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二)(散文)

编辑推荐 【神舟】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二)(散文)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8发表时间:2022-01-05 21:03:43

【神舟】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二)(散文) 918事变
   918事变,只印证了一件事:张学良是民族罪人。
   张学良在中国历史上做对了两件事,但做错了一件无法弥补的错事。首先是东北易帜,使中国形式上统一了,这是他的功绩。然后就是918事变,不战而逃,致使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十四年之久。后来他醒悟了,成为了抗日的中坚力量,发动了西安事变,应该说总体上对民族是有利的。
   在918事变发生前,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对中国动手也已成定局.日本觊觎的地方首先是东三省,这点也是明摆着的。但是,张学良的东北军有20万之众,装备精良,而日本关东军不过万余人,试图侵占东北纯粹是一场赌博,而且国内的政治家们都明白,这场赌博危险性太大,只要东北军誓死反抗,关东军可能会一败涂地,甚至失去已经在东北的权益。所以,918事变纯粹是几个日本的野心家军人擅自发动的,本部并不知情的一次军事冒险。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东北军居然会自动放弃了抵抗,拱手将东北送与了日本人。正是918事变,让日本人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原来中国军人只是纸老虎,只会不战而逃。所以日本人从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从而胃口越来越大,很快发动了华北事变,直至全面侵略,试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由于918事变中日方冒险的得逞,日方的鹰派掌握了政权,对华态度更为强硬和骄横。反之,如果张学良誓死捍卫东北,显示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日本人的侵略步伐会慢得多,从而为中国的抗战准备赢得更多的时间。
   将东北的不抵抗责任追究到蒋介石身上是不对的,因为蒋介石虽然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是国家元首,但当时的中国军阀林立,东北军、西北军及各个地方势力错综复杂,蒋介石真正有效统治的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以南到华南地区。其他地方,蒋介石的政令根本徒具其表。所以,蒋介石的话在张学良看来是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的,东北怎么办,是他自己做主的事情。军阀都知道,在乱世,有枪就是草头王,没有枪杆子,什么都会失去,所以他才没有将自己的军力用于和日本血拼。其实,在华北,宋哲元、韩复榘等人在对日作战上,也是战和不定,首尾两顾。当然,时势难定,最后宋哲元抗战了,成了英雄,韩复榘逃跑了,成了枪下鬼。
   张学良回到关内,龙困于渊虎落平阳,所以他明白了,光有军队没有地盘是没用的,东北军离了东北,只能是处处受制仰人鼻息。所以,他醒悟了,时刻希望要打回东北。这时,蒋介石不让了。蒋有蒋的考虑,但张不理解,所以发动了西安事变,那是后话了。
   918事变的失败,是张学良的耻辱,中国军人的耻辱,中华民族的耻辱。而日本人从此蔑视着中国人,直到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人誓死捍卫国土,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血性,将日本人打回去,让日本人在中国投降,才重新树立了中国军人、中华民族的尊严。  
   绥远抗战 
   我们都知道中国抗战第一场胜利是平型关大捷,但其实,在平型关之前,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远抗战,是胜利了,而且战果要大于平型关大捷。只不过,平型关是对日军作战,而绥远抗战,更多的是伪军。
   战争,分为战斗和战役。战役,即会战,往往由多个战斗组成,中国的对日战役,在长沙会战前,几乎都是失败的,虽然也有战斗的胜利,如台儿庄战斗、万家岭大捷等等。平型关也是一场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场对日军作战胜利的战斗,值得铭记。而绥远抗战,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战役级的胜利,更值得我们铭记。而且绥远抗战,还早于平型关战斗,只是由于针对的是日伪军,所以历史上不太重视。其实,这场胜利,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同样是巨大的。
   绥远抗战发生在1936年。中国的抗战始于1931年,但当时蒋总裁出于种种考虑,并未和日本撕破脸皮,所以打打和和,而由于战场上的不力,他不得不以屈辱的方式保证和平。蒋是民族主义者,所以他内心是纠结的,他必须屈辱地维持着和平,寻求中国发展的机遇,寻求中国抗战的能力建设。当然,攘外必先安内,也是他的真实意图,这是让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全体国民所诟病的。在绥远抗战发生前,日本的侵略逐渐升级,蒋的实力也在增强,全国上下的呼声,也逼迫他不能再退,所以,他支持了绥远抗战,甚至将准备围剿中共的军队作为抗战的预备队。绥远的地方长官阎锡山,也对绥远抗战全力支持,所以,抗战有了保障。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在尝试着各种方式,小日本要统治大中华,必须依靠以华制华,必须依靠汉奸伪军。对绥远的侵略,是日本依靠伪军作战的一个尝试,用日本军官和少数的精英,指导伪军进攻中国的军队。当时日本扶持了地方傀儡政权和伪军,试图以最少的代价统治绥远,开创统治中华的新方式。
   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中国军队并不是一触即溃的豆腐军,中国的血性男儿们,虽然一次次经受了失败,一次次经受了死亡,但中国人没有被吓到,中国军队还是义无反顾的用血肉之躯抵抗着侵略。傅作义将军没有以固守的方式作战,而是用主动进攻,寻机歼敌的方式,通过三次战斗,彻底击溃了德王的伪军。由于军事上的失败,日本人和伪军产生了矛盾,很多伪军反正,德王这个傀儡政府也随之倒台,绥远被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国政府的手中。这场战争,让日本人对伪军丧失了信心,从此,伪军只是日本人维持治安的工具,而不是攻城拔寨的工具,而有限的日本军力,事实上是无法胜任攻占全中国的广袤地域的,所以,日本注定无法占领全中国。事实上,如果没有绥远抗战的胜利,日本实行以华制华的战略,再培养出一个当年的吴三桂,引领满清的铁骑入关,中国的抗战之路必将更为艰难。
   绥远抗战的胜利,让一片愁云惨淡的中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傅作义成为了民族英雄。国内的血性军人们,纷纷要求入绥作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用于抗日战争。民族力量的空前凝聚,众志成城,血肉之躯组成新的长城,不再是誓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张学良,这个以不抵抗闻名的将军,更是心如刀绞,甚至铤而走险,实行兵谏,要求打回老家东北,从而促进了抗日民族战线的统一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绥远抗战的胜利,鼓舞了全体中国人一致对外的信念,才有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观念的形成。当中华民族觉醒了,小小日寇必然无法灭亡大中华的。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最著名的战役。
   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这一年,是世界正义力量最为惨淡的一年,希特勒横扫欧洲,连法国都已投降,日本也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仍然坚持抵抗的大国仅剩下中国和英国,而德意日业已结盟,反动势力分外猖獗。就是在这种愁云惨淡的氛围中,英国挫败了德国在不列颠登陆的企图,中国的长沙会战也艰难地抵挡住了日本的前进。汪精卫建立了全国性的伪政府,日本加紧了对华的侵略,而为了鼓舞国人抗战的信心,中国有必要对日本展开反击。于是,几乎不约而同的,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取得了昆仑关大捷,而共产党也展开了一百个团的大规模反击。
   建国后,为了打击彭德怀,一些人无中生有地抨击百团大战。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百团大战都是应该肯定的。首先,抗日敌后根据地的艰难不是百团大战的后果。在战争开始前,日本为了吞并中国,已经在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所以,八路军在敌后的生存遇到了危机,这是百团大战发生前就有的事,也是直接导致百团大战的诱因,绝不是百团大战导致的后果。其次,百团大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基本将日本的统治瓦解,日本人不得不调动更多的兵力对敌后的八路军进行反扑。这确实让我们的处境更为艰难,但却直接支援了中国抗日主战场,保证了中国正面抗战的相持,是对国家、民族的重大贡献。我们绝不能因自己遇到困难,就因而否认大战对国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再次,百团大战打出了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中共让国人知道,敌后战场大有可为,中国还有一 种战法叫游击战,同样可以以蚍蜉撼树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让敌人无法对中国进行有效的统治。正是这种抵抗,让小日本陷入大中华群众斗争的泥潭,日本有限的兵力已难以为继对中国的统治。
   百团大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然而,我总怀疑,当装备、军事训练远高于八路军的国军以每次几倍于敌人的牺牲艰难地换取斗争的胜利的时候,我们真的每战必胜,而且每次都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日军吗?这应该不是历史的真实。日本人有装备,有勇气,有牺牲精神,这样的对手是可怕的,战争绝不是纸上谈兵,任何精妙的设想遇到现实总会有偏差,甚至非常偶然的事件都会改变战争的走向,我们就真的因为策略的正确,每次都是大胜,都重创敌人?难得的是,现在已经有史料正确分析中共的战史了,我们也有失误,有失败,有牺牲,其实这才尤显抗战的艰难,尤显部队的忠勇。例如关家垴战斗,其实是彭总的一意孤行,等于是我们失败了,数倍于敌的兵力,数倍于敌的牺牲,最终还是没有全歼敌军,没达到战斗目标,不是失败吗?知道了敌人的凶悍,知道了胜利的艰难和不易,才能更感佩我们的先烈们的英勇,感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巢威将军和广西会战
   在抗日战争中,广西兵是以善战著称的,但整个广西会战,国军还是相当窝囊。当然,这场战争也有亮点,那就是著名的昆仑关之战。还有,巢威将军指挥的524团在整个会战中佳绩频出,但由于他地位低下,所以没有从上到下的吹捧,他的战绩也就逐渐埋没了。
   昆仑关之战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的强势展示。杜聿明指挥他的第5军,强攻昆仑关,以伤亡15000人的代价,攻克昆仑关,毙敌5000余,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这当然是一场大胜仗,抗日战争中,中日的伤亡比一般都在5比1,像这样3比1的伤亡比不算大,更何况这是中国军队在进攻,在战争中,以逸待劳的防守方死伤数目少一些本属正常。昆仑关之战以后,整个国军的宣传工具都在连篇累牍地宣传,这固然有提升士气的需要,当然也有蒋总裁偏爱自己的嫡系部队和爱将的原因。广西会战还说明,在抗日战争中,国军的诸多军阀们还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广西作为桂系的根本,白崇禧自是亲力亲为直接指挥,蒋介石也没有落井下石看着日寇消灭桂系,而是全力支持着白崇禧的抗战大计,任由他调动自己的嫡系部队。当然,抗战中也有像汤恩伯这样的嫡系将领不太理会李宗仁司令长官的事件,但这毕竟是少数事件,也和将领个人素质有关,事实上,当李宗仁严令之下,汤恩伯也是不敢不听的,他纵然是蒋介石嫡系,也害怕现管的长官来个军法从事先斩后奏的。所以,在抗日战场上,基本上是所有部队的枪口一致对外的,就像国共的部队也在协同作战的。
   巢威当时只是个团长,显然无法和杜聿明的嫡系王牌军相比,所以他名声不响也很正常。整个广西会战结束后,他才因功晋升为副师长。但就是这个不算重要的角色,却在抗战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有胆有识,战功赫赫。他第一次露面是在北海。北海市港口,是日寇进攻广西的第一关,事实上,当时中国军队试图将日寇抵挡在国门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军当时已经做好放弃北海的准备,而且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在北海重要地方都放置了炸药,准备炸毁撤离。当日寇的船只来到北海时,各级官僚都在按计划准备炸毁北海撤退,只有巢威将军冒着抗命的风险,坚持准备抗战到底。事实上,巢威是正确的,敌人并没有从北海登陆,这里只是佯攻,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甚至一直到后期,日寇都没有攻占这座城市。可以说,正是巢威将军的敢于担当,才挽救了一座城市。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听命是最容易的,也最保险,但真正敢于担当的人,才会从实际出发,冒着杀头的危险,选择正确的方针。这何尝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巢威第二次扬威是在陆屋。在昆仑关激战正酣时,巢威奉命调离北海,作为预备队准备阻击救援昆仑关的日军。他离开北海的时候,北海的自卫队怎么也不愿意让他走,后来他留下了服装,让自卫队打着他的旗号驻守北海,才算让自卫队有了一点心理上的安慰,也可见他的威名赫赫。他被师部派去增援523团,谁知该团遇到日军,一触即溃,还要他一同撤退,但巢威判断出敌人不是太多,激起了雄心,与敌人直接展开了正面较量。他向师部求援,认为师部只要有两个营的援兵,就可以全歼这帮日寇。可是,令他无奈的是,不但没有援军,而且师部要求他撤退。巢威被惹火了,干脆抗命自己打。在耙齿村、陆屋,巢威在和日军的较量中,丝毫不落下风,最终在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后,双方都撤兵了。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巢威击毙了联队长渡边,是昆仑关之战前日军被击毙人员中最高官职的军官,名震整个广西。

共 1659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从作者一系列的文章中看出是个热血青年,热心探究历史真相,关心政治军事事件,对百年历史做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历史终究是深不可测的东西,是历史学家筚路蓝缕终身探究的重大课题,我们所收集到的史料只是片面的书本的,不可能深入实地去考察研究,难免就有片面的认识。但作者执着追求的是历史真相,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祝作者成绩斐然!文章注重史料收集,研究,语言表达能力深刻,对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准确,从不同方面互相印证,说理深刻,证据充分,观点明确,爱憎分明。是一篇不错的历史重大事件分析文稿,值得大家关注。推荐大家共赏,感谢作者赐稿神舟,祝创作丰硕!【神舟编辑:美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2-01-05 21:06:53
  作者有一种研究历史的热情,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深入的认识,希望作者能够更加细致专注地考察研究,还历史本来面目,取得可喜成绩!感谢作者赐稿神舟,问好冬安!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2-01-06 20:23:15
  感谢吴需荣老师为神舟分享精彩文笔,向老师学习了。期待老师笔耕不辍多创佳作继续投稿支持神舟!问候老师!遥祝冬安!
峥嵘岁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