用来砌锅灶。在门边有一把尖镐,我随手就拎了出去。
   石头不是很多,不管大大小小,却都被冻住了,用尖镐刨都不愿意起来。没刨几下,尖镐把竟然还断了,真的够倒霉。出来得急,也没注意尖镐的健康状况如何,发力过猛,镐把被震断。没办法,只能举起这块石头去砸那块石头,勉强起出几块,好在需要不多。
   把石头搬回去,锅灶很快就修理好。别人忙活着修理工棚的正事,我却要去修理镐把。这把镐头是这座工棚里的,不用问主人是谁,损坏了就要修理好,没二话。我的伙伴们在布置工棚方面都很在行,这些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让我很安心地把注意力放到修理镐把上。
   对于安装镐把,是我非常得意的一门技艺。常年在山场劳作,斧把的损坏是家常便饭的,不会修理自己的工具,对于山场人来说,是一种缺陷,总不能每次都去请别人帮忙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摸索,第一次安装完成,不需要几个斧把,就历练了出来。
   出门就是树林,寻一块斧把的材料是很轻松的。柞树是最好的材料,木质非常坚韧。把树放倒,截取一段,顺纹理劈开,破成一个个柈子。外面太冷,伸不出手,就把活计拿到工棚里来做,屋地足够大,完全可施展开身手。
   我忙活着,引起了老王的注意。他看我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很眼热,饶有兴趣地凑到我的面前,好像要把我的每个动作都看仔细些,这样才觉得过瘾似的。
   安装镐把的过程不算长,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他抢先把镐头抓在手里,在屋地里左刨刨,右刨刨,那份爱不释手的劲儿,让他笑逐颜开。这把镐头是他的,让我更换了全新的木柄,自然喜不自禁。中午吃饭时,我们的饭菜很简单,只是一个土豆汤泡饭,他忙去切来一盘猪头肉,端来一盘油炸花生米,还拎来一壶酒,非要与我喝上一口。
   刚刚认识几个小时,陌生感还没消除,他的热情让人有些不能接受。盛情难却,又在一个工棚里住着,再加上他这个岁数,不好驳这个面子,我勉强喝了两口。他喝着喝着,去灶间拎来一把斧头,放到炕沿上,一股酒气喷过来,求我给安装上斧把。他可真会提要求,我虽然答应了,却感觉吞了一只苍蝇般的难受。老王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
  
   三
   老王来这里是属于帮忙,老板是他的亲戚。他家的一些事情,说得非常简单,我也懒得去了解,哼哼哈哈地答应着,听他扯东扯西。他也带领着一伙人,在山上打枝。下午天还大亮呢,就听见外面传来声音了。老王咕哝了一句什么,没听清。一瞬间,他的笑脸不见了,又恢复了之前的冷峻。
   这些上山的人都是带着午饭走的,林班太远了,要走上半个多点儿呢,我突然心里起了疑问,这个疑问在进门时,看见老王就有了,他们为什么不自己盖一个工棚呢?我的疑问似乎在进来的人当中,就找到了答案。
   这几个人当中,有两位的脸上划出了血红的道子,不用说,他们是让树条子给抽到了。还有两位,一手拎着断斧把,斧头往地上一丢,往自己的铺盖上一躺,什么话也不说。老王把饭菜端上桌,也不见他们聚来。他低头看看这个,又瞧瞧那个,想说什么,欲言又止。
   铺上躺的那个没好气,嚷嚷着要回家。老王劝导着,才来没几天,就想回家,工钱怎么算,不要了?白干呗?他这么说,大家又沉默了。大概有我们这些陌生人在身边,让他们的火气收敛了许多。老王是他们的倾诉对象,所扮演的角色真的不一般呢。这些人有的不管不顾,穿着棉鞋上炕,盘腿一坐。有的气哼哼,把火气撒到了洗脸上。一边洗一边嘟囔着,“一把屁股,两把脸,多一下都是孙子!”他真的就洗两把脸,草草了事。我们忍不住都乐了,还不敢出声,窝着脖,把脑袋扭到一边去乐。
   他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他们无疑是一群生手,刚刚进入到林区里,如一群菜鸟。他们需要历练,但是,也仅仅是历练,吃下这份苦,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吃不消的。他们有什么好日子呢?这个好日子是准备给他们的大礼,恐怕他们接受不了。
   仅仅过了一星期,我们的大队人马,踩着我计算的日子来到了,他们又来撵我们的屁股。整整二十条人牛,一下子把工棚挤成了人肉罐头。
   原本的对面炕,说什么也要腾出来一铺炕。这个工棚真正的主人来了,让老王他们有些低声下气,真的悲剧了,当初不盖工棚的错误被无限放大。这时候,就是肠子悔青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个小年轻的抱自己的铺盖时,非常气恼,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自己盖一个多好?都是咋想的?脑袋是不是让门给挤了?盖不好还盖不赖?哪怕是个狗窝也行啊!
   这是一句真心话,此时的窘迫是因为对山场的估计不足造成的。听老王说,当时他们这些人没有会盖工棚的,看见有一个工棚空闲着,就住进来。谁知道日子长了,就忘了这码事。他们的生产任务并不多,想着没有几天就会结束,只要挤两天就将就过去了,这样的想当然真可怕,无知者无畏,这样的事情都能做出来。
   原本这个工棚是按照二十个人的量设计的,凭空又多出了二十个人,不把工棚挤爆了才怪。这一夜,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度过的,我想象着工棚是用橡皮筋做成的,是富于弹性的,里面一挤就会向外膨胀。当我回到现实中,左右两边人贴着人,连翻身都难,感觉浑身刺痒难受。工棚里声音杂乱,打鼾的,磨牙的,放屁的,再加上外面北风的呼啸,都来脑子里搅拌,浑浑噩噩一直到天明,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睡去。
   第二天天不亮,就有人在打包行李。老王又去劝,还以工资来压。这是个小年轻的,哭丧着说,实在受不了了,爱咋咋地,回家啊回家,就是回家!他不管不顾,推开门,迎着风,昂着头。他走了,工棚里出奇的平静。除了老王,没有人说一句话。我不知怎的,心里竟然有一丝丝的轻松感。
  
   四
   老王给老板打电话,汇报了这里的情况。盖工棚势在必行,可是此时的冰天雪地,哪里都是梆梆硬,可怎么盖?最后,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盖一个塑料大棚式的工棚,双层塑料布,打开间隔。这样会很保暖的,也很实际。老板拉来塑料布和竹弓条,并拉来了许多人手。
   我们上山去了,回来时,发现塑料大棚已经支巴起来。我们都去参观,发现柱脚都是站在地面上的,没有埋到土坑里。柱脚之间用杆子固定好,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支架,四平八稳地坐在那里。大棚的四周用绳索捆扎到粗壮的木头上,北风的劲头再大,也无法撼动。
   大棚里面更绝,弓条支起来的半圆棚,形成了棚中棚。这些人一定经常盖塑料大棚,要不然怎么盖得就这么好?这种工棚还是第一次看到,真的够新奇。
   不过,我还是觉得不行,呼呼叫的北风,还有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这个简易的工棚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吗?他们嫌工棚里挤,是自己主动搬出工棚的。我们这些人虽然都是坐地户,却没有一个人有欺压他们的意思,没有一个人说三道四。这时候,说出那句话,是昧着良心的,是要遭天谴的。此时的东北严寒,比老虎的血盆大口还要凶残,走出工棚将意味着什么,谁心里都清楚。
   他们不在了,炕上轻松了许多。我的脑子里又钻进来许多杂碎,干扰着睡不着。第二天一早,忙跑去他们的工棚探望,还好,一个个都健在,精神头都很足,并没有被冻蔫。
   他们的活不多,却干了好长时间。这期间,始终有人在回家,又有人接续着上来,这中间,老王是最牢固的,就像一棵树扎根在这里。一棵树没有脚,他想离开,他也得能走才行。
   年根将近,任务完成得也差不多了。我们还有一些任务没有完成,牛爬犁早早就撤了,是想好好过一个年,过了年,再早些上来。我们不想把这些活儿拖到年后去,头年完成,过完年就不上来了。
   我们一直拖到小年那天才准备回家。老王一个人留在山场过年,听他这么一说,我们都吃了一惊。他很坦然,指着地上纸箱里的物品,如数家珍地跟我念叨着,有鱼肉,有各种青菜,有两瓶泸州老窖,还有鞭炮呢。我什么也没说,看着他。他低头想了想,有些遗憾地说,过完年不来了,你们的活儿干得太快了。他还想说什么,欲言又止。
   我站起身,他握着我的手,有些感慨。有家真好,说实在的,我也想回家,可是,回家啊回家,我回哪里呢?
   此刻,我看见他眼里闪动着泪光,他动情了。我们出门了,他站在门前,伫立在寒风之中。我们走出去好远,回头还能看见他的身影。
   家,是最温暖的字眼,可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得到的,应该好好珍惜着,得不到的,我们只能报以同情,还会怎么样?人的一生,在外的时间总是不自在,所谓的信念也只有那几个字:回家啊回家。
  

共 48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好温暖的字眼,我们都有的时候,感觉不出什么,当身在旷野想回家诗想起家,那是一盆火,是一床被,温暖的字眼太抽象,只有无法回家的人才可以体会到家到底是什么。作为山林工人,他们的家在哪里?山林里,还有他们向往的常规概念的家。冬季在山林里劳作,抡起斧子,砍下的是一个字:硬。砍完一处继续前进,家,只能在抬头的时候看一看。在山林里,工棚是一个简陋但实在有着温度的家,而且那里的人,无需混熟,见面就有了亲人的感觉。工棚,虽然在人员离开时要拆除,但曾经的烟熏火燎,炕土都是最好的肥料。看见家的炊烟,感受的是温暖。在这样的临时的大家里,做点活儿都是那么顺心,斧头把断了,修好,不必计较应该不应该,做了应该做的,“家人”会把最好的酒肉摆上来。但也有不能适应山林里家的生活的,嚷嚷着要回家的,只是因为工资的牵制,他们只能忍着回家的愿望,继续工作。在山林里,家虽小,却容纳了太多的人,挤成肉饼也不会叫屈,为了宽敞一点,他们冒着严寒,搭起了临时的塑料大棚式的家,靠自身的温暖来对抗着严寒。年根来了,无论怎样叫屈的人,都可以带着憧憬回家,而那个老王,则不得不把山林里的工棚当作自己的家。家,在这篇散文里,被无限放大,写出了这一帮子山林人的家的情怀,可以这样说,他们是不断用“家”的温暖战胜了严寒,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工作的时候,要有“以此为家”的思想,在心底,还要装着那个小家,期待着亲人的温暖,期待着看见炊烟的那一刻。这篇散文,不是空洞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家的温暖,是尽情书写家的故事和体验,让我们时时感觉到家的滋味,对家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不同寻常的理解。文章再现了东北地区山林生活工作的风貌,这些,对于家而言,是一个背景,也是家的依赖,写出了山林人的内心世界于情怀。文章点面结合,尤其是写到的那个老王,一个光棍汉,年根了,无家可归的人,也有寻找家的温暖,这个温暖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去准备,如此,我们有什么不对自己的家产生依恋呢,知足吧,回家啊回家,对我们这些人就是一首诗,很铿锵,很平仄,但对于离开家失去家的人而言,就是心酸了。热爱家吧,这是从严寒里感悟到嘴深切温暖的字眼和情感,不可亵渎。编辑这篇散文,我有一个感想:我们常常对相伴一生的家,并不在意,一旦失去,或者不能如愿地归家,才发出感慨,能不能在心底住下一个家,才是一生的温暖所在。这篇散文回答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确立了家的牢固根基,其意义是巨大的。尤其是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我们会想到那些为了工作而不能天天归家的人,也让我们这些身在温暖的家里的人,加倍珍惜自己的家。好文章,倾力推介,赏读为快。【浪花诗语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10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09 08:25:01
  回家,多么温暖的字眼,一生为之呼唤,不知多少次,依然是我们喊出的最嘹亮的字眼。热情推介孤独老师这篇精美深刻的散文佳作。感谢投稿浪花,希望精彩不断,为我们带来最美的阅读体验,升华我们的情感。遥握,温暖冬暖,谨祝笔健!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09 12:15:53
  临近年关,这个话题似乎更炽热了。我的儿子远在西安,去年春节就没有回来,今年的疫情有抬头的趋势,媒体一再强调就地过年。我是一位父亲,我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踏上回家的路,所以,这篇文算是我的祝愿吧,盼望着他踏上回家的路。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09 08:28:30
  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一个家。这话,我相信,读了孤独老师的这篇散文,我更相信。驰骋疆场,行走世界,似乎也是为了我们回家,我这样理解。古人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已经说明了家的分量。在和平年代,孤独老师用山林里的故事诠释家和回家的意义,放出深刻,也很温暖。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09 12:19:30
  家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那是一根长长的线,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被牵扯着,不由你不回头。老师的解读非常到位,觉得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着。谢谢老师,祝新春幸福,健康快乐!
3 楼        文友:望雪        2021-01-09 09:43:59
  沙松在东北很常见,在家乡林区松树中,数量多于其它品种。老师很专业,也很有实操经验,对伐木,打枝等细节了如指掌。文中描述的林区冬伐,是一个大背景,老王在伐木队的际遇,即是很多伐木工人的生存缩影,又是老王自己的一生缩影。文中人物与场景相衬又相融,使文章更真实贴切。家,这一大的命题,老王不懂,但他比别人更深有体会的是温度。家的冷暖,与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作品反映伐木工人的艰辛,及老王盼望归宿的苦闷,语言生动,有烟火人生,接地气生活的佳作。感谢支持,敬祝创作愉快。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回复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09 12:30:23
  我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是在森林里长大的,所以,关于森林中的事情,我是最有发言权的。大约在我二十岁左右,已经开始林业生涯了,工棚里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在重叠着我的年龄,只是没有想到,这些经历在时隔几十年后,会成为创作的素材。我一直都把高尔基的那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经历了人生的千般苦,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相反,人生中的那一份甜却觉得弥足珍贵。谢谢社长的光临,蓬荜生辉了。上一篇的编辑非常的精彩,再谢!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1-09 13:34:55
  文中主要人物是老王,可对老王笔墨不多,而是用大量笔墨涂染其他人在林场里发着牢骚要回家,渲染着家是永远的方向,家是温暖的,家是永远的港湾。而老王没有家……让我们有家的人自己去思考吧!写的太妙了,好文!举双手点赞,遥握问好老师,谨祝新年如意!
回复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10 00:20:42
  在山场里,这样的人很多,可以说是一个形象的代表了。这样的老光棍,在我们东北话来讲,叫“孤老棒子”,有时候,一个特定的地点,就需要他这样无牵无挂的人,真的有特殊的意义。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1-09 15:02:39
  好一篇思乡佳话啊,读来又让人想老家的冲动。不是今年疫情也早该回到老家过年了。每次读老师的文章都感同身受。世界再大也不过一个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没有家里最贴心的温暖。老师这篇文章正应时节。问候老师新年大吉顺遂安好!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10 00:24:04
  临近春节了,这种回家的情绪就愈发浓烈了,中国人的春节意识是非常的厚重的,一年一度,翩翩而来。谢谢雪雪的来访,谢谢精彩解读,谨祝文丰笔健!
6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1-09 21:25:17
  人情温暖和旷野寒风,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烘托出家的温馨。一篇很有人情味的好文,赞。
回复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10 00:25:01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敬茶!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1-10 22:19:49
  多少人为了生活和生存,有家不能归,一家人不能尽享天伦之乐,哪怕是逢年过节,家人团圆依然是一种奢望。对于能自由回家,不用长年奔波在外的人来说,的确应好好珍惜,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那里有最浓的亲情和扯不断的牵挂。好文,赞!孤独老师寒冬仍勤于创作,辛苦啦,致敬!
回复7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11 02:47:32
  是啊,家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真的拥有了,还不一定珍惜,世间百态,有谁能说得清呢?谢谢罗老师百忙之中来访留评,不胜感激!祝新春快乐,健康幸福!
8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1-01-11 11:12:09
  家,母亲在就有家,我有深刻体会,每次读老师的文,都有新的感受,老师写文细腻,读后都有心得,感谢老师分享!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8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11 14:22:19
  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9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1-01-11 22:13:06
  节日和年关是孤独人想伴,想家的日子。尤其是劳累之后。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回复9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11 23:25:39
  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