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包公故里拂清风(散文)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每读魏晋阮籍《咏怀诗》的这两句,我感觉他是在预测他之后的某个人物的出现,或者就是一种呼唤吧。明月与清风,如此雅旷的风景组合,诠释着“一廉如水”的主题,烘托着一个人物,一个“肺肝冰雪,胸次山河”的铁面包公。
一
半绕包公故里的河,叫“包河”,显然是因包公而得名。此名之前唤作苞河、泡河,是浍河的支流。《水经·淮水注》:“涣水又东,苞水注之。水出谯城北白汀陂……苞水东流入涣。”伫立河岸,琢磨拿捏这“苞”和“泡”两个字,怎么也绕不开声部“包”这个音部。何时因包氏家族而去草除水,不得而知,但因一位大清官而修名者,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河域。
河道蜿蜒,河水青碧,蒲苇修葺河流之边幅,绿意蓬勃抚摸着这平缓的泾流。载空的船儿泛起于水面,无人坐乘。我问身边的人,有人说,包公袖不藏金,这船儿的舱,也要空空如也。我想旅游旺季,也应该有游客坐舱,那就不算空载了啊。不管怎么样,连这船都有了空廉的使命,也着实是载着最为丰富的“廉政”文化。其实,这些猜想都是包公文化的衍生,空船儿,花篷儿,只是包河里的一道风景。船儿只载着包公简易的行装;篷儿,盖住了一船的寒酸。据说,当年包公回祖居就是乘船儿走包河的,哦,那这船也不空载,是装满了一船包公的故事。
我曾对合肥的地理做了一些研磨学习,知合肥为皖中腹地,包河用缓流的姿态切割着这块富庶的平原之地,留下了两岸灿烂的文明文化。于包公故里,似乎包河驻留之心陡起,干脆推出了一面小洲。我举目去寻,不得见。只能坐下去猜想,当年包公拯应该是隐匿于小洲之草窠卵石,轻吟着“忠孝典籍”,听见了,浑然的声响,如天籁之音,入灌耳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引自《孝经》)眼前不见水洲,心间独留读书声,不琅琅,也玉石相击,有珠玑之音。我满足得很。很多史迹都成断片碎片,只能靠我们去拼接解读。“上下无怨”,这样清清白白四个汉字,表达着国人亘古以往的政治理想,我突然觉得,包拯少年之志向成就,源自这样几个字,而为此不顾乌纱,消恨弭怨,用去了花甲年岁。这是一条清晰的人生逻辑,在包公身上一生没有被扭曲。
我不想匆匆离河而入包公旧居园祠,努力从这包河里打捞着关于廉政的清风,清风起于莲萍之末啊,而清风于此,应该直旋而上,动摇权力的巅峰,这不是牵强附会。
有鱼儿跳跃,逐船成趣。一孩童叫道,黑鲤鱼!我相信孩童的发现。据说,这包河里的鱼,皆脊背漆黑,身下则红,或褐。人称这鱼味“铁面鱼”,查鱼类词典大全,难见这个名字,这样的名字,是带着“讳”的,只属于包河这部水典的。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莫非是受到包河鱼色的启发而想起来的一个题目?不过,一个是主人公在浑浊的社会跻身上流社会而碰壁的故事,一个则是致力表现打黑除恶而让世界“浴火”的人文主义理想。在包河,“红与黑”的含义,被一条鱼诠释得如此精彩,不由得让人想捧起那尾鱼来。处世之尘埃,染黑脊背,心怀红色,血流衷心。这是包公精神的原色吧?
我至包公故里,尚未到采藕时节,听人说,这包河里的莲藕,是七孔红花藕,断之无丝,人称“无私藕”,即使一奶同胞也好,要断其连襟,也无丝连。这是给包公的写真。周敦颐的《爱莲说》里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清莲的品格,似乎都显得轻佻了,或者说不能压重。自身不染,处优不妖,都是自我境界而已,真正的大快恩仇,是“自断其股”的决绝,无与伦比,不可伦比!无私未必无情,反而是:无情显大情,情深义重啊。问世间情为何物?一丝而已,断而不能连,这是包公惊堂木下的“情”。莲藕点缀,时有莲花迎日,并不很多,目染一番,断了下河采摘的心,似有包公笑着看我,他不会怪我“小染”,但他会说,人前人后,都要谨小慎微。还是一袭清风拂来,荷花摆手,与我分手了。一河的莲叶,仅为一袭清风而存!
河水的清幽,蒲苇的摇曳,表示着对寻访包公故里游人的简单礼仪,而在我的心中,这一切似乎都是叫我要有一种情感的准备,因为我要去造访的是一位一千年前的父母官,一位铁面无私但有情万种的人。就像去济南大明湖拜谒李清照,读懂她的《漱玉词》,那就先读懂大明湖里千面荷花一岸柳,看那趵突泉怎样汩汩喷涌,如此,才可以理解李易安的“绿肥红瘦”,才可以听得懂她的“知否,知否”。不是就近取喻,而是由近及远,追寻踪迹。不是无为陪衬,而是像抚摸一幅古迹墨书,那些被渍染的纹络里,都渗透着文字的神韵。
给包公故里再多的风物铺垫,都是轻薄了。但必须有,好用来收纳这清风,构成真正的“风”景,这“风”里,有“拯溺扶弱”的风情,有根治决疣溃痈的风骨,更有“秀干成栋”(包拯诗句)的做人风采。
二
包公故里,我想原本也就是一处普通民居而已。包拯身世不显,一处四合院,才是他的活动范围,称为“故里”,在人们的想象里,似乎庭院的面积应该偌大无比,这个词就给我这样的想法。故里如今占地很广了,应该是崇拜他的后人们,不断给他的故里拓垦面积。但故里总在草木低微处的掩映之中,似乎包公在辩解,生前一院居,死后占百亩,不是他所愿,其实,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拓展,表达的是崇敬,所衍生出的是不廉之意,包公若再世,也完全不必多虑。一处故里的教育意义,胜过多少廉政典籍,有理由发扬光大。
包公旧居,坐落在合肥市中,傍依包公湖,凤凰山前,凤凰桥侧,不见太远,祠门扑面,门上竖排“包孝肃公祠”字样,伫立门外,一股清风不知何时袭来,绕身不去,庄严而肃穆之感,蓦然滋生。“孝肃”的谥号,并非虚名,任何一个字,都是有着丰满的人物故事做背景的。或者,时至今日,你我或许就根本不理解包公的“孝”,但一定会有一个包公的“嫂娘”,端出一盘红烧鲤鱼,跟我们念叨包公的好,包公的为人之义。我侧耳,还是听到了包公“请嫂娘息怒”的道歉语,故事在一个字的提示里一下子复活了,生动了。一个“肃”字,仿佛是王朝马汉形象的写真与浓缩,九九归一,正是如此。一溜站好,押解的是哪一个贪官?真正敢于拜谒包公祠的一定是心中无愧,身世清白的人,可以打一个寒战,但那是为包公凛然之风而吹得顿醒,而肃然起敬。
入门是包公故居,庭院幽深,青苔绿地,真有探古访幽的情调,正是怀旧缅念的节奏和氛围。绿植披径,杂花映眼,包公享堂,端坐其间,立壁高大,镶嵌黑石包公巨幅塑像,凛然不阿。天下黑石皆是,只可为一人雕像,无需选石,更不取舍,黑色,在包公故里,是一种具有浓度的颜色,这浓度已然千年而不变淡,原来是一种情操成为黑色的实质,才使然。
院落之静谧,让我倾听到了包公的诗句: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拯《书端州郡斋壁》)这种立志成才的箴言,书写了一个青年的抱负。不要漠视院落边角的竹木,翠竹白墙,更是一种品格的写生,竹木的虚直,净纯的白色,也在诠释着一个公正不阿之人的意志由来吧?“宜烟宜雨又宜风”,如竹宜时,才显出刚正性格的不易屈折。举目扫视,夕阳抹过竹木,似要遁入其间,让我仿佛马上看到了月跃竹丛而出,莫非就是给人“清风白月聊婆娑”的意境?我不这样解读眼前的景色。这种日月的时空无缝衔接,似乎暗喻了一个事实,一个舞弄清风的人,不会给黑暗以任何机会和缝隙的。是的,清风摇曳,是为了唤出明月,不是划开竹丛一条隙,而是月生寒竹荆棘。这样的物象,在包公故里解读,一切都有了生动逼真的联系与合理。
即使那轮月不是浑圆,变成了月牙儿,那也是包公额上的月牙儿。关于月牙,有太多的传说,我更喜欢一个几乎被神话的解说,那是天上星宿下凡,点落于眉间,是可以“日断阳夜断阴”的星宿标志。不必考究这样传说的真实性,如此神化和塑造,给与贪婪者的是无限的压力,给与奉公者是清辉柔光。
三
曲榭长廊,将故里的院落无限地延伸,曲径通幽处,幽处也亮堂。这是给我的清晰感觉。长廊是故里的精神脉络,因为它巧妙地连接着各点,本是用于遮蔽风雨的所在,但在这里,仿佛是包拯切案揣事的一个个曲折拐点,处处充满了心思,真可谓方寸之间瞥见飞鸿。突然,我循着长廊不知几圈,仿佛走进了一出出戏曲剧情之中,“探阴山”,“打銮驾”,曲曲联唱,不绝我耳。白墙之外,车马正喧,曲廊环绕,绿植森森,不必移步包公像前合掌叩首,最好的怀念,是摒绝噪声,享祀千年而来的精神魂魄的洗礼。看来陶翁所言“而无车马喧”并非写真,是境界,于此应验。这里从未绝迹游人垂念的脚步,豫剧《包青天》里唱“说什么一步走错祸临身”,我仿步踱廊,举足不落,三思是否,落脚铿锵,无悔无虞。一步走错,多么好的提醒,胜过贪罪事发击背一掌,虎杖入牢。
戏唱人生,也醒人生。如今,包公故里提供了舞台,我们都成了演戏的人。
祠东凌飞一亭,曰“廉泉亭”,琉璃绿光映日,六角攒尖,收拢于一顶,亭下有井,名“廉泉”。亭子穹顶内顶,雕绘龙蟠,栩栩如生,但这不是此景的最佳描绘,欲找到动态的写真,可俯身井沿,看到泉井水波微动,龙影起舞水面,似有舞动之声,游人嗟叹,别具一格!这眼院中水井,当为包拯生活吃水之井,起初并无亭立。一眼井,为之立亭,彪炳的是什么?清风绕井亭,上下皆丰碑。站在亭角看亭壁刻字,题为“香花墩井亭记”,这是后世的仰慕之词,不过,一个故事胜过万千文字,说的是昔有一太守游览包公祠,喝此井水后头痛不止,原来是个贪官,因此为井起名“廉泉”。民间故事是文学里最为生动的一支,就像信天游,可以把黄土地文学尽收于一唱三叹的比兴里,所有廉洁廉达的赞词,都不如一眼廉泉所表达的韵味醇厚。一吼一嗓子,一瓢一眼井,就这么简单,又是这么精彩。不,是简约凝练而不是简单芜杂。我在廉泉边驻足思考,一下子想到了我省鲁南的“盗泉”,《后汉书》有句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这盗物、盗名、盗天下者,都见不得这眼盗泉。设喻取警,原本并非是文学的一种表意手法,而是言行的箴诫。赋予一眼泉井如此精深的蕴意,皆用包拯一生廉洁不阿做它的注脚,堪称天下名井,谐音双关,更是一方沉放于地下的“明镜”。中国景区的风景,如果离开了精粹的人文沉淀,那就不叫风景了。天下治于廉,当今的时代,更是深信这样的治国方略警训,从这个意义上看,廉泉,应该是一处具有深刻含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它只有三尺直径,不足丈深,但这是多少字都难以表达出来的教育经典。多少人死后,都祈求可以“流芳”,而在包公的廉泉的映照下都显得肤浅了,那些“芳”是经不住泉井的水洗。
廉泉,就像一纸试纸,可辨的不是酸碱度,而是廉洁度。用不着当头一喝,只需轻问:“不廉者饮此头痛欤?”如果你可以心神安宁地摇摇头,这里的井水,就是廉官的知音,荡起的是清波涟漪;若是贪官,我断他也不敢俯身看泉了,甚至连包公故里的大门都不敢迈进一只脚。包公存世诗一首,目的是“贻来者羞”,包公不忍点破,应该是让来者惧!真想掬一抔廉泉水,润我的喉,留下泉香,回去,呡一呡嘴唇,留住一段经典。突然我的耳畔响起了《廉泉试官》的戏曲,“但看你,敢不敢呡了一唇……”泉非砒霜,也非鸩毒,但会让贪者却步。廉泉,这是一处不仅仅寄存乡愁的井,而且是可以让人攥紧拳头表达为政信念的所在,是一个可以握紧拳头做入职宣誓的地方。
四
相比“千载流芳”这样的千面一律的匾额填词,我更喜欢包公祠里铜像上的“寒芒正色”几个字。一个孩子倒过来读,哦,回文。院落的那面三足鼎也是这样的题字。往事越走千年,历史的风尘,飘落于他的故居,但遮掩不了这四个字的成色,风尘也从他炯炯有神的火炬般的目光前飘过,包公睡着了,土下眠千年,但那四个字醒着。芒,不是麦芒,而是一根刺向贪官的钩刺;色,不是斑驳之色,是凛然之气。我很喜欢壮怀的词作,喜欢用“一绝”、“绝笔”、“绝唱”等称谓之,我觉得包公堪受这“一绝”之称,冷峻,是一个思想家的本色,罗素的“思想者”是深沉,而东方的思想者则是凛然的。这才是一个从千年衙门的案桌上走下来的第一个清醒的思想家,他诠释了一个官吏的终身使命是什么。如果说,在这样一位清官的大铡之下,都是写着贪者奸人的悲剧,而对于他的百姓而言,都是最美最很深刻的喜剧之作,表现着一个清晰的主题:寒芒正色。
在“包公戏”的几个展厅里穿行,我也将脚步调整成走台的姿势了,抬脚半空留稳,落地则坚实铿锵,衣袖一甩,其利似剑,刺贪刺奸。如果少了包公戏,那中国古代戏曲可能就少了一面大墙一样的厚重主题了。涉及的剧种繁多,大江南北,无不上演包青天。京剧、川剧、徽剧、越剧,都有包青天的形象“剧塑”,甚至发源于安徽的黄梅戏,以花腔彩腔为主调,也都收纳了斩妖扶正的庄重题材,包公戏独存其韵于黄梅戏中,可以说是无法回避中国最让人扬眉吐气的历史。
北宋,高薪养廉的典范。包公年薪上千万,有清廉的品质,没贪腐的需要。你看那时的文人官员,诗酒,蓄妾,放任姿肆的生活。狂到没边被打杀为止。包公是个例外。
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爱不释手,磅礴大气,人心震撼,深感三风拂面,荡涤心灵。一乃清风徐徐,二乃文风习习,三乃哲风悠悠。包拯之人,历史天空巨星一颗,他廉洁勤政,立朝坚毅,胸怀坦荡,心智过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当朝万民拥戴,后世千秋敬仰,清风青天也。一直疑惑,是何等山水,钟灵造化了这样一个“月形脑门”,“日断阳间夜断阴”的天之骄子、民之父母?兄长之文有了深刻全面的诠释。
感佩兄长的才情,通篇文字激扬,思绪澎拜,哲思淊淊,博古通今,纵横四海天地宽,驰骋上下五千年,堪称经典绝唱。感谢分享,遥寄祝福!
此文应是解读包拯的新里程碑。拜读了,祝老师身体健康,续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