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锢炉匠(散文)

精品 【书香】锢炉匠(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9发表时间:2021-07-06 11:09:27

【书香】锢炉匠(散文) 中国由原始逐步走向文明,利用自然与智慧,找到了铜、铁、陶、瓷等材料,首先大多用在生活上,制造成了工具与器皿。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免不了损毁坏裂,继而创造出锢炉手工艺。“锢炉”的解释,就是修破补漏,使物品可以继续为人服务。锢炉行业最常用和拿手的本领是“锔”,这种工艺技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功不可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锅:与火一起穿越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的时空,担当起了人间的烟火。
   住在城市中的现代人,不同于农村,做饭不一定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下厨也司空见惯。一般双职工家庭,夫妻二人是谁先下班谁做饭,待对方回来后,一家人共同进餐,其乐融融,这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则。当今农村很多进城的家庭,男人们开始很不乐意做,也不谙此道,但基于形势逼迫,逐渐摸索上岗,慢慢地也学会了煎炒炖煮,弄出一家人的饭菜来。
   人以食为天,生命不息就吃饭不止,人只有吃饭才能活着,生活中谁家也离不开一日三餐。要想吃到可口的饭菜,锅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锅是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又普普通通的物件,其发展历史,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维持着一个个家庭。
   人类自从使用了火,告别了生食冷饮的原始生存方式,火与锅就一起穿越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时空。千百年来,不断地发展演化,尽管现在锅的样式繁多,材料不一,功能不同,甚至脱离了沿用千年,传统铁锅的范畴,做饭仍然是其基本的功用。
   认识和利用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锅的发明创造反过来支持了文明的进步发展。查汉语字典,古代的甑、釜、鼎等都可以看做是原始阶段的锅,那时人们还没有冶炼铁的本领,陶器、青铜器,理所当然地成为制造锅的理想材料。据说直到隋唐时期,铁的出现及广泛应用,铁锅才走进民间,锅的式样才有了基本的定型。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铁锅一直保持着这种造型和式样,陪伴人类,担当人间的烟火。
   常说起的一个词语:“砸锅卖铁”。可想而知,一个家庭若到了砸锅卖铁的处境,必定已经倾家荡产,生活艰难到了极至。也可理解为,因为某种目的而把吃饭用的锅都砸了,是下了何等的决心,而决定破釜沉舟。可见锅对于人类是何其重要,有着生死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去黄河流域的农村,有一种风俗,即嫁出去的姑娘若在婆家受到虐待或委屈,娘家人定要组织一帮叔侄兄弟,到夫家讨公道。有可能大打出手,有可能砸碎婆家的锅。砸锅是农村人认为很重的惩治,不到一定程度,很少有人实施这样的行动。若被人家砸破了家中的锅,也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说明其家人必定做下了不合天道的理亏事,会遭人耻笑。买新的破费是一方面,丢人现眼在农村是大事,祖宗八代住在同一乡村,三乡五里的亲戚套亲戚,朋友连朋友,多数人大都认识和有关系,因故被人家砸了锅,此事好说可不好听,多少年都是人们的笑柄,导致在人前抬不起头。
   听老人们说,建国初曾推行过“大锅饭”,那时家家的饭锅全部被收缴销毁,进行土法“大炼钢铁”。而吃饭的问题,则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大食堂,共用一口大铁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久又返回到老路,各地炼钢厂纷纷改行铸铁锅,加班加点地忙活了很长一段日子。铁这种物质,通过烈火锻炼,转了一个圈,再一次走进百姓家的厨房。有人戏说:这是民族大熔融。
   上世纪的农村,家家都有口大铁锅,各家的家庭主妇们,年年月月围着锅台转,从年轻媳妇转成老太婆,把巢中的一个个小鸟,养育成骄燕或雄鹰,放飞后再组成另一个个小家庭。新家成立时,做父母的务必给其买上一口铁锅,新家庭的人,就牢牢地拴在饭锅里。
   那时的农村,主房在正位,旁边的或左或右,一般单独建一处低矮的小土屋,根据家庭人员的多少,搭起或大或小的锅灶,成为专门的厨房。讲究点的人家,大锅台旁边再支起一个小锅,专门用来炒菜。
   那时的锅底下,烧的是农作物秸秆与一切农村可以弄到的烧柴,每到做饭时,家家户户烟熏火燎,饭香弥漫到街巷里,与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汇聚在村子上空,形成一道风景线。这蓝悠悠的炊烟便是人间烟火的诗意符号,也是农村人心中经久的梦。
  
   ※锔锅:民间发明的手工技艺,是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也可认为是中国工业的雏形。
   生铁铸成的锅,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硬且脆。若是不小心重物掉进锅里,或烧干水后,不明事理的倒进凉水,或两口子生气,转而把锅当成出气筒等等,必定导致锅的炸裂或报废。早年的农村人,生活十分艰辛,一口铁锅的价值不容忽视,相当于现在的家用大件电器,也不为过,是家庭一笔不小的支出。谁家的饭锅坏了,能修的定会修补后继续使用,艰辛的日子,迫使人们能省即省,尽量节减家庭开支。
   大概古代的家用器皿,比现在金贵,人们也更注重节约。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衍生出一种职业--锯修,民间称其为锢炉匠。“推车的,挑担的,锢炉锅的卖蒜的”,这句俗语,是农村常见的“清明上河图”,也充分说明了锢炉锅匠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事实上“清明上河图”中,大师张择端也确将这门技艺绘于画中,成为永恒的经典。至于技艺起源何时,师承何人为祖,已无从查考。大底最初是为谋生而创造的一门手艺,后来越研越精,跨进三百六十行,归类到九佬十八匠,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手艺人。是过去“街挑子”闯江湖行当中的一员,也是被人看不起视为下九流的职业。
   现实生活中,越是低级的职业,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生活中往往离不开这个行业。此职业与杂耍唱戏、卖货郎,剃头理发、铁、木匠一样,社会中少不了,农村人特别欢迎。居家过日子,谁家都有不小心损坏的锅与陶瓷器皿,花点小钱修修补补,仍然可用。农民们过日子,不大在乎讲究,但乐于精打细算,能省即省。当然,一些成套、贵重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瓷器,更需要锔修,这是细活,不单技术要精,里面还有着很多美的元素,所以工费高,所用的材料也十分贵重。
   那时的锢炉匠,或肩挑或推独轱辘小车走村串巷,一路上作招牌的铜锣,“镗啷啷”地留下串响,并且不时亮开嗓子高声吆喝:“锔盆哦、锔碗、锔大缸,沾罐子、补锅、修瓮盎”。声音抑扬顿挫,有韵有味有长短拖腔,调子也高低变换,似唱的一样,很快就引来一些人围观或拎来待修的活。
   一番询价论价后,锢炉匠人选一处宽敞、背风向阳或树荫的地方,摆开摊子开始做活。他的挑担或车子上,有风箱、炉灶、饭具和简单的铺盖行李,另有一个三四层抽屉的木箱子,里面装着各种材料和独特的工具。箱子上有架,架上有环,挑起来方便。架上通常挂满杂七杂八的大工具与行业用品。
   他木箱子中的抽屉里,永远吸引着围观人的眼球,里面的工具,精巧别致,平常不易见到,感到既新鲜又神奇。那些锔钉,各种造型,有花钉、素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据说还有金钉、银钉等,因为贵重,一般包在布袋里秘不示人。
   做活的时候,人坐在马扎上,腿上搭一块饱经风霜的老羊皮,就成了工作台和夹具,不时变戏法似地,从箱子里拿出稀奇古怪的工具及材料,鼓捣(工作)不一会,就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奇迹,少见多怪的农村孩子们,感觉非常神奇,转着圈围观,久久不愿离去。
   有时闲下来,炉匠会取出材料与小铁砧子,“叮叮当当”的加工锔子,即可备用,又能引来顾客。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锔瓷器的确很考验匠人的技艺和工具。又滑又硬的瓷器,没有金刚钻,绝对奈何不了这华夏祖宗的伟大发明;易碎易裂的瓷器,没有高超的手艺一定会砸在手里,得不偿失。吃此行当的饭,完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刻苦练就的精湛技艺,不经几年的苦练,很难胜任,当然也赚不来银子。看他们做活时轻松自如,其实背后都流下过很多很多辛勤的汗水,任何技艺只有熟才能生巧,没有辛苦就难有收获。
   那时代没有现代化的钻具,操作的时候,小件物品一般夹在两腿中间,一手掌钻,一手拿着类似弓的用具,上面的弦绳绕在钻杆上,一推一拉带动钻头旋转,在裂纹的两边打出小孔。没有卡具,没有动力,一切都靠双手的感觉,因此这绝对是一个精细娴熟的手艺活。手法轻重缓急,全凭感觉和经验,既不能钻透,也不能过浅,钻透了意味着失败,有时要赔偿人家,浅了锔子打不进去,也不坚固,更影响手艺匠人的名声。
   钻好孔后,用小锤敲上巴锔子,敲时不能轻不能重,力道要恰到好处,这都需要经验和功夫。最后以锉刀修平磨光,裂缝处抹上特制的灰膏,装水试验点滴不漏,这一单活至此宣告完成。
   锔补铁锅与瓷器有所不同,此活一般分两种情况,有裂纹的用锔子锔,类似于锔盆、锔碗和锔大缸,只不过锔钉孔必须钻透,上好巴锔子后用尖锤铆紧磨平,这样才结实,耐得住烈火烧烤及锅铲铁勺的磕碰。如遇缺失或漏洞,就必须开炉子化铁水,采取浇铸的方法修补。
   首先视漏洞大小,取适量铁粉倒在小坩埚中,然后放在精巧的小炉子上,以小风箱吹旺炭火。一会儿功夫,沙子一样的铁粉变成液体,彤红闪光热气烤人。锢炉匠师傅用铁钳夹起坩埚,快速准确地反扣在安置好的铁锅漏洞上,再快速以特制的物品压上几分钟,待铁水凝固冷却,这样铁水就与铁锅成为一体,稍加打磨即可交工。
   这一过程充分显示了锢炉匠人的神秘和技艺,而且操作过程中,铁水火花飞溅,煞是好看,新奇而有趣。有人说“找茬”“拼缝”的词语,就源起于此,人们变通意义后经常使用。
  
   ※锔艺行:人们生活中兴起的职业,形成大中华文化的一脉,有自己高深的道行与行规。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而我们顺河水而下,站在岁月的沿岸上回望,不免生出很多沉思与感想。旧时职业分三十六大行,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行规与艺德,这就是所谓的“道”,也是文化。
   古时的手艺人均有师承,思想中、形式上都供奉着自己行业的祖师。木匠、石匠、泥瓦匠拜鲁班为师祖,敬为心中的神。锢炉匠供奉的是太上老君,至于为什么?说不太清楚,也许是其使用的炼铁炉,与老君的炼丹炉为一脉相承。
   那时外出耍手艺的人,一旦发生情况时,喜欢“盘道”,说些本行业人才懂的“行话”与典故,如果对方答的出来,认为是“内行”,可论资排辈,也许会把酒言欢,互相交流经验,有困难更会帮助解决。如果对方不明白或答不出,被视为非正统,冷颜相向,甚至驱逐出势力范围。落败方一般赔上笑脸,抱拳称师,道歉赔礼,说些承蒙关照、赏赐衣食的拜年嗑,并会识趣地离开“行家”的地盘,到别处揽生意。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木匠的徒弟,聪明伶俐手又巧,自认为学艺有成,目空一切。有次官府上大兴土木,他报名加入到木匠的班子里。由于活路的确不错,不免骄傲,不把同行放在眼里,说话时显得趾高气扬。
   一天,他与一位同事起了点冲突,同事问他:“九九八十一种木,你能会做几样活?”
   他答:“世上没有难住我的活,天下的木匠活我全会”。
   同事没再说什么,转身拿过他使用的拐木尺子(直角尺),非常敬重地放在面前,伏地磕了三个头,然后不屑一顾而去。这举动引得同行们窃笑,投来鄙视的异样目光。
   事后回到家,去请教师傅,师傅非常生气,训斥他一顿,并说:你明天背上一根木条,跪到那人的墨斗前,以食指蘸墨,抹一点在自己脸上,他若问你,你就说:‘祖师传我五样活,天上的,地下的,水里的,屋里屋外的,但弟子学艺还没精。’
   徒弟一脸不解,师傅进一步解释,说你已经丢人丢大了,脸上抹黑,表示愧对祖师,背木条是负荆请罪。五样活,天上的指建房子盖楼,地下的指冥府棺材,水里的是舟船桥梁,屋里的是家具,屋外的为农具、车辆等,五样活包括了木做的全部。
   第二天,徒弟谨遵师傅教诲,一一照做。两人握手言欢,从此成为了同行好朋友。
   “人间无破不锢炉”,锢炉就是修破锢漏的职业,在锢炉行业里,大的到“锔天、锔地,锔江山”,所以,有的锢炉匠同时也供奉女娲娘娘为祖神。“锔牌坊、锔石碑、锔寺塔、修补天子平天冠”,这些都是故事,演绎了锢炉行业的成就与神通,充实到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里。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内容,彰显本行业的伟大与传承,这些民俗文化扎根于底层社会,与大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中国风,行业情。
   相传,日寇侵略中国的时期,有个鬼子军官大佐,听说地方绅士有一把家传的紫砂壶,据说,此壶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赏给他祖上的,十分珍贵。日本大佐既想当婊子还要立牌坊,欲据为己有,免不得掩盖其强盗嘴脸,故而采取巧取豪夺的策略,先假意与绅士交朋友,后差翻译官前去“借”壶来欣赏。绅士当然明白鬼子的鬼心肠,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就找理由推脱,答应明天可来取。

共 62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要生活必须先谈生存,而生存的首要必然是饮食,只有吃饱肚子才谈得上生和活,人类文明繁衍几千年,从最早期的原始状态,到火的使用,再到锅的使用,无不体现着文类文明的一个个脚印。锅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锅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更新换代,翻样迭出,但归根结底,不论锅的材质如何,形状如何,甚至尺寸大小如何,都扮演者唯一的一个角色,即帮人们蒸煮食物。早期炼铁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中,有铜锅,后来铁锅代替通过走进家家户户,与此同时,衍生了一种职业——锢炉匠。锢炉匠是时代产生的职业,也随着时代如今悄然消失在了岁月的尘埃中。“千百年传承发展来的锅与食具,越来越美观漂亮,越来越轻松实用,但也越来越闲置利用率降低,更别说锢炉匠,理所当然的必定失业,必定退出历史舞台,也许这就是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许这就是社会人类进步的应该表现”本文引经据典,从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等,浅入深出的给读者展示了一篇颇具厚度的散文作品。佳作,极力推荐共赏。【编辑:雪凌文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71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7-06 11:10:35
  读天马老师作品,可以涨知识呢,问候安好.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7-06 19:21:41
  过去的都是记忆,有的遗憾感到惋惜,有的值得庆幸没有纪念价值,但这都是历史。谢谢精心编辑,祝夏安。
2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07-07 15:33:58
  天马老师知识渊博,文笔自然优美,贴近生活,往昔的故事描写的历历在目,问候作者!
3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07-07 15:34:07
  天马老师知识渊博,文笔自然优美,贴近生活,往昔的故事描写的历历在目,问候作者!
4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07-07 15:34:33
  天马老师知识渊博,文笔自然优美,贴近生活,往昔的故事描写的历历在目,问候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7-07 20:26:54
  谢谢赏读,老故事,老技艺,是中国文化的民间堆积,无论功过是非,总是中国历史长河的一支细流,流淌千年,完成使命,归于沉寂。问候文友,期待佳作。
5 楼        文友:空山月影        2021-07-07 20:44:42
  不少的手艺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用文字留下一些回忆,足矣。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7-07 21:41:50
  谢谢赏读,过去的都是历史。千年人间事,追忆总有情,文化渊源远,融入岁月中。顺祝夏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